澳门高等教育的分类与发展意涵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澳门论文,探析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DOI:10.16298/j.cnki.1004~3667.2015.10.08 一、缘起 澳门回归15年来,中央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方针,全力支持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依照基本法施政,澳门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发展呈现出繁荣的景象。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澳门回归15周年时指出的:“澳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巨大成就,一个生机勃勃、安定祥和的澳门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祖国的南海之滨。”[1]然而,澳门的经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博彩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博彩经营权自回归后走向开放,大量外资涌入,风生水起的博彩业急缺劳工,导致大量初高中、大学生弃学从工,使澳门教育的发展曾一度跌入低谷。加之澳门出生人口的回落,理论上教育与经济所存在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竟然陷入“反比”的魔咒。教育发展受限,也就意味着澳门社会的长远发展动力受到阻滞,澳门很有可能陷入“恶性循环”的发展境况。此外,港澳台地区在政治上也并不平静。2014年,港澳台三地群体事件频发,参与者多为青年人。这对港澳台社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法律管制,尤其是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以及“一国两制”方针等均有所冲击,在一定时间内给港澳台社会带来负面影响。成绩并非一日形成的,问题也不是骤然发生的,长期以来的文化教育积淀无疑是主要的根源。尤其对高等教育而言,它担负着培养青年高级人才的重任,无论对经济发展的长远成效,还是对文化潜移默化的渗透,都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澳门高等教育需要给予特殊的关注,以使其能够主动地迎接风险和挑战。 二、澳门高等教育的主要特征 1.“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一方面,澳门作为中国主权领土的一部分在招生及教育、科技、文化交流上具有很大的优势,绝大部分的澳门高校获准在内地招生,使澳门在生源上有足够的市场空间。此外,澳门高校与内地高校的交流合作非常便利。无论是澳门的高等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国家、省级的教育行政部门,均对推进彼此的交流合作持有很高的热情。另一方面,在“两种制度”下,“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自行制定教育政策,包括教育体制和管理、教学语言、经费分配、考试制度、承认学历和学位等政策,推动教育的发展”[2]。这也意味着,澳门高等教育在办学模式、管理体制、经费拨款、学科发展等方面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依据澳门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对于增加澳门高等教育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当然,在一个国家的前提下,涉及国家、民族文化方面的重要教育导向,亦可根据自行制定的教育政策加以体现,充分展示内地和澳门血浓于水、同宗同族的紧密联系。 2.与生俱来的多元文化。澳门一直就是东西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各种文化在澳门这块土地上交融汇聚,形成了澳门今天独特的文化氛围。1594年,远东第一所西式高等教育机构——圣保禄学院在澳门成立,当之无愧地成为东学西渐、西学东传的文化使者。1762年,圣保禄学院因耶稣会在天主教廷失势而过早地关闭[3]。其后,澳门高等教育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沉寂,直到1981年东亚大学的创立再次开启现代高等教育的先河。由于开创者聘请的大多为英国、香港的学者,在教育体制上主要模仿英制的学院制模式,所以东亚大学在开办初期毫无疑问带有西方主流高等教育的色彩。创始人亦存有这样的理念:“澳门就是一个多元文化之地,澳门的大学一定要体现出多语言、多文化的特点。”[4]虽然,回归以后的澳门高等教育已经形成公立私营多样化的办学格局,在整体上也依然诠释着多元文化的内涵:办学理念多元、办学主体多样、教育中的三文四语、四种学制体系并存、国际交流与合作频繁,等等。这样的多元文化氛围并非多种文化在一般意义上的共存,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融合,高等教育既能体验出民族的也是国际的信念,也能感受到国际先进理念方法对于教育发展变革的渗透。配合高等教育发展国际化的趋势,澳门独特的文化枢纽地位,也成为澳门高等教育发展的宏大平台以及未来在课程、师资、研究、合作交流等方面进一步发展提升的推动力。 3.小微特征的潜在影响。香港大学的马克·贝磊教授在为跨世纪澳门高等教育发展所做的报告中指出:处于微型地域环境下的澳门,有着“推广效应”快的微型地区特征[5]。这意味着,任何外部的影响,都有可能在高等教育内部成为现实,并且在外部与内部、内部之间快速地转化。同时,多元文化与小微地区相互作用的结果,就是开放和融合。澳门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和适应性,这不仅因为澳门具有较强的外部依赖性,外部先进的理念和文化能较好地融入其中,而且微型社会的快速反应机制使澳门的院校更容易在开放的环境中捕捉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信息。 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开放融合以及快速反应也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外部一些不良的信息同样容易渗透到社会文化的系统中来,如受香港“占中”事件的影响,西方所谓民主价值观念在澳门形成气候,更有甚者,有澳门团体在香港“占中”以后对澳门学生的国民身份认同的调查显示,认同自己中国人身份的学生由过去的9成跌至5成多[6]。这对澳门与内地同属“一个国家”的根本前提产生冲击,也同时体现出小微地区在思想信念浮动、教育传播方面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必要的时候需要加以协调和引导。 三、澳门高等教育的分类及其意涵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推出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在高等教育层次上,主要包括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澳门的高等教育则主要集中在普通高等教育,其中也包括了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本文提及的高等教育分类则主要依据跨文化地区的公民身份,并针对澳门特别行政区高等教育中所存在的一些特殊问题,将澳门高等教育在性质上分为国民教育和国际教育。 纵观世界各国的教育状况,任何主权国家,都将国民教育和公民教育作为本国教育体制下的必要内容,并“把它看作提高国民的国家认同,塑造国民身份意识的重要途径”[7]。澳门高等教育在澳门教育体系中处于最高层,也是青年走向社会的关键教育环节,当然需要在“一国”的前提下,开展针对“中国公民”的国民教育。同样,澳门是一个跨文化的地域,高等教育无疑还需要包括国际教育。这里所提及的国际教育不仅仅是指教育在国际化方面的发展,更主要的是,澳门高校中有着大量具有外籍身份的教师和学生。所以,国际教育应该成为高等教育中与国民教育并行的重要一极。 (一)国民教育 “国民教育”一词在理解上颇有争议。《教育大辞典》将国民教育解释为公共教育,指国家为本国国民(或公民)举办的学校教育。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和台湾地区经常使用的国民教育概念重复,内地基本将国民教育看成针对国民的教育体系。实际上,国民教育最早是建立在民族意识觉醒上的一个概念。目前,世界上主权国家大多将国民教育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如新加坡于1997年启动了国民教育:“国民教育的目标是通过以下手段形成国家凝聚力、生存本能及对未来的信心:培养作为新加坡人的认同感、自豪感与自尊感;知晓新加坡历史;理解新加坡所面临的独特挑战和潜在的风险;灌输现有生活方式的核心价值观念及获胜的意志,确保持续的成功与福祉。”[8] 然而,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之一的澳门特别行政区,在国民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明显不足。澳门青年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有所降低。这一方面归结为:澳门受到葡萄牙管治已经长达400多年,许多青年人对国情并不了解,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模糊,对内地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或存有偏见。加上澳门的基础教育以私立为主,无论是西式天主教教育还是中式教育,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教育模式的影响,教材也主要体现欧美教育的元素。另一方面,澳门在教育上属于微型“特区”,可以自主制定政策,促进教育发展。然而,澳门的教育制度更多的是配合经济的发展趋势,而较少关注意识形态的引导以及国民身份的认同。从当前的澳门社会形势来看,在学校教育范围内开展国民教育已经势在必行。 高等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属于专业教育,更需要在层次和方法上关注国民教育。对于港澳地区来说,高校很多外籍学生直接接受专业教育,而不是像内地高校的外籍留学生大多数是汉语语言教育,这直接加大了国民教育的难度。所以,在澳门高校开展国民教育,应该以潜在渗透为主,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澳门的中国公民充分理解和接受国民教育的理念。澳门特区政府可依据基本法授权,从法律上确立国民教育的地位。具体而言,国民教育的内涵体现在: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起点,认识中国的历史与国情为基本任务,加强两地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为纽带,激发澳门青年对中国国民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使命。 首先,对于澳门地区而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成为国民教育的出发点。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澳门回归15周年之际对澳门青年说过,“五千多年文明史,源远流长。而且我们是没有断流的文化。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9]。而中华文化中,很重要的一条是爱国。人、家、国、天下,一层层递进。高校需要通过通识教育的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的学习、日常的互动交流以及民族文化的宣传,拓宽中华历史文化教育的渠道,体验中华文化之美和源远流长,增强港澳台青年人国家、民族的认同感。 其次,澳门高等院校国民教育的任务既要紧贴澳门的现实,还要密切关注国家整体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细观澳门地区一些青年思想异动的表现,主要还是因为对中国的历史和内地发展现状的不明晰。加之,内地在食品、卫生、安全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相关问题也会被人为地放大和曲解,反而内地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却没有被客观的认识。即使当前内地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经由澳门国民教育中个人角色的定位、社群关系的处理,以及在思考历史进程中国家和澳门地区所遇到的危机和挑战的过程中,也会提升作为一国之民的时代诉求和忧患意识,从而培养公民的国家、民族观念。 再次,澳门高校中所开展的国民教育需要以两地师生的相互交流为纽带。这是一种持久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并不是仅仅通过学校、课堂等主要的形式来实现的[10]。事实上,两地教育行政部门在回归以来,开展了大量的交流合作,但有些交流仅仅停留在参观、访问、成果宣传等方面,合作也更多地停留在学科、人才交流的层面,并没有很好地从政治、文化方面了解内地。所以,两地针对国民教育的合作交流可以通过项目为载体,促进合作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如,澳门基金会近期组织一批学生赴陕西交流,让青年认识祖国,有利于培养青年一代爱国爱澳的情怀。国家教育部也可以安排专项资金,促进两地有利于国民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第四,要激发澳门大学生乃至全社会青年对于中国国民身份的认同和归属感。其实,每一个公民个体意识的确立,必然要经历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对自我和社会相互结合的一种确认。“身份意识并非个体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获得,而是来自建构,来自意识形态机构的各种仪式之下形成的个体对社会共同体—社会秩序、共同价值的认同。”[7]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澳门高校依照国家的出发点宣传适合于澳门的意识形态以及中国内地的国情,不仅有利于避免西方极端民主价值观的“洗脑”,而且有助于使澳门青年确立对国家、中华民族以及国民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澳门的青年一代才能在国民教育中紧扣国家发展的机遇,以及在世界性议题下,主动求知、面向未来。 (二)国际教育 世界范围内,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制定了国际教育的发展策略。如美国2012年发布了题为《全球性的成功:国际教育及参与(2012~2016年)》的战略发展报告;同年,加拿大出台《国际教育:加拿大未来繁荣的关键推动力》的发展战略规划书。而这些国际教育发展的目标,主要集中在满足自身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开拓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通道,获得由国际教育带来的经济利益,发掘自身吸引国际生源的潜力等方面[11]。国际教育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带来的教育发展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澳门处在一个跨文化的地区当然更不例外。2008年,澳门基金会和澳门理工学院委托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所做的策略发展报告中提出,高等教育发展有利于澳门产业适度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第一,高等教育能为澳门产业适度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必需的专业人才;第二,澳门高等教育自身也可成为产业适度多元中的一元[12]。结合澳门社会自身的特点,以上观点如果要落到实处,必须与国际教育相结合,并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体现。 一方面,产业的适度多元发展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澳门高等教育无疑是人才的储备库,澳门高校的重任之一就是培养能够服务于澳门的具有全球化视野的本地人才。而在美国,国际教育的具体目标体现为:提高全球化能力、向他国学习、参与教育外交;同时,美国教育部已推进实施了多项旨在提升专业外语知识、国际研究的学习项目,通过学科和跨学科的学习,认识与了解世界[13]。澳门高等教育在文化上具有天然的优势,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非常开放,同时善于吸收国际上的先进经验,三文四语,国际间的研讨合作比较频繁,这些都是澳门本地学生培养全球化、国际化视野的有利契机。此外,配合澳门特区政府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高等教育要善于吸收世界各地优秀的学生和教师来澳门学习和工作,提供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和待遇,在教育性质上也要与作为中国公民的澳门居民区分开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澳门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超越自身所限的环境洞察世界,在全球化的环境下发现产业发展的机遇,通过积极的思考和学科拓展,引领社会和产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要把澳门高等教育中的国际教育作为产业适度多元发展中的一元。世界贸易组织在1994年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将教育服务也纳入服务贸易的范围。延伸到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是指发生在国家(地区)与国家(地区)之间的教育服务的交易活动和交易过程[14]。以英国为例,许多高校国际教育的理念、模式、合作关系和产品设计都是以商业化为指导,其中针对中国大陆学生的服务产品设计就有:本科预科、本科课程、硕士预科、教授型硕士、研究型硕士,还包括大量的语言培训和夏令营等[15]。澳门高校在葡语、中医药、微电子等学科教育方面拥有较大的优势,并且“一个中心、一个平台”地位的确立,使得澳门已经成为联系中华地区和葡语系国家的桥梁纽带。高等教育要善于将这些优质的教育资源整合起来,以低成本提供,在比较优势中吸引国际教育消费。此外,澳门高校应该集中力量开展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研究工作,以跨文化地域为契机,推动建立一系列中国自己的优质教育资源的国际标准,如中医药、武术、中葡翻译等,以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带动澳门经济产业适度多元。 四、结语 澳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但在政治、社会、经济、教育制度上又具有独立性,同时澳门还是一个多元文化和拥有小微特征的地域,这些一方面为澳门的发展带来机遇,另一方面也会让如何在“一个国家”的前提下开展国民教育产生迷惑。澳门高等教育是培养未来青年才俊的主阵地,也是促进经济向着繁荣方向发展的基础力量。将澳门高等教育解读为国民教育和国际教育,正是从澳门整体健康发展方面思考的结果。作为一国之民,澳门的中国公民当然与世界上所有主权国家的公民一样要接受国民教育,而澳门特区政府需要积极地制定教育制度法律予以配合,让每一个国民都能将自我的“个体性”融入到国家的“社会性”中去,站在国家和中国人的立场上去思考各类问题。当然,澳门具有外国国籍的居民并不需要纳入国民教育的范畴。而是以澳门高校作为主要载体,加强国际教育,这不仅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吸引大有裨益,最关键的是可以推动澳门整体产业的转型和发展,促进产业的适度多元。可以说,分类的结果能够使澳门高等教育乃至整体教育的发展思路变得清晰,对于特别行政区教育的定位也很有帮助。值得关注的是,澳门在高等教育分类方法上的尝试亦能为毗邻的香港、内地带来借鉴,进而从教育的角度完善我国的“一国两制”方针。澳门高等教育分类与发展探析_国民教育论文
澳门高等教育分类与发展探析_国民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