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明的系统结构与协调发展_市场经济论文

论文明的系统结构与协调发展_市场经济论文

论文明的系统结构及协调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协调发展论文,结构论文,论文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文明应包括制度文明

马克思主义者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论述社会文明的,认为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开化的状态,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成果。恩格斯曾指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一种社会品质”。党的十二大正是从社会实践着眼,把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和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分别概括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一概括并不意味着文明只包括这两个方面。根据恩格斯的科学抽象来推论,既然“文明是实践的事情”,实践又包括三大基本形式,即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创立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活动,那么,作为实践成果的文明应与之对应,即包括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三个基本方面。

从人类改造社会的成果中概括“制度文明”这一概念,是有理论依据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人类社会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时,不仅把人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重要特征作为基本标志,还将人们对原始社会制度的改造作为重要标志,认为“野蛮向文明的过渡”就是“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这一论断说明,奴隶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取代原始社会的部落制度,也是一种文明,即制度文明。在古老的拉丁文中就有文明一词,其含义为公民的社会的国家。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社会,就是说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推动着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不断变革和更新。这种改造社会的成果就是制度文明。

党从十二大以来,虽没有使用制度文明的概念,但对这一概念所包含的思想却有着丰富的论述,从总体布局、奋斗目标、基本内容上反复强调了“三位一体”的三大文明建设。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十三大制定的基本路线,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将三大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奋斗目标。十四大进一步提出了三大文明各自的建设目标及具体步骤。在制度文明建设方面,指出在90年代要初步建立起新的经济体制;到建党100 周年的时候,我们将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制度文明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是为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奠定理论地位,进一步增强人们的改革意识。二是为党风廉政建设确定战略地位,使反腐败斗争尽快走上法制化、科学化的轨道,从根本上遏制腐败的滋生蔓延。党风廉政教育属于精神文明建设,但查处案件、刹风整纪、执法监察、规范行为等方面的工作则属于制度文明建设。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新时期开展反腐败斗争的目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廉洁政治。廉洁政治实质上就是法制健全、监督有效的民主政治。三是使社会文明建设构成有机整体,相互促进,帮助人们突破认识上的误区,走出所谓“一手硬,一手软”的怪圈。

二、文明的系统结构

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之间的空间关系,应理解为三角关系。三大文明建设不仅互为条件、互为目的,而且相互促进、相互生成。所谓相互生成,即相互转化,形成新的成果。

物质文明不仅是基本前提,而且可以转化为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平等和自由是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共有的本质特征。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它固有的平等性和自主性必然渗透到人们思想观念和政治生活中,增强人们的平等竞争观念、民主法制意识、开拓创新精神,促进经济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民主化,为建设高度民主的制度文明和个人全面发展的精神文明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我们既要充分肯定物质文明的基础地位,但又不能象理解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那样,把物质文明看成是本原的东西,把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看作是派生的东西。

制度文明建设决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和性质。因此,我们发展的市场经济只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建设的精神文明只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制度文明也可以说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没有法制就没有市场经济,没有民主就没有思想解放,没有刹风整纪就没有思想教育的良好社会心理基础,没有法制就没有教育成果的巩固。由于人是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可塑性、可变性,人自身的现代化建设过程具有可逆转性。因此,精神文明的成果既需要以物质的形式凝固下来,也需要以法规的形式巩固下来。

精神文明建设不仅为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且直接起着转化生成作用。我国的市场经济,完全是解放思想的产物。如果没有对“文革”极左路线的否定,没有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重新评价,中国当代市场经济的出现和发展是不可能的。市场行为不仅仅是经济行为,也是文化伦理行为。市场经济的竞争,最核心的是职业道德水准的竞争。一切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角色,首先应该具有成熟的道德观念,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才能实现等价交换,公平竞争。日本一著名企业家就提出了“论语加算盘”的理论,即经济道德合一说。至于科技成果对物质文明成果的转化生成作用,党和国家提出的“科教兴国”方针就是强有力的证明。物质文明建设基本上是一种物化过程,人们用自己的双手,把各种设计、构想、方案等精神成果转化为物质存在。制度文明建设也是一种转化过程。新的经济政治制度要以先进理论为依据才能建立起来。

三、文明的协调发展

要实现三大文明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应在指导思想上确立发展目标一元化,在总体规划上力求战略构思科学化,在具体实践中坚持工作方式一体化,在考核评估时注重价值标准系统化。

(一)发展目标一元化

要转变把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割裂开来,只注重单纯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观,树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新发展观。相对于这个目标来说,其他的一切中间目的、局部目的都是手段。本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受西方经济学的影响,加上人们出于急于摆脱贫困的心情,常常对以经济工作为中心作片面的理解。一些同志把现代化建设过程理解为仅仅是经济增长过程,把制度文明、精神文明降为手段和附属地位;有些同志甚至认为牺牲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快速发展经济必须付出的代价,因而对各种非法经营甚至贪污行贿之类的腐败行为纵容姑息。这种传统发展观是一些同志对制度文明、精神文明抓不起来或抓而不硬的重要思想根源。

90年代以来,西方的一些学者面对畸形发展带来的大量社会问题,开始深刻反思片面追求物质财富的传统发展观,努力探索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体的综合发展观。可以说,由片面发展观向新的发展观转变,已成为具有全球性质的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日益深入人心。江泽民同志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若干重大关系的讲话,国家“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简要阐述了我们的新发展观。新发展观的发展方针、发展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种经济、社会、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观,是一种持续发展观。在新的发展观看来,经济增长只不过是实现人的发展的手段,深化改革、制度创新也是为了给人的发展创造一种更美好的社会环境。张家港市的成功经验就是始终把育人放在第一位,把提高人的素质作为重中之重。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转变发展观念,并运用新的发展观指导三大建设。

(二)战略构思科学化

在研究制定三大文明发展战略过程中,要遵循协调发展规律,解决好大系统的空间结构问题,以求得各子系统的协调发展;遵循波动循环规律,解决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子系统不平衡发展的时间结构问题,以求得各个子系统波浪式地向前发展。

三大文明建设从空间结构来看,是“三位一体”的立体网络结构。它们相互作用,在总体趋势上是协调发展的,三者之间是基本相适应的,没有这种协调性,就没有历史的发展。制定发展战略,应当在科学的基础上按照“三位一体”的总框架进行构思与设计。

三大文明建设从时间结构来看,虽然在各个时期都是同时并存、相互作用的,但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来看,它们在不同时期的影响和地位不是均衡的,而是按照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物质文明的顺序迭次发生波动转化。它们前后相继,又部分重迭,一波迭一波,一潮高一潮,形成宏伟壮观的历史浪潮。本世纪以来,我国已发生过一次波动循环。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发生的“五四”运动,是一次思想革命运动;接着是社会政治革命,再接着是解放后到60年代中期经济蓬勃发展。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下世纪中叶,我国已进入一个新的波动循环周期,大体上将出现三大高潮。思想解放作为第一高潮已出现,通过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打破了思想牢笼,迎来了精神解放。社会改革作为第二个高潮正在形成,到建党100周年时, 将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第三个高潮将是经济腾飞。物质文明建设将在制度文明建设取得辉煌成果的基础上迅速发展,到建国100周年时,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经济发展无疑是中心工作,但不同时期的主导因素应有不同侧重。当前,我们应把深化改革作为扫除生产力发展障碍,进一步推进整个事业的关键,加速制度文明建设的进程。

(三)工作方式一体化

十四届六中全会指出,要把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不是外在接合,而是内在融合。在当代社会中,社会文明建设各子系统相互作用和彼此渗透融合的趋势日益强烈。分析文明的系统结构,只是一种宏观上理论上的抽象,因为三大文明建设毕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分类,它们在理论概括上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但从实践上来考察,具体到一个单位一项工作,三个文明建设应是渗透融合在一起的,只是其中每个文明的含量不同,不存在单纯的某一文明建设。因此,要改变“寻找结合点”的传统方式,有意识地使每一项工作都变成三个文明建设的融合点,实现一体化。

按照一体化的要求抓经济工作,就要使市场经济真正成为法制经济、道德经济;要适应人们消费观念发展的需要,使物质产品体现更为丰富的文化价值;要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按照一体化的要求抓廉政制度建设,就要与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改革的各项措施紧密衔接,成为国家政策和法规的补充;要增强廉政制度的严密性和可操作性,帮助人们划清界限,规范行为。

按照一体化的要求抓精神文明建设,既要注重让人们在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锻炼提高素质,让现代化建设的社会环境造就现代化的人;又要注重超前教育,使人的现代化文明化超前发展,因为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建设需要具有现代化意识、现代化素质的人去设计创造。这种超前教育本身就是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

(四)价值标准系统化

要真正实现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最关键的是要解决好价值标准系统化和考核过程规范化问题。要根据以人民为价值主体、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原则,确定三个文明建设各自的价值标准。如物质文明建设要看经济效益,制度文明建设要看政治效益,精神文明建设要看教育效益。综合起来,就是看对主体的生存、发展、完善的效益。发展和完善是比生存更高的存在状态,利于主体发展和完善的东西,更有利于主体的生存。因此,评价三大文明建设主要是看对主体发展和完善的效益。

要根据以人民为评价主体的原则,实事求是地考核、评价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抓三个文明建设的实绩和本领。在考核中要深入基层,多听群众的真实意见,打破过去看材料评优劣、听汇报论英雄、大检查排名次的考核模式。在考核中,既看结果,又看手段;既看眼前,又看长远;既看单项,又看综合。如评价物质文明,既要看经济增长的量,更要看其质,是不是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物化。因为以牺牲制度文明、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的经济一时发展,绝不是物质文明。评价制度文明,既要看定了多少制度,更要看监督机制是否强化。评价精神文明,既要看开展了多少活动,更要看教育内容是否内化为人自身的素质。

标签:;  ;  ;  ;  ;  ;  ;  ;  ;  

论文明的系统结构与协调发展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