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任务教学法;初三教学;数学
初三数学教师以往教学效果并不佳,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教师无法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话,学生总是会以被动的状态展开学习,他们的学习效率可想而知。因而数学教师要想改善这种现象,他们就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进行问题的考虑和教学策略的研究。任务教学法就一种能够让学生从被动状态转变为主动状态的教学策略,教师将之应用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可以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进行数学任务呈现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动力,否则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是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的。因而在为学生呈现数学任务的时候,初三数学教师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性格因素。此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进行情境的创设,进而刺激学生的感官,促使他们产生对任务的探究兴趣。在此过程中,初三数学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具,进而让自己为学生所创设的情境更加生动有趣。例如:在进行《随机事件与可能性》这一节内容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就需要让学生去探究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为此笔者就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如下情境:小明和小红两个人在争抢一个苹果的归属权,小红想要用石头剪刀布的方式来决定,小明想要用掷骰子的方式来决定,他们两个互不相让。然后笔者就对学生进行提问:你们觉得哪一种方式更好一点呢?为什么呢?由此引出学生对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这一问题的探究兴趣。接下来笔者就将该探究任务呈现给学生,学生也因此变得积极起来。此时他们就会跃跃欲试,而不是懒懒散散,缺乏兴趣。
二、小组合作,展开数学任务探究
数学知识对于某一部分初三学生而言是十分复杂和困难的,教师如果单独让他们进行数学任务的探究,他们只会造成课堂时间的白白浪费。此时教师就需要为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展开探究。在此之前,教师还需要做到的一点就是为学生留出一定的自主思考的时间,并让他们将自己的思考结果记录下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样的话,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时候就能够有话可说,而不是置身其外。例如:在进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这节内容的课堂教学中,笔者为学生所设置的数学任务就是研究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为此笔者将学生进行了科学的分组,保证小组中有数学基础好的,也有数学基础不好的。在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探究之前,笔者会给每一名学生都留出3分钟的思考时间,并让他们将思考的结果记录在纸上,自己则会对学生的记录进行随时抽查。这样的话,学生就能够很好地利用这3分钟时间,而不是将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地方去。在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探究的时候,笔者则要求每一名成员都能够发言,而不是游离于小组探究活动之外。这样的话,他们最终所得到的探究结果就会属于每一名小组成员,而不是个人成就。
三、教师总结,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他们能够接触到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并且对其有着一定的了解。但学生对数学知识并没有一个系统的总结,进而使得数学知识在他们的脑海中过于混乱。除此之外,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漏洞。因而初三数学教师必须要在学生完成之后对他们进行评价,并且总结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所获得的能力。这样的话,学生就能够在脑海中建立数学知识的网络结构。例如:还是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这一节内容的课堂教学为例,当学生完成探究活动之后,笔者就会让他们依次上台进行展示。在学生所展示的判定三角形相似方法中,有些是错误的,有些是还未被学生发现的。因而在学生展示完成之后,笔者就对学生的展示结果进行总结,提出错误的地方;引导学生向还未发现的地方进行探索。最后笔者会和学生一起去对所探究的结果进行完善和改进,进而一步一步地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起判定相似三角形方法的知识网络。这样的话,学生就能够对知识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并能够对其有所巩固。
总而言之,纸上谈兵终觉浅,初三数学教师不能够让学生一味地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他们更需要引导学生用实践来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这样的话,学生就能够对书本上的数学知识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除此之外,学生还懂得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了达到这一教学效果,初三数学教师在运用任务教学法的时候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还需要融入现实生活的各种因素。
参考文献:
[1]胡苏姿.任务驱动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06):139.
[2]李俊.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学周刊,2018(07):27-28.
论文作者:龙中秋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6
标签:学生论文; 笔者论文; 角形论文; 教学法论文; 数学论文; 数学知识论文; 小组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