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与选择之间--关于执政条件下党与人民关系的思考_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在现实与选择之间--关于执政条件下党与人民关系的思考_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在现实与选择之间——执政条件下党同人民关系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现实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共产党在诞生之日,就开宗明义地向世人表明,它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是为整个人类的彻底解放而奋斗的,是代表着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的。今天,在党处于执政地位,带领人民开创改革开放伟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成了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历史新课题。

一、提出问题的现实背景

江泽民总书记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期,明确提出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面对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需要对“共产党是不是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这一问题作出回答。

回答这个问题,似乎答案很简单,也很肯定: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理由很充足,因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今天,79年来,始终为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而且在整个历史过程中,党每做一件事情都是以此为检验行动的一个准绳。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能在艰难困苦、风云变幻中立于不败之地,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党始终代表人民的利益,因而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过去党领导人民搞计划经济,是出于避免资本主义存在的无政府状态,避免资本主义所具有的基本矛盾的考虑,设想通过计划经济这种形式由国家把所有事情都管起来,使得人民少受苦,使得国家能够平稳地向前发展。所以说,当时决定搞计划经济,首先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的。为什么今天不搞计划经济,而转向搞市场经济呢?同样的道理,也是出于对人民利益的考虑。由于计划经济这种机制缺乏活力,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致使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根本利益受到损害。而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更能够有效地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更能够有效地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以,必须转向市场经济。因此,在党的整个历史过程中,都是以人民的利益作为准绳进行取舍和选择的。正因为如此,对中国共产党是不是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这个问题,应该说是没有任何怀疑的。但是,我们同时不能忽视问题的另一面。代表不代表人民的利益,不光我们自己说了算,还要得到人民的认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并不是百分之百的人民都承认你是他的代表。原苏联共产党辛辛苦苦领导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70多年,最后得到的人民的回答是,你不是我的代表,你是特权阶层的代表。因此,苏共垮台的时候,人民并不惋惜和伤心。以苏共为戒,检讨我们的行为,还存在许多不可忽略的问题。近些年来党内腐败现象蔓延滋长,在政治领域出现了买官要官、贿赂等恶劣行为,在经济领域贪污受贿,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腐败行为,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对党的先进性和代表性的认可。还有众多职工下岗的问题,地区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悬殊的问题以及一些党员干部身上滋长的官僚主义等问题。例如,有的党员干部,甚至是党的高级干部,摆不正党的领导地位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关系,居功自傲,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群众的主人,自称是当地人民的父母官,但在其位不谋其政,玩忽职守,奢侈挥霍,吃拿卡要,造成一些地方党群、干群关系紧张,有的甚至到了对立的地步。从存在的这些问题中,我们应该看到,要成为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不能自封,不能仅仅表个态,说些冠冕堂皇的漂亮话,而应该通过一系列具体行动来体现。

正因为在“是不是代表”这个问题上,还存在不少问题,所以重新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这一命题就有了极强的针对性。这就是“三个代表”提法的新意所在。它是对实践和现实的应对,是根据时代的要求作出的应答。

其次,总结和回顾党的历史实践过程,需要对“中国共产党能不能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这一问题作出回答。

当我们得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这一结论后,紧接着就要回答“能不能代表”的问题,即有没有能力去代表人民的利益的问题。这个问题,同样不是自己说了算,而要人民来认可,要用事实来证明。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实践,可以看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制定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纲领。经过前仆后继的卓绝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这,就是能力的体现。但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在工作中出现了一系列错误,尤其是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长时间的严重错误,导致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沿。这时,人民就有理由对你能不能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能不能代表他的利益提出质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顺乎民意,拨乱反正,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使得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重新走上正轨,人民的生活逐渐得以改善。因而,党在人民心中的威信又一次被树立,“代表”的能力再一次被体现。改革开放20年来,无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也是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出的抉择。邓小平曾多次指出:一切改革的总目的是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上、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和完善上,也就是说,改革的最终目标要落实到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上。人民总是通过自己生活水平和政治地位的变化,特别是生活水平的变化来判断改革和其他政策,决定自己的态度。正由于我们党的抉择和行为反映和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才受到了人民的拥戴。因此,“能不能代表”人民的利益,同样需要去做,而且需要做出使人民信赖的成绩来。人民对我们能不能代表他们的利益,应该说到现在为止,也不是全部都是作肯定回答的。因为我们的工作还不是尽善尽美的,还有很多使人民不拥护、不赞成、不高兴、不满意的事情存在着。所以,“能不能代表”的问题,不是自己主观认定就可以了,必须要有充分的事实来证明你确实有能力才行。过去搞计划经济我们没有领导好,现在搞市场经济领导的怎么样,人民是要用这个来评判党的领导水平和能力的。因此,能不能成为人民的忠实代表,这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很现实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行动中继续作出让人民满意的回答。

再次,在执政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能否始终如一地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成为严峻的历史新课题。

“代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今天能代表,不能说明明天能代表;昨天代表得好,不能说明今天代表得好。不能给人民做了一件好事,就以为自己永远是人民的代表。为人民做好事的时候,得到了人民的拥护,你就是人民的代表。但是,你犯了错误,作了人民不高兴、不满意的事情,你就没有资格当人民的代表。胡长清、成克杰等人作为党的高级干部,理应为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但是他们全然不顾还有多少老百姓没有解决温饱,有多少职工下岗连基本工资都拿不上的现实,却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谋取个人私利的手段,疯狂敛财,将数百万、数千万属于国家和人民的财产装进个人的腰包。这样的人难道能为人民掌权,能为人民谋福利,还有资格当人民的代表?大量事实证明,忠实地代表人民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执政的条件下,尤其显得重要。在革命战争时代,残酷的斗争环境,迫使党员和干部自觉地去联系群众,为人民谋利益,争取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夺取全国政权以后,党处于执政地位,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处在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岗位上,手中掌握着一定的权力,使党为人民谋利益,实现党的历史使命有了更好的条件。但是,这种情况也使党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即为谁掌权,是继续为人民服务,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本色,还是颠倒这种关系,像过去剥削阶级那样,把自己凌驾于群众之上,当官做老爷,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这是关系党的性质的根本问题,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那就从根本上背离了党的性质,我们党就有蜕化变质的可能,以致有丧失执政党的地位的危险。历史反复演绎和证明着这样一条规律:只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就能将人民团结起来,将人民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克服一切困难,立于不败之地;如果不能很好地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损失;如果违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会失去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失败。

在这个问题上,原苏联共产党给我们充当了一个极好的反面教员。就在苏共垮台之前,有人向苏联人民作过一次调查,其中有一个问题问道:你认为苏共代表谁的利益?给出了四种供选择的答案:第一,苏共代表全体劳动人民的利益。在这个答案下面画勾的只有7%;第二, 苏共代表工人的利益。在这个答案下面画勾的只有4%;第三, 苏共代表共产党的利益。在这个答案下面画勾的也只有11%;第四,苏共代表党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利益。在这个答案下面画勾的高达85%。从这个典型调查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在苏联人民眼里,苏共已经不是人民利益的代表了。你既然不是我的利益的代表,我为什么要支持你?所以苏共垮台的时候,老百姓无动于衷,处境非常悲惨。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关键的一条就是执政70多年的苏联共产党脱离了苏联人民,最后的结局是人民抛弃了它。我们透过对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执政历史的考察,就会非常遗憾地发现,共产党手中没有权的时候,得到的是广大人民的拥护,而手中有了权之后,不是巩固了它和人民之间的关系,而是不断地在削弱它和人民之间的关系。面对如此沉痛的教训和严峻的现实,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三个代表”的思想,强调共产党要始终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就具有非常深刻的内涵在里头。

二、解决问题的理性选择

国以民为本,党以民为基。江泽民在阐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时明确指出:“因为我们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所以全党同志的一切工作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都是为了实现好、发展好和维护好人民的利益,任何脱离群众、任何违反群众意愿和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党如何对待群众,是一个根本的立场问题和世界观问题,“三个代表”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逻辑起点,深刻揭示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的利益是我们党全部政治活动的最终目的。如何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贯彻到行动中去,切实有效地解决在执政的条件下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我们应作出冷静而理性的思索与选择。

第一,以积极向上跟着时代潮流前进的精神状态,大胆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同人民群众关系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怎样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个问题,在老祖宗的经典里没有答案,我们的经验中也找不出现成答案。而实践已经向前大踏步地发展了,成堆的新问题等待我们去解答。为了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就要有一种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寻求新的方法和答案的精神状态。比如,在如何认识和发挥基层党组织的职能问题上,就有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建立基层党组织,开始时是为了动员人民起来跟着党闹革命。党执政后,党的中心任务变了,但建立基层党组织的思路没有变,结果就会发现它的性质出现了变化。在实行计划经济时期,由于计划必须层层落实,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人头上,基层党组织的主要作用就是要管好这个计划,保证这个计划的完成。久而久之,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管与被管的关系。我要把你管住,只允许你干这个,不允许干那个,甚至连农民的这块地里面该种什么,不该种什么,都要死死地管住。否则你就是不服从党的指挥,反对党的领导。如此荒唐的事能让人民群众满意吗?还谈何代表人民的利益!现在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要动员每个人去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这样,只要合情合理合法,不超出国家规定的范围,放开让群众去干就行了。这时候,对人应该怎样进行管理?难道要管住让他去追求自己的利益,不能追求别人的利益?这显然有悖于市场经济规律和法则。因此,对人的管法立刻就变了,相应地这时的基层党组织的职能恐怕也要进行调整。因为我们今天要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建立的是法治国家,要实行人民民主。作为基层党组织在这中间应起何作用,其职能如何体现,需要进行很好的研究,再不能固守旧规,一本经念到老,而要根据变化了的客观实际,及时调整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顺应时代,顺乎民意。

第二,坚持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绳,处理现实当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逐渐显露出来。在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时,如果能够始终坚持“三个代表”,把人民的利益摆在准绳的地位上,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考虑问题和处事决断的准绳的话,在现实当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就会因有了尺度和标准而迎刃而解。因此,强化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意识,在执政的条件下,在实行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时期,对于我们党来说,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如果没有人民利益作准绳,当我们面对各种问题和矛盾时就会束手无策,就会陷入两难选择的困境。比如,在解决村民自治和党的领导之间出现矛盾和问题时,就有一个以什么为“准绳”的问题。我国的各级干部过去大多都是由上级组织指定或任命的,实行村民自治后,放开让群众自己直接选举村干部。经村民选举产生出来的人,可能与党组织心目中的那个人是同一个人,也可能不是党组织心目中想要的那个人。因为被村民选出来的这个人,可能正好是曾经跟党组织闹过意见的那个人,但群众认定这个人有能力,是他们心目中的好干部,因此坚持要选举他当村干部。这时,就出现了群众和党组织在选举谁当村干部问题上的对立。面对这样的问题和矛盾,怎么办?有人说按照村民法必须这样选,有人则说那也得服从党的领导。到底是法大还是党大?是坚持以人民的利益为准绳还是以党的利益为尺度?问题就这样尖锐地摆到了我们面前。村民自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民主政治说到底就是公共权力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而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那为什么当遇到具体问题时,就不这样想,不这样做,就丢掉了“准绳”呢?关键是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既然权力是人民的,那么人民想赋予给谁这是他的自由,他们把自己信得过的人选出来是天经地义的,无可挑剔和指责的。如果能从这样的角度去思考党的领导和村民自治的关系,思考村民直选和党管干部之间的关系,就会看到,它们并不是两者之间的简单结合,而是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在服从的前提之下才谈得上结合和适应。这是一个基本原则,它是由“准绳”决定的,是不容动摇的。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类似于这样的选择还会遇到很多,当我们选择的时候,要牢牢记住邓小平讲过的这样一段话:“中国共产党员的含义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无论过去和现在,党员合格应当表现为党员能够成为“群众的模范,群众的核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着眼于人民,把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作为判断是非、决定取舍的最高衡量标准。

第三,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着眼于从制度上理顺党群关系。

党群关系问题,党对人民利益的代表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因此,我们就不能把它看作是一个简单的作风问题来对待,必须从制度上加以解决。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虽然没有建立专门的制度,但党群、干群关系浓如血肉,情同手足。这是为什么呢?用政治学的语言来表述,就是制度环境在起作用。在恶劣的白色恐怖之下,一个革命党人不联系群众,不和当地的人民处好关系,就会无容身之地,随时都会被敌人发现后抓起来,还谈何闹革命。而当手中掌了权之后,就再不存在那样的风险,再不需要老百姓的保护了,似乎联系不联系人民群众已无关紧要了。因此,建国以后,党的各种会议上、重要文件里三令五申号召我们的党员和干部密切联系群众,而有的党员和干部依然我行我素,高高在上,做官当老爷,置人民群众的冷暖生死于不顾,只知道关起门来弄虚作假,投机钻营,讨好顶头上司伺机往上爬。所以,要真正解决执政条件下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必须从制度上加以保证。而要从制度上解决,首先要把立足点放在怎样才能使执政党不脱离群众上。这是因为,执政党往往容易脱离群众、远离群众。所以邓小平理论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要搞好执政党的制度建设,因为他老人家在建国初期就已清醒地看到了执政党同领导革命时期的党就是不一样。

与此相联系,为了巩固新时期的党群关系,我们的思路还应该宽广一些,要从封闭的思维天地里走出来。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号召我们,“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一切文明成果”除了经济的,难道不包括政治的、文化的文明成果吗?因此,我们应该大胆地提出,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比如,在政党问题上,过去我们总是首先按阶级划分成无产阶级政党、资产阶级政党,由此变成水火不相容的无可比的东西,因而也就谈不上相互借鉴和吸收。然而,当我们抛弃掉在政党问题上的阶级差异这一特殊性之后,就会看到,政党与政党之间存在着诸多共性的东西,它们有很多相同和相似之处,是完全可以对比的,是可以相互借鉴和吸收的,是可以相互引以为戒、相互取长补短的。比如,使我们感到棘手和头痛的对权力的制约,对权力的监督问题,为什么对已经实践长期反复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一些运行手段、方式和方法不能拿来为我所用呢?当年,当许多人还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东西,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的时候,邓小平却一针见血地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因为它仅仅是手段,而不是区分两种不同社会制度本质的东西,所以不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是可以相互采用的。今天,我们为什么不能倡导邓小平的这种思维方法和理论探索的勇气,去拓展研究领域,最大限度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政治的文明成果呢?

第四,准确把握人民的根本利益,注意处理好各种利益之间的关系。

利益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的反映着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需要。根据需要的对象,人的需要可以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两类。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需要和追求,构成了物质利益的基本内容;而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需要和追求,则构成了精神利益的基本内容。所以,党要代表人民的利益,其内在的要求,就是必须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从而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在我国现阶段,受利益主体广泛性与利益实现途径有限性的制约,存在着不同的物质利益主体和多元的文化生活追求。如何在诸多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准确把握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关系到我们履行宗旨能力与水平的新课题。为此,党必须把人民群众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正确地统一地结合起来,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主要表现为,政治上履行当家做主的权利,经济上要求提高生活水平,文化上要求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精神生活质量。中国共产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这些利益而奋斗,就是支持和引导人民群众真正实现和维护自己的民主权利,赋予人民群众改善和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权利。党的这种任务和责任,决定了党制定的方针政策必须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必须以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集中体现在大力发展生产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从根本上消灭贫穷,达到共同富裕,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是我们当前的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了人民当前最大、最根本的利益。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只有这样,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不断增强,中国人民的生活才能不断富裕,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得以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屹立在世界东方之时,中国共产党就不愧对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的光荣称号。

标签:;  ;  ;  ;  

在现实与选择之间--关于执政条件下党与人民关系的思考_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