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的新发展_竞争优势理论论文

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的新发展_竞争优势理论论文

论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的新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波特论文,竞争优势论文,新发展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7326(1999)07—0036—04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波特从80年代起陆续发表了其著名的三部曲,即《竞争战略》(1980年)、《竞争优势》(1985年)、《国家竞争优势》(1990年),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竞争优势理论。本文首先从学术、时代背景上对波特的理论进行分析,然后介绍波特竞争优势理论在90年代的最新发展,并分析其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一、竞争优势理论的学术与时代背景

哈佛大学商学院拥有一批著名的企业管理方面的学者。如企业史学家钱德勒, 撰写过名著《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中的管理革命》(1977年);跨国公司专家凯夫斯, 撰写过《跨国公司与经济分析》(1982年)。哈佛商学院集中研究的是企业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其学术风格属于管理学的风格,管理学本质上是综合性的。与经济学家强调市场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不同,这些管理学家更重视的是企业中的管理和战略行为的作用。我们理解波特的理论,也需要从这么一个比较大的学术背景来着眼于波特的三部曲无疑是哈佛商学院学术传统的集中反映。

波特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企业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两个方面。因此,在他的著作中,单个的企业与产业始终是他一贯的研究对象。他在《竞争战略》中提出了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即竞争力的三种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别化战略、目标集聚战略。在《竞争优势》中,他创立了价值链理论,认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是价值链的不同。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波特把他的国内竞争优势理论运用到国际竞争领域,提出了著名的波特菱形理论。我们通常所说的竞争优势论,即是指波特的菱形理论,因为这个理论是从国际贸易与国际竞争角度提出来的。从表面上看,国家竞争优势是一个宏观经济问题,经济学家往往从一国的汇率、国际收支、要素禀赋来进行研究,而波特运用哈佛商学院的经典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法,从一国的各种产业的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入手来研究一国的宏观竞争力问题。

波特菱形理论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一国在某个特定的产业上获得了长久国际竞争力?在当代国际贸易中,许多发达国家的出口高度集中在少数明星产业上。如日本的消费电子业,意大利的毛纺、皮革制品、金融珠宝业,英国的保险业,荷兰的花卉业,德国的化工、汽车业,美国的广告、高新技术产业。波特认为,这要从当地企业所处的独特竞争环境来寻找答案。波特菱形理论(竞争力模型)包括四个方面因素:(1)要素条件。包括一国的天然禀赋与政府、 企业投资创造的高级要素,后者对竞争优势更为重要;(2)本国需求条件。 包括本国需求结构、规模、成长率、高级购买者压力及需求的国际化;(3 )相关支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包括上游供给产业及其他提供配套服务的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4)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程度。 包括企业进入壁垒与组织管理方式、竞争激烈程度、创新与企业家才能等。波特认为这四方面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加强,共同构成一个动态的激励创新的竞争环境,由此产生具有一流国际竞争力的明星产业。

波特提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的。80年代美国的一些传统支柱产业,如汽车制造业,其竞争力被日本和西欧国家所超过;在一些新兴产业也受到这些国家的强大竞争压力。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是当时美国学术界、产业界、政府部门需要解决的一个紧迫问题。1983年,里根总统设立产业竞争力委员会,波特就是这个委员会的成员之一。此外,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与经济转轨国家普遍推行贸易投资自由化政策,使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获取竞争优势已成为一个现实的需求。波特的理论反映了时代的需要。他的理论对90年代美国对外贸易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如克林顿总统在其上任伊始的1993年就宣称他的经济政策的目标是帮助美国在新的全球经济中“竞争取胜”。

二、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的新发展

90年代以来,波特对他的竞争优势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发展的方向是把他的菱形理论与区位理论(经济地理)结合起来。他在最近一期的《哈佛商业评论》中提出了企业群落(Cluster)这一新概念, 并把它称为“新竞争经济学”。

企业群落是指经营同一产业的在业务上有密切关联的一群公司和相关机构集聚在一个较小的地理范围内。企业群集是国际竞争优势产业的一个共同特征。以美国为例,重要的企业群落有:微电子、生物技术、风险资本集聚在硅谷,汽车设备与零部件集聚在底特律,互惠基金、生物技术、软件与网络、风险资本集聚在波斯顿,金融服务、广告、出版、多媒体集聚在纽约,飞机设备与设计、软件、金属加工集聚在西雅图,房地产开发商集聚在达拉斯,化工企业集聚在德克萨斯与路易斯安娜两州南部交界处,影视娱乐业集聚在好莱坞。德国汽车业集聚在慕尼黑等南部地带,化工业集聚在法兰克福一带。荷兰的花卉业集聚在阿姆斯特丹与鹿特丹一带。瑞士三家最大的制药公司集聚在巴塞尔。英国的拍卖公司集聚在伦敦城的几个街区内。

意大利的中小企业群落更是举世闻名。如佛罗伦萨市附近的普拉托市是著名的毛纺厂商集聚区。该市面积不到100平方公里,人口仅15 万人,但却拥有14000多家与毛纺业有关的中小企业。 企业之间实行高度分工协作,每个企业只专门负责一道工序或一两种产品的生产,如纺纱、织布、印染、毛纺原料与产品运输、融资、原料与设备进口、成品出口以及相关的科研与咨询功能。该市的梳毛产品占意大利同类产品出口总额的70%,占同类产品国际市场份额的50%。类似普拉托市的中小企业专业区在意大利共有70多处,每个专业区的产品独具特色,如座椅、大理石、陶瓷、珠宝首饰、皮革服装等,大多属于传统产业,但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

通常一个企业群落内,既有主导产业企业,又有为主导产业提供配套服务的其他产业企业和机构。从垂直关系来说,包括提供专业化投入的上游企业,如零部件、机械设备、产品服务,以及下游的分销渠道与顾客。从横向关系说,包括提供互补产品的制造商,或有相关技能、技术和共同投入的属于其他产业的公司。此外,还包括政府和其他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研究与技术支持的机构,如大学、质量标准检测机构、思想库、短期培训机构及贸易协会。这些机构共同组成一支立体作战军团,既激烈竞争又相互合作,从而赢得企业与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葡萄酒生产企业群落为例, 该企业群落包括有680家葡萄酒生产厂家以及几千家独立的葡萄种植者。为这二者提供配套服务的互补企业包括:葡萄存储、化肥生产、葡萄收割设备及灌溉技术企业,酿酒设备、酒桶、酒瓶、瓶盖及软木塞制造企业,标签、公共关系及广告、专业出版企业。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负责培养葡萄酒专业人才,当地有专门的葡萄酒研究所,在加州地方议会还设立了专门的葡萄酒委员会。该企业群落与当地的农业、食品、酒店旅游企业群落也有联系。

波特对企业群落现象的解释,仍然是依据他的价值链学说与菱形理论。企业群落实质上是企业产品价值链在空间地理上的紧密结合,或者说波特菱形四要素在同一个区位的相互作用。企业群落现象在工业化时代就已出现,知识经济的来临使这一现象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因为企业群落属于一种网络化的组织,不同于一体化经营的科层组织。这种网络组织代表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

企业群落这种新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表现在四个方面:

1.外部经济效应。集聚区域内企业数量众多,大多数属于中小企业,但集聚区内的企业彼此实行高度的分工协作,生产率极高,产品不断出口到区域外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从而整个产业集聚区获得一种外部规模经济。

2.空间交易成本的节约。空间交易成本包括运输成本、信息成本、寻找成本以及合约的谈判成本与执行成本。企业集聚区内企业地理邻近,容易建立信誉机制和相互依赖关系,从而大大减少机会主义行为。区内拥有专业化的人才库,还能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来工作,这就减少了在雇佣专业人才方面的交易成本。集聚区内有大量的专业信息,个人关系及种种社区联系网络使信息流动很快,这样减少了企业的信息成本。重要投入品大多可以从集聚区内其他企业就近获得,可以节省运输成本和库存成本,还能享受供应商提供的辅助服务。因此,集聚区企业之间保持一种充满活力和灵活性的正式与非正式关系,构成了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在一个环境快速变化的动态竞争环境里,这种安排相对于刚性化与缺乏弹性的垂直一体化安排、远距离企业战略联盟安排,更有效率。

3.学习与创新效应。企业群集是培育企业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温床。企业彼此接近,会受到竞争的隐形压力(peer pressure)。 不甘人后的自尊需要,当地高级顾客的需求,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一家企业的知识创新很容易外溢到区内的其他企业,因为这些企业通过实地参观访问和经常性的面对面交流,能够较快地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术。对于难以编码化和远距离传递的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地理接近更为重要。 这种知识创新的外部效应是企业群落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企业聚集也刺激了企业家才能的培育和新企业的不断诞生。

4.品牌与广告效应。企业群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以后,会在消费者中间形成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有时这种形象会涉及到一些相关互补性产品上,由此产生一个个优势产业群。

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给人的印象是经济活动将更加分散化,似乎地理区位选择在企业和产业竞争中的重要性将下降。企业群落现象的普遍存在,说明经济全球化使一些重要的经济活动日益本地化,区域创新环境日趋重要。对企业和产业竞争优势非常关键的高级要素与创新活动,日益集中在发达国家。这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无疑是一场重大挑战。

三、波特企业群落理论的几点启示

1.企业群落是一种有效的空间竞争方式。我国的许多产业从全国来看,企业家数很多,按理竞争应该很激烈。但是,经营同一种产业的企业地理上是高度分散的,导致许多企业在当地事实上处于一种垄断地位。这种产业布局方式在空间上无疑大大减弱了竞争的强度,也容易使企业与地方政府合谋人为造成垄断局面,导致我国“大而全”、“小而全”企业过多,企业之间分工程度低,造成所谓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

2.企业群落代表了一种真正的产学研联合模式。大学与科研机构是群落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主动向大学投资,以获取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大学通过当地企业服务以获取自身的发展。因此,我国的大多数大学和科研机构今后应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作为主战场,企业也应加强教育投资与知识投资意识。如目前在我国大学的奖学金绝大部分是外资企业设立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主动到大学设立奖学金的很少。

3.企业群落代表了一种新型的政府与企业的合作关系。政府的主要职责不是通过产业政策去扶持某个大企业的发展,而是要营造一个适宜企业群落生存发展的区域创新环境。这需要政府向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包括高效率的法律体系、制定竞争规则、良好的基础设施以及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政府应从当地独特的人文历史环境出发对企业群落的形成起促进作用,而不是简单地模仿别的地方的企业群落进行直接竞争。

4.目前我国已出现两种不同类型的企业群落:一种是处于农村小城镇的乡镇企业群落,如广东、浙江等沿海省份的专业镇;一种是处于大中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区内的企业群落。这两类群落的具体生长机制还有待于深入研究,波特的理论无疑具有借鉴意义。这两类企业群落的生长发育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是重大的,因为前者代表了农村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趋势,后者代表了经济的信息化、知识化过程。与波特所研究的西方发达国家情况不同,在我国这两者是合二为一的。如何协调处理好这两类企业群落的发展关系,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标签:;  ;  ;  ;  ;  

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的新发展_竞争优势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