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我国田径运动项目特性及训练研究提供一个准确的研究方向,本文以田径运动项目特性及训练研究进展。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分析田径运动项目特性,总结了田径运动训练研究新进展。
关键词:田径;运动项目特性;运动训练
田径是一项最基本的周期性体育运动,以走、跑、跳、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各种身体练习手段,素有“运动之母”之称。田径运动分田赛和径赛两种,以时间计算成绩的竞走和跑的项目为“径赛”,以高度和远度计算成绩的跳跃和投掷项目叫“田赛”。田径运动分为跑跨类项目、中长跑类项目、竞走类项目、跳跃类项目、投掷类项目等,各类项目有着本类项目独自的特性。中国如何利用世界田径运动这个“亚洲时期”的良好机遇,认真做好 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各项筹备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为世界田径运动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是中国田径界必须关注和应该着重探索的问题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田径运动项目特性及训练研究进展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对于本文的理论研究查阅了近年国内外运动训练理论文献资料,并对此加以整理和分析。
1.2.2逻辑分析法
运动逻辑学方法,如类比、归纳、推理等,要得到正确的结论还要结合多项体育学科知识对所获得资料进行详尽分析。
2田径运动项目特性研究
2.1短跨类项目
短跑、跨栏项目主导竞技能力分别是速度、力量和协调性。该类项目神经——肌肉工作特点有:一是人体大脑神经听觉系统获取发令信号后传递到大脑中枢,大脑即刻指挥肌肉参与起跑,快速完成起跑动作,即人体大脑神经反应与传导速度。二是短跑、跨栏项目在跑跨过程中肌肉工作地用力形式在起跑阶段最初几步还没有产生较大速度时,以腿部肌肉主动收缩为主,其他肌肉群协同参与工作。三是肌肉收缩和骨杠杆的作用使人体产生运动,运动使人体各运动环节发生改变,这种能够使人体环节在运动中发生改变、位移的能量称为“机械能”,即运动的动能和势能。
短跑、跨栏项目属于短距离高速度性项目,其供能的形式主要以三磷酸腺苷(ATP)、磷酸肌酸(CP)供能为主。在距离稍长的短跨项目中,如200米、400米、400米跨栏等项目中,糖酵解成为一种主要的供能形式。
关于短跑、跨栏关键技术环节的力学分析主要从起跑和起跑后加速跑阶段的支撑反作用力原理分析、途中跑阶段速度和作用力原理分析、步长和步频以及跨栏项目的专项速度这四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2.2跳跃类项目
田径运动中的跳跃类项目包括跳远、跳高、三级跳远、撑杆跳高四个项目。他们有着共同的技术环节:助跑、准备起跳、起跳、腾空、落地。跳跃类项目主导竞技能力分别是速度与速度节奏、弹跳性力量和身体控制能力与动作的灵巧协调性。该项目神经——肌肉工作特点主要体现在起跳阶段力的变化上,大量研究表明,起跳腿的支撑跳跃能力主要取决于起跳腿屈膝缓冲时的缓冲幅度。起跳腿的支撑能力越强,起跳腿屈膝缓冲的幅度相对越小,则获得垂直冲量越大,向上跳起的效果越好;同时,起跳腿缓冲幅度的减少,相应地缩短了缓冲时间,较早地进人蹬伸动作阶段。这有利于缩短脚落地的 制动时间,从而减少起跳中水平速度的损失。
跳跃类项目肌肉工作的特点是在短距离的高强度快速跑进后完成起跳动作,要求人体在短时间内(5—8秒以内)发挥出最高的速度,爆发出尽可能大的快速力量。根据人体肌肉供能的特点,属于无氧供能,以ATP/CP 供能为主,其他供能形式很少。跳跃类项目这种短时间获得最大功率的运动能力主要取决于ATP-CP系统的供能能力。
关于跳跃类项目关键技术的基本分析主要从决定跳跃成绩的因素以及跳跃类项目个基本技术环节的共有特点进行详细论述。
2.3投掷类项目
投掷类项目包括投掷铅球、铁饼、标枪、链球四个项目,是田径运动中体现出力量与速度力量结合最典型的运动项目。投掷类项目主导竞技能力分别有投掷运动员的力量、动作协同性与节奏感和投掷运动员的速度。该类项目神经-肌肉工作特点有:一是投掷技术动作程序、本体感觉、肌肉功能的不断完善和优化。二是高效率的集中注意力与适宜的心理唤醒水平。三是高度的肌肉内部协调水平。四是有效地利用本体感觉和神经-肌肉反射机能完成技术动作。五是投掷运动员身体核心部位力量的关键作用。六是肌肉拉伸-缩短周期的优化及长度-张力关系。
投掷运动员在完成高强度、短暂和快速的专项技术动作时,所依赖的主要供能系统为磷酸原 (ATP-CP)系 统。因此,在优秀投掷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尤其是在赛前准备和比赛期,较多安排 了以大强度、高速度、少 重复次数、充分恢复为特征,以提高磷酸原(ATP-CP)供能系统能力为技 的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这在优秀投掷 运动员多年和年度训练安排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田径投掷项目与短跑、跳跃项目,在能量供应和提高磷酸原供能系统的训练方法基本相同。
2.4中长跑类项目
田径中长跑类项目分为中距离跑、长距离跑和超长距离跑。虽然跑的距离有所不同,但是根据项目的共同特点,其主要主导竞技能力却是基本相同的。中长跑类项目主导竞技能力分别是心肺耐力、能量代谢能力和速度与耐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中长跑分别属于极限下强度与大强度的肌肉活动,其能量代谢特点是以有氧代谢无氧糖酵解和磷酸原(ATP-CP)三种供能系统兼有的混合代谢。代谢类型随项目中距离的增加有氧供能的比例而递增,同时无氧供能比例递减,能量总消耗递增,其中ATP-CP供能所占比例较小。中跑属于极限下强度的项目,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的比例,800米约为70%:30%,1500米约为50%:50%,糖酵解供能是中跑速度耐力素质的基础。研究表明,当组织缺氧达70%时,糖酵解供能即开始。长跑属于大强度的运动项目,其有氧代谢占绝对优势,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的比例,5000米约为 80%:20%,10000 米约为90%:10%。在运动实践中,中长跑运动员通常以“乳酸阈”LT (也称无氧阈)跑速或心率制定有氧训练方案,LT是根据血乳酸浓度值和运动强度两者变化的关系提出的。LT是有氧耐力好坏的灵敏指标,它不仅反映了呼吸循环系统的供氧能力,而且更能反映运动肌肉对氧的利用能力。
关于中长跑类项目关键技术环节的力学分析主要从着地缓冲、后蹬与训练、腾空、上体和两臂这四个环节进行详细论述。
2.5竞走项目
竞走是运动员的两脚与地面保持接触,连续向前迈进的过程,没有(人眼)可见的腾空。同时要求摆动腿从脚跟触地瞬间至垂直部位应该伸直即(膝关节不得,不得弯曲)。这是国际田来竞走规则或定义。竞走属于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对技术有特殊要求的周期性竞速项目。竞走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取决于其专项训练水平、竞走技术的规范程度及经济性与实效性、合理的战术运用及良好的心理智能水平。从竞走项目的供能特征和竞走项目地性质来看,决定竞走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要因素是运动员的有氧代谢和有氧/无氧混合代谢系统的能力与运动支撑器官承受长时间的工作负荷能力。大量实践证明,高度发展的有氧代谢能力可以为竞走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奠定雄厚的基础,有氧、无氧、混氧代谢能力与专项速度耐力水平的提高是决定竞走运动员专项运动成绩的关键因素。现代竞走运动训练与比赛的负荷量大,特别是负荷强度要求越来越高,对运动员的有机体各器官功能,尤其是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能量代谢系统以及神经肌肉系统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竞走是一项有氧代谢为主的运动,肌肉长时间的持续(无间歇)工作是最大的特点,运动员有机体在单位时间内能耗较低但全程总能耗高。竞走比赛的最初阶段主要依靠糖源(50%以上)供能,后由脂肪(50%以下)供能,生理负荷经常达到极限水平。
关于竞走项目关键技术环节的力学分析主要从竞走的周期动作结构、竞走关键技术环节——支撑时期、竞走关键技术环节——摆动时期、竞走技术的三个要素(一个重心,两个支撑点,三个转动)这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3田径运动项目特性及训练研究进展
3.1径运动训练理论表现出社会与自然科学的综合性
由于田径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直接目的是挖掘运动员的多种潜力,追求专项体能的最优化发展和专项技术的个性化发展,从而提高专项运动成绩,因而决定了田径运动训练活动必须服从于人体机能变化的规律,而人体的运动又必须遵循生物力学的原理.田径运动训练活动的上述特征决定了田径运动训练理论具有鲜明的自然科学属性。同时,训练竞赛的社会化属性又决定了运动训练所具备的社会科学属性.因此,无论是完善田径运动训练理论,还是解决田径运动训练实践过程中所提出的具体问题,都必须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科学领域广泛地汲取营养,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才能积极促进田径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为田径运动技术水准的迅速提高提供有力的保障。
3.2田径运动训练理论研究成果鲜明的超前性
一直以来,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与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对实践的总结和解决运动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一般运动训练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可以用“实践——技术——理论”这样一条路线来表示。这一路线在早期的运动训练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中表现的极为明显。现代社会,尤其是进令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带有明显地“理论——技术——实践”的趋势。如中国男子 110 米栏运动员刘翔的“110米栏”技术的成功例子,是运动训练理论“理论——技术——实践”特征的充分体现。
3.3田径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研究的现代性与综合性
现代田径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已经超出了传统的理论研究范畴,更加广泛地应用了现代科学研究的一切可以应用的研究方法。比如:在传统的经验法、文献法基础上,更多地采用了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及社会科学、软科学的研究方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等等.同时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探索一个问题,体现了田径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研究的现代性与综合性.也就是说,现代田径运动训练中出现的问题,不是能够用单一的学科理论能够解释的,必须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才能够多角度地、多维地解释和回答所面临的田径运动训练出现的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3.4大数据概念在田径领域的应用——训练过程的精细化控制
随着大数据在各个领域那个的应用,大数据也正在席卷体育运动界,现在很多运动项目都已经开始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无论运动训练还是比赛,运动员、运动队如今越来越多依靠数据分析来使他们变得更快、更高与更强。大数据正在改变着体育运动界,给运动训练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洞察力。虽然大数据技术在运动训练科学领域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但这些应用只是在少数运动项目中得到运用,同时应用运动训练的维度较少。随着运动训练科学大数据的研究不断深入,运动训练科学大数据不但可以应用在运动过程中动作模式的分析,运动训练或比赛的监控、技术、战术的安排,而且可以用于运动员的疲劳、伤病的预防或恢复,运动训练的选材,并且还可以用于运动训练或比赛的预测或控制等方面。
4展望
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表明,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科学研究对竞技体育的支持与贡献越来越大,竞技体育的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高,田径界业内人士为了提高运动成绩所付出的代价也越来越大。如何高校使田径专业运动员通过科学的训练,在比赛中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已成为现代田径运动训练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最重要课题。在此,笔者提出三点展望:一是对田径运动项目的认识与研究从“能量代谢”角度向“运动表现”转变。二是开始重视运动训练过程中非训练因素对运动成绩提高的影响的研究。三是将大数据的分析与采集运用到田径的训练。
论文作者:彭金根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9
标签:项目论文; 竞走论文; 田径运动论文; 运动员论文; 田径论文; 肌肉论文; 能力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