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英国外交的调整与发展趋势_欧洲一体化论文

冷战后英国外交的调整与发展趋势_欧洲一体化论文

冷战后英国外交的调整与走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国论文,战后论文,外交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总是同一定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直接有关。随着国际环境的变迁和一个国家自身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的发展变化,该国对外政策的目标、原则和设想就会不断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现实。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世界格局发生剧变,欧洲的形势出现重大变化,英国的外交正在重新考虑确定自己的国家利益和政策重点。

一、英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

近年来英国外交政策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和调整,其背景是:

1.冷战和两极格局的终结,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后英国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国际环境,对于其对外关系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和手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英国作为二战的主要战胜国之一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大国,曾在战后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扮演过重要角色。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使大西洋联盟以及与之相关的英美特殊关系,失去了依据。英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受到严重削弱,它当年享有的某些优势正在逐步消失。在冷战结束、东西方直接对峙消失的情况下,军事能力在各国综合国力较量中不再是最基本的决定因素,而经济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性明显上升。当北约失去旧有目标和对手之后,作为北约重要成员国的英国所享有的某些政治优势也就无形中贬值。而其相形见绌的经济实力则会给英国的国际地位带来负面影响。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经济上强大而又居欧洲剧变漩涡中心的德国,已成为各方竞相结交争取的伙伴。从布什到克林顿都把争取德国的合作和支持,作为美国欧洲政策的重点。英国则受到明显的冷落,英美特殊关系正逐渐被美德特殊关系所取代。克林顿公开宣称,华盛顿同波恩之间存在着独一无二的伙伴关系,要德国与美国一起承担“领导作用”;而称英美关系只不过是一种“具有历史意义”的关系而已。冷战后新的国际环境和力量对比,促使英国不得不对其冷战年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外交政策观念、设想及其基础结构,进行不断的调整和改组。

2.冷战后的欧洲,正经历着深刻的改组和重建。推进以欧盟为核心的欧洲一体化进程,是西欧国家为重建和改组欧洲所作的一种选择。进入90年代以来, 欧洲一体化建设取得了重要突破。 欧洲统一大市场在1993年1月1日正式启动;马约也于1993年11月1日生效, 欧洲政治联盟与经济货币联盟的建设正式进入实施阶段。英国自1973年正式加入欧共体以来,已逐步地、无可挽回地卷进了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英国对建设欧洲内部统一市场持积极支持的立场,而对政治和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建设则持保留态度。因为在英国看来,这涉及大量转让主权的问题,意味着将从后门把英国引入一个联邦主义的欧洲。〔1 〕所以随着建立经济与货币联盟以及政治联盟的问题提上欧共体的议程,英国与其欧洲伙伴之间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欧洲的争论,就变得更加尖锐激烈起来。问题是英国既离不开欧洲,又不愿意被束缚在一个结构过于紧密的联邦欧洲之内。尽管英国在谈判制定欧洲联盟条约的过程中成功地避免了把“欧洲联邦”一词作为欧洲建设的最终目标写进条约文本,并取得不参加欧洲社会宪章和由英国议会最终决定是否参与欧洲单一货币的“例外权”;但谁都明白,随着马约的逐步贯彻落实,英国不可避免地将要面临是把自己进一步纳入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去,还是在一些重要领域和方面被排除出“核心欧洲”决策范围之外的严峻考验。

3.冷战后的世界格局正在向多极或多元化方向发展。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表现得更为明显。亚太地区近年来的经济、政治发展引起世人的注目。亚洲太平洋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它在本世纪末至下世纪初将在世界舞台上所占的越来越大的份量,被认为是世纪之交最具重大意义的经济、政治现象。据世界银行估算,到2010年亚洲太平洋地区经济上较欧洲和北美合起来计算还要强大。〔2 〕尤其是中国的崛起,更使人刮目相看。中国已成为当前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面对亚太地区蓬勃发展的新形势,欧、美、日各力量中心以及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在调整和加强它们的亚洲政策,以便利用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的活力与潜力所提供的机遇从中获利,并对其挑战作出回答。英国首相梅杰两年前曾宣布,“在今后二三十年里,我们必须更加优先考虑亚洲,我们必须注意亚洲正在出现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东亚作为21世纪世界经济动力源的崛起意味着,有很多机会要去抓住。”〔3〕

二、调整的指导思想

根据英国近年来的官方声明和外交实践可以看出,冷战后英国外交调整的总体考虑和出发点是,以“英国利益第一”的原则为指导,多方纵横捭阖,拓展外交活动空间,利用英国的强项和优势力争在新的欧洲和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的位置,以便使英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尽可能大的影响和作用。

英国外交大臣里夫金德1995年9 月间在查塔姆豪斯发表了他自就职以来的第一篇外交政策讲话。在演说中他谈及了英国外交的宗旨。他说:“帕麦斯顿勋爵的名言——一位英国外交大臣的唯一目标应当是推进英国的利益——是英国外交最根本的出发点”。〔4 〕里夫金德这里引用的19世纪著名英国外交大臣帕麦斯顿的话,是对英国外交传统的一种概括和表述。类似的话另一位英国外交大臣坎宁也说过:“在处理对外事务中,我工作的最高宗旨就是英国的利益。”〔5〕一个国家外交的出发点和目的是维护其国家利益,这本是一条普遍实用的原则。英国今天之所以突出强调这一点,是同冷战后国家关系格局中出现的新现象、新变化分不开的。随着冷战后两极格局的终结,外部压力和威胁已经明显减弱或淡化,消除了各国追求自己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一个严重障碍和制约因素。英美关系日趋冷淡。西欧国家在欧洲一体化问题上的矛盾和利益冲突变得日益突出和强烈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内有关英国外交如何更有效地维护其国家利益的争论也变得激烈起来。正是适应冷战后国内外情况变化的这种需要,促使英国政府把“英国利益第一”的原则又抬了出来,根据这一原则去调整其结盟关系、确定政策重点和轻重缓急顺序。

英国在冷战后的外交调整中十分强调利用它在一些方面和领域尚存的优势和强项,谋求维持其大国地位。根据英国政府及其高级官员近年来发表的文献、讲话和声明,这些“优势”和“强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强调利用英国在国际组织和多边外交中所拥有的某些特权和优势。英国政府领导人在多种场合不厌其烦地反复强调,英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北约组织、“七国集团”、欧盟的重要成员、是英联邦的创始国;英国还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有核国家之一。所有这些使英国处于“事态发展的中心”,足以使某些伙伴国家嫉妒。英国政府已表示决心保持它在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席位。英国也不会轻易放弃其有核国家地位。这不仅是为了防止来自前苏联继承国家的残余核威胁,或者其他国家有可能使用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对英国和西欧发动进攻的危险,而且这本身就是一种大国地位的象征。正是英国的常任理事国席位和它的核威慑力量,使它同法国一起处于优越于德国的地位。

2.强调英国军事上在国际范围内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英国有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在马岛和海湾战争中表现出色的武装力量。梅杰声称,英国目前是为联合国维和行动提供武装部队最多的国家之一。它在世界上40多个国家部署或驻扎着军队,发挥着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广泛的作用。英国继续在北约组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北约快速反应部队筹组的4个师中,英国就占有2个。该部队的司令由英国人担任。英国通过多边和集体安全机制,利用其军事方面尚存的某些优势,在世界上发挥着超过其实力的影响。

3.强调英国在世界各地存在着广泛的经济联系,使它有可能在世界经济中发挥重要的影响,充当联结欧洲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桥梁。英国是贸易立国,有着自由贸易的传统,其国民生产总值的1/4来自对外贸易。外贸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高于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无形贸易在英国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无形贸易的收入占英国海外总收入的一半左右。就英国的海外投资额而论,它是仅次于美、日的第三大国;其人均直接投资高于美国、日本、法国和德国。英国又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上第二个吸收外国投资最多的国家,是欧洲最有吸引力的外资投资场所。伦敦则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国际金融、空运和海运保险事业中心。〔6〕英国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商业利益及其经济联系网络,促使它十分关注世界各地的政治稳定、贸易和航运自由;在按照自由贸易和开放原则建设欧洲和世界经济秩序方面表现得较一些国家更为活跃、积极。

4.强调英语和英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是一笔重要资产。梅杰首相和前外交大臣赫德十分看重作为一种通用国际商业语言的英语和可以覆盖全球的BBC世界广播网对英国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他们强调通过英国文化委员会的英语教学和宣传工作、通过执行各种奖学金计划对外国留学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以及通过BBC的对外广播工作, 不仅促进了人们对英国及其体制和价值观的了解,提高了英国在世界上的信誉和知名度,而且给英国带来了实际的物质利益。据英国文化委员会的计算,英语教学及与此相关的商品销售和服务收费,每年可为英国赚取5 亿英镑的收入。〔7〕

从广义上讲,英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也应包括其体制和价值观在国外的传播、推广。而英国政府在这方面是十分卖力的。英国统治集团非常重视在前苏联、东欧地区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推行英国式的“议会民主制度”和人权主张。梅杰十分欣赏并竭力推广英国的保守主义传统政治制度。撒切尔夫人为她能“早于别人”看出戈尔巴乔夫“革命”的实质并为其提供积极支持而洋洋自得。当然,英国的“民主”和“人权”外交究竟是一笔资产还是一种沉重的包袱,持有不同立场的人和国家有不同的看法。英国要推广的“民主”和“人权”观念在亚洲和第三世界其他地区就不断受阻。有人就明确指出,英国要想在蓬勃发展的亚太地区站住脚,就必须抛弃这些过时的观念。

三、英国的欧洲政策

欧洲是英国生存发展和外交活动的主要舞台。在今天的世界上像英国这样一个地处欧洲边缘的中等国家,不仅经济上需要倚重欧盟,而且在政治和外交上也不可能离开欧洲独立发挥作用。面对冷战后众多的政治、经济难题,只有更多地采纳“欧洲解决办法”,更积极地介入欧洲进程,才是英国唯一可采纳的现实选择和出路。因此,使英国居于欧洲中心,力争在欧洲舞台上发挥主导作用,乃是英国外交的一项根本性方针。任何退出欧洲一体化进程,由英国单独干的主张,都是不现实的。这里的根本问题是,如何使欧洲一体化进程朝着英国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英国在欧洲建设问题上,多年来一直持与大多数大陆伙伴国家不同的独特方针和立场。英国不甘心充当一个普通的二流欧洲国家,担心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会使英国丧失其民族特性和国家主权。因此战后近50年来,不管哪一个政党上台执政,英国政府都反对把建设联邦主义的欧洲合众国作为欧洲联合的目标,而主张建设一个基于独立主权国家联合基础之上的欧洲,即以松散的欧洲主权国家联盟来对抗大陆国家建设“联邦欧洲”的构想。

冷战后欧洲国家关系格局、特别是西欧主要大国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更促使英国决心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朝着它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冷战结束,德国统一,大大改变了欧洲的力量均势格局。今日的德国正向与其经济实力和战略重要性相称的大国地位迈进。如何对待一个越来越强大自信的德国,而不至导致两次世界大战历史的重演,是人们十分关注并努力探索解决的问题。以法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主张通过加速欧洲一体化进程,把统一的德国牢牢拴在欧共体内的办法,来牵制和束缚德国,以防止它单独行事滋生事端。但英国认为,加速欧洲一体化进程未必是一个约束德国的有效办法。相反,它担心这有可能使英国落入一个由德国主宰、结构紧密的欧洲联盟的圈套中去。不少英国人都认为,在一个联邦主义的欧洲结构内,德国人会完全掌握支配权,挟欧盟为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服务,英国和其他国家的主权和行动自由,则会受到损害和限制。因此,对于马约提出的欧盟建设目标,梅杰政府虽表示英国要留在一个以“多轨道、多速度和多层次的方式”发展的欧洲联盟之内,但反对任何进一步的一体化,主张把尽可能多的国家职能保留或退还给各成员国。它希望由独立主权国家组成一个联合的欧洲,以形成对德国的一种有效抗衡力量。

近年来伴随着欧洲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以及欧洲建设中不断出现的困难和危机,欧洲各国对欧盟的发展持批判怀疑态度的人越来越多。这种情况使英国国内本来在对欧关系上就存在的“岛国意识”和“小英格兰”民族主义情绪更加滋长和发展。英国内,特别是执政的保守党内在欧洲政策问题上陷于分裂。欧洲怀疑派虽然人数不多,但他们反映了英国公众中存在的对欧洲传统的冷漠和不信任情绪。这些人在议会、内阁和实业界都有相当的势力和影响。他们认为英国在加入“欧洲”方面已走得过远,主张从根本上摒弃马约。欧洲怀疑派的强大压力和保守党内因欧洲问题不断产生的危机,促使梅杰政府在对欧政策上采取更加僵硬的立场。为了安抚欧洲怀疑派,梅杰政府曾就欧盟扩大后理事会的表决机制改革问题和德洛尔之后的执委会主席人选问题两度行使否决权。梅杰还声言在1996年的政府间会议上英国将否决任何有损其主权的对欧盟宪章的重大修改。

英国对欧政策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如何处置新形势下的英法德关系,使其适应冷战后正在经历深刻变化的欧洲形势。冷战后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德国在欧洲心脏地带崛起,是欧洲形势中一个突出而重要的特点。对德国支配性地位与影响的共同担忧,是促使英法接近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的考虑,早在撒切尔夫人当政时就有人提出过英法联手同德国抗衡的设想。不过由于英法两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隔阂和猜忌,特别是两国在政策重点和利害关系上的差异和冲突,使它们一时难以结成更紧密的伙伴关系。倒是英德两国在一系列问题上的政策观点和立场还比较接近,因此英国政府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把争取德国的支持和合作作为实施其欧洲战略的重点。但是,近年来的事态发展,促使英法关系出现了重要的转机和变化。英法两国在前南斯拉夫问题和波黑危机中共同的利害关系与相近的立场以及它们同美、德之间的矛盾和分歧,是推动英法靠拢的直接动因;而两国在防务合作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成立英法欧洲空军联队,进一步协调两国的核政策,在波黑危机中成立由英法两国部队为主组成的联合国快速反应部队),则标志着英法接近迈出的决定性一步。

这里应该指出,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调整收缩,尤其是美国削减对欧防务义务、减少在欧驻军,是推动欧洲防务合作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还在80年代冷战正式终结以前,对欧美防务脱钩的担心已促使西欧国家感到有必要进一步联合起来。但是英法两国在欧洲防务合作问题上长期以来一向持不同的立场和观点。法国主张发展独立于美国之外的欧洲防务特性,建设欧洲自己的防务实体。而英国则强调任何密切欧洲防务合作的行动,都不应该离开北约、疏远美国另搞一套。近年来国际事态的发展,促使英法在欧洲防务建设问题上的立场和观点逐步接近。就英国来说,冷战后英美关系日趋冷淡,它与华盛顿的传统联系已越来越靠不住,在外交和防务上不得不为自己寻求退路。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反对建设欧洲独立防务的声音已越来越弱。就法国来说,冷战后在欧洲及其周边地区出现的持续动荡局势及新的力量格局,促使法国改变初衷,希望美国留在欧洲作为一种稳定因素和对德国的平衡力量。波黑冲突的事态发展表明,当欧洲发生需要采取军事行动的危机局势时,只有北约组织才有能力作出认真而有效的反应。在这种背景下,已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多年的法国加强了同北约组织的军事联系,英法之间的防务合作有了迅速的发展。

对于英国来说,加强英法防务合作还有一个重要的政治考虑,那就是通过发展两国的合作,确立英法军事核心在西欧防务中的中心地位,以平衡法德防务联盟,进而分化法德政治轴心,冲淡或减弱德国在欧盟中的影响和主宰地位。近年来法德防务合作有迅速的发展。两国在北约之外已建立起“欧洲军团”,其他一些欧盟国家已宣布或表示也要加入这一组织。英国有被孤立和排除在欧洲防务组织之外的危险。英国人认为,从长远来说,德国必将在欧洲军团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希望通过加强英法军事核心在欧洲防务中的特殊作用,以阻止在法德轴心基础上形成由德国支配的西欧防务实体。英国领导人宣传英法两国是西欧仅有的两个核大国,也是两个负有广泛国际义务和拥有向海外投放军事力量的国家。因此欧盟中有效的军事核心应由它们组成。英国希望以此跻身于欧盟的领导核心,进而抑制德国推行联邦主义的欧洲建设方针。

英国之所以抱有这样一种期望,也是由于看到了近年来法国内对联邦欧洲的疑虑有所增长,认为法德在欧盟建设问题上日益尖锐的利益冲突和政策分歧,为英国纵横捭阖推行自己的政策方针提供了机会和可能。在欧盟内联法制德已成为英国欧洲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当然,英法接近并不意味着法德轴心已经或很快就会被英法谅解所取代。事实上法德合作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欧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同法德关系相比,英法关系仍只占次要地位。英国也会不时借助德国的力量和影响,去推进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

四、调整中的英美关系和大西洋伙伴关系

英美特殊关系在丘吉尔战后提出的“三环外交”中被视为英国外交的基石和政策重点。“通过影响美国来影响世界”,被认为是战后英国外交的一项重要谋略。战后历届英国政府几乎都把英美特殊关系作为英国对外关系的支柱。〔8〕但是随着英国力量和影响的相对削弱, 它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日趋下降,英美之间的矛盾和摩擦增多,英国在对美关系上更加强调推行独立自主的政策。特别是克林顿上台以来,梅杰备受冷落,两国关系不时呈现紧张状态。在北爱尔兰问题上,美国不顾唐宁街的意愿插手基本上属于英国的“内政问题”,常常使英国感到讨厌和愤慨。英国政府曾强烈抗议克林顿总统接见爱尔兰共和军的政治组织新芬党主席亚当斯,以至酿成两国之间公开的外交对抗。在波黑问题上,英国一再顶住美国的压力,坚决反对扩大军事介入,担心危及在波黑执行维和任务的英国士兵的生命安全,为此英国同法国一起同美国领导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导致北约组织陷入自1956年苏伊士运河事件以来最严重的内部危机。

这里应该指出,尽管冷战后英美关系的疏远,但英国不会放弃利用英美之间尚存的密切联系为自己谋取政治、经济利益的传统政策方针。英美之间不仅存在着密切的历史、文化联系,而且还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和紧密的经济联系。英、美互为对方最大的外国投资者,也是重要的贸易伙伴。美国在英国一国的投资,比美国在德国、法国、荷兰和意大利4国的投资总和还多,也多于它在整个太平洋地区的投资。〔9〕当然,随着英国越来越深地卷入欧洲一体化进程,英美关系已从总体上被纳入欧美关系的范畴。冷战后随着赖以构成英美特殊关系的历史条件的消逝,原来意义上的英美特殊关系已不复存在。目前还提英美“特殊关系”的人已越来越少。英国统治集团今天更多地是把英美关系作为大西洋两岸伙伴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来处理和对待的。不过他们认为由于英美之间在文化和历史方面的密切联系及其共同的价值观,使英国处于一种能够促使大西洋两岸发展更为密切而富有成果的关系的特殊地位。英国统治集团希望借助这样一种独特地位,谋求在欧美关系的改组和调整中继续发挥一种桥梁和中介的作用。他们声称,英国既是一个欧洲国家,又是一个大西洋国家。它历来赞成建立一个强大的欧洲,赞成与北美建立牢固的联系。英国率先于1994年底提出了创建新的大西洋共同体的主张。英国希望利用近年来欧美矛盾激化、不时出现摩擦的机会,推动欧美之间的政策协调,借以实现加强自己国际地位的外交目标。

英国希望继续借助美国的力量为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服务,美国为了推行自己的欧洲政策和全球战略也仍然需要英国的帮助和支持。这是促使英美之间继续保持某种意义上的“特殊关系”(或称“亲密关系”)的重要动因。英美无论在欧洲安全和北约组织改组问题上还是在欧美贸易关系和推行自由贸易原则问题上,立场和态度都比较接近或一致。在这些方面和领域,美国都需要借重英国。另外,在美国以维护国际和平与人权为名,利用联合国或其他多边机构推广自己的价值观、实施其政策主张时,英国也往往扮演着美国忠实盟友的角色。

五、在更阔的世界范围内维护英国的利益和影响

近年来在英国内关于外交和欧洲政策的辩论中,越来越多的人主张英国的政策重点不应该像过去30多年来那样过于集中在英国与欧洲的关系以及欧盟的内部运转方面。英国政府领导人也在多种场合反复强调英国的利益遍及全球,它必须有一项全球性的对外政策。英国积极周旋于各主要大国之间,多方拓展自己在前苏联东欧地区和第三世界的外交活动空间,抓住一切可能和机会维护英国在世界事务中的影响,以支撑其“大国”门面。英在对俄政策和同其他前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上,与其他西方国家的立场基本一致,但更着重拉拢俄罗斯,并试图在欧盟内扮演前苏东国家代言人的角色。英国一再强调欧盟应摒弃贸易保护主义,应尽快向前苏东国家全面开放市场。英俄高层互访频繁,经贸合作发展较快,英已成为俄的主要贸易伙伴。在北约东扩问题上,英主张采取谨慎做法,强调要避免刺激俄罗斯。英国希望利用它同中东和海湾国家的传统历史联系,插手中东和平进程,并试图捞取更多的经济实惠。梅杰首相和前外交大臣赫德1995年3月分别访问了一些中东和海湾国家。 梅杰是第一个到巴勒斯坦自治领土拜访阿拉法特的西方大国领导人。英国特别重视发展同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国家的政治合作与经济联系。 早在1993年11月梅杰首相就明确宣布,亚洲在英国外交政策的轻重缓急顺序中占有一个新的重要位置。里夫金德出任外交大臣不久又重申要给太平洋地区以更多的注意。英国工业联合会委托起草的一项调查报告则指出,英国及其人民在2000年以后能否繁荣和富足,将取决于亚太地区的出口市场——如能成功地向那个地区出售产品,我们下一代的收入就会不断增加,他们的生活就会不断改善。〔10〕英国公司若要实现继续保持其竞争力和保持其技术优势所需要的规模经济,它们就必须利用亚洲巨大发展所提供的机遇。英国目前已经是进入亚太地区的最大欧洲投资者和最大的无形出口国,也是第二大欧洲商品出口国。据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以办合资工厂、房地产交易和出售设备为形式的英国在亚洲直接投资额超过4800亿美元,相当于英国在欧盟其余国家的投资。〔11〕总之,英国在这里的经济存在已有相当的基础。

英国近年来越来越强调利用它同英联邦国家的传统联系在全球范围内推进自己的利益和影响。英国下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戴维·豪厄尔强调指出,英联邦在推进英国的全球利益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12〕里夫金德则明确表示,在亚洲以及更广泛的范围内英国应该利用英联邦这一无价之宝。它包含世界上一些增长最快的经济以及对联合国维和行动作出贡献的主要国家。英联邦以其固有的历史纽带和共同的法律结构,为英国提供了一个进入五大洲各国的独特通道。英国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和南非所享有的较高的市场份额表明,英国可以从这些联系中获取实惠。〔13〕

这里还需要特别谈一下香港对英国亚太战略所具有的意义和影响以及有关中英关系的问题。英国在香港不仅有着重要的商业和投资利益,而且香港本身又是“通往整个亚太地区的门户,是一把有助于打开亚太地区市场财富大门的钥匙。”〔14〕正因为如此英国始终不甘心放弃它对香港的殖民统治。尽管英国政府迫于形势于1984年同中国签订了关于香港前途的中英联合声明,但是一遇适当气候它就想寻求机会进行反扑。在苏东剧变的大气候下英国又开始在香港问题上推行同中国对抗的政策。中英关系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陷于僵冷状态。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出乎西方国家的预料和期待,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不仅没有垮,而且政局稳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西方大国先后同中国改善和发展关系,争夺中国发展所提供的机遇。英国在对华关系上陷入空前孤立的被动处境,英国实业界人士担心危及其在华利益。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政府决定在其对华和香港问题上的基本政策不变的前提下,作些策略改变和调整,寻求改善同中国关系的气氛,减少正面对抗,谋求在对其有利的问题上加强两国之间的合作和对话。

注释:

〔1〕见撒切尔夫人1989年6月29日在英国下院的演说,载《时事概览》1989年7月号。

〔2〕〔英〕《欧洲杂志》1995年11月号,第4页。

〔3〕〔14〕梅杰1993年11月10 日在伦敦关于香港经济前景讨论会上的讲话,见新华社伦敦1993年11月10日电讯。

〔4〕〔9〕《时事概览》1995年10月号,第270、270页。

〔5〕彼德·莱恩:《1760—1914年的英国历史大事录》, 约翰·默里出版公司,1988年,第103页。

〔6 〕参阅梅杰在“当今世界中的英国”讨论会上的讲话(新华社伦敦1995年3月29日电讯), 里夫金德在查塔姆豪斯的演讲(《时事概览》1995年10月号)和赫德在伦敦银行家俱乐部午宴上的讲话(英外交部出版的“Verbatim Service”6 February 1995)。

〔7〕赫德1995年2月6 日在伦敦银行家俱乐部午宴上的讲话:《英国的强项及其在世界上的影响》, 英国外交部出版的“VerbatimService”6 February 1995。

〔8〕这里唯一的例外是希思政府。 希思当政时在对外关系上更侧重于西欧。为了表示他对欧洲一体化事业的忠诚,他称英美特殊关系已经结束,已被英美之间的“自然关系”所取代。

〔10〕《泰晤士报》1995年2月8日。

〔11〕〔香港〕《远东经济评论》1995年6月1日。

〔12〕〔英〕《欧洲杂志》1995年12月号,第3页。

〔13〕〔英〕《时事概览》1995年10月号。

标签:;  ;  ;  ;  ;  ;  ;  ;  ;  ;  ;  ;  ;  ;  ;  

冷战后英国外交的调整与发展趋势_欧洲一体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