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式课程建设模式的探索与构建_金字塔论文

金字塔式课程建设模式的探索与构建_金字塔论文

金字塔式课程建设模型的探索和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字论文,模型论文,课程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的心脏,一切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的教学改革,都必须纳入课程建设与改革这一总渠道,并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上体现出来。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对基于课程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不断探索和深入研究,始终坚持高素质人才培养要以“宽、交、专”兼备为特色,以KAQ(知识、能力、素质)并重为标准,在实施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明显优势。“金字塔式课程建设模型”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研究与探索

根据现代课程理论的观点,“课程”有广义与狭义的理解。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或专业)所有教学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是特指列入课程总计划的某门教学科目。科学的课程建设,不局限于单门性课程建设的狭隘课程观,而是强调广义与狭义课程建设的有机结合,是课程整体优化建设与各门单门性课程自身建设的有机统一。

新浙大成立以来,学院提出以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目标为出发点,三次制定本科教学计划,采用“停”、“转”、“并”、“改”、“增”等措施,对本科课程体系作了深入研究和全面改革。其中为各学科渗透、扩大学生知识面而开设的平台必修和选修课,全部经过了整合;进一步强调大文科、综合一体化以及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搭建四级平台,在校级课程平台基础上再搭建学院课程平台和学系课程平台,突出专业特色,加强核心课程的建设和教学(即三个平台一个核心),使课程安排呈现金字塔的形状,形成系统完整、层次分明、互融互通的课程结构体系,实现各类课程平台化、平台课程精品化、精品课程有序化,达到人才培养的科学优化,培养“通博万物,精专一处”的大文科人才。

1.金字塔式课程建设模型以“三个统一”为主要指导思想

金字塔式课程建设模型是建立在当代大文科人才培养理论基础上的科学课程建设模型。模型的指导思想以“三个统一”为主要内容。

首先是基础性、发展性与创造性学力的统一。所谓基础性学力是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打好基础的学力。所谓发展性学力是以观察能力、自学能力等为主要内容,使学生在未来能自主发展自己的能力。所谓创造性学力是学生在献身科学、追求真理的信念基础上,把握问题、解决问题、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意识与能力。

其次是基本要求与个性发展的统一。把反映社会需要的学校统一要求与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结合起来,这是未来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最后是科技与人文素质的统一。强调人的价值,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心智的发展与人格的陶冶;推崇主体主观建构的认知方式;强调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基于问题的讨论式教学。

2.金字塔式课程建设模型以“三平台一核心”为主要构架

金字塔式课程建设模型是一个结构复杂、层次分明、内涵丰富的有机体。具体而言,金字塔式课程建设模型的课程应由四部分组成:校级平台的公共课程、院级平台的通识课程、系级平台的基础课程、专业平台的核心课程。

位于金字塔底层的是校级平台公共课程。公共课程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了解政治、经济、法律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熟练运用外国语和计算机进行各种信息交流。在此平台上,到目前为止,学院已在学校支持下共建校级精品课程18门,学校重点建设课程33门。同时,学院也为全校提供人文学科必修课和公选课150余门;准备编写出版一系列精品人文素质教育教材,即非文科文化素质教育公选课教材,包括《大学语文》、《大学写作》等10门课程。

位于金字塔第二层的是院级平台通识课程。通识课程旨在奠定学生广博而扎实的知识基础,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人类到目前为止所积累的人文知识精华和最新发展动态,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手段学习、运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院级通识课程已共建18门。

位于金字塔第三层的是系级平台基础课程。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扩展知识面、发展个人兴趣、确定专业方向。目前,各系系级基础课程大约有16门。在系级平台,各系分别承担了教育部、浙江省和本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共23项。不少基础课程被列入浙江大学重点建设的“百课建设工程”、“精品课程”和浙江省“重点课程”建设项目。

位于金字塔顶端的是专业平台核心课程。专业平台的核心课程旨在帮助学生锁定一个爱好,确定一个专业方向和主攻目标,为就业和攻读硕士学位做好准备。通过教学,向学生显示某门专业的现存知识及其社会价值,传授探索和分析这一专业知识的独特形式和不同手段,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在人文学院有包括8个系17个本科专业6个专业方向。

3.金字塔式课程建设模型以“纵横张力”为实现途径

从横向来说,金字塔式课程建设模型的最大特点是:充分依托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名师优势,重点建设一批精品课程,成为学生喜爱的饕殄盛宴;同时,基于4个平台的绝大部分课程都是重点精品课程,力图用最好的“砖”打造“最牢靠”的金字塔。

从纵向来说,金字塔式课程建设模型总体思路是:将四个学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二学年为通识(通才)教育阶段,着重开设各种高级通识课程和其他必修、选修课,比如针对选择人文学院相关专业的学生就开设了18门这类高级通识课程;第三、四学年为专业(英才)教育阶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修和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部分课题的研究或参加大学生科研训练。课程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广度和深度的有机结合。

金字塔式课程建设模型的四个层次是相互联系、逐层递进的平台构成系统。比如中文系从2002级开始增加了学院的平台课,再加上学校规定的文、理学科交叉的课程,使学生选修课程结构比例基本上达到了公共基础课30%,学科(专业)基础课35%,专业方向与特色课15%,文化素质与交叉学科课程15%的比例。这样的课程设置,一方面确保各级平台上的精品课程重点课程等必修课程,另一方面,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不同专业方向设置课程,反映了人才培养的专业特征和个性要求,并解决宽口径培养与不断变化的社会分工的接口问题。

二、特征与优势

1.平台课程教师的精英化。精品课程的建设离不开优秀老师的参与。教师是各级精品重点课程建设的核心。为了保证本科教学的质量,按照学校的有关文件精神,学院坚持高级职称教师一定要为本科生上课的制度,并将这项工作列为对他们进行教学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实施教师符合岗位聘任制度,采取制度制约、经济扶持、业绩考评等综合有力的措施,引导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开课。

2.平台课程的精品性。为了确保各级平台课程的精品性,学院领导花大力气建设各级平台课程。在学校支持下,学院已经建设学校精品课程19门,学校立项重点建设课程33门。1999年,学院将12门“精品”、通识课程率先列入1999级人文学院教学计划,2000年增至18门,投入建设经费9万元。精品通识课程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大多数出版了教材,有的还上升为浙江省重点建设教材。

3.课程结构的复杂性。在三个“平台”课程构建的模式中,有校级的公共课程、院级的通识课程、系级的基础课程、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结构体系不仅包括了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与个性教育的基本内容,而且充分体现了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的互相协调、共进共演,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的课程特色。与那种过分单一或过分全面、过分呆板或过分松散的课程体系比较,更加有利于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4.课程体系的层次性。课程体系不仅具有复合性,而且从整个体系来看,又有十分明显的层次性。就平台与平台而言,校级平台的公共课程、院级平台的通识课程、系级平台的基础课程、专业平台的核心课程是相互联系、相互沟通,又是结构分明、逐级递进的层次关系;即使在同一平台,根据学生、学科与专业性质的差异,课程的安排也有先后、程度和难度上的层次区别。

三、推进与保障

首先是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大力引进校外高层次人才。同时,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为教师提供各种条件和培训机会,提高教师学历水平;重视创造开放、大气的学术环境,重视为教师提供国内外进修、访学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开阔学术视野,充分接触外界的学人和学术;营造“科研兴院”的学术氛围,鼓励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

其次,注重教材建设,促进课程发展。动员教师把学术成果变成教材。现经省教委批准的教材出版计划中人文学院所占数量居浙江大学全校各学院首位。学院专门设立了教材或专著出版基金和优秀成果奖励制度。三年来,学院教师主编的许多教材被其他高校采用,或成为国家重点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或成为教育部向全国高校推荐使用的优秀教材。该院新闻与传播学系承担了多项部级、省级、学校的教育改革和课程、教材建设项目。几年来该系完成国家重点教材和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五部,主持编写省重点教材五部,完全由该系教师编写的教材约有近40种。

第三,建立有效的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探索并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评估、保证体系,细化各级教师岗位应承担的教学和面对学生的任务,把教师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落到实处。

第四,改善教学手段,应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课程。开展网络教学,推进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鼓励教师引进基于网络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启动本科教学多媒体课件建设项目,打算经过5-6年建设,使各系的专业核心课程全部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目前,学院多媒体课件立项建设的共103门。其中有多项多媒体课件获省级以上奖励。

第五,教学方法改革灵活多样。在教学方法改革中,学院改变以前课堂教学的“满堂灌”,提倡精讲多读、“读写评议”、“对话”教学、“经典文本”教学等方法;引进了“习明纳尔制”、“史料解读制”、“名著名作导读制”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摆脱了课堂教学中的被动状态,进入主动学习的境界。此外,学院要求有较好外语基础和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或留学归国的教师尽可能用双语教学,使学生直接了解和接受国外前沿信息,提高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第六,深入教育科研。学院教师先后承担和主持了教育部、浙江大学以大文科为研究对象的课程建设研究课题5项,主要有:“各类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中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培养模式及评价方法研究”(教育部),“文科人才的成长规律和教学改革与实践”(教育部),“高等文科基础学科综合试验班人才培养研究”(教育部),“高等院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与辅助教学研究”(教育部),“新世纪文科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浙江大学)。除了积极申报和完成各类教研课题外,人文学院教师还发表了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20余篇。近3年来,我院教师共获得各类教学研究课题22项。这一系列研究课题成果为金字塔式课程建设模式的形成与构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操作依据。

“金字塔式课程建设模型”是在不断探索、不断积累、不断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中既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继承,又有富有时代精神的创新和升华。实践证明“金字塔式课程建设结构模型”对于优化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人文学院极为重要的办学特色。

标签:;  ;  ;  ;  

金字塔式课程建设模式的探索与构建_金字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