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应以发展教师创新为核心--“教师创造力开发管理”研究报告_学校管理论文

学校管理应以发展教师创新为核心--“教师创造力开发管理”研究报告_学校管理论文

学校管理要以开发教师创造力为核心——“开发教师创造力的管理”研究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造力论文,教师论文,要以论文,研究报告论文,学校管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课题的提出

(一)时代要求把学校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换,学校管理面临各种困惑和机遇。校长的素质、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决定着学校的发展进程,校长成为一校之魂。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培养教师专长、发展学生个性、形成学校特色,要达到以上目标,学校管理成为无法绕过的切入口。时代迫切要求把学校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

(二)蓬朗小学管理的启示

地处苏州与上海交界处的昆山市蓬朗中心小学是一所偏僻的江南农村小学。1978年复校时,这里是满目疮痍,历经风雨的金倚城校长和他的同事们劫后复出。经过12年的努力,蓬朗小学(以下简称“蓬小”)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江南水乡。十多年中,蓬小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建起了全国农村第一座天文观测台和一流的音乐、美术、自然教室,学生入学率、普及率、巩固率和毕业率连年达100%,语文、 数学毕业会考成绩连年名列前茅,平均成绩高于重点中学的入学分数线。蓬小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向教材挑战、向教师挑战,创造性潜能得到了有效开发,在德育、智育、体育等各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在此过程中,蓬小教师学历达标率从1979年的36.4%上升到100%,其中, 大专学历占15.2%。全校33名教师中有31名获县(市)以上奖励,其中6 人被评为省和国家的劳动模范、先进教师。1985年以来,蓬小连续三次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还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989年9月校长金倚城作为全国教育工作者的代表, 受到了江泽民总书记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全国各地慕名来蓬小参观的人数达一万以上,江苏省教委先后两次组织全省各市、县教育行政领导来蓬小考察学习,大家交口称赞蓬小是“小学模范”,学校管理专家们称他们是“一流的管理”。

纵观走过的历程,改革开放初期,蓬小和全国绝大多数农村小学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可为什么能取得优于其他大部分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的成果呢?带着这一问题,我们深入蓬小调查研究,和蓬小的领导们一起总结提炼出“学校管理要以开发教师创造力为核心”这一管理思想及相应的管理经验。

(三)提出课题

在蓬小调查的基础上,我们相继调查考察了多所先进学校,努力寻求办出模范学校的共同规律,提出了《开发教师创造力的管理》这一学校管理新课题。这一课题被列入江苏省“八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在实践基础上总结提炼出的新的学校管理思想和模式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呢?苏州市教科所、昆山市蓬朗中心小学、昆山市玉山镇第一中心小学、苏州市景范中学、吴江市同里镇中心小学和吴江市南麻中学自始至终以科学的态度参加了“开发教师创造力的管理”这一实验。

二、理论假说

(一)理论假说

教师和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在学校管理中,只要校长和校领导班子在不断开发自身创造力的同时,全力开发全体教职工的创造力,并通过教师开发学生的创造力,那么,就能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二)开发教师创造力管理的含义

开发教师创造力的管理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教师的劳动特点和需求特征,以确立教师的主人翁地位为前提,培养以创新和奉献为荣的价值观念,改革和完善为开发教师创造力服务的管理制度,逐步形成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运行机制,通过有效开发全体教职工的创造力,来高效率、高质量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一种学校管理理论和模式。

三、操作模式

开发教师创造力管理的操作模式概括起来一句话,即:明确一个目标,突出二个核心,抓住三个要素,组织四位一体的学校综合改革。

(一)明确一个目标

要敢于把学校发展的目标定在高标位上,做到胸怀大志。确定目标时,要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因地制宜、审时度势、扬长避短、实事求是。确定目标后要脚踏实地,分步实施。

(二)突出二个核心

所谓突出二个核心是指:学校管理中突出以人的管理为核心,人的管理上要以开发教师创造力为核心。以人的管理为核心,是现代管理学派与古典管理学派的重要区别。然而,同样是对人的管理,效果却大相径庭,既能把人管“死”,也能把人管“活”。如果管理者把教师当作仅以谋生为目的的教书匠,那么教师的创造力就可能被压抑和抹杀。

(三)抓住三个要素

确立教师的主人翁地位,改革和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建立有利于开发教师创造力的学校管理运行机制,是开发教师创造力管理的三个要素,缺一不可。确立教师主人翁地位,大体包含四方面内容:一是使教师树立为教育事业献身的远大理想,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落实到本职工作中去;二是事事处处为教师着想,将管理者看作服务者,为教师办实事,解决教师后顾之忧;三是在学校里建立一种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使每个教师的劳动真正受到尊重;四是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改革和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使制度成为教师发挥创造力的保证,包含四个内容:一是建立学校常规管理制度;二是勇于推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三是管理人员队伍精兵简政、明确职责、分层分权管理,建立自主创造的工作程序;四是建立有利于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考评奖惩制度。逐步建立有利于开发教师创造力的学校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逐步形成一种永不满足、永不停留,讲奉献、讲创造的群体价值观念,形成为创办现代化教育而努力的校园文化。二是创造条件鼓励冒尖,不拘一格选择人才。更新制度、改进管理,在学校中形成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开发人才、使用人才和激励人才的科学的操作运行机制。三是千方百计筹集办学经费,办好后勤,支持教育。

(四)组织四位一体的学校综合改革

学校综合改革是指组织管理、教育、科研和创收四位一体。学校是独立组织教育的开放系统,要以开发教师创造力管理为总纲,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中心,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创收为保障组织学校综合改革。

四、时代特征和理论依据

(一)时代特征

1.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与市场竞争反映到教育领域里,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并将学校教育体系发展成终身教育体系。经济发展要求学校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学习。要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必须首先开发教师的创造力。

2.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随着改革的深化,需要进一步改革学校人事、分配制度及一系列学校内部管理体制。面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师合理流动加快,民主意识增强,仅仅依靠刚性的制度对教师搞管、卡、压,必然会引起教师心理上和行动上的对抗。仅靠制度这一刚性管理,最多只能管出教师表层的积极性,其发自内心的积极性很难发挥,更不用说开发创造力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发教师创造力是对市场经济的自我适应。

3.与世界上组织理论的发展进程相吻合。现代组织理论的发展起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古典管理学派。70年代前后行为科学学派发展起来。行为科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倡发挥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然而,其主张的管理民主化和科学化在资本主义组织内部难以全面实现。以后又发展起了系统学派与权变学派的组织理论,以及Z 理论(主张长期雇用、信任和亲密的人际关系,人道化的工作条件,心情舒畅等)组织理论学派。从世界上组织理论的发展趋势看,从刚性的管、卡、压的制度管理逐渐过渡到刚柔结合的柔性管理。从国际比较看,开发教师创造力管理和现代组织理论的进程相一致,处于前沿位置。所不同的是,开发教师创造力管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与我国的国情吻合得较好,并在创办一流学校的过程中发挥出了日益增强的作用。

(二)理论依据

1.脑科学依据。现代大脑生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是大脑工作的最主要机能,由大脑的额叶来承担。额叶一般在10岁左右开始发育,过了25岁,人的记忆力开始衰退时,它还在不断成长,经过训练可以发育到80岁左右。科学研究表明,除了极少数的天才以外,创造能力是不会因人而有很大差别的,只是由于对日常事物或从事的工作的留心程度以及训练的不同,才出现了差异。总之,除了白痴以外,所有的人都有创造力可以开发。

2.心理学依据。教师的劳动是创造性劳动,难以准确量化。尤如洋面上飘浮的冰山,教师的大部分劳动淹没在洋面下,课时只表示其劳动的一部分。越是强调精讲多练,教师在课外付出的劳动愈多。教师的需求是多方面的,除了物质需要外,还有精神需求。一般情况下,当物质需要达到一定阈值后,其精神需求急剧上升。有时往往“时穷节乃现”,精神需求先于物质需要。学校管理中,如果只是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以为只有靠金钱的刺激才能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必然会陷入理论的误区。在这种错误理论的指导下,用来对付教师的管理策略就非常可能把他们训练成也是以这种方式来从事教育工作的劳务输出者。

3.哲学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把办好学校的希望寄托在开发教师创造力上,这就找到了力量的源泉,选准了办好学校的突破口。蓬朗小学等五所实验学校对于处理诸如主人与公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职业与事业、管与不管、教与不教、精神与物质、有制度与不唯制度、竞争与合作、个性与共性、外因与内因等一组组成对出现的矛盾时,常能得心应手,恰到好处,均是得力于辩证法的指导。实验学校在管理中注重按照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收到了实效。试举一例:以工作量为主考评教师是对“文革”中以及“文革”前“大锅饭”的否定,是一种进步。但在实践中发现了它的不足之处后,逐渐地转到在考虑工作数量的同时,还要考虑工作质量,并更重视工作质量的做法上,这是第二次否定。目前,已进入第三次否定。实验学校不满足于已有的评价体系,又创造出在计划分配的工作以外,由教师自己设计创新的工作任务,自加压力,负重奋进,敢于争先,然后,依据常规工作和创新实绩来综合评定教师的方法。这种做法,在创新部分拉开了差距,拉开了档次。由于实验学校勇于实践,不断自我否定,自我更新,逐步获得了自我完善的能力。

4.管理学依据。每一所学校可以提供的教育资源都是有限的,而在所有的资源中,人是最可宝贵的。每个教师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管理者的目标是通过开发教师的创造力来提高工作绩效。工作绩效的大小可用下列公式来示意:

工作绩效=(工作能力×工作积极性)[创造力,]

一般认为,工作绩效等于工作能力与工作积极性的乘职。而我们认为,创造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创造力≥1 )决定工作绩效能否以指数倍增长。当工作能力和工作积极性这二个因素确定以后,创造力就是决定工作绩效大小的关键因素。

管理是什么?一般的管理学教科书上都是这样来表述的: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形式来完成组织的目标。其实,高明的管理者将管理看作是人才的开发。管理者的任务是帮助同他一起工作的人,使他们得到发展。管理不是维持,而是开拓。要不断地进取开拓,仅靠管理者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的聪明才智毕竟力量有限。这样,开发全体工作人员的创造力就成为管理的核心。

五、成效简析

参加实验的五所学校起点各不相同,有先进的,也有落后的;类型也各异,有小学、也有中学,有农村学校、也有城市学校。然而,1992年12月开题以来,这五所学校由于坚持了这项以学校管理为抓手的实验,教师创造力普遍得到有效开发。五所学校的实验决不是简单的重复和模仿。他们根据各自不同的基础和条件,勇于开拓创新,共同丰富了操作模式的内涵。取得成效的共性方面,可归纳为以下五条:一是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或强化)了办学特色。二是学校工作纳入以科研为先导,组织管理、教育、科研和创收四位一体的学校综合改革的轨道。三是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形成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和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良性运行机制。四是全体学生基本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五是学校增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动发展的能力。总之,开发教师创造力管理的理论和操作模式在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六、三种学校管理模式的比较

我国学校管理按照历史的顺序及逻辑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三种模式:经验管理、制度管理和能动管理(开发教师创造力管理)。

(一)经验管理

解放后至“文革”前17年推行的学校管理可以视作传统管理阶段,其实质是经验管理。管理者主要依靠自己的工作经验及前人或旁人的管理经验来管理学校。这一阶段的管理特点是教师与书记、校长之间建立了平等的同志关系,学校重视精神激励,强调贡献和奉献,忽视物质鼓励和按劳分配。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套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较为完整的常规管理制度。当时,几乎可以从任何一所学校找出经验管理的原型。这一模式对于稳定学校秩序、统一教育要求、提高教育质量、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各种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这阶段,教师队伍比较稳定,教师待遇较高,知识分子政策落实比较好,总体上与计划经济的大环境相适应。

不足之处在于:校长的职权与职责不符,带来了管理上难免的撞车。由于教师吃学校的“大锅饭”,学校吃国家的“大锅饭”的现象严重,教师的积极性和学校的积极性都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同时,在高度划一的计划体制下,学校缺乏个性、生气和活力。

至今,在相当数量的学校中,经验管理模式仍占主要地位。

(二)制度管理

“文革”中发生了学校管理的倒退。“文革”后,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为结束“文革”造成的混乱局面,同时也吸收了国外管理学的营养,将竞争机制引进学校,发展起了以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管理模式。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有识之士率先进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尝试。为了迅速治理“文革”的创伤,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改革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江苏省建湖县钟庄乡在全乡每所学校推行“校长选任负责制”、“教师定编聘任制”和“教育岗位责任制”。80年代末,钟庄乡将“三制”发展为“四制”,增加了“结构工资制”。钟庄乡的管理以其改革精神及明显的成效荣获全国首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至此,制度管理基本定型。以钟庄乡为例,各校实行制度管理后,教师的积极性普遍提高,学校迅速恢复了秩序,摆脱了原来的落后面貌,教育质量上升并保持在本县中上水平。制度管理着眼于改革不合理、不符合学校管理规律的规章制度,大胆引进竞争机制,主要依靠制度的改革来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它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打破了吃“大锅饭”的局面,把学校管理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制度管理是一种刚性的管理,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谁按制度办事,谁就能得到奖励,谁触犯了制度,谁就要受惩罚。铁面无私,符合公平原则,对于克服管理中的工作随意性,纠正放任型的管理起了积极作用。制度管理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过程中的产物,是对改革开放的自我适应。

然而,制度管理也存在着对经验管理的矫枉过正。在注重引进的同时,忽视了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比如,在否定吃“大锅饭”的同时,部分否定了奉献精神;在肯定物质鼓励的时候,忽视了精神激励;在全力搞制度建设的时候,忽视了学校文化建设;在强调行政命令的时候,忽视了思想工作。

因此,对于单纯经验管理来说,制度管理尽管也是改革,操作起来比较方便,简单易学,便于推广,但是,从实效上来看,单靠制度管理很难办出一流学校,若把握不好,容易形成领导与教师的对立,激化矛盾。从理论上来看,制度管理还存在种种矛盾和缺陷,是一种发展过程中的管理模式。

(三)能动管理

与前二种管理模式相对应,我们把开发教师创造力管理定名为能动管理。

改革开放初期,蓬朗小学整顿了教师队伍,把不合格的教师请出校门,把合格教师请回讲台。同时,恢复和建立起一整套常规管理制度,校领导“以百倍的爱去爱教师”,大力提倡奉献精神。随后,相继建立了岗位责任制、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和教职工考评奖惩制等学校管理制度。在学校管理实践中,逐渐超越经验管理和制度管理模式,把开发教师创造力作为学校管理的核心。80年代末,蓬朗小学在能动管理的探索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90年代初,实践工作者与理论工作者相结合,以蓬朗小学和其他办得卓有成效的学校为原型,总结提炼出了能动管理模式。简言之,能动管理是继承和吸收经验管理及制度管理的合理内核,适应市场经济和素质教育的需要,自成体系的学校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从1992年开始,经过三年的努力,实验学校取得了满意的成效。能动管理模式通过各种媒介正广泛地被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实践表明,能动管理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动适应。

一般认为,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学生。事实上,由于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转变都要通过教师来实现,不少学校工作收效甚微的根本原因是没有从教师身上去找根子。能动管理把学校培养人的内涵扩大到教师,通过开发教师创造力来开发学校的创造力,使教师和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有效开发。

可以预见,能动管理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将会被越来越多的学校认同和采纳。实验表明,能动管理不是一种凝固的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它将主动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把学校建成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开放系统,建成各具特色的示范性实验学校。

注释:

*“开发教师创造力的管理”系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八五”重点课题。陆天池为负责人,课题组主要成员有:方恒昌 王少东 王胄王振德 孙志玲 宋淦雷 沈梦兰 李凤祥 张玉坤 张嘉巽 周强金倚城 程凤琳 蒋建平。

标签:;  ;  ;  ;  ;  

学校管理应以发展教师创新为核心--“教师创造力开发管理”研究报告_学校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