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友谊医院神经内科 辽宁大连 11600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我院1例血小板增多症继发红斑肢痛症患者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方法:患者入院后进行各项相关检查,根据检查结果确诊疾病,并给予其口服药物治疗,观察疗效。结果:通过我院相关项目检查,确诊患者为血小板增多症继发红斑肢痛症患者,通过药物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结论:给予EM患者口服阿司匹林、加巴喷丁、舍曲林及肌注B族维生素(B1、甲钴胺)治疗,患者症状明显减轻,疗效确切。
关键词:血小板增多症;红斑性支痛症;临床治疗
红斑性肢痛症(ferythromelalgia,EM)是一种少见疾病,以烧灼样疼痛、明显红斑和皮温升高为主要临床症状,主要发病部位为手指、趾掌、小腿,患本病后患者极为痛苦,在发作间歇期患肢仍有轻度麻木、疼痛感。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继发性红斑肢痛症多继发于下列疾病:骨髓增生性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血小板增多症)、高血压、痛风、系统性红斑狼疮。现将我院近期收治的1例病例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女,87岁,因“左手指末端麻木、疼痛10余天,加重1天”收入我院。患者诉于10余天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左手指末端麻木、疼痛,如针扎样疼痛,呈发作性,几分钟可缓解,每日均可发作。1天前夜间左手指疼痛加重,持续时间较差,严重影响睡眠,冷敷后疼痛减轻。既往史:高血压病史40余年;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病史10余年,曾长期口服羟基脲。查体:T:36.0℃;P:72次/分;R:16次/分;Bp:130/80mmHg。双手掌心及指腹皮肤颜色潮红,皮肤温度明显升高,皮肤触痛,无局部破溃及皮下硬结,肝脾无肿大。神经系统:颅神经大致正常,四肢肌力5级,四肢末端痛觉过敏,振动觉对称存在,腱反射(++),双侧病理征(-)。余查体大致正常。
入院后完善检查,理化回报:白细胞16.5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9.8%、红细胞5.69×1012/L、血红蛋白170g/L、血小板616×109/L,三系增多;血沉37.00mm/小时,增快;葡萄糖6.82mmol/L、糖化血红蛋白%5.5,空腹血糖增高;尿酸557μmol/L,增多;免疫球蛋白G19.2g/L、免疫球蛋白A3.59g/L、免疫球蛋白M6.99g/L,增高;抗核抗体1∶100阳性(+)、抗核抗体滴度1∶3200+、抗线粒体抗体2阳性(+)。化验:抗环胍氨酸肽抗体<25RU/ml、抗核周因子抗体阴性(-)、抗角蛋白抗体阴性(-)。余化验凝血、肝功、肾功、血脂、肌酶、离子、肝功免疫、甲功、肿瘤标志物大致正常。四肢动脉彩超:左上肢动脉血流速度减低、双上肢动脉硬化并右侧桡动脉粟粒样斑块、左胸壁实性肿物。肝胆彩超提示:脾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正常。骨髓穿刺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例(1.63∶1),粒系及红系增生良好,巨系增生旺盛,提示血小板增多症。患者不同意SCN9A基因检测。我科诊断:红斑肢痛症,考虑继发于血小板增高症,继续口服羟基脲,给予口服阿司匹林、加巴喷丁、舍曲林及肌注B族维生素(B1、甲钴胺)治疗,患者症状明显减轻,出院。
2.讨论
EM于1878年首次由Weir Mitchell提出,后来由Smith和Allen于1938年正式命名。发病率大约为2/100000[1]。1964年Babb等将EM分为原发性(PEM)和继发性(SEM)。PEM属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罕见病,与SCN9A基因突变有关,多有家族史。常在儿童期及青春期发病。SEM则为一种获得性疾病,平均发病年龄为59岁,常继发于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白血病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糖尿病等[2],也可见继发于血管炎、高血压、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脊髓疾病、多发性硬化、服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以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等[3]。EM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研究认为该病可能与局部微循环调节功能障碍有关,也可能与交感神经血管内效应器钠离子通道、钙离子通道异常相关。现临床中一般采用汤姆生诊断标准:(1)肢端烧灼样疼痛;(2)疼痛遇热加重;(3)遇冷、休息或抬高患肢症状减轻;(4)受累皮肤红斑;(5)受累皮肤温度升高[4]。该患老年女性,以双手指末端皮肤潮红、肿胀、灼热性疼痛为主要表现,呈对称性分布。发作时间不等,夜间发作较白昼为重,浸泡冷水症状减轻,病变局部无皮肤溃疡、坏疽等营养神经障碍,符合红斑肢痛症特点,故诊断。该患有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病史,考虑为继发性红斑肢痛症。
治疗方面,由于对EM的治疗缺乏大样本临床实验研究,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案,常采取综合治疗,包括:(1)健康宣教,局部皮肤护理,尤其心理护理。(2)选择性药物治疗[5]包括:阿司匹林:对骨髓增生性疾病引起的EM更有效;血管活性药物:普萘洛尔、前列腺素(如米索前列醇),而钙离子拮抗剂(如尼莫地平等)的使用尚有争议;改善神经系统的药物: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文拉法辛)、三环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加巴喷丁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和其他类型的止痛剂可通过不同途径达到止痛目的;其他:维生素辅助治疗,短期效果尚可,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3)原发疾病的治疗;(4)外科治疗:如腰交感神经节阻滞等[6]。另外,也可尝试用中药治疗。该患给予羟基脲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给予阿司匹林、加巴喷丁、舍曲林及肌注B族维生素(B1、甲钴胺)对症治疗,症状改善。
通讯作者:姚文艳(1978-9),女,汉族,辽宁大连。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硕士学位。大连市友谊医院,从事脑血管病研究。
参考文献:
[1]Kvernebo K. Erythromelalgia:a condition caused by microvascular arteriovenous shunting. Vasa 1998,51(Suppl):1-39.
[2]Cohen JS.Erythromelalgia:new theories and new therapies[J].J Am Acad Dermatol,2000,43(5 pt 1):841-847.
[3]Gaur S,Koroscil T.Late-onset erythromelalgia in a previouslyhealthy young woman: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J Med Case Reports,2009,3:106.
[4]Mork C KverneboK.Erythromelalgia-a mysterious condition[J].Arch Dermatol,2000,136(3):330-336.
[5]Skeik N,Rooke T W,Davis M D,et al.severe case and literature review of primary erythromelalgia:Novel SCN9A gene mutation[J].Vasc Med,2012,17(1):44-49.
[6]王冠羽,郑宝森.腰交感神经阻滞治疗红斑肢痛症:附1例报告[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1,17(1):63-64.
论文作者:曲艳,姚文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8
标签:血小板论文; 红斑论文; 患者论文; 疼痛论文; 抗体论文; 原发性论文; 皮肤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