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条件下干部“能上能下”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能上能下论文,条件下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民主政治论文,干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民主、竞争和法治,是创新干部“能上能下”制度的基本要素
(一)我国的干部制度改革总是根据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不断向前推进的。
(二)民主和竞争是新一轮干部制度改革中解决干部“能上能下”问题的根本动力。
首先,干部制度改革必定会对民主政治的潮流作出反映,在民主政治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的情况下,干部制度改革无法回避民主的介入。其次,我国干部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促进力量,必须与市场经济的竞争性相适应,造就一大批具有竞争意识和能力的优秀人才。这就要求在干部“能上能下”上引入竞争机制。也就是说,只有通过竞争的方式才能培养选拔竞争力强的人才和鞭策竞争力不强的干部提高自身素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民主和竞争是新一轮干部制度改革的必备特征,也必定是解决干部“能上能下”问题的强大动力。所以,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要扩大民主、引入竞争,尤其要在党政干部“能上能下”方面取得明显进展,逐步创造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要求抛弃“由少数人在少数人范围内神秘地选拔任用干部”的方式,让尽可能多的群众参与干部推荐、选拔和任用工作,拥有真正的知情权、发言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选人用人机制。
(三)法治是新一轮干部制度改革中解决干部“能上能下”问题的根本保证。
新的一轮干部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干部选拔、任用、管理制度,把党依法治国方略落实到干部工作之中。通过干部选拔、任用、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确保民主和竞争在干部制度的运作中真正发挥作用,从而使新的干部制度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前进的促进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实现“人治”向“法治”的转变,才能保证民主、竞争成为干部“能上能下”的动力。归根结底,在新的一轮干部制度改革中,解决好干部“能上能下”问题,紧要的是要做好“民主、竞争、法治”的六字文章,真正实现决定干部“上”与“下”用民意说话,用实力说话,用制度说话,避免失公、失准的现象出现。
二、用民主、竞争、法治标准衡量,当前干部“能上能下”方面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
第一,理论疑点问题。
1、正确地理解“党管干部”的内涵。“党管干部”的真正内涵包含两个层次:一是为了事业的需要,党委亲自管一批重点干部(在这方面也不排斥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作用);二是按照党的方针政策来管干部(法治),更多地体现党委在干部选拔任用上管政策、管职数、管条件、管程序,在这个前提下,大力发挥人民群众和公平竞争的作用,把群众公认与组织确认、法规承认高度统一起来。
2、科学地处理好借鉴、吸收古代和西方先进经验与从中国当代实际出发的关系。我国古代科举制、西方文官制度和民主制度也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积极意义,特别是考试录用的公平竞争性和反映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共同规律的做法,对我国干部制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3、完整地认识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我们追求的年轻化,应当是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前提下的年轻化。同时,年轻化是一个相对性概念,是相对于老年干部而言的。年轻化又是一个层次性概念,其主体是中、青年干部,而不是“青年化”。从理论上弄清年轻化的内涵及年轻化与“四化”的关系,既是正确培养年轻干部的需要,也是抓好干部“能上能下”工作的必然要求。
4、辩证地把握“能上”与“能下”的关系。“能上能下”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由干部队伍量的平衡性和质的规定性为支柱建立起来的系统。
第二,人治惯性问题。
在解决干部“能上能下”问题上,要进一步加大制度创新、完善和落实力度,建立一个贯穿干部培养、选拔、任用、管理、监督等所有环节的严密的法治构架,使人治行为无可乘之机。
第三,评价标准问题。
对干部的评价应建立一个双重测评体系:一是素质标准体系;二是政绩标准体系。
素质标准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必备知识测试;②政治理论测试;③决策能力测试;④表达能力测试;⑤专长测试;⑥身体条件测试。素质测试应采取笔试(前三项)和面试(后三项)相结合的办法,按照一定比例将每一项内容合理地量化出分值,按照分数高低衡量干部的基本素质的高低。
政绩标准体系以干部岗位任期目标责任制规定的内容为主。包括:①党的建设状况;②经济社会发展指标;③经济责任审计结果;④群众公认程度;⑤干部廉洁自律状况;⑥日常思想作风表现。政绩测试的途径是立体式考察。可根据以上项目内容,合理设置实绩考核指标,进行综合量化评分,按照分数高低衡量干部工作实绩的大小。
特别需要提出的是,按照分类管理制度的要求,对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不同职位的干部,要根据各自职位的需要建立不同特点的测试标准体系,形成一个与分类管理相配套的考核标准体系。
三、以民主、竞争和法治的精神加大干部制度改革力度,形成一套完备的干部“能下能下”制度体系
其一,保障民主的制度。
(1)民主推荐、民意测验、民主评议制度。
(2)考察预告制和考核举报制度。
(3)公开选拔制度。
(4)任前公示制。
(5)选举制度。
其二,体现竞争的制度。
(1)竞争上岗制度。
(2)竞聘制。
(3)考录制和资格证制度。
其三,实现法治的制度。
(1)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2)试用期制度。
(3)任期制。
(4)退休制度。
(5)淘汰制。
(6)辞职制度。
四、营造民主、竞争、法治的选人用人环境,强化干部“能上能下”制度的运作机制
第一,形成社会共识,营造干部“能上能下”的良好环境。
第二,强化责任意识,保持干部“能上能下”的公正公平。
首先,要强化“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观念,在干部“能上能下”上形成由上级党委对下级领导干部的监督、领导班子内部监督、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评议监督、群众和新闻单位的社会监督组成的多层次的监督体系,以各级党政“一把手”为重点对象,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和干部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经常性、全方位监督,使干部工作处于严密的监督之下。其次,要加强对干部工作的检查督办。再次,要建立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和破坏民主、竞争行为责任追究制度。严肃查处用人中的违规行为。
第三,健全配套政策,确保干部“能上能下”的稳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