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外贸企业管理的矛盾与协调_企业经营论文

国有外贸企业管理的矛盾与协调_企业经营论文

国有外贸企业经营管理的矛盾及其协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经营管理论文,矛盾论文,外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81(2001)02-0033-(04) CLC:F712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步伐的加快,“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已成为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热门话题。中国加入WTO意味着中国将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国将可以享受最惠国待遇,推动出口增加;有利于促进发达国家对华投资增长;有利于加快国内市场经济改革步伐。中国加入WTO后,以特许经营方式为特点的国有外贸企业既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又面临国内其他企业和跨国企业的双重挑战。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增强国有外贸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成为这类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中心。围绕这个中心,我们认为经营者应关注下列矛盾性问题的思考。

一、投资战略的选择:一业为主与多元化经营

投资方向的选择决定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和风险(即现金流量的稳定性)。投资理论与实践中存在追求效益的“主业经营”和注重分散风险的“多元化投资经营”两种投资战略设计。近几年来,我国外贸企业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抵御国际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波动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通过行政力量或内部投资的形式组建企业集团,实行多元化经营。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分散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但也存在较多的弊端:(1)企业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在多个产业、多个项目上,必然会削弱企业的主营业务,影响企业经营规模的进一步扩大。(2)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市场状况和管理模式,由于经营管理者受到自身知识、经验和信息的约束,难以对不同行业的经营特点作出准确的判断,从而增加企业经营的难度,加大企业的投资风险。如著名的美国杜邦公司,90年代初的扩张增加了企业的经营困难,在对本身的经营特点进行分析后,果断退出自身不熟悉的行业,集中资源发展企业核心业务,从而大大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为股东提供了良好的回报。

投资战略的选择,与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和企业经营理念息息相关。现阶段,外贸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其进出口经营权和现有的客户群以及配额等优势,但这些优势会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和我国加入WTO后进出口经营权的放开而逐步丧失。从我国外贸企业的经营特点和发展趋势来看,目前投资战略应提倡主业经营,集中资源扩大经营规模;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改善交易环境。在巩固重点客户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客户群,挖掘与客户扩大交易的潜力,改善客户质量,与客户建立长期友好的贸易伙伴关系。同时,积极与相应产业的生产企业、科研院所采取各种联合形式,向上游(供应环节)扩张,大力开发适应国际市场的产品,逐步实施名牌战略,开拓国际市场,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在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特别是企业资源配置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品牌效应和市场应变能力达到较高水平时,在客观地分析企业所处经营环境的基础上,可实施跨国家、跨地区、跨行业的“多元化”投资发展战略,逐步成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跨国公司。

二、效益取得方式的选择:管理或经营

企业效益的形成来源于三个方面:经营效益、管理效益和政策效益。经营效益主要是企业面向商品市场进行商品买卖获得的平均社会报酬率;管理效益来自实际使用资本量的扩大、成本的降低和生产费用、交易费用的减少;政策效益来自政府扶持某些产业的宏观政策带来的超过社会平均的经济效益,是经营效益和管理效益的有益补充。

目前,外贸企业的政策效益主要来自国家对进出口贸易的扶持,这就要求经营者必须熟悉各项最新的宏观政策,并洞察其变化的趋势,在决策时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我们应该看到,政策效益的形成是暂时的,加入WTO的最直接的影响将是政策效益的降低,经济效益的取得不能过多地依赖于政策效益的取得,而应努力提高经营效益和管理效益,以保持企业发展的稳定性。在不考虑政策效益的情况下,如何处理管理与经营的关系,成为决定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因素。传统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分为粗放型增长和集约型增长两种方式,粗放型增长是以资源的增量投入来实现的,而集约型增长是以对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来实现的,从发展的角度看,粗放型扩张是不持续的。由于传统计划体制的影响和日益增强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许多外贸企业仍停留在重经营轻管理的模式上,追求粗放型增长,这不能不引起经营者的注意。从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考虑,经营只能作为管理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适当地实行向经营倾斜的政策是必要的,但更应注重管理水平的改善,追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有限的资源状况下实现增长的最大化。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衡量企业竞争实力的主要因素是企业生产经营的系统管理能力、对顾客的需要和愿望的满足能力。为此,外贸企业必须围绕以谁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为中心,对经营活动进行策划、组织、指挥和控制,辅以特殊的生产、人事、营销和财务政策,优化企业的组织管理,建立一个高效率的组织管理体系,以加快资本周转速度,降低交易费用,获取尽可能高的管理效益,实现集约型的经济增长。

三、管理体制的选择:集权或分权

为激发企业职工的主观能动性,拓宽投资渠道,实现规模经济,许多外贸企业纷纷改组改制,通过多种联系纽带组成多层次结构的企业集团。如何构建集团管理体制,正确有效地处理企业集团内部多个管理层次、多个管理环节以及企业与职工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成为经营者必须解决的课题。而财务管理在集团管理体制中具有重要地位,管理体制的选择可归结为财务管理体制的选择。目前外贸企业集团存在两种财务管理模式:“统一核算、集中管理”的集权型管理体制和“分级核算、目标管理”的分权式管理体制。在集权型模式下,所有子公司财会人员由集团统一管理,按照集团公司的统一要求从事子公司的会计核算,对子公司的资金筹集与运用以及利润分配等实行集中管理,各子公司自身财务上无自主权。这种方式管理层次少,集团整体控制和协调较为方便,日常资金调度较灵活,工作效率较高。但这种体制不利于激发各子公司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决策职能不能有效地发挥,而且这种体制有违知识经济的要求。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将取代工业经济时代。新时代要求管理思想完成以物为中心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管理的转变,管理内容完成由生产管理向知识管理的转变,管理模式完成由传统管理向战略管理的转变,管理组织完成从刚性组织管理向柔性组织管理的转变。在分权型管理模式下,企业集团对具有一定财务决策权的子公司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只对重大财务活动实施监控。这种模式有利于调动子公司的经营积极性,自觉强化内部管理,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但这种模式需要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来规范子公司经营者的行为,保证集团整体利益的实现。这两种管理模式各有利弊,企业应考虑经营环境的特点来权衡选择合适的模式。从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管理体制应逐步由集权向分权转变,但这种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否则将引起管理的失控。在转变过程中,应选择适当过渡模式,即建立企业集团结算中心,在统一各子公司的资金筹措、结算、规划和调控的前提下,逐步放开子公司的收益分配权、人事管理权、工资奖金分配权和适当的投资决策权。在条件成熟时,以结算中心为基础组建财务公司,让子公司成为真正的投资中心,实现集权向分权的根本转变。

四、企业运作方式的选择:产品经营或资本经营

对企业资金及其运动的状态进行分析,资金投入生产有两种方式,即购买企业直接经营的资产和购买企业间接经营的资产,从而出现了产品经营和资本经营两种经营方式。产品经营表现为从产品开发、生产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及财务安排的方向获取利润的战略;资本经营表现为产品再生产过程的资本再生产,在企业价值最大化前提下使资本在再生产过程中实现保值增值的战略,它使企业资本运行更有效率,不断实现资本扩张,推进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实现。

产品经营和资本经营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两种手段,企业经营者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产品经营和资本经营的辩证关系,以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产品经营和资本经营是企业经营的两个不同方面,二者不可相互替代。产品经营是就企业经营的实物形态而言,在现有资本结构下通过整合内部资源,包括控制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开发新产品、增长新市场、调整组织结构、提高管理能力,获得经济效益,维持并发展企业竞争优势,从横向上延伸企业生命周期曲线;而资本经营是一种资本扩张战略,主要是就企业经营的价值形态而言,通过经营企业原有资本和吸纳外部资本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以资产重组来扩宽筹资渠道,实施低成本扩张,使企业达到合理的经济规模,获得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实现资源共享,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存量资本的经济效益,着眼于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从纵向上延伸企业生命周期曲线。

产品经营和资本经营又是相互依存的,它们是企业经营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不过,产品经营只能使企业生产和规模在一定资本结构和技术领域的特定范围内得以扩张,要使企业获得持续增长,必须突破企业生产规模的限制,通过资本经营,改善资本结构,进行组织制度的创新,在一个新的层次上实施产品经营,促进企业持续发展。资本经营是以产品经营为基础的,资本经营的成果必须通过产品经营进行整合,将其吸收并予以发展。只有通过产品经营和资本经营的交互作用,才能使企业的竞争能力不断得以加强。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外贸企业普遍表现为资产负债率较高,自有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目前应抓紧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利时机,实施资本经营战略,改善资本结构,减轻债务负担。并在此基础上实施产品经营,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五、交易价值含量的选择:低附加值产品或高附加值产品

国际贸易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在于各国之间产品交换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也可理解为能获取比较利益。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中的一员,其比较优势在于相对便宜的劳动力价格,决定了我国产品出口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较大。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决定这种优势会逐步丧失,国有外贸企业必须调整出口产品的构成,增加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以获取更大的比较利益。目前,我们的最新技术产品与世界上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为迎合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国有外贸企业应重视人才的培养,将现有的和未来有潜力的(产品或产业技术)、具有竞争力的领域推向世界,逐步改善出口产品结构,提高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增强企业和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

六、企业价值的权衡:风险或收益

企业价值是由折现的未来现金净流量形成的,具体表现为收益和风险。风险与收益犹如一对孪生兄弟,高收益必定伴随较高风险。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收益日益趋向平均化,要想获得超过平均收益率的超额利润,必须承担相应的风险。这种矛盾的协调,关键取决于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了解企业能承担的风险水平,并制订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是处理风险与收益的最佳策略。

对于风险的研究,已有较多的文献(包括风险的计量和投资组合的研究),但目前的管理水平决定外贸企业很难将其付诸于实践,而只能利用国家对对外贸易业务的扶持政策,采取相应措施对企业主要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

理论上将风险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而从经营者的角度考虑,主要表现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目前,外贸企业主要面临贸易风险和坏帐风险,这些风险主要来源于客户。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结算方式的变化和结算周期的延长,使企业在交易和风险的选择中处于两难境地,增加交易有可能增加收回货款的不确定性,而严格限制结算方式有可能引起交易的萎缩。建立客户信用管理机制已刻不容缓。建立客户档案,调查客户的资信,严格合同管理,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对客户的交易情况实施有效的监控。在挖掘老客户交易潜力的同时,实行由资信程度低的客户向资信程度高的新客户的转移,增加交易额,降低贸易风险,减少坏帐损失。

高风险与高收益的对称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风险报酬是企业整个投资报酬的重要构成部分,高收益只属于敢于向风险挑战的经营者。在管理水平达到新的高度时,企业应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制订企业风险管理战略和策略,对风险进行评估、监管和报告,实现特定风险条件下的收益最大化或特定收益下的风险最小化。

收稿日期:2001-01-10

标签:;  ;  ;  ;  ;  ;  ;  ;  ;  ;  

国有外贸企业管理的矛盾与协调_企业经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