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对中国农业问题的预测分析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农业论文,世界经济论文,分析报告论文,重要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5年以前,因为人口众多,很多西方国家的人把中国看成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随着中国农业的实力的不断增长,最近几年,我们对中国市场潜力的认识也调整了,同时也更实际了。中国可能是一个大市场,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潜在竞争对手。
1993年,美国农业部第一次发布了美国主要农产品长期供需的预测,这些预测是在对中国农业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做出的。现在,由于信息的不断完善,我们对中国农业的了解比10年前多了很多。
一、中国会使世界粮食市场陷入混乱吗?
1996年10月,美国农业部发布了《中国粮食市场的未来》,这是中国实施“米袋子”政策以来,美国农业部第一次针对中国粮食市场所做的全面长期的预测。1995年世界观察研究所出版了题为《谁养活中国?唤醒我们的地球》的报告,该报告认为,美国农业部的评估是一项全面的预测,报告指出由于环境不断恶化、单产增加有限和水的短缺将使中国粮食产量快速减少,同时肉的消费不断增加,中国粮食的进口需求到2030之前要超过世界市场的供给。即中国到2030年将购买世界上所有可供出口的粮食。
美国农业部1996年10月的报告提供的基线对2005年中国的粮食进口进行了预测,但这些预测受到相关的粮食面积和产量不确定的限制。美国农业部提出如下假设:(1)尽管由于城市化和其它因素而使可耕地面积减少,但通过适当提高单产产量,粮食的总产量还是会增加的;(2)中央政府继续控制饲料和肉的进口,有效的政策可以提高市场力量的可信度;(3)中国北方水资源的短缺非常严重,但可以通过管理来改善这种情况。收入的增加将会提高对肉需求的增长,从而对饲料的需求也要增加。
上述假设使美国农业部得出如下结论:到2005年中国将成为一个大的纯粮食进口国。进口可以解决中国国内所需的10%的粮食、5%的肉。其中最大的限制主要是港口和铁路运输,包括基础设施。
1996年预测结果为:1994—1996年每年的小麦人均消费量为89.3公斤,2005年增长到92.6公斤,同一时期玉米的人均消费量从87.1公斤增加到109.1公斤,然而水稻的人均消费量将从105.7公斤减少到98.4公斤。
小麦的进口量预计将从1994—1996年的年均1100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1820万吨,玉米进口很可能2000年为650万吨,2005年为1180万吨,而1994—1996年均进口仅为290万吨。
二、事实冲击1999年的预测基线
1997年到1998年,东南亚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迫使美国农业部降低了对该地区的预期,其中包括对中国的预期。预计谨慎的投资者要减少对所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投资,总体上来讲减缓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其中包括中国。中国经济在亚洲地区的增长是最强劲的,但预计在未来10年里,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将从90年代的两位数下降到7%到8%。
中国农业政策的干预预计会更多地集中在保持粮食的自给自足上,同时放松其它农产品自给自足的早期政策。对于中国来讲,行政和财政的支持要优先满足小麦、水稻和玉米的生产,同时要限制相应粮食的进口,粮食领域的新重点是要减少对农产品进口的支持和对进口潜在的依赖,而不是减少对其它粮食进口的支持和潜在依赖,这样就同美国农业部长期预测产生了很大分歧。
中国的农业贸易体制预计要继续缓慢地进行改革,中央政府尽管仍然保持对包括小麦、水稻、玉米和棉花等关键农产品的控制,但是个体和公私合营公司所占份额预计要增加。其它农产品的贸易预计同样要受到政策的影响,但大部分通过非定量手段,如执照、关税和出口税等。
由于国内粮食价格的增加,从而刺激通过使用优良品种、施用化肥和采用更佳的管理来提高单产,所以预计大多数主要农作物的产量将继续增加。中国政府承诺,近些年内每年增加对农业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投资。但在非农用地增加的压力下,预计总的耕地面积将进一步减少。
美国农业部1999年发布的预测,结合了对未来供给、需求、肉和饲料贸易增长率的修正数据的初步评估数据,这个评估根据是1998年中国国家统计局对1996年数据的修正和美国经济研究所关于中国畜牧业的统计。
近期数据的修正使对所有肉制品供给和需求增长率的预测要重新进行核实,通常情况下,长期肉产品增长的变化意味着牲畜存栏更小和饲料需求量的下降。由于过低估计未来肉制品的产量,同时国内出台刺激粮食生产的政策,与美国农业部早期基线相比,1999年的基线大大降低了对长期粗粮纯进口的预测。
三、美国农业部目前的长期预测
美国农业部在2000年2月发布的预测考虑到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恢复因素,尽管有了东南亚的经济恢复,但美国农业出口的快速反弹预期不太可能,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中国。
在亚洲,中国的经济增长仍将是最强劲的。预计在2000—2009年,中国GDP的实际增长率预期为每年平均7.4%,人口增长每年小于1%,人均GDP的增长保持在7%左右。这些物质的增长将影响中国比较贫穷的内地省份,发展资金密集型农业和食品加工可能会提高农业领域的生产率。
由于政府优先考虑的问题已经变化,改革的初衷也已调整,所以中国农业政策在不断变化之中。90年代在各省推行生产责任制后生产出了足够的粮食,因此在1998年启动了粮食改革政策,通过严格限制私营粮食买卖改变了前几年的自由化现象。由于这两种政策的出台,再加上好的气候和消费需求的下降,导致政府开支迅速增加,同时农产品库存进一步增加,其结果表现为进口大幅度下降和出口开始增加。
1999年,针对农业领域大量过剩问题,政府对粮食收购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质量标准,逐渐减少收购低质粮食,废除了政府指定的棉花价格和政府强制性棉花收购。尽管近期这可能对粮食和棉花产量产生影响,粮食和棉花的库存足以满足粮食和棉花出口的快速增长。
1999年后期,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对总种植面积的修正估计。国家统计局估计1996年的种植面积是13000万公顷,比以前估计的9500万公顷高出37%。假设中国农作物产量估计是准确的话,那么种植面积的增大就意味着某些农作物的单产被过高地估计了。因为国家统计局没有发布细分农作物的修正面积或者总的农作物种植修正面积数据,所以美国农业部不能按照不同的农作物系列地修正单产历史数据。但是,美国农业部已经预测到中国将要修正面积数据,所以美国农业部的长期预测已经考虑到了相应的影响。美国农业部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单产潜力比官方指出的要大。
在贸易方面,政府近期恢复了油制品的增值税,打击了食用油进口的走私。从长期来讲,这项政策的变化会大大降低油制品的进口,逐渐地降低食用油的进口,大量进口大豆和油菜籽。
由于近期农业政策的变化、国内需求下降和产量增加,预测中国主要农产品的进口将要减少。小麦、玉米、棉花、豆制品和豆油的进口比以前预测的基线要低,玉米和棉花出口要有所增加,尤其是近期要有相当规模的增加。
粮食和棉花的种植面积预计短期内要下降,但从长期来讲,面积和产量的增长还是会稳步进行的。政府增加了农业研究、发展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如建设灌溉和防洪设施,这样就会促使降低成本从而增加对农民的回报。另外,通过使用优良品种、施用化肥、使用杀虫剂和采用更好的管理来提高单产,预计大多数主要农作物产量都要增加。
中国政府试图减少对效率低下的国有农业行销和分配体制的财政支持,从长期的趋势来看中国的农业贸易体制将会逐步自由化,私有、准私有、甚至公私合营企业的贸易份额预计要逐步扩大,但是中央政府很可能将要有选择地限制某些农产品的进口。
四、政策变化和预测变化
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和美国的农业政策一直都在改变,美国农业政策的变化使得美国农业部对美国农业生产和出口的预测产生了戏剧性变化。据我们对中国的基本了解、随着中国农业政策的变化,美国农业部对中国基本农产品进口的预测将同样产生戏剧性的变化。
美国是最大的小麦和玉米出口国家,从美国的角度来看,1997年和1998年的基线是比较乐观的,根据美国1997年的预测,到2005年中国几乎将要进口1500万吨小麦和900万吨玉米,同时“米袋子”政策和粮食高价格的影响变得更加明显。2000年2月美国农业部预测随着中国国内产量的增长,到2005年中国小麦的进口将不足200万吨,玉米纯进口350万吨。
对大豆的分析结果分歧比较大。基线预测中国的大豆进口在稳步增加,这反映了中国政策的变化。随着收入的增加,对烹饪用蔬菜油的需求和家禽饲养豆制品的需求也在增加。中国领导层鼓励国内粉碎业的发展,而不是鼓励豆油和豆制品的进口。当粉碎业成熟时,对大豆的需求预期要超过国内的产量。
对于棉花,因为中国政府当时的政策支持市场水平之上的农业收购价格,结果导致更便宜的国际棉花进入中国,所以1997年基线假设中国仍将是一个大的纯进口国家。但自1999年起,中国的棉花收购价格转由市场决定,同时处理过剩的库存。尽管在新政策下产量预期要减少,但进口也同样减少了。2000年的基线显示在未来几年内纯出口会逐渐下降,到2002年或2003年才能恢复纯进口,这样库存才能达到平衡的水平。近些年工厂使用棉花急剧增加,这就意味着不久中国将成为棉花纯进口国,进口量比目前基线显示的还要大。
随着来自中国信息的不断增加,美国农业部对中国农业的展望评估也从根本上有所变化。中国的市场经济不断进步,使中国在全球农业中的重要性日益明显。
世界是不断变化的,经济分析也是没有终点的。中国加入WTO的潜在影响使美国农业部在分析方面又面临新的挑战。关于中国的入世影响,美国农业部已经做了很多相关工作。
标签:农业论文; 棉花论文; 中国农业论文; 美国农业部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三农论文; 种植业论文; 农业政策论文; 进口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