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借鉴、创新,打造数学魅力课堂——2010滨州市数学优质课评选赛后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滨州市论文,数学论文,赛后论文,课堂论文,优质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0年3月29日,两年一届的滨州市初中数学优质课评选活动在滨城区三中拉开帷幕,这是全市数学教师的盛会,尽管室外还是春寒料峭,室内却因和谐、高涨的学习氛围而令人感觉春意融融。作为上课选手的我有幸参加并观摩了这次数学盛会,收获颇丰。我觉得观摩的收获在于观后有思、观后有感、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所以在此我把所感、所思写下来与各位同仁共同切磋、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参加这次比赛的共24名教师,他们分别来自滨州六县一区以及市直、开发区、高新区。参赛的教师都是经过各县区层层选拔后才获得参评资格的,所以我觉得比赛不仅仅是展示选手自身的素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代表着全市数学教学的水平,最大程度展示着新的教学理念给全市数学课堂带来的转变。由于我是参赛选手,所以仅仅聆听了18节课,这18节课风格迥异,值得我耐心的体会与品味……
由于自身素质以及对授课观的理解不同,教师的讲授效果粗疏精致之异显而易见。在整个听课过程中,我觉得那些反响良好的选手大都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以人为本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次比赛中几乎所有教师的教学都能够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精心设计的视频、动画、问题情境都反映出教师们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初衷;课堂中总能体会到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师生互动、生生探讨的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师们得体的服饰、和蔼的笑容、循循善诱的讲解总能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就适应了陌生的教师;知识的呈现也尽可能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和谐、愉悦已成为大多数课堂的主旋律。参赛教师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演绎得淋漓尽致。
2.以文为本
参赛教师注重对教材的发掘,而且发掘的深度、广度、细度都令我惊叹。尽管对教科书的理解是千人千面,但参赛教师大都能理解并尊重教材编者的意图,发掘教材也是在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基础之上进行的,然后采取合理的呈现形式。这表明教师们把教科书作为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
3.重视合作
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提出:在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次比赛中,大多数教师尤其是抽到“不等式的性质”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教师都能够在自己的课堂上设计“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环节,不断为学生创造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有的设计可谓匠心独具。这表明教师们已经有意识地响应新课标、新教材对合作学习的倡导。
4.注重变式训练
因为变式训练的大背景不改变,改变的只是题目的条件及结论或者是改变题目的“梯度”,所以变式训练在提高课堂效率,以及提高学生认识问题的深刻性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倍受数学教师的青睐。在这次活动中特别是讲授平行四边形的教师们特别注意对习题的变练演编,这些题目有的照顾到知识的前后照应;有的使学生在易混淆的地方变得格外清醒;有的题组梯度明显,快速提升了学生审题、解题的能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所以即使是市级优质课评选中也难免出现一些不协调的音符。虽然这些情况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仍想把几点思考和想法说出来与各位同仁商榷。
(1)教师语言不规范、得体
虽说数学不是研究语言的科学,但任何科目的课堂都离不开语言。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教师,其准确、生动的语言不但能够保障课堂教学的流畅性,也反映着个人内在的气质、素养。遗憾的是本次活动中,几名教师的课堂语言不够规范、得体,使其授课效果打了折扣。
①把方言方音引入课堂,造成学生的误解
案例1 一名形象非常好的教师在导课过程中说道:几何学习中要渗(sen)透数学思想,结果话一出口我就听到底下不少学生低下头偷偷模仿着:sen透、sen透……。
②对学生的发言不能恰当评价,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案例2 当学生面对陌生教师的提问回答的积极性不高时,一名表现突出,多次回答问题的学生又举起手时,这名教师的话语令我瞠目结舌:怎么总是你,你只有这一次机会了。
案例3 当一名讲授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的教师提出:四边形加上什么,才能够保证它是平行四边形?学生想出6种答案后,这名教师评论:同学们表现“比较”优秀,又紧接着说:…是最最敢想、敢说、我见过的最好的同学。
③教师话语太多太碎,打断学生思维
案例4 一名教师说:请同学们思考半分钟,可不出5秒教师就紧接着一句一句地提示,可怜的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思考,思路就被教师的话语打断。
其实仔细想来,造成这几名教师语言“失误”的原因不外乎是我们平时课堂教学语言的不规范所造成的。我曾被一位很优秀的数学教师打动过,因为他为改变方言浓重的现状,硬是跟着《新闻联播》学了好几年。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可以开发情绪记忆,而且可以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所以我希望数学教师也要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准确、简洁、清晰、流畅、优美,能够给听者带来美的享受。
(2)授课中的“跑偏”现象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目标的确立将影响各个教学程序的有效性。在本次比赛中,我发现不少教师受新课改的影响,他们重视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改进,却忽视对教学目标的定位,导致整个教学设计出现“跑偏”现象。
案例5 讲解不等式性质第一课时的教师无一例外地将教学目标定位在不等式三条基本性质的探究上,而没有一位教师能够凸显出本课的教学难点——性质3.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导出的:找3个学生分别代表a、b两数和原点,通过表示a、b两数的同学的位置移动来演示同加、同减、同乘、同除对a、b大小关系的影响。整个过程可以说“动感性”很强,耗时很多。然后又举出几个不等式,在这几个不等式的两边通过加、减、乘、除同一个数逐一对不等式进行验证。看起来“探究性”也比较强。可是不知这位教师想过没有,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是什么?《不等式的性质》第一课时教学重点确实是探究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可是教学难点又是什么?那应该是不等式性质3的探索与运用。可像上面这位教师的做法,3条基本性质均衡用力,怎么也看不出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
案例6 如果说讲解不等式性质的教师舍得在探究上花费时间,那么讲解平行四边形性质第二课的教师则“吝啬”得多。有两位教师基本上是这样操作的:flash动画或是简易教具呼呼一转,很“利索”地就把“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抛出来,接下来就是各式各样的变式训练。题目选择倒是颇下了一番工夫,由简到繁、梯度明显,容量也很大。可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又是什么?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平行四边形性质3的探索及应用,教学难点则是性质的探索。可让我纳闷的是——听的究竟是一节探究式的新授课还是一节习题课呢?
案例7 在不等式性质第三课时中,我认为教学目标应是利用不等式性质解简单的不等式。可有的教师把这节课上成了一节拔高课,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如何解不等式上面。而探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题步骤却应当是下一节的教学重点。
由此可见,我们一线数学教师当前的主要目标还需放在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钻研数学教材上面。我个人感觉只有吃透教材,方能真正领悟到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高屋建瓴地处理教材,从而使我们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最大程度展现我们数学课堂的魅力。
(3)不能正确发挥数学素材的德育功能
在日常教学中,数学教师容易做到把“书”教好,难的是时刻记得肩上还担负着另一重责任——育人。众所周知:课堂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那也就是说工作在课堂上的数学教师也有着不可推卸的教育学生的责任。这次比赛中,几位教师不约而同的创设了与南方大旱相关的情境,或捐水或铺设管道……我觉得这些教师是“智慧型”教师,他们善于捕捉到将学科教学与育人教学有机结合的最佳时机,最大程度地将学生调动到自己创设的情境中去,达到教书与育人两不误的效果。可是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自己的问题情境的——一位老人有四个儿子,他临终时想把自己的一块土地(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土地)平均分成四份(课件演示两条对角线把平行四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老二对父亲说:我不同意这种分法,我觉得大哥分的地比我的多。同学们,你们愿意帮老人解决这个难题吗?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不少同学异口同声地说:不愿意……结果这位老师一脸窘色,非常尴尬,课堂上也是一片哗然。静下心来想想,这种“效果”应该也是情理之中的: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的优良传统是在学前教育就深入到孩子们的心中的。古人尚知“首孝悌,次见闻”的道理,而在文明社会,我们的老师却在教育孩子置兄弟亲情于不顾,丝毫不体会临终老人心里的感受,只是一味地用数学知识保障自己的私利不受侵犯。我觉得不管这位教师的初衷如何,但这样的设计出现在这样的场合,无疑会给自己的课堂涂抹上一道浓重的败笔。
(4)数学教师的数学素养欠缺
《礼记·学记》有这样的记载“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我感觉作为中学数学教师,若想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必须首先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
案例8 在本次比赛中讲解不等式性质的教师,大都从如何探究性质的形式入手,所以他们想到的是怎样创设情境导入性质,可这却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为什么要学习不等式的性质?这一点却没有一名教师想到必须作出解释,进而使学生明确学习不等式性质的必要性。
案例9 在本次比赛中讲解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教师,都能够创设合适的情境、设置合适的探究活动,与学生一起探究、证明平行四边形边与边、角与角之间的关系。却鲜有教师适时归纳总结证明边、角相等的方法。
这两个案例反映出我们大多数数学教师原生态的课堂教学情况:教师还是因课讲课,教科书上有什么就讲什么,导致我们的教学“站得不够高,望得不够远”。所以我认为以课为鉴可以明得失、促成长,今后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讲出知识,更要讲出知识点的出处及用途;不但要讲解做题方法,更要注意方法的及时归纳和提炼,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有理有据、严谨有序。
(5)计算机与数学课堂不能有效整合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或许正是基于这种理念,在这次比赛中,全部选手都制作使用了课件。教师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入到数学课堂中来可以使学生脑、眼、耳并用;恰如其分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有直观感、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并能最大程度地激发起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可是对本次几名教师课件的设计,我不敢苟同。
案例10 一名教师插播大约3分钟的《新闻联播》,目的是为倡议给南方旱区捐水,而后面的题目中又用较长的文字来创设捐水情境。算起来为了这一个不等式的提炼,老师不惜付出大约4分钟的代价。
案例u 一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为活跃学生气氛,设置了“连线奥巴马”这一形式,期间教师先是介绍说:“我与奥巴马是好朋友(单这一句就引来学生的嘘声一片),昨晚我和他电话联系了一下,他同意参与到我们的数学课堂中来。”后来就设计了与奥巴马对话、奥巴马“讲解”题目、奥巴马思考等一系列环节。单从课堂气氛来看,可以说非常“火爆”。可是过后我才知道课件的原材料来自网上的一段搞笑视频。
案例12 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件的美观,设置了许多彩色字体,这样看起来确实非常漂亮,可是投放到大屏幕上后,从我坐的位置来看(我与后排同学平行,视力为1.5,尤其是下午),文字内容几乎是一片模糊,不知那些戴着眼镜的学生感受如何。
我感觉如何正确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是每一位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多媒体仅仅是数学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喧宾夺主。设计精巧的数学问题、规范的作图、流畅的语言、漂亮的板书,这些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树立教师在学生心中良好的形象。数学教师还是应该在基本功上舍得下工夫,而不要走入误区,哗众取宠。
最后,还有一点我感受颇深。本次活动中,教师们的表现良莠不齐、瑕瑜互见,但学生们都以宽容、热情的态度接纳了每一位授课教师,积极与教师合作,使得这次活动最终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个人心里充满对学生的真诚感激。我们平时教育学生要有感恩之心,作为教师更要有感恩之心——感恩学生。试想如果没有学生的配合,再精巧的教学设计也只能变成空中楼阁;优质课评选的气氛是异常紧张的,是学生那纯净的目光打消了我们的不安;也正是由于学生的积极配合,才使得我们在三尺讲台上如鱼得水,将我们的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是最可爱的,让我们热爱学生吧。
虽说参赛的途中少不了舟车劳顿,比赛的过程也是备受煎熬,可观摩、比赛后,我的收获良多。求索、借鉴、创新是我在本次活动中的最大感触。求索——我要在漫漫课改之途中上下求索;借鉴——借鉴成功课堂是进步的最大法宝;创新——唯有不断创新我才可以在数学课堂这个大舞台上彰显自己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