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二十中学 100085
摘 要:课前学习、课堂上解决问题,这种课前课后地位的互换就是“翻转课堂”的本质,即:由传统的“课上传授,课外内化”转化为“课外自学,课上内化”。课前通过观看微视频、自学基础内容及完成自测题等途径,让陈述性知识的传递发生在课外。课堂上,生生、师生之间面对面地交流、答疑、深化和完成作业,让知识体系的内化、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放在课堂上,这样更加尊重学生的思维过程,更加珍惜课堂上的人力资源——师、生。落实以“学”为中心,以“学”定“教”,打造生本课堂,切实提高课堂实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翻转课堂 课前自学 课堂内化 生本课堂
“翻转课堂”的研究和实践是一线教学课堂改革的创新尝试。它敢于打破当下教学局限,更加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主动构建和吸收,是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合作互学与交流展示学习的重要平台。本文以“翻转课堂模式下的《种群的密度调查》”的研究课为例,研究如何“重构课堂,打破常规觅新路”,从而展示翻转课堂在实践应用上的积极成果。
“翻转课堂”的本质就是课前学习、课堂上解决问题,实现课前课后地位的互换。把传统教学中的主“课上传授知识,课外内化提升”形式转化为“课外自学,课上内化”。本文以人教版必修三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为例研讨,从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四个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进行讨论,紧紧围绕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来认识种群,最终服务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害虫防治及人口的控制等。
一、课前学习的研究
课前为了让学生通过自学完成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本节课前安排是通过观看微视频、自学教材本节内容及完成自测题等途径,对五个种群的特征及两种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等基础知识有初步的了解,通过自学完成自测题。
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自学教材内容及完成自测题等途径,对五个种群的特征及两种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等基础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基本完成了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但学生还没有形成本节的知识体系及内化它们之间联系的研究,这正是课堂上要解决的问题。
二、课堂上学习的研究
根据在线统计出学生自测题的结果,就正确率较低的题进行深入的研究。首先,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这些题,分析错误的原因,以及应该如何解答,总结思路和方法。这样做也是学生课前学习的延伸和完善,同时,也使本节课的教学更有针对性。但即使是学生暴露的课前学习问题,还是力争让学生互疑质疑,由学生来解决他们的问题,体现互动式学习。
在基本上解决完学生课前学习的问题之后,就要进入本节的核心内容部分,也就是在学生对本节课内容通过自学基础内容——陈述性知识之后,同学们对本节内容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也是同学们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课堂上,生生、师生之间面对面地交流、答疑、深化和完成作业,让知识体系的内化、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放在课堂上,这样更加尊重学生的思维过程,更加珍惜课堂上的人力资源——师、生。落实以“学”为中心,以“学”定“教”,打造生本课堂,切实提高课堂实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图1.课程知识体系
学生分组研讨、交流等,并全班同学在质疑、修正、完善的过程中逐步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如上图)。
同学们构建并相对完善上述知识体系之后,紧接着对学生进行一个较为完善的评价,以检测知识及能力层次的状况。也是同学们利用元认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独立完成自测题的过程中,老师还要发挥其辅助作用,主要是表现在学习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身上。例如,在巡视过程中时刻关注这些学生,给其必要的辅导等帮助,让这些学生能较为顺利地、有兴趣地继续学习下去。而非当学生遇到诸多问题得不到有效解答终止学习,从而游离于“课堂之外”。(我想:所谓的“待提高生”就是这样制造出来的)引导学生当堂完成课堂检测题。
在同学们基本上完成了上述题目之后,就要进行本部分内容的互疑质疑。由同学们说出答案,其他同学进行讨论给出肯定或否定,但要说出让他人信服的理由。必要时老师可给出总结,回馈知识体系、能力及素养的提升。
三、课后的研究
通过课前及课后的学习基本上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只是学习方式有所改变,把基础的内容学生能通过自学的部分放到课前由学生独自完成。课堂上,要充分展现人力资源优势,在课前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生生、师生互疑质疑等,逐步指向本节课的实质部分,达成深度学习之目的。同时,本节课的作业也是在课堂完成并解决相关较为深层次的问题讨论。就本节课而言,传统教学与翻转课堂模式下的教学比较(见表1)。
表1.《种群的特征》翻转与传统课堂的比较
通过以上比较,不难看出,翻转课堂这种模式是把更多的时间还给了学生,课堂上由学生讨论、质疑、交流等进行深度而更有质量的学习。
四、“翻转课堂”对课堂的转变
课堂时间的重新分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正是翻转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时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翻转”体现在以下方面:
1.教学内容的传输由课堂讲授转变为课下学生自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课下通过观看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学习教学内容,这不仅给学习者提供了自定步调的学习方式,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也为学习者提供了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而且,学习者的学习环境处于家庭之中,学习者可以与家长沟通,并获得家长的指导,但这要视家庭环境而定。
2.翻转课堂不再是教师讲授的主要场所,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协作、讨论和探究的时间,是教师与学生交流、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和反馈的场所。翻转课堂把教师从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却交予其更重要的职责。教师的职责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教师要合理、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组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活动,并且能够让学生在交互协作中完成学习任务。将原先课堂讲授的内容转移到课下,在不减少基本知识展示量的基础上,增强课堂中学生的交互性。最终,通过课堂交互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此外,教师要进行实时的评价,利用课堂时间准确判断出学生所需的帮助,并提供相应的帮助,确保了解学生自学的情况以及课堂交互活动的有效性。教师的评价反馈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加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学习。
五、不足及反思
1.本节课最大的特点是把陈述性、基础性知识的传递通过微视频、看书及自测题形式放在课前完成,而知识的内化、提升及问题答疑、提高练习放在课堂进行。这样有利于师生、生生面对面地交流、质疑、释疑。以前上本节课要花掉25—30分钟的时间用来讲述种群的五个特征及两种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还有10—15分钟只能用来粗略地构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课堂上没有让学生更多质疑、讨论及内化种群特征的内在联系的时间。而种群的五个特征及种群密度调查的两个方法学生完全有能力课前通过视频、看书等环节来完成,这样能把课堂时间更多地交给学生讨论、思考、交流、碰撞,从而去深化本节知识,并能及时答疑学生的问题。同时,提高、内化性的练习题放在课堂解决,既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能节省学生的业余时间,减轻学生的课后学习负担。
2.实施效果与预期效果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差异表现在:
(1)概念图的初步构建课前完成得较差。原因:学生只知道关于种群特征的表层的、零散的知识,还没能构建起知识框架,对学生的估计过高。
(2)部分学生不太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原因:一是,作为高二学生多年来习惯于接受老师直接讲述。二是,学生不太熟悉下载视频的操作,感觉麻烦浪费时间。三是,有些学生在校住宿或在家中上网条件有限,不能顺利地完成观看视频。
(3)视频的质量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声音较小、有些知识点讲述的侧重点把握不是太好。
参考文献
[1]约翰.哈蒂(johnHattie) 可见的学习(教师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4。
[2]谭永平 从发展核心素养的视角探讨高中生物必修内容的变革.课程?教材?教法,2016,(7),62-68。
[3]赵占良 试论中学生物学的学科本质.中学生物教学,2016,(1~2),4-8。
[4]尚玉昌 普通生态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6。
论文作者:付用江 周义超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7月总第3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8
标签:课堂论文; 学生论文; 种群论文; 内化论文; 课前论文; 知识论文; 节课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7月总第30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