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与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政治文化是关于政治关系的心理的、精神的反映,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的感受、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综合,它包含感性的政治心理和理性的政治思想两个层面的观念形态。政治文化对人们政治行为的方向和方式起着导向和制约作用。它要求社会成员接受社会政治规范,以奠定阶级统治的社会基础,维护基本政治秩序,其核心问题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政治意识形态、世界观和人生观,塑造适应现行政治制度要求的社会成员的政治人格。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任务,以政治思想教育为重点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的综合教育活动,是实现统治阶级政治文化的重要途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文化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一定阶级根据本阶级的利益和意志要求,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的宣传和灌输活动,它是在一定政治文化环境下进行的,同时又直接影响社会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它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是政治文化的实现方式。
第一,从宏观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促成政治心理的成熟或改变。
政治心理是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关系、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现象等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它是在人们的政治生活和政治交往中直接形成的一种不系统、不定型、自发的政治反映形式。思想政治教育是使社会成员直接接受特定的政治信息、政治情感、政治信念,形成稳定的政治心理的有效途径,它可以促进政治系统的有效运作,维护和巩固有利的社会环境,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维护和传播对政治系统的认同情感。统治阶级总是根据自身的政治需要,确立符合自身利益的政治情感、政治信念,使其得到社会成员广泛的认同和支持,使社会成员按统治阶级制定的政治规范进行活动,从而维持和保证政治体系的有效运转。其二,规范和引导逆向政治心理。由于社会共同体是由单个人组成的,每个人在传统习惯、生活方式、思想意识等方面不尽相同,甚至存在对政治体系某些方面的消极情感。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消除与政治体系相冲突的政治心理,化解社会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吸收各种益于政治体系自身发展的因素,遏制敌对因素的发展和蔓延,维持政治体系有效运转的社会环境,维护政治稳定。
第二,从微观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政治态度由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动机三种成分构成,是在这三种心理过程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表现为政治意识、政治价值和政治信仰等综合信念。政治认知以政治知觉为基础,完备的政治知识和明确的政治认同意识是政治知觉的两个要素。政治知识和政治认同意识除靠人们的主观积累外,外在的灌输也起了重要作用。在政治认知的基础上,人们便产生了对认知对象的心理体验即政治情感。政治情感由政治情绪和政治感情两个层面构成。在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基础上又会生产政治动机。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动机的总合构成了政治态度。思想政治教育是系统地帮助人们树立正确政治态度的有效途径。它使人们获得必要的政治知识和政治认同意识,确立某种政治价值体系,形成比较明确而完整的政治取向,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不失为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系统正规的政治态度培养过程。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政治思想的形成。政治思想在政治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过程中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象以及隐藏在其后的各种政治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和系统的反映。政治上成熟的阶级都有自己的政治思想体系。每个政治体系中个人的政治思想的完整性不尽相同,特别是青少年,由于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原因,他们的政治思想的可塑性极大。这就要求无产阶级政党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人们进行政治思想、政治学说的宣传和灌输工作,使人们的政治思想适应社会主义政治体系的运作和发展。政治思想不是一些简单的概念和命题,而是一种与政治实践紧密相联的政治观。列宁指出:“政治文化、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共产主义者,使他们有本领战胜谎言和偏见,能够帮助劳动群众战胜旧秩序,建设一个没有资本家、没有剥削者,没有地主的国家”。(注:《列宁全集》第39卷,368页, 人民出版社,1986。)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阶级斗争史就是各种思想意识斗争的历史,是各个阶级竞相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无产阶级要战胜剥削阶级,进行政治文化现代化的根本任务是进行思想意识革命和社会观念变革。无产阶级在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以后,其思想意识和社会观念是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和创造才形成的,它面临着资产阶级政治思想渗透的危险。特别是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与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大生产、科学技术同时共存,本世纪20年代以来,资产阶级极力调整其政治思想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关系,同时加强了与社会主义政治思想的对立性。在这种紧迫的事实面前,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成为与资产阶级思想意识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
二、我国政治文化的基本现状
现阶段我国政治文化的基本格局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占主导地位,但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专制主义和西方传入的个人主义政治文化还有一定影响;政治文化与政治体系总体上是协调的,但还存着局部不协调的现象。
首先,从宏观政治心理上看,现阶段我国国民政治心理以对现行政策的认同为主,同时兼具多元性、怀旧性和动态性的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义轻利的儒家伦理观念已经不被人们所接受,代之而起的是“利益”一词堂堂正正地介入我们的生活。市场经济要求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实际上实现了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社会上形成了利益多元化的新格局,不同的利益群体对改革决策会产生不同的愿望、要求、态度和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导致国民政治心理的多元化。不言而喻,国家公务员、下岗人员与“三资”企业职员在对改革的要求、满意度和前景等方面是存在差异的;多数干部和知识分子期望通过改革提高社会地位,而工人、商业服务人员等则希望改革能为他们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改革在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会触及方方面面的问题,这已为其他国家的改革实践所证实。加之人们对新事物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人们便会产生对旧体系的怀旧心理。在改革开放以前的几十年中,由于贫富差距甚小,大家拥有“大锅饭”和“铁饭碗”,社会治安状况是令人满意的;有了对刘青山、张子善之流的严惩和一场场的群众运动,政府官员能够廉洁自律。近年来,国民最关注的热点问题是就业、治安和腐败问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民的某种怀旧心理。70年代末改革起步时期,人们对改革有某种抵触心理。后来,通过农村经济改革和城市经济改革,人们看到了改革带来的实惠,群众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支持改革的呼声很高。随着改革进程的发展和一些具体问题的逐步解决,国民对改革的支持心理会越来越强。
其次,从政治态度上看,我国国民对国家政治制度和执政党有很高的认同感,但在某些具体方面还有很大的不成熟性。对国家、政治制度和执政党的态度是政治态度的核心内容,国家稳定有赖于国民对国家政治制度的认同。1997年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对北京人的社会政治心态做了调查,结果显示,95.4%的北京人“为生活在社会主义的中国而感到自豪”。91%的北京人表示“对中国在21世纪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充满信心”。北京人对政府和政治制度的态度,也做出了肯定的评价。(注:《民主与科学》1998(1)。 )北京人的政治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国民的政治态度。但在国民特别是青年中还存在某些政治观念上的误区。
其一,政治理想主义。十年动乱刚刚结束时,百废待兴,积累了十年的问题摆在面前。受文革时期政治理想主义的影响,当时的中国青年以“西单民主墙”作为政治参与的阵地,甚至给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写信要求实行美国式的民主。1989年政治风波中,广大青年学生也深受政治理想主义的影响,希望中国在一夜之间能够建立起更完善的民主制度。但他们的理想与政治现实相去甚远。
其二,政治冷淡倾向。与“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政治狂热相比,人们特别是青年对政治的热情明显降低。青年对政治人物的崇拜反映了这一点。以往社会主导价值观念要求青年以英雄人物、劳动模范为榜样。现阶段青年对政治人物的崇拜不是以阶级属性为标准,而更看重政治人物的人格特征。他们崇拜周恩来、毛泽东、邓小平,同时拿破仑、希特勒在中国青年心目中也占有一定的位置。他们认为政治与权术、手腕联系在一起,于是便产生了政治冷淡的倾向。
其三,政治价值观念模糊。经过近二十年的改革开放,利益观念已为大众所接受,人们意识到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并不能带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们领悟到现实比纯观念的东西更重要,于是便放松了对政治价值观念的探求,相当多的人政治价值观念模糊,一些人对以往的信仰产生怀疑,更加关注自己的眼前利益。
其四,从政治思想上看,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公民的政治思想更加成熟,但封建思想糟粕和西方政治思潮的消极影响仍然存在。公民的政治思想集中反映在民主观上。公民是既有权利又有义务的政治主体。他们不同于专制时代的臣民。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公民越来越认识到自身权利的不可侵犯性,因而他们的政治思想有较强的主体性。改革开放以前,人民代表往往由劳模、先进工作者担任。现在广大选民则认为能代表群众利益,敢于直言的人才是人民代表的合适人选。公民较以往也有了更多参政议政的责任感。在现实的历史条件下,封建思想和西方政治思潮的糟粕还在妨碍民主思想的发展。
在1997年的调查中,71.4%的北京人表示“国家搞得好不好,主要靠领导人,一般老百姓起不了什么作用”。这是中国几千年来“人治”思想的延续。与此同时,西方政治思潮极易将中国的民主思想引向极端。
三、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它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占领意识形态阵地的有力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更为重要,它在促进政治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体系相协调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要协调和引导国民的政治心理,使其符合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意味着物质的现代化,也包含国民心理观念的现代化。如果没有国民心理的现代化,物质现代化就会步履维艰。中国历代思想家都很重视政治心理的作用。孟子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管仲指出“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注:《管子·心术》。)孙中山也认识到“政治之隆污,系乎人心之振靡”。(注:《孙中山选集》,117页。)就一般国民而言, 他们对社会政治事务的关心程度是不同的,由此他们的政治心理可分为热情参与型和冷漠型两种。由于封建社会以前的普通国民是以臣民的状态出现的,那时不存在政治参与,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国民政治参与才有了可能。但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国民政治参与的程度不尽相同。对冷漠型政治心理要加以引导,使之向热情参与型转化。青年处于一个人政治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要帮助国民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以促进政治体系的持续高效运转。政治态度的基础是政治理想。在政治理想方面,西方关注的是统治者代表人数的多寡,而中国则历来重视统治者个人的道德问题。统治者“内圣”才能“外王”,这就是道德政治理想。重道德的政治态度较重民主的政治态度更容易引起过激的政治行为和社会动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帮助国民树立民主的政治态度,使人们从对道德政治态度的眷恋中解脱出来,通过科学的认知,实现对现代民主政治的认同。无产阶级政党历来十分重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学校宣传党的纲领、政策和主张,影响青少年的政治态度,从而获得稳定长期的支持,使政治体系持续高效地运转。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国民树立社会主义政治思想观念,包括树立正确的民主观、自由观、平等观、公平观和人权观等。
其一,树立无产阶级民主观。由于阶级的历史的原因,人们对民主的理解不尽相同。中国古代讲的“民主”指是的“民之主宰者”,是君主或官吏的意思。资产阶级的民主观认为,“民主是一种社会管理体制,在该体制中社会成员大体上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或可以参与影响全体成员的决策”。(注:(美)科恩《民主论》,10页,商务印书馆,1988。)由于法律或经济的原因,其中的社会成员显然是指资产阶级而言。无产阶级的民主观认为,民主是国家形态,它表明国家的阶级性质,民主是国家形式和一种政治统治方式,民主也是国家政权机关活动的基本原则。对于以上种种民主观,人们如何进行区别判断,其思想政治素质至关重要。而思想政治教育正是提高人们思想政治素质的有效途径。
其二,树立无产阶级的自由观。自由观的基本问题是解决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资产阶级自由观的核心是个人主义和个人自由。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阶段,资产阶级的自由观都有所发展。本世纪70年代,西方产生了新自由观。它在解决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正义”原则,用平等与差异的原则和物质再分配的主张,来调和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以实现个人自由。马克思、恩格斯概括共产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时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94页, 人民出版社,1995。)也就是说,未来共产主义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共产主义社会使个人的体力和智力都能得到全面的自由的发展。但是,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有个人的自由,同时“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处理好个人自由和集体自由的关系,是保证人民充分自由的前提。这就需要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无产阶级自由观的教育,只有使大家充分理解个人自由寓于集体自由之中,才能保证绝大多数人自由的实现。
其三,树立无产阶级的平等观和公平观。平等是个十分古老的观念。资产阶级平等观的主要内容是贸易平等、自由雇佣工人平等和交换平等。它是对人的本性的肯定,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起过非常进步的作用。但是,资产阶级出于它的阶级本性,总是竭力维护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而私有制不否认甚至直接要求把人分为富人和穷人,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从而平等归结为最深刻的不平等。无产阶级主张平等,不仅应当在政治领域里实行,还应当在社会的经济领域里实行。无产阶级的平等是有差别的平等,不是绝对的均等,在经济领域体现在按劳分配上,这就是公平。公平强调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即付出和所得的平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要正确地宣传无产阶级的平等观和公平观,既要反对各个领域的不公平现象,又要反对小资产阶级的绝对平均主义观点。
其四,树立无产阶级的人权观。当前世界上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权观。资本主义的人权理论,如“天赋人权”、“自由权利”、“社会契约”等等,在方法论上都是以抽象人性论,即以对人的本质的某种主观假设作为立论的出发点,都是以历史唯心主义作为理论基础的。而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则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来建构自己的人权理论的。人的权利与它相应的义务一起,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人权观是人们在意识中对这种现实社会关系的反映。既是人们对未来社会关系的种种要求,又是人们对现存社会关系的一种规定。而西方一些政治家敌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企图把其人权标准和价值观念强加给中国人民。对于这些问题要对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讲清楚,提高他们识别是非的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由各方面内容构成,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诸多方面,但归根结底是为政治服务的,最终目的是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特别是青年成为能够完成社会主义建设使命的合格的社会成员。
标签:政治论文; 政治态度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无产阶级政党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政治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