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规护理措施及效果分析论文_李晶

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规护理措施及效果分析论文_李晶

摘要:目的 探究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 抽选我院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治疗结合常规护理干预后,32例患者中,显效18例,有效1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0.6%,28例患者对护理表示满意,护理满意度为87.5%。结论 实施有效的常规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护理措施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1]。所以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要及时予以治疗及护理干预。现抽选我院收治的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规护理措施及效果。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现抽选我院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48~76岁,平均年龄(58.4±2.3)岁。

2常规护理措施

2.1病情观察

2.1.1观察患者疼痛的部位、易发时间、发作先兆、性质、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硝酸甘油制剂是否能缓解,是否存在明显的发作诱因。

2.1.2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瞳孔、尿量,有无呼吸困难、胸闷、发绀、出汗、恶心、呕吐或并发症如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24小时内在心电监护下严密观察心率、心律情况,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及心室颤动先兆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2]。

2.1.3注意患者四肢末梢的皮温和皮肤、面色及甲床的色泽等情况。

2.1.4观察患者的神志、心理状态。

2.1.5观察患者呕吐物的颜色、性状。

2.1.6观察患者大便的硬度、性状、颜色。

2.1.7了解发病先兆及诱因,询问既往有无心绞痛发作情况,家族中有无类似疾病,告之患者避免诱因。

2.1.8了解肌钙蛋白、心肌酶学、血常规及血沉监测结果。

2.1.9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扩血管药和抗凝血药的作用和不良反应,如硝酸盐类注意有无头痛、血压下降等,抗凝血药注意有无牙龈出血、便血及皮下淤血或瘀斑等[3]。

2.2主要问题的护理措施

2.1.1疼痛——胸痛

(1)卧床休息,疼痛时绝对卧床休息,协助患者满足一切生活需要,保持环境安静,限制探视,减少干扰,疼痛剧烈时使用吗啡或哌替啶,并陪伴在患者身边,给予心理支持[4]。

(2)给予持续吸氧,2~4L/min。

(3)持续心电监测,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并及时记录。

(4)每30分钟巡视病房1次,必要时重症监护,观察患者面色、心律、呼吸及血压变化,询问疼痛是否减轻。

(5)保持大便通畅,多吃粗纤维食物,遵医嘱适当使用缓泻剂,大便时避免全身用力,向患者解释床上排便对控制病情的重要意义,患者排便时提供隐蔽条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6)指导患者采用放松技术,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解释不良情绪会增加心脏负荷和心肌耗氧量,不利于病情的控制,抢救时以一种紧张但有条不紊的方式进行工作,不要表现出紧张,慌乱,以致患者产生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避免在患者面前讨论病情。

2.1.2心排血量减少

(1)尽可能减少或排除增加心脏负荷的原因及诱发因素。

(2)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限制探视,保证患者充分的休息。

(3)根据病情给予适当的体位。

(4)床旁备好抢救用品和药物。

(5)输液速度不超过20~30滴/min[5]。

(6)指导患者采取放松技术。

2.1.3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

(1)持续心电监测,观察并记录有无心律失常。

(2)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保持情绪稳定,保持周围环境安静,避免不良刺激。

(3)告诉患者如出现心悸、胸闷、心前区不适或胸痛等症状,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4)备好各类抢救用品及抢救药物。

(5)严格限制液体入量。

(6)做好心理指导及护理,避免情绪波动。

2.1.4自理缺陷

(1)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协助患者洗漱、进食及大、小便和个人卫生等一切生活护理,将呼叫器放在患者的手边,听到铃响立即给予答复。

(2)提供患者有关疾病、治疗及预后的确切信息,强调正面效果,以增加患者自我照顾的能力和信心。强调护理治疗的协从性。

(3)在患者恢复过程中,让患者有足够的时间缓慢地进行自理活动,或者在活动过程中提供多次短暂的休息时间,或者给予较多的协助,以避免患者过度劳累。

3结果

经治疗结合常规护理干预后,32例患者中,显效18例,有效1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0.6%,28例患者对护理表示满意,护理满意度为87.5%。

4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多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基础上,由于某些诱因致使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中的血小板在破裂的斑块表面聚集,形成血块(血栓),突然阻塞冠状动脉管腔,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另外,心肌耗氧量剧烈增加或冠状动脉痉挛也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6]。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应绝对卧床休息,病情稳定且无并发症患者,应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避免由于长期卧床导致肌力下降、循环血量减少及坠积性肺炎、便秘、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活动过程应循序渐进。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可知实施有效的常规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谭寅菲.急性心肌梗死46例综合护理体会[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23(1):105-107.

[2]邹蓉蓉.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3,(1):59-60.

[3]冼朝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不同护理方法对比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16):133-134.

[4]杨珂.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24):1-2.

[5]袁瑞凡.整体护理干预措施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10):176-177.

[6]比力克孜?阿布力米提,田虹.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措施及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5,(10):260-261.

论文作者:李晶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2

标签:;  ;  ;  ;  ;  ;  ;  ;  

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规护理措施及效果分析论文_李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