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材使用情况调查研究报告_贫困地区论文

贫困地区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材使用情况调查研究报告_贫困地区论文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材在贫困地区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贫困地区论文,研究报告论文,教材论文,情况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自1986年通过并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来,课程与教材改革提到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议事日程。1986年原国家教委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重大改革,决定在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实行教材多样化;并于1992年相继制订了《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各科教学大纲。经过中央和有关省市的努力,全国编出了八套半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新教学大纲的教材,并于1993年秋季开始在全国各地使用。在上述教材中,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两套教材(“六、三”学制和“五、四”学制)(以下简称“人教版”)面向中国大多数地区,使用最为广泛,影响最大。我国的贫困地区基本上都是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的教材。

新教材迄今已使用四年,就小学而言,一、二、三、四年级的教材皆已使用过至少一轮,1997年秋季开始使用五年级新教材,到1998年秋季五年制小学新教材就全部使用过了。新教材使用下来效果如何,教师们有何看法,学生学习上有什么问题等,却还没有实地的调查与了解。尤其是面向中国大多数地区的人教版教材在贫困地区的使用情况如何,教师的水平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能否适应,是很值得了解和分析的。这方面的信息对今后教材的修改、对推进义务教育尤其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受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委托,上海市教科院智力开发研究所与人民教育出版社组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材评价”项目研究组*,对人教版小学语文、数学教材(包括课本或教科书、教师用书、学生学习用书以及有关辅助资料和教具学具等,其中以课本为主)在中国贫困地区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多视角的调查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内容与方法

本项研究的目的在于评价人教版小学语文和数学教材(鉴于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教材1997年秋季才正式开始使用,研究限于一年级至四年级教材)在农村的适应性,重点考察小学教材是否切合农村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儿童的兴趣、需要和接受能力,是否适合这些地区小学教师的能力与业务水平,以及小学教材的内容是否考虑到这些地区教师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所处的环境。针对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所发现的问题,提出面向贫困地区教材建设的对策建议。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小学语文、数学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分布是否合理,内容的坡度和相互衔接是否适当,是否适合农村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及接受能力;教材内容的选择是否考虑到农村儿童的生活、教育环境与实际需要;教材的陈述或表达是否注意了农村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语言特点,以及有关辅助材料的适应性;语文和数学教材的要求是否适合教师的能力与业务水平;语文和数学教材在进度上的配合。

考虑到地区分布和民族的分布,我们选取了西南地区的贵州省和重庆市以及西北地区的青海省和甘肃省的7个项目县,在每一个样本县选择两个乡(镇)进行实地调研,总计14个实地调研乡(镇)。每个实地调研乡(镇)重点考察一所小学,总计14所学校;另外还走访了10余所小学。

研究采用了文献查阅、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以及试卷分析与现场测试等多种方法与手段。

三、研究的结果与发现

(一)贫困地区教师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数学教学大纲的了解

问卷征询结果显示,小学教师对新的教学大纲似乎有所了解,绝大部分教师都对小学新教材是否符合义务教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然而,我们在实地调研的学校中发现,大多数教师对新教学大纲的了解十分不够,西北地区调研学校尤为突出。大多数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大纲的具体要求,对大纲中的几级教学要求(如小学数学中知识教学的“知道”、“理解”、“掌握”、“应用”和技能教学的“会”、“比较熟练”、“熟练”这些有层次的要求)把握不准、区分不了,往往在教学中定位于教学要求的最高层次(如“应用”、“熟练”),把一些较为弹性的要求(如“有条件的”、“初步”等)视为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要求,使本已偏重的负担更加沉重;还有的教师把老的教学大纲当作新教学大纲看,根本不知道有新的教学大纲,因而在教学中往往根据老大纲的要求来处理教材、教法;一些学校的教师不仅没有见过新的教学大纲而且连老的教学大纲也不了解,难以把握教学的要求。

对新教学大纲要求的不了解或了解不多导致教师在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选择适当的教法上出现严重偏差,人为地提高了教学的要求和难度,影响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当前迫切需要加强教师对新大纲的学习,使教师真正领会和把握大纲的具体要求,贫困地区教师培训尤其是新教材使用培训有必要把新大纲的学习作为重要内容。

(二)贫困地区教师对新教材特点的了解及其评价

教过新教材与旧教材的教师对新教材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从新旧教材的对比中对新教材的特点以及编者的意图有了一定的了解。无论是教师问卷还是教师座谈,大多数教师都认为新教材比旧教材好,认为新教材编排合理,知识面广,降低了难度,提高了对学生动手动脑的要求,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新教材大量的插图增强了课本的趣味性、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体现了时代的精神,注重教材的思想性。

当然,我们也发现部分教师对新教材的特点不了解,座谈中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数学教师认为:“旧教材比新教材思路清楚,一个一个内容地讲,单元之间衔接得好;而新教材在知识点的衔接上时断时续、思路不清,刚讲完加法又开始讲几何,教师和学生都看不懂。”

教师往往通过新旧教材的对比了解新教材的特点,对新教材的编辑意图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并非所有教师都有上述认识。在教学中切实贯彻新教材的意图,体现新教材的特点是贫困地区教师面临的重大挑战。

(三)新教材是否适合贫困地区农村儿童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

在我们的访问和座谈中发现农村贫困地区儿童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还存在相当大的问题

1.在贫困地区,学前教育极为缺乏,除县城所在地小学的部分学生受过一定程度学前教育外,绝大部分小学生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这使得教师难以完成第一册的教学任务,并进而影响到以后的教学。语文教师问卷征询结果表明,在规定教学时间内能完成和基本能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还不到60%(第五册例外)。

2.贫困地区学生的家庭学习环境严重不利。在贫困地区,除了城关镇和文化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政府所在地外,大多数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漠不关心,一些家长甚至不清楚自己孩子读几年级,家长普遍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贫困的处境使家中有课外阅读书籍或材料成为一种不可企及的幻想。

3.贫困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儿童语言基础差,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从没有讲过普通话也听不懂普通话,只是在上学时才开始说普通话。在少数民族地区,一年级基本上还是用民族语言教汉文课本,到二年级才转为以普通话为主,不少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反映当地的学生要到小学毕业时才能看懂课本。学生往往是在上课时讲不大标准的普通话,下课后和回家后则讲方言或民族语言,这种不利的语言环境成为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严重障碍。我们的语言测试结果也表明,少数民族聚居地小学的五年级学生50%以上(有的甚至将近80%)汉语拼音还达不到要求。新的教材尤其是低年级教材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些地区学生的语言基础和语言能力,学生和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困难不少。

4.地理偏僻、信息闭塞、与外界交往少,导致贫困地区学生视野狭窄,想象、理解、分析能力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于其他地区的同龄儿童。语文教师问卷征询结果表明,46.9%的低年级语文教师和63%的中高年级语文教师认为学生不容易读懂课文。

5.农村儿童主要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他们对一些童话、寓言、有趣味的故事比较感兴趣,不少语文教师感到课本中这方面的内容偏少,比较严肃的、思想性强的内容偏多,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农村贫困地区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的兴趣也不大,中高年级课文后面的思考题也不同程度地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

学前教育缺乏、汉语语言基础及学习环境不利、学生知识面狭窄、学习能力不强等是农村贫困地区儿童中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对这种短期内不大可能有较大变化的实际,人教版教材有必要予以足够的重视。

(四)新教材内容与贫困地区农村儿童生活环境的相关性

整体而言,教师们认为新教材还是比较贴近农村儿童的生活环境。教师们看法较多的是语文教材的一部分内容:课本中出现的一些城市生活内容学生很难理解,如“公园一角”、红绿灯、动物园等;与学生所处地理位置、地理状况无关的内容,如“大海”、“海滨小城”等;一些没有见过的现代化的东西如电话、电脑、电梯等。教师们认为上述内容由于学生没有感性的认识和体验,往往难以理解和想象。

教师问卷征询统计结果显示,50%左右的教师认为学生对自己不熟悉的课文内容不感兴趣;通过课堂讲解,比较难以让学生掌握的也主要是学生不熟悉的事物。但是学生们不熟悉的内容课本中应不应该有,教师们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由于学生整体基础差、接受能力差,学生不熟悉的内容只会增加学生和教师的负担,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用学生熟悉的内容比学生不熟悉的内容更能达到这一目的。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农村学生本来就已经处于不利的地位,完全用学生熟悉的内容不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学生不熟悉的内容虽然难教、难学,但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这部分内容应保持一定的比例。

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的知识能否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应用,这也是教材相关性的重要衡量指标。教师问卷征徇结果显示,认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经常用上的教师不到15%,认为基本能用上的教师在70%左右,还有近15%的教师认为用不上。教研员问卷征询的结果表明,学生在数学课本中学到的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相关性似乎高于语文课本中学到的知识。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加强了贴近儿童生活的内容,但由于面对的是全国大多数地区的学生,在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经济水平等方面差异比较大的地区,课本必然不同程度地脱离儿童的生活实际,也不可能编出完全切合儿童生活环境与生活实际的教材。问题在于:对那些仍然在为普初、普六或普五目标努力的贫困地区,课本内容是否尽可能结合或体现这些地区儿童的生活实际,似乎影响着基本教育目标的实现或基本质量标准的达成。

(五)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是否胜任新教材的教学

参加座谈的县乡教研员认为乡中心小学和交通便利的学校的教师基本上能胜任新教材的教学,但村小及以下学校的教师只有20%左右能适应新教材。新教材是就高、就低还是在农村搞多种版本,还值得研究。

教师不胜任主要在于教师知识水平、处理教材教法的能力和课堂教学的能力低,教学观念陈旧,知识面狭窄。新教材的一大特点是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教师的备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问卷征询的结果发现,50%以上的教师感到使用新教材吃力。我们在实地调研的乡中心小学的课堂教学观察中也发现,绝大多数教师都是采用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法,师生互动成为单向式;虽然也有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回答,但学生回答中存在的问题在那里、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教师极少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也体现出教师在备课中对学生的考虑较少。新教材的使用没有伴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使新教材的使用效果打了大大的折扣。试卷分析的结果表明,学生在阅读、作文、解应用题等注重能力的方面表现很差,这也许也折射出教师教法、教学能力离要求还有较大距离。

教师基本待遇的保证是教师安心于教的前提。遗憾的是在我们所调查的县,教师的工资普遍拖欠,严重影响到教师的正常生活。迫于生计,教师往往不得不花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去种地或干别的活来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再加上不少教师是包班教学,还有动员失学儿童上学等任务,教师的负担非常沉重,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认真备课、搞教研,至于研究教材就更谈不上了,严重影响到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的提高。

教师在使用新教材之前接受有关培训对教师的有效教学是不可或缺的,受过新教材培训的教师95%以上认为培训对教学有促进作用。但是,现状是新教材使用之前的培训严重不足,教师问卷统计结果表明,50%左右的教师在使用新教材之前没有受过有关培训,在我们实地观察的课堂教学中也发现85%以上的教师没有受过新教材方面的培训,对新教材如何把握、如何处理、如何教完全靠自己去摸索,结果是“穿新鞋,走老路”,依旧用老的教学方法教新的教材。缺乏新教材使用方面的培训,是导致教师不胜任新教材教学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我们在座谈中了解到,现有教材培训主要是教法方面的,极少涉及新教材的编写意图,难以使教师对小学阶段教材有一个整体把握;在培训的质量和效果上,省一级培训还可以,而县乡两级培训的质量往往难以保证。提供教材培训的机会与改进培训的质量看来是提高新教材使用效果所不可或缺的。

贫困地区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不如人意,在交通不便、地处偏远、与外界交流甚少的地方,教师的能力与水平同新大纲、新教材的要求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由于资金短缺、师资来源少以至代课教师和社请教师还为数不少等多方面的原因,作为一个整体,这些地方的教师的能力与水平在短时间内不大可能有较大的提高,教材有必要考虑到这类地区教师的实际情况。

(六)新教材的衔接以及重点难点的分布与表现

教师们对新教材的坡度以及教材的衔接基本上是认可的,反映最多的是教材重点难点方面的问题;教师们和教研员普遍认为,新教材对贫困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是偏难的,语文的难度高于数学。

1.教材衔接的问题。语文教师认为中高年级基础训练部分的作文与课文的教学不配套;涉及到季节的一些课文内容或多或少与当地的季节脱节,不利于教师的教学、不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数学教师则认为第一册数学课本坡度较大,各年级教材的上下册衔接不够紧密。

2.重点难点的分布。语文教材中教师们意见比较多的主要是汉语拼音、归类识字。由于贫困地区儿童的语言基础差,汉语拼音的教学十分困难,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根本完不成教学任务,往往要8至10周的时间才能完成,绝大多数的教师都希望这部分的教学时间能延长,内容能更加分散一些。问卷征询统计结果表明,近1/3的教师认为低年级的识字量太多,归类识字太集中,而且部分内容单一、枯燥,不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往往掌握不了,甚至汉族积聚地的甘肃漳县某乡中心小学的教师认为归类识字二年级学生也只能掌握50%;学生在掌握字的音、形上本来就困难,理解字的“义”更加困难。减少低年级的识字量成为语文教师的共同呼声。数学教材中教师们反映较多的是应用题。他们认为由于学生的语文水平、词汇量十分有限,一年级就出现文字题太难,应该推后到二年级出现;中高年级数学课本中应用题太集中,增加了教与学的难度,应适当分散。

关于课本中作业或习题的量与难度,认为偏多和偏难的教研员分别占30.8%和28.2%,教师们的看法则因年级、学科的不同而呈现差异。问卷征询中,数学教师认为习题量偏多和太多的比例大大超过语文教师,中高年级教师认为习题量或作业量偏多和太多的比例超过低年级教师,三四年级数学教师认为偏多和太多的比例最高(达50.5%);在作业或习题难度上,认为偏难和太难的数学教师比例明显超过语文教师,认为偏难和太难的中高年级教师比例低于低年级教师,三四年级语文教师认为偏难和太难的比例最低(不到6%)。数学教师还普遍指出,新数学教材中同类型的习题数量太多,学生根本做不完,而且题目类型太单一、欠灵活,呼吁增加形式多样的习题,适当减少同类型习题的数量。

3.难点的主要表现。语文课本中的难点:汉语拼音,受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汉语拼音和汉字的读音是教学中的难点,在少数民族地区尤为突出,拼音中的翘舌音、前鼻韵母与后鼻韵母的区别、声调、直呼音节是其中更难的内容:看图说话、写话、作文,学生往往抓不住重点,受制于视野、想象能力,想象不出图画所表达的意境,往往感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碰到不熟悉或未见过的内容或作文题目更是如此;课文分段、分析段与段的关系、归纳段意,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试卷分析表明这部分内容是学生掌握较差的,也是教师教学中处理不好的部分;句子与字词义的理解,如何结合短文、课文理解字词以及句子的含义是教师和学生面临的一大难题;中高年级课文后的思考与练习,尤其是“默(阅)读课文,回答问题”,教师们普遍认为偏难,教师用书中也缺乏这方面的指导或建议。

数学课本中的难点:文字题与应用题,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认为应用题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难点,尤其是补充条件和提问题、两步以上计算的应用题(如“比……的几倍多……”、“比……的几倍少……”),不理解应用题的语义结构、对表示数量关系的术语或概念不能确切理解,学生往往一见“多”就用加法,一见“少”就用减法,解题思路很成问题;四则混合运算,学生难以掌握四则运算的循序,涉及小数的四则运算更为突出;计量单位换算,尤其是非十进制单位(如时间单位)的换算;多位数的读写,万级与亿级数的读写是三四年级的一个难点,这些数字对农村小学生来说太大了;组合图形与空间观念,农村学生很难掌握组合图形,空间观念难以建立;选做题与思考题,练习中的选做题和思考题难度大,有的甚至教师也不会,据教师们反映,城关镇中心小学的学生80%到90%无法独立完成,在教师的指导下也只有1/3左右学生会做这类题目。

新教材整体来说体现了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相对旧教材而言,难度有所降低、重点有所分散,但对贫困地区的教师和学生来说,新教材的份量依然偏重、难度偏大,虽然学校在语文和数学上普遍超课时安排,学生还是难以达到要求。看来对贫困地区的小学,似乎应适当减少教材的份量(尤其是低年级教材);在普遍感到困难的教材内容上似应进一步减小坡度,更为分散;教师似宜从更为浅显易懂的形式、更为生动活泼易于为学生接受的内容等方面来突破难点。

(七)与教科书配套的资料及有关教具的使用情况

无论是教师问卷还是教师访谈,教师们都认为与教科书配套的必要资料和用具对教与学有很大的影响。然而与人教版教科书配套的资料和用品在贫困农村地区的可获得性很成问题,除了教师用书外,其他配套资料和教具学具极为缺乏,这成为一些内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主要原因。

1.教师用书是贫困地区教师备课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参考资料,对教师理解教材、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帮助很大,是不可或缺的。目前所用的教师用书对教科书中具体内容的帮助较大,但对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帮助不大。教师们希望教师用书提供给教师参考的材料再多一些,能提供多种教法建议供其选择采用、加强作文教学指导,就一些难的内容如语文课文后的思考与练习提供更明确、具体的指导建议。

2.贫困地区大多数学校使用的是黑白版课本,其中的插图效果明显不如彩色版课本。使用黑白版课本的教师指出,如果有与课本内容相配套的彩色教学挂图,就可以消除黑白版教材的不利之处。在我们实地调研的学校,根本没有这类辅助教学的挂图,教师们也不知道有没有这类教学挂图以及哪里可以购到。当然,公用经费的严重短缺也使教师们感到拥有教学挂图也许是一个难以实现的希望。

3.新的教材尤其是数学教材十分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这需要有相应的教具和学具。受制于经济上的贫困,贫困地区学校必要的教具与学具严重缺乏。短缺的教具、学具单靠自制是难以解决的,而且在自制教具、学具上也缺乏指导和培训。

4.除教师用书外,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与教科书有关的配套资料在贫困地区学校非常缺乏,在那里更多的是地方出版社印刷的资料,如《天天练》、《基础训练》、《教案集》等。一方面教师们普遍感到新教材对教师要求更高、完成教学任务困难,要加班加点,另一方面却又让学生做更多课本以外的习题,超出大纲要求的习题也要求于学生。这种情形产生的缘由在于当地教育部门的应试导向,使得新教材的意图难以得到贯彻。

鉴于贫困地区教师、学生的基础以及所处的环境,配套的资料和教学辅助设备对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成效极为重要,但由于信息闭塞、资金短缺,它们往往又是难以获取的。这就给教师也许是唯一可获取和依靠的教师用书提出了挑战:教师用书不仅要在教材的处理、教法的选择上提供更详细具体的建议,而且要在教学形式(如表演、活动、游戏等)、教具学具的制作和使用上以及地方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上提供指导。

(八)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生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学大纲要求的程度

1.问卷征询中,41%的教研员认为贫困地区学生难以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从教师问卷征询的结果看,相对农村贫困地区的学生和教师的实际,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整体上是偏高的。“汉语拼音”中的“认识隔音符号”,“识字、写字”中的“结合词语理解词义”、“学过的词语大部分会运用”、“辨析近义词、反义词”,“听话、说话”中的“当众说话”、“看图说话”、“用完整语句回答问题”、“边听边思考”,“阅读”中的“结合句子或上下文理解词语”、“分析自然段和归纳主要内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结构复杂的句子”,“作文”中的“观察图画和事物并写出内容具体的片段”、“使用标点符号”、“写复杂的句子”等要求,与农村贫困地区的实际还有较大的距离,这些要求看来有必要适当降低,教材也有必要作出相应的变化。

2.试卷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学业的实际表现。我们从调研乡镇中心小学抽取了96/97学年末一年级至四年级的语文、数学试卷(整班抽取)进行分析,主要从各地试卷各项测试内容的及格率来了解学生的学业表现和学生学习上的薄弱环节;我们对实地调研学校学生的现场测试也反映出学生学业上所达到的程度。

语文科目学业成绩:在“汉语拼音”方面,学生的成绩依汉族地区、汉族和少数民族混居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而呈下降趋势,县城或县城附近小学学生的成绩优于其它地区的学生;一年级学生在汉语拼音学习上的表现不尽人意,三年级学生汉语拼音成绩普遍滑坡,学生未及格的比例明显高于二、四年级;从试卷中学生答题的情况来看,学生在汉语拼音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拼读能力差、不能区分同音字和多音字、不能区分前鼻音和后鼻音以及平翘舌音。

在“词汇(字词句)”方面,多音字组词、词义的理解、造句或补充完整句子、句意的理解和句字关系的判断等是学生表现普遍比较差的方面;三年级学生的表现普遍比较差。

在“阅读”方面,学生的阅读理解方面的表现呈现年级差异,三年级学生的成绩在四个年级中几乎都是最差的;二年级的表现似乎最好,学生未及格的比例大多在10%以下;从学生答题的情况来看,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读不懂短文内容、不会分段和概括段意、难以结合上下文解释词句、弄不清短文叙述的顺序、把握不住短文的中心思想。

在“作文”方面,教师的批分很不严格,但即便这样,学生在作文上未达及格要求的比例还是比较高(在25%到65%之间);从学生答题的情况来看,学生在作文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内容简单、主题不突出、语句不通、不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错别字多、用词不当等。

我们用四年级试卷测试刚进入五年级学习学生的结果表明:在看拼音写词句上,五年级学生的表现依然是很不尽人意;在理解字义上,少数民族学生表现最差;阅读理解是贫困地区学生很薄弱的环节,学生未达到基本要求的比例太高。

数学科目学业成绩:从我们实地调研学校抽取的数学试卷看,试题内容大致可以分成计算题(包括口算和列竖式计算等)、根据文字或看图列式计算、应用题、几何初步知识、文字填空、选择、判断题,以及解方程和列方程求解等。试卷分析的结果表明,一二年级学生计算题的及格率普遍高于其他各项的及格率,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技能;“按文列式计算”的及格率大大低于计算题,其问题主要在于学生不理解题义,不理解数学术语等;除个别学校外,“应用题”的及格率普遍低,学生在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语言上有比较大的困难,其问题主要在于学生对应用题的语义结构不理解、对数学中表示数量关系的术语或概念不能确切理解。

三四年级学生与一二年级学生相比,计算题的成绩大面积滑坡,在一些少数民族学校尤为突出,多位数乘法、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零的除法学生出错的比例较高,小数点移错位、不通分加减等也比较普遍;大部分学校列式计算的及格率依然低于计算题,学生对语义和术语的理解仍有困难;应用题仍是学生表现较差的部分,及格率普遍很低,学生的解题中反映出数量关系不清楚、思路混乱,根据线段图来编写应用题以及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对学生来说尤为困难;几何初步知识的及格率在大多数学校都很低,学生在求面积的公式与计算、面积的单位、求角的度数、画垂直线和平行线等内容上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困难。

我们的现场测试内容包括数与计算、量与计量、几何初步知识、统计初步知识以及应用题几个方面,测试结果表明,实地调研学校学生的成绩与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等单位1993年同样试卷测试获得的全国平均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数与计算”上调研学校的平均正确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10个百分点;在“量与计量”上,平均正确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25个百分点;“几何初步知识”上的差距达7-20个百分点;在“统计初步知识”上,平均正确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15个百分点;“应用题”上的平均正确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24个百分点。

问卷征询与试卷分析的结果表明,贫困地区学生在知识方面的表现尚可,但在能力方面的表现普遍比较差,离大纲的要求还有比较大的距离,小学三年级成绩的普遍滑坡十分突出,统一的大纲要求在贫困地区的适应性值得研究,三年级教材与前后年级教材的衔接问题似应引起教材编写者的重视。

四、问题与建议

(一)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适应性与面向教育决策部门的建议

整体而言,在贫困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人教版教材还是偏重、偏深、偏难,在贫困地区的村小和教学点只有近20%的教师胜任新教材的教学;听课、访谈与试卷分析的结果也都表明,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离大纲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而这种差距在一段时间内是难以消除的。由于人教版新教材是根据大纲的要求来编制的,新教材反映出来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折射出大纲要求存在的问题。鉴于贫困地区的教育现实、发展的可能性,追求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是不现实的和不合理的,其结果很可能是不仅达不到统一的标准和要求,而且连一些最基本的标准和要求也会难以达成,进而会影响到这些地区九年义务教育的进程。看来有必要改变目前“一纲”的现状,以“多纲”的要求来适应我国发展很不平衡的国情,建议教育决策部门对此予以重视。有了“多纲”,才有可能编出真正意义上的“多本”。至于“多纲”中以怎样的“多”为宜,还有待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但有一点要注意,“多纲”必须基于最低或最起码的标准和要求之上,我国小学最起码的标准和要求是什么,同样也待研究。

就贫困地区而言,发展也存在不平衡,就我们所调查的地方来看,贫困地区县城所在地和社会经济文化相对比较发达的乡镇政府所在地,现有的教学大纲基本上还是适应的;但在大量的村小、教学点以及少数民族聚居地,现有的教学大纲要求明显偏高,对这类地区大纲的要求应降低,似应编制针对这类地区的大纲。同时也应考虑到发展的可能性,重新编制的大纲与贫困地区的教育实际之间应保持合理的张力。

(二)教材有待改进的问题与面向教材编者和出版部门的建议

如果目前“一纲多本”的教材编制格局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存在,而贫困地区本身又没有人力和物力来编写切合当地实际的教材,依然会采用具有权威性的人教版教材,教材编写人员和出版部门就不得不考虑贫困地区所特有的教育实际。

1.整体而言,无论是六年制小学教材还是五年制小学教材,人教版新教材在贫困地区是偏重、偏深和偏难的(即使是乡中心小学也是如此),教材在修订中似应适当降低难度和减少份量以切合贫困地区教师和学生的可接受性;在只有近20%的教师胜任新教材教学的贫困地区村小与教学点,看来有必要专门编写一套难度更低、分量更轻、更贴近农村生活实际的教材。

2.对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尤其是认知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于发达地区或城市儿童的贫困地区的小学生,课本是否生动有趣是适应性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但课本的趣味性不仅在于插图的配备,也在于内容的选材。语文课本内容的选择在兼顾思想性的同时,似应更多考虑适合儿童认知特点的生动、活泼的内容(如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寓言等)。

3.语文课本中不熟悉的内容、难度较大的内容、情节较多的内容往往是贫困地区学生难以理解和想象的,对这些部分的内容宜增加插图以增进学生的直观了解,同时在教师用书中加强教学的指导。

4.汉语拼音与识字量是贫困地区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十分棘手的问题,一些少数民族(如撒拉族)的语音系统和汉语语音系统有较大的区别,汉语拼音很难过关;由于语言的发展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发展的滞后会阻碍思维的发展,并进一步影响到以后的学习。如何使贫困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学生比较顺利地度过汉语语言关值得进一步研究,同样值得教材编写者重视。鉴于农村贫困地区学生不利的语言环境、学生十分薄弱的汉语和普通话基础以及中高年级拼音返生率高,中高年级语文课本也很有必要像低年级课本一样全文注音,数学课本中的生字、难字最好也注上汉语拼音。

5.小学尤其是低年级语文课本和数学课本的编者应加强联系与配合,尽量使语文和数学同步,把数学课本中常用的字词尽早有意识地纳入语文课本之中,以克服数学教学中因学生语文水平导致的困难。

6.课本中练习题、思考题似乎存在题型较单一、题目不精以及部分题偏难偏深的问题,这也是不少地方学校使用其它习题集的一个原因。建议教材进一步修订时,增加多种变式的习题,适当减少学生容易理解的题目,加重体现教材重点难点的习题比例。

7.贫困地区三年级学生学业成绩普遍滑坡的现象反映出小学三年级教材存在不够衔接、偏难和坡度不够平缓的问题,希望教材编写者重视,如何由低年级顺利过渡到中高年级,教材编写上似乎有文章可做。

8.目前的教师用书并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师们的需要,教师用书的编写似应更加充实。教师用书首先应保证与课本一致,除了具体内容方面的教学指导外,教师用书似应着眼于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教法的选择、教学形式的设计(如表演、活动、游戏等)、难点的突破、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等方面提供多种多样的指导建议。同时考虑到贫困地区信息相对闭塞、资金又十分短缺的实情,教师用书一方面可以介绍教科书的配套资料与用具及其可获取的途径,另一方面似应更多地考虑到在缺乏这些资料和用具的情况下教师如何教学的建议。另外,关于教材编写的意图、教材编者的想法和希望等这些教师往往很难但又很想了解的方面,也可以写进教师用书中,以利于教材编写者与教材使用者的沟通。

9.贫困地区学校教师难以见到教学大纲,对大纲的具体要求不了解,往往导致教师处理教材、教法上的不当。建议人民教育出版社与教育部有关部门协商,争取把教育部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和数学的教学大纲,尤其是各年级的具体要求编入教师用书。

10.绝大多数教师和教研员都认为新教材的价格对贫困农村地区来说偏高或太高,如何适当降低课本价格以减轻学生家庭的负担同时又不影响课本的印刷质量,似乎值得出版部门研究和考虑。

11.新教材有彩色版和黑白版,黑白版课本的效果明显不如彩色板,而且给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带来不少困难,希望出版部门改进黑白版教材的印刷质量。

(三)地方教育实践中有待注意的问题以及面向地方教育部门的建议

教材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教材适应性不仅仅是教材编写者要考虑的问题,地方教育部门也应认真考虑和密切配合。

1.教师培训是提高新教材教学效果与质量的重要途径。地方教育部门所组织的培训的主要问题是,一次性培训多、滚动性培训少,一般是在该地区第一次使用某年级新教材之前进行一次培训,而以后第一次使用该教材的教师就无从接受培训了;而且所谓的教材培训极少涉及到教材编写意图等方面的培训,教师往往对小学阶段教材没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建议教育部门尤其是县级教育部门建立经常化的培训制度,而且要加强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组织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使教师们在不断的培训中提高其处理教材、教法的能力,提高其教学水平,对村小和教学点那些处境更为不利的教师尤其要加强这方面的培训。同时,我们建议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教材编写者加强对贫困地区省地(市)教研员的培训,通过这些受过教材编写者直接培训的教研员去培训基层学校的教师(因为据我们了解,县乡级的培训效果和质量没有保证),提高教师在教材使用方面培训的针对性和效果。另外,教材培训应和大纲的学习密切结合起来,以使教师对大纲的要求有比较透彻的理解和把握。

2.我们在实地调研中发现,不少县一级教研室的教研员的素质存在问题,很难履行教研的职责。由于县一级教师培训以及全县的教育教学改革主要是由县教研室负责的,县教育部门有必要加强教研室的建设,提高教研员的素质,使他们真正成为全县新教育思想和观念的传播者、教师培训的领导者和培训者、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开拓者和指导者。

3.在我们实地调研的地方,应试倾向依然严重。超纲的考试要求、额外的习题集、统一的考试与评比,加重了教师和学生本来就已很重的负担,其结果往往是以牺牲音乐、美术、自然、劳技等科目的教学为代价来确保语文、数学的教学。我们还发现,绝大多数学校所用的试卷都是在外面某地试卷制作中心购买的,这些试卷内容较大程度上没有紧扣大纲的要求、没有紧扣教材,这也是为什么贫困地区学校学生成绩不如人意的一个原因;而且学校任课教师往往没有分析学生考试中表现出的问题及其原因的机会,教师因而也难以针对学生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所有这些做法都人为地提高了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加重了本来就已沉重的负担,加深了教师和学生的挫折感,有悖于素质教育的理念,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基本能力的养成。我们建议地方教育部门严格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加强经常性的教学督导,引导学校教师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研究教材、教法上;同时呼吁地方教育部门把命题的权力还给最了解学生的学校和教师,克服用外地编制、印刷的超纲的试卷测试本地学生的做法。

标签:;  ;  ;  ;  ;  

贫困地区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材使用情况调查研究报告_贫困地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