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命园德育的创新_大学论文

大学生生命园德育的创新_大学论文

高校学生生活园区德育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园区论文,德育论文,高校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337(2009)02-0030-03

随着社会进步,高校培养目标在逐渐变化,教育方式也逐渐改革,以第一课堂为基础的班级制渐被打破,大学生新的生活空间出现并扩大,使得班级制面临着严重的困境。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组织形态和教育体制来解决这些问题,华东理工大学探索的以自治为特征的“社区书院制”就应运而生了,它们改变了传统的德育理念和方法,必将在未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起到重大的作用。

一、传统模式陷入困境

在高等教育史上,班级一直是教育教学的基层组织形式,在此基础上,绝大部分高校形成了“学生——班级——(院系)——高校”的三级(四级)网络体系,基本上覆盖了学生的所有教育活动。新中国成立后,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大学生新的教育内容,绝大部分高校引入政治辅导员来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辅导,所采取的组织形式仍然借助于已有的组织网络,形成了一种建立于班级组织之上的德育模式。这种模式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面起到重要的整合作用,但也给学生带来组织外的盲区和依赖性心理。随着教育模式的改革、后勤社会化的推进、大学的扩招,这种传统模式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越来越不符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一)传统模式的背景

1.经验的惯性。一个人从咿呀学语开始,逐渐开始社会化,开始与别人一起接受教育,从私塾到学堂、从书院到大学莫不如是,无论从规模效应证明,还是以相互促进解释,都说明了集体学习是人类经验得出的一种较好的学习形式。进入崇尚自由学术的高校,仍然以班级形式传授知识、指导研究。由于当时大学生绝大部分精力用于接受新知识、新思想,基本上以教室为生活重心,因此建立在班级上的教育模式可以掌握绝大部分学生的思想状况。这种教育模式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栋梁之才。改革开放以后,恢复高考,虽然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自于各个阶层,但这种模式仍然能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进行合适的思想教育。

2.现实的压力。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任务,一方面要求学生接受新知识与新思想,另一方面要对学生宣传已经胜利了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而当时的高校教师甚至不能完全接受马克思主义,因此,加强思想教育不仅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也要在高校教师中形成影响。于是,在已形成的班级教育体系中,很自然地加入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以此为纽带,辅以学生之间的相互约束。

(二)传统模式的功能

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模式是未来应对当时面临的教育形势,并与知识教育体系接轨而选择的一套组织体系。它是当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运作的一种形式,对于培养建设社会主义人才,对于高校的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整合,从组织上提供了非常有效的保证,发挥了重要的功能。

1.动员与教育。结合知识传授体系的思政教育体系,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政治功能,不仅每个人编在具体的班级中,而且班级(院系)作为学校体系的一个“部件”而存在,这个体系中个人是通过班级发出声音的。通过班级能够迅速地进行动员和管理,可以使学校分成若干“块”,在战略部署上可以做到步调一致。同时,在教育过程中,也能够做到集中迅速,并且可以通过班级中同学之间的相互约束,使得教育内容能够更快地消化,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稳定与控制。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强调将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号召“我们应当进一步组织起来。我们应当将全中国绝大多数人组织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其他各种组织里,克服旧中国散漫无组织的状态……”,班级模式就反映了这一要求,高校也是一种组织,在这个组织中,班级作为基层组织通过集中学习、集中住宿、相互约束,实现了个人的高度组织化,使得高校能够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也能够使学生得到教育与思考,实现高校的稳定和控制。

(三)传统模式的后果

班级德育模式在发挥历史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两个后果:一是就整个学校来说,逐渐形成了“组织外盲区”;二是就学生个人而言,产生了严重的依赖心理。

1.组织外盲区。通过班级,学校把学生纳入到全面的管理与控制之中,没有班级外的学生,因此班级成为学校与学生沟通的中介。具体说来,学校借助班级,将知识以及新思想传授给学生,学校通过班级掌握学生的一举一动。然而在班级覆盖范围之外,却失去了控制,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的改革,学生的生活重心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室,第二课堂、宿舍开辟出来之后,班级失去了约束,学生之间的交往与联系也不再以班级为纽带,甚至于相互之间并不熟悉,于是就产生了思想教育的组织外盲区。

2.依赖性心理。在“学校——(院系)——班级——学生”的网络体系中,学校通过班级自上而下传递信息,传递学校的各种政策、管理规定,而学生却无法通过班级实现自下而上的沟通,学校秩序完全依赖于学校的管理,缺乏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班级的高度组织化,使得学生个人缺乏独立的条件,压缩了生活空间,只能依附在班级组织上生活,碰到问题也只能依靠信息上报自上而下来解决,而无法在第一时间内自己动手解决,长期下去,逐渐形成了严重的依赖性心理。

这些后果,随着社会的进步导致新形势下培养人才目标的变化和大学扩招所带来的一系列高校改革,已经越积越深,严重阻碍了高校教育的发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了,因此,必须探索出新的教育模式。

二、学生生活园区的德育新模式

陶行知先生说,“智育注重自学、体育注重自强、德育注重自治”,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经验。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从学校方面说,就是“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陶行知先生总结了自治的四个特点:“第一,学生自治可以为修身伦理的实验;第二,学生自治能适应学生之需要;第三,学生自治能辅助风纪之进步;第四,学生自治能促进学生经验发展”。以自治为特征的德育新模式建立了。

2007年7月,华东理工大学奉贤校区开始启用,2006级学生首先搬到奉贤校区,紧接着2007级新生直接入驻,两届学生接近9000人,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也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点群体(大一、大二学生)。而这个时候,奉贤校区仍处在第一期的建设当中,教师群体尚未入驻,每当夜晚,偌大的空旷的校园除了物业保安,其常驻人员只有思想政治辅导员了。很显然,学生大部分时间都不在以班级为载体的教室里,而转向了生活园区,传统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力不从心了。于是,华东理工大学尝试探索社区书院制的德育方式,创建了“家庭式、身心式、自治式、书院式”学生教育新模式。

(一)在生活园区建设上,着重“家庭式社区”建设

“家庭式社区”建设在整个生活园区,做到“一间寝室一户,一楼层一层长,一幢楼一居委”,组成完整的大家庭模式。在学生工作办公室的指导下成立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和学生居委会,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和学生居委会的目标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辅导员对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家庭式社区”建设能够确保学生沟通自由、师生互动便捷,营造温馨、健康、和睦的家庭氛围,以此提升学生生活质量,增强学生互帮互助、共同成长的情感氛围,建设和谐校园文化。

(二)在学生组织建设上,着重“自治式组织”建设

建设“自治式”的校园是以学生民主自治管理为主线,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成立学生民主自治管理专题委员会:如学生班车管理委员会、学生医疗管理委员会、教室管理委员会、图书管理委员会、体育设施管理委员会、学生食堂管理委员会、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校园治安管理委员会等。学生自治管理委员会充分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协调学校各部门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

(三)在学生活动方面,以“身心式发展”为理念

“身心式”发展思路是以弘扬校园精神和“知校、爱校、荣校”传统为核心,依托活动品牌和学生组织,繁荣校区思想学术、文化艺术活动。依托系列品牌活动,营造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的校园环境;依托校区学生社团建设“快乐周末”活动,每周周末进行同类型社团的集中活动和集中展示,分专题、分层次开展,丰富学生身心生活。

(四)在学生管理方面,以“书院式管理”为特色

“书院式教育”吸纳书院文化内涵中的“人文、教化、学术”的精神,结合现代大学的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既开放、又纯朴的校园文化氛围。“书院式”管理秉承“书院”宽松、礼仪、开放的氛围,将大学生日常管理纳入“平等、互动、协商”的框架中,在各书院自行管理的基础上,开展由书院组织的评奖评优、党建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

基于高校学生生活园区实践基础上的德育新模式——社区书院制,适应了“一校多区”形势下高校生活园区德育工作的新要求,但随着形势的变化,这一模式也将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更新德育理念,借鉴其它模式的具体做法和成功经验,不断丰富自身的实践体系,只有这样,德育创新的探索才能持久,高校培养全面人才的目标才能充分地得到实现。

收稿日期:2009-02-02

标签:;  ;  ;  ;  

大学生生命园德育的创新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