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的区域合作_联合培养论文

论高职院校的区域合作_联合培养论文

论高职院校的联合体式区域合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式论文,区域合作论文,高职院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而区域经济的基本状态又对高职教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1]高职院校必须紧跟区域经济发展主旋律,研究主导产业发展的需求和趋势,挖掘合作潜力,有重点地开展合作,走向生态发展。

浙江许多高职院校在省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专业与人才优势,把产学研合作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结合“绿色崛起、科学跨越”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与行业企业“联合体式”深度合作,共同探索职业教育的区域合作教育模式。

“联合体式”区域合作是高职教育博弈合作的主导思想。高职院校在当地政府领导下,学校、行业、企业等合作主体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合作,实现正和博弈思想指导下的多方合作共赢。因为具有共同利益的群体不一定会为实现共同利益采取有效的集体行动。是选择竞争,而不是选择对双方都有利的合作。[2]

因为联合体式区域合作各方处在“你和我”式的平等地位,能够合作共荣。联合体式合作机制,可以充分发挥合作各方的积极性,才能为产学结合、产教结合以及职教资源整合等提供基础。

一、联合体式区域合作:目标定位

“正和博弈”,是借用经济学的一个术语,指参与博弈各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或者至少是一方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或多方的利益不受损害,因而整个社会的利益有所增加。联合体式区域合作是“正和博弈”的过程,合理的目标定位是合作成功的关键,需要重点考虑三大因素:

1.培养区域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人才培养定位是高职院校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指标,它要解决培养什么类型、什么规格的人才问题。为区域发展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能,也是区域合作的首要目标。

高职院校发展的原动力来自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然而,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资源禀赋、生产力发展水平,人才需求的岗位结构及能力结构等人才规格方面会有差异。例如,丽水市作为“浙江省山区综合改革试点”,开展区域合作重点内容调查,研判本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趋势。在掌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线的基础上,对照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发展走向,明确学生培养的关键职业技能,进行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提出了纯农专业培养现代职业农民的目标,实践生态农业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框架结构,把培养适应区域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作为区域合作的定实目标。[3]

2.夯实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

“人力资源、硬件资源、结构性资源”基础是区域合作的现实目标。通过联合体式区域合作实现三大目标:一是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奠定人力资源基础;二是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设施条件,为加强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奠定硬件资源基础;三是逐步形成办学模式多元化趋势,为进一步办出教育特色奠定结构性资源基础。以此弥补专业群基础不强,仍以学科性为主体、结构单一的不足。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建设基于区域合作共建共享的教育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办学的重要任务。[4]因此,在政府主导下,以联合体式区域合作整合办学资源,属于“大部门式”的对接。一方面,学校充分利用当地区域优势,积极探索开放式办学,引入市场化运作、现代企业管理元素;另一方面,努力发挥集团化办学合力,通过联合体式办学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3.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创新服务模式,构建服务平台,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为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城镇化发展做出贡献,是高职院校区域合作的切实目标。建设多种形式的新农村服务基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宏观战略研究,搭建跨校、跨地区的资源整合与共享平台。例如,丽水特殊的区位和经济社会环境决定了需要高举服务“三农”的旗帜。围绕新农村建设,逐步构建以学院为辐射源,与政府、企业、农村、院(所)四方携手服务“三农”的平台。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因为有众泰等大型企业,能够实现“五位一体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有北仑大港,才有“中国高职教育的宁波北仑模式”。

联合体式区域合作需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共建,如以技术服务平台为基础,同时组建教授“新农村”服务团,与乡村开展对接共建活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合作模式,拓展合作领域,在区域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上做文章。把面向农村的高职院校建设成为区域公共学习中心,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助推新农村发展的实际行动。

二、联合体式区域合作:现实可能

高职院校要与行业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需要在互惠双赢的基础上构建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联合体式合作,既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也是企业不断提高竞争力的客观需要,更是高职院校实现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的必然要求。[5]高职院校开展区域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现实的需要。

1.经济发展与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是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

高职教育大规模发展,顺应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经济快速发展,生产一线和工作现场的技术人员需求更大,特别是新兴的产业,迫切需要培养与之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以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结构;普通高等教育规模增长比较缓慢,与人民群众追求更高层次学习深造的需要不相称,给高职教育发展巨大的空间。

用人单位选择一线岗位技能人才、地方政府劳动力转移培训等,这是高职教育大发展的主要推力,也是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实体开展合作的根本动力。开展联合体式区域合作对稳定生源,拓展培训服务大有好处。

2.管理体制与政策措施的完善,是高职教育生态发展的重要保障

各级政府日益重视职业教育工作,连续出台有利于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比如《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职业院校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等,这一系列的法规政策为高职院校开展区域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1999年是高职院校发展的节点,发展高职教育的权利和责任到了省级人民政府,形成了以省级政府统筹管理为主,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质量监控的两级管理格局。教育部对高职区域合作做了制度安排,比如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程,《国务院关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决定》、《职业教育法》修订工作;研究制定《校企合作促进法》和《集团化办学指导意见》等。《浙江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方案》提出要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在建立稳健的产学研联合体运行机制,参与联合体的学校、企业及科研院所在技术研发、成品生产、利益分配、风险防范等方面都有明确规定。这些政策措施体现政府办好职业教育的意志,为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创建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3.质量保障与监控评价机制,是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有力保障

《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有利于国家加强对专业设置的宏观指导和管理,同时帮助高职院校更好地行使办学自主权,正确引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育质量提高等内涵建设,指导学生妥善选择专业和引导用人单位正确选择使用人才,有利于高职毕业生有质量的就业。

为推动高职院校逐步形成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育部制定了水平评估制度,组建专业大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国家示范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工程,把教育教学质量水平放在重要地位来抓,为高职院校高水平发展提供了模板。特别是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充分挖掘办学优势,注重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服务区域发展锻炼教师。设立教学督导等机构,加强教学质量建设。浙江省向社会发布高校的办学水平指标,进行办学水平监控。这些都为高职教育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深化教学改革与突出专业特色,是高职教育进入内涵发展阶段的主要建设内容

区域产业结构决定了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不同区域的产业特点对劳动力的类型、结构、层次有不同的要求。为此,高职院校根据区域发展现状,提前进行新专业布局调查,同时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整合专业群发展,办好特色专业,为区域合作提供有力的保证。例如,丽水建立“联合体”式新型学院,以主导产业需求为发展目标,进行“联合体”式本土高技能人才培养。

三、联合体式区域合作:推进策略

高职院校区域合作是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环节,抢占制高点,增强融合度,拓展开放性,提高贡献率是工作重点。

1.建好三大工程,有针对性地适应区域发展

在确立高职教育区域合作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学校突出发展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服务规划。学校的发展规划,不仅要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现有水平,更要针对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走适度超前发展道路。

一是强化领导能力工程建设。高校领导首先是主动学习者和学习引导者,需要通过学习提高领导能力。要加强对党的十八大精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精神的学习贯彻。充分认识高职教育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对农业发展趋势、对农业高职教育发展规律和对农业高职人才培养规律的把握能力,确立在服务“三农”中得到发展的办学道路。

二是强化农科教一体工程建设。政府主导,学院主动,农科教一体,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办学实力。在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的前提下,学校与农业相关单位开展合作,与农科院、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紧密型农科教集团。通过正和博弈思想,联合体式共建现代农业示范园、高效农业生产基地等。人员互通、设施共用、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盘活人力物力,缩短科技转化周期,拓展服务能力。

三是强化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工程建设。构建全面服务新农村发展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在大地上写论文,在农户家出成果”,以科技服务成绩为评价导向。整合新农村发展服务团队和研究团队,以专业结构、课程体系调整为目标,深入农村、农企开展市场调查,结合省、市“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点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调整纯农、涉农类专业结构,增设有效拉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专业。

2.加强四项对接,有选择性促进区域发展

区域间的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融为一体的路径,通过优势资源在合作方的合理安排与流动、配合,实现合作双方的互惠与共赢。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这不仅是高职教育依托区域的行业企业资源与市场优势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办学活力、培养特色人才的现实需要,也是高职教育服务、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具体实施中要做好四项校企要素对接,有选择地作为,以促进区域联合体式深度发展。

一是校企对接人才培养要素改革。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的工作重心,努力深化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重要任务。比如,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项目驱动、企业全程融入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二是校企对接“双师”教学团队建设。以校企合作为契机,聘请企业行业专家、业务骨干、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职教集团聘任的首批兼职教授的基础上,加大兼职优秀教师的遴选力度,建好兼职教师人才库。落实教师轮岗“进村入企”实践锻炼制度,提高专任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实施“名师培育工程”、“骨干教师工程”,促进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快速成长。向主导产业选派产业联络员,与农村工作指导员、科技特派员一起共同服务新农村建设,也锻炼了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三是校企对接开发能力本位课程。校企双方联合课程专家,开发基于农业生产过程的课程,联合编写岗位针对性强的教材;联合建设精品课程,构建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注意把企业优秀的文化融入课程。通过课程建设锻炼教师队伍。

四是校企对接管理实训基地建设。在以生产性为目标重组校内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按照“校企共建、资源共享”原则,引场(厂)入校,建设“教学工场”。在校内建设农林类教学工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实训中心。以促进教学为目标建设校外紧密型实训基地。选择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分项岗位能力实训基地,选择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综合岗位能力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联合体式区域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有效做法。高职院校在区域合作的过程中,应积极拓展自身的服务功能,增强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要更加充分发挥职教集团各成员单位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学生就业、技术培训等方面的优势,放大办学效益。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中高职衔接教育试点,联合办学、联合开展教研与科研、共享教学资源。

标签:;  ;  

论高职院校的区域合作_联合培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