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的缅甸农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缅甸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农业(本文指狭义农业,即种植农业)一直是缅甸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1995/96年度,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达38.3%(按1985/86年不变价格计算), 在全国约1 758.7万的从业人员中,有1 127.2万人从事农业种植, 占从业人员总数的64%;全国总人口中,约有75%生活在农村。
缅甸的农业以私营为主,国营农场和农业合作社也经营少量的农田种植。1995/96年度,在整个种植业中,国营部门占0.22%,合作社占1.58%,私营部门占98.1%。
缅甸农业集约化程度很低。1995/96年度,在全国的农户和农社中,种植面积在5英亩以下的占61.9%,种植面积在5—10英亩的占24.9%,种植面积在10—20英亩的占10.9%, 种植面积在20—50英亩的占2.2%。农田种植以传统方式为主,主要依靠畜力和人力耕种。在国家恢复法律与秩序委员会执政前的1987/88年度,全国使用农业机械耕作的面积不足净耕种面积的2.5%,复种面积仅占净耕种面积的20.9%。
缅甸的农作物种植一直以水稻为主。1995/96年度,全国水稻种植面积1 530.9万英亩,占当年度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7.4%;小麦、 玉米、高粱种植面积125.8万英亩,占3.8%;豆类种植面积405.2 万英亩,占12.5%; 油籽作物种植面积525万英亩,占16.2%;棉花、黄麻、橡胶、甘蔗、烟草、咖啡等工业原料作物种植面积151.8万英亩,占4.7%;其他农作物种植面积为486.9万英亩,占15%。
在缅甸的各生产部门中, 农业是最为重要的出口创汇部门。 1995/96年度,全国大米产量的8.4%、玉米产量的41%、豆类产品的42.6 %、芝麻产量的19.5%用于出口。根据1994/95年度临时结算,农产品出口达24.7亿缅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45.8%。
国家恢复法律与秩序委员会执政后,将发展农业作为推动经济全面发展的中心工作。1992年,农业部提出了农业发展的三大目标,即稻米产量有结余,食用油自给,扩大豆类及工业原料作物的产量及出口。为实现这三大目标,农业部制定了促进农业发展的五项方针:(1 )扩大农田种植面积;(2)提供充足的灌溉用水;(3)促进农业机械化;(4)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5)扩大生产和使用优良品种。
与上述指导方针相配套,近年来,政府在农业发展方面采取了以下的措施:
一、加大资金投入
在国家恢复法律与秩序委员会上台之初,国内政局不稳,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农业投入也因此严重下滑。此后,随着经济的复苏,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开始逐步加大,所投资金由1987/88年度的7.8 亿缅元提高到了1995/96年度的67.8亿缅元,农业投入在政府同期财政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也由12.8%上升到了17.1%。
除财政投入外,对农业的信贷资金也在加大。1990年7月, 缅甸政府颁布《缅甸农业与农村发展银行法》,成立了缅甸农业与农村发展银行,专门向农业提供信贷服务。此后,该银行在各地的分支机构不断扩大,到1994年3月底,已在全国212个县设立了分行,在12 257个村设立了村级银行,客户达300多万。按规定, 农民从村级储蓄所得到的贷款数可达他们存款数的四倍。缅甸农业与农村发展银行向农民发放的贷款有一年期贷款、短期贷款(四年)和长期贷款(最长期限为二十年),种植贷款的发放范围由过去的二十九种农作物扩大到三十四种,并提高了对农作物的贷款标准。1995/96年度,政府再次大幅度提高农作物种植贷款标准,其中高产水稻的贷款标准由原来的每英亩300 缅元增加到1000缅元,提高了233%;贷款标准普通水稻提高了250%;小麦提高了311%;花生提高了100%;芝麻提高了1 042%;向日葵提高了471%;豆类提高了200%;棉花提高了400%—900%;黄麻提高了180%;甘蔗提高了133%。 整个金融部门对种植业的年贷款额则由1987/88年度的13.12亿缅元增加到1995/96年度的73.53亿缅元。
二、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扩大农田种植面积
缅甸的水资源十分丰富,目前仅利用了每年可用于灌溉的潜在水资源的约5%。灌溉能力不足一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为此, 丹瑞上台后不久即指出:“水对农业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对多季稻的种植。必须在所有可能的地方修建水利工程。”1993年初,农业部制订了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五项措施,即:(1)修建新的水利工程;(2)改进现有的水利设施;(3)做好雨季蓄水工作;(4)广泛发展水泵抽水项目;(5 )开发利用地下水源。与此同时,农业部水利局会同建设部、能源部等部门开始在各地兴建各种规模的水利设施,其中连片兴建的工程主要有:
1.下缅甸土地开垦工程。实施范围集中在伊洛瓦底江三角洲产粮区,包括伊洛瓦底省、仰光省和勃固省的部分地区。这一工程于1993/94年度开始实施,主要工程有:仰光省莱古县的额莫耶大坝,可为11.2万英亩的农作物提供灌溉用水;仰光省丽内河引水工程,可灌溉4 万英亩农田;伊洛瓦底省良洞水利工程,可灌溉12万英亩农田;伊洛瓦底省班德瑙一姜贡引水工程,可灌溉17.5万英亩农田;勃固省包康镇南纳温河大坝,可灌溉9.8万英亩农田; 勃固省卑谬镇北纳温河大坝和默道托大坝,可灌溉6.9万英亩农田;仰光省岱枝县的达波拉水库,可为10.4 万英亩的农作物提供灌溉用水。到1996年3月已完成整个工程量的62%, 待全部工程完工后,受益农田将达40万英亩。
2.中部干旱地区水利工程。其中一个主要项目是九镇区绿化工程。从1992/93—1994/95年度期间,在马圭省、实皆省及曼德勒省的九个干旱地区打管井2 630座,为2 496 871人解决了生活用水不足的问题;修建各种小型农田水利设施2 312个。已完成该绿化计划的49%, 待全部工程结束后,可为30万英亩的农田提供灌溉用水。除九镇区绿化项目外,在中部地区正在兴建的大型水利工程还有:位于实皆省甘巴汝县牟村大坝工程,于1994/95年度开工兴建,到1996年3 月已完成了工程量的62%。该项目是缅甸最大的水利工程,坝高50英尺,宽7 000英尺, 库区流域面积为3 960英里,整个工程完工之后可为约100万英亩的农作物提供灌溉用水。位于曼德勒的塞道基水库, 于1993年2月11日开工兴建。该水库坝高133英尺,宽4 120英尺,灌溉11.3万英亩的农田。曼德勒省的邦郎水库,可为10.8万英亩农田提供灌溉用水。
3.锡当河河谷水利工程。锡当河河谷北起彬文那,南到莫塔马湾,土地非常肥沃,现农作物种植面积约为300万英亩。 这里虽然有着丰富的水资源,但由于水利设施不足,一年只能种植单季农作物。农业部水利局已将该河谷的开发列为水利建设的重点项目。其中主要工程有:藏图分流坝工程,于1993年1月开始修建,地点在勃固城, 是一个集农业灌溉、防洪、发电、供水、通航大型综合项目,可为5.8 万英亩的农作物提供灌溉用水,建设资金6亿缅元;拜丹水库,位于代乌县城, 可灌溉8.6万英亩农作物,建设费用预计为9.34亿缅元;锡当河抽水工程, 位于东吁镇区的央达申、奥敦、他达宾、皎夷等县,可为3.2 万英亩农田提供灌溉用水。此外还有乔梨耶水库、夷外水库、波尼水库和勃迪河大坝等。这些工程完工后,可新增灌溉面积20万英亩。
仅从农业部水利局负责修建的水利项目看, 1990/91年度修建8个水库,可灌溉419 421英亩的农田,耗资20.82亿缅元;1991/92年度修建了8个水库,可灌溉29 182英亩,耗资1.9亿缅元;1992/93年度修建了11个水库,可灌溉22 127英亩,耗资2.54亿缅元;1993/94年度修建了9个水库,可灌溉147 400英亩,耗资5.97亿缅元;1994/95年度修建了16个水库,可灌溉100 620英亩,耗资13.88亿缅元;1995/96年度修建水库15个,可灌溉农田237 720英亩,耗资约30亿缅元。到1996年7月中旬止,已兴建了67座大坝和水库,总投资约87亿缅元,新增农田灌溉面积约223.9万英亩。到1995/96年度, 全国水利工程净灌溉面积已由1988/89年度的251.6万英亩提高到了475.5万英亩;水利工程净灌溉面积占净耕种面积的比重则由1988/89年度的12.6%上升到了1995/96年度的21.1%。
1995/96年度尚在兴建的大型水利工程还有23个,已投入资金32.1亿缅元。待其完工后,可为203.5万英亩农作物提供灌溉用水。 为加快水利工程的修建进度,1995年缅甸水利局与日本马鲁板尼公司签订了一个购买518台重型机械的合同,其中第一批已于1996年7月初运到仰光,包括有3台起重机、2台翻斗车和2台打桩机。
三、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
缅甸农业种植技术一直较为落后,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农作物优良品种种植率低、田间管理粗放、机械化程度低和化肥施用量少等。为使这些问题有所改观,近年来政府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加强优良品种的选培与推广,扩大技术服务。
农业部在全国建有32个农作物种植与研究中心(其中有20个为中央农场)。在政府的扶持下,这些机构近年来对农作物新品种的培植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1993—1994年,设在彬文那的耶津中央农业研究所培育出了耐旱、耐涝、早熟、土壤条件适应性广的雅-7和雅-8杂交水稻新品种及第一代本地玉米杂交品种;设在央米丁镇区达贡县的中央农场则培养出了第二代本地玉米杂交品种,随之缅甸农业服务公司开始销售两种杂交水稻和两种杂交玉米种子,其产量比传统品种高出25%—50%。为解决农作物种子供应不足的问题,各地中央农场开始帮助其他一些国营农场和生产条件较好的农户生产农作物种子。
在自行培植开发农作物新品种的同时,农业部还扩大了对外交流。1991年4月至1993年9月,缅甸得到世界银行2 351万美元和5.59 亿日元的贷款援助。用于开展一项发展果园的可行性研究、一项虫害防治项目、一项边境地区综合开发项目、一项改进水利局数据库项目、一项低成本水稻种植技术开发项目及其它一些项目。在此期间,农业部还向国外派遣了267名农科专业留学人员、99名考查员和164名会议代表到国外学习考查。与此同时,还邀请了日本、以色列、印度、泰国、菲律宾等国的农业专家到缅甸进行技术交流,并从国外引进了“巴斯马蒂”水稻、玉米、向日葵、大豆、绿豆、黄瓜、卷心菜等一些优良品种。1994年,缅甸农业服务公司与泰国合作在达贡中央农场建立了一个玉米良种场,使用泰国太平洋种子公司提供的玉米新品种,生产后向国内推广。
到1995年初,缅甸农业服务公司出售的优良农作物种子已有130 多种,包括有水稻、小麦、玉米、小米、花生、芝麻、向日葵、棉花、黄麻、甘蔗、大豆、绿豆等农作物。此外,近年来政府放宽了某些农作物种子的经营权,一些私营企业也在培育和引进优良农作物种子。目前通过这一途径的种子发放工作正在逐步扩大。
与此同时,分布在全国的32个农作物种植与研究中心及边境地区的59个培训中心举办了各种培训班,对农业部基层服务人员及各地农民传授先进的种植技术。培训的重点在于农作物复种、套种、水稻直播法、经济作物种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在这些培训站中,设在仰光省莱古县的缅甸农业发展培训中心最为重要。到1994年3月31日止, 该培训中心已开办了250期,受训或参加者8 864人。
此外,农业部与国防部合作开办的“军队农业培训学校”也在增加,数量由过去在毛备的一所,发展到了整个上缅甸各大城镇的军队驻区,到1995年9月已举办了25期。这种“军队农业培训班”时间为14周, 共有理论课204节,实践课272节。课程内容包括谷类、油籽、纤维作物、豆类、甘蔗、水果、蔬菜、农作物套种、复种、土壤与施肥、病虫害防治、机械化耕种等方面的生产技术知识,受训者在不同时节被派往各地农村进行农业生产指导。到1996年初,农业部派驻在各地负责实际推广先进耕作技术的管理人员已达6 432人。 此外,为推动农作物种植的多样化,充分利用缅甸的自然资源,到1995年年中,缅甸农业服务公司下属的农业教育处已在下述一些地方建立起了园艺场:克耶邦、孟邦、掸邦、曼德勒省、勃固省、仰光省和伊洛瓦底省。种植的水果有芒果、香蕉、石榴、可可、酸橙、橘子、柠檬、荔枝、杏、菠萝、葡萄及其它水果。
2.鼓励使用农业机械。
虽然早在60年代缅甸政府就已提出农业机械化的构想,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这方面的工作一直停滞不前。近年来,政府开始采取一些措施鼓励使用农业机械。
首先,扩大农业机械的生产和进口。过去,私营部门被禁止生产机动设备,农业机械主要由第二工业部重工业公司、农业部农机局、贸易部缅甸农产品贸易公司等国营企业生产。国家恢复法律与秩序委员会上台后,对这一政策作了调整,鼓励私营企业进行农机生产。1992年年中,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开始实施“亚太地区欠发达国家农基工业计划”,缅甸等一些国家包括在这一计划中。1995年7月, 在缅甸工业发展委员会成立后的第一次会议上,该委员会主席农业部长敏昂要求有关部门将工业发展的注意力优先放在农业机械上。现在,除国营企业外,一些合作社企业和私营企业也已在使用国际水稻研究所提供的图纸和技术来生产小型农用机械。国内农用机械设备的产量正逐步增加。1989/90年度,缅甸国产的脱粒机、扬谷机、收割机、除草机、播种机、小型拖拉机等农机产量仅有95台;到1995/96年度,国产水泵已达到8 415只, 拖拉机597台,手扶拖拉机2 015台。同时,农业机械的进口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从中国、韩国等国进口的农用拖拉机由1990/91年度的100 台增加到了1993年的2 209台。
其次,作好农机使用的示范工作。农业部农机公司设在各地的农机站经常现场演示农机的使用方法,由政府组织周围农民观摹。农业部还在各地设立起一批农业机械化示范村,由政府提供一定数量的农业机械、燃料及技术服务,村民自行管理使用,以带动周围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按缅甸工业发展委员会的计划,推行机械化的第一步是在每个邦和省建立一个机械化耕作示范村;第二步是在每一镇区设立一个这样的示范村;第三步是在每个县建立一个;第四步是每个行政村中有一个自然村成为这种示范村;最后使全国的村镇都成为机械化村。这种机械化耕作示范村的一个选择标准是,该村必须有100户以上的农户, 整个村的种植面积不少于500英亩。 有关部门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向他们提供农业机械及维修服务,金融部门则向他们发放必要的购置贷款。每个示范村都将组建一个农机协会,以解决农机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并通过这一组织得到其他方面的帮助和进行农机耕作的推广工作。
再次,解决农民购买力不足的问题。影响农机推广的最大障碍在于农民购买力太低。以往,国内生产和从国外进口的农业机械,主要是调拨给缅甸农业服务公司、农机局及一些较大的国营农场外,合作社和私人很少购买。在近年来推行的市场经济改革中,政府对农机局的农业机械调拨数正迅速减少。以拖拉机为例,农机局分布在全国的94个农机站(1994/95年度以前的农机站数目为89个)拥有的拖拉机数已由1988/89年度的7 312台减少到了1995/96年度的3 888台。现在政府的农机推广重点放在了鼓励私人购买上。政府有关部门开始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向农民赊售农用机械和零配件;缅甸农业与农村发展银行则设立了农机购置专项贷款,其中规定农民在购买水泵时,从银行得到的贷款数可达其存款数的四倍。对一些大件农机具,各地农机站则普遍采用租用方式向农民提供服务,农民在支付租金时,可用现金、燃料油、农作物等支付,租用拖拉机耕地每英亩收取的费用在500—1 000缅元不等。这种较为灵活的租借方式有助于提高农机设备的利用率,增强农机站的自身发展能力。一些农机站还雇用私人拖拉机为周围农户服务,这有助于鼓励私人购买农用机械。通过这些措施,全国农用机械的销售开始迅速增加。1995/96年度与1988/89年度相比,4寸水泵的年销售量由954只增加到了4 500只;手扶拖拉机销售量由260台增加到了4 558台; 普通拖拉机销售量由1991/92年度的99台上升到了1994/95年度的1 375台; 除草机销售量由1988/89年度的67台上升到了1995/96年度的10 000台;水稻播种机销售量由5台增加到了1 000台。
近几年,农用机械的推广摆脱了在此之前连续数年停滞不前的局面。到1995年10月,缅甸全国国营企业和私人拥有的拖拉机已有7000台、手扶拖拉机20 000台、收割机6 000台、脱粒机和扬谷机5 409台、谷物干燥机1 012台。不过, 虽然政府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但即使只由私人农机承担全国净耕种面积30%的耕种任务,按每台手扶拖拉机耕种50英亩农田计算,也需要有13.5万台(是目前拥有量的6.7倍)。由此看来,缅甸在这方面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3.增加化肥和农药施用量。
按政府公布的数据,国内化肥产量自1987/88年度后一直在下滑,1991/92年度的产量跌到10万吨,只是1987/88年度产量的33.7%。到1995/96年度这一状况得到了扭转,化肥产量已达30万吨(政府临时数据),超出1987/88年度产量3 000吨。虽然近年来化肥产量下跌, 但自1992/93年度起政府不断加大化肥进口。尿素、钾肥、复合肥等化肥进口量由1992/93年度的8.1万吨增加到了1995/96年度的37 万吨(临时概算)。化肥进口量的扩大对弥补国内生产不足起到重要的作用。结果,全国化肥使用量由1987/88年度的26.02万吨增加到1995/96 年度的42.99万吨,平均每英亩农田的化肥施用量由1987/88年度的13.1 公斤提高到1995/96年度的19.1公斤。据缅甸官方报纸报道,缅甸石油化工公司日前同美国的联合石油公司、法国的托塔尔公司和日本的铃木公司达成了一项初步协议,由这三家公司共同合作在告穆县的孔延贡勒建立一家化肥厂,利用新近发现的雅当那天然气田的天然气生产尿素,设计年生产能力为50万吨,是目前全国尿素年产量的约3倍。 待这一项目完成后,缅甸的化肥供应可望能有较大的改观。
除化肥外,近年来农药使用量也在增加。对国内不能生产的一些粉状杀虫剂则加大进口量,仅1992/93和1993/94 年度就分别进口了177.06吨和98吨。结果,1995/96年度与1992/93年度相比, 粉状杀虫剂的施用量提高252.6%,液状杀虫剂的使用量提高81.6%。
资金投入的加大、水利设施的改善、农机和化肥使用量的增加,使缅甸种植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1995/96年度与1987/88年度相比,全国净耕种面积由1 973万英亩增加到2 250万英亩,扩大了14%;混种与复种面积由413万英亩增加到975万英亩,扩大了135%; 净灌溉面积由246万英亩增加到475万英亩,扩大了93%;机耕面积由48万英亩增加到了450万英亩,扩大了827%;化肥施用量由26万吨增加到42万吨,提高了65%。
生产条件的改善,使种植业摆脱了自1980年度中期以来生产不断下滑的局面。按1985/86年度不变价格计算,种植业所创产值由1988/89年度的181.3亿缅元上升到1995/96年度的262.4亿缅元,增长了28.1%;尤其是在1992/93—1995/96年度的四年计划执行期间,种植业年均增长8.8%,超过了1978/79─1981/82年度年均增长8.6%的历史最好水平。
从农作物生产方面看,在数十种农作物中,近年来,政府的工作重点集中在以下五种作物上:
1.水稻。
水稻一直是缅甸农业的主干产品,在各种农作物种植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过去一段时间中,因政策失误,使得水稻产量在1985年达到1 425万吨的历史最高点后开始下降,1988/89年度产量跌到1316.4万吨。国家恢复法律与秩序委员会执政后, 将发展水稻生产作为农业发展中的头等大事。为此,农业部制定了提高水稻产量的四项措施:(一)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二)推广水稻复种;(三)种植再生稻;(四)推广高产水稻种植技术。
为扶持水稻生产,政府从资金、化肥及灌溉用水分配等方面对水稻生产给予了较大倾斜。在1992/93—1995/96年度四年中,缅甸农业与农村发展银行共发放农作物种植贷款164.34亿缅元,其中水稻种植贷款就占了72.8%;1995/96年度,对水稻的化肥施用量占了全国施用量的82.9%;同年,在全年农作物灌溉总面积中,水稻便占了74.8%。与此同时,政府还积极推广新的水稻种植技术。从1991/92年度开始,种植了约40万英亩的旱季稻,到1995/96年度, 旱季稻种植面积扩大到316万英亩。1993年,农业部长指示各地官员劝说农民放弃传统的育秧法,采用省时、省力、省水、省钱的直接播种法,用这种方法每人每天可播种2英亩水稻,而用传统方法则需14人; 从1993年起开始进行再生稻种植,到1996年,这一种植方法正在仰光省及伊洛瓦底省推广。
通过多方努力,1991/92—1994/95年度,水稻种植面积每年扩大8.3%,产量年均增长11.5%;1992/93年度水稻总产量达1 483.7万吨,比此前水稻产量最高的1985/86年度还高出4%;到1995/96年度, 水稻产量达1 956万吨,比1985/86年度高出37.2%。 水稻产量的迅速提高,摆脱了自1980年度初以来大米出口持续下降的局面。大米出口量由1987/88年度的32.6万吨上升到1994/95年度的104.1万吨,增加了2.2倍,同期出口额则由3.87亿缅元提高到11.66亿缅元。 然而,在接下来的1995/96年度,稻米出口却出现了很大的滑坡。按政府的计划,该年度计划出口大米150万吨, 但根据缅甸中央统计组织最新一期《月度经济指标》,在1995/96年度的头11个月中,大米出口量仅为23.9万吨。而按英国1996年11月出版的《国家报告》,1995/96年度缅甸的大米出口量最多不超过40万吨。据分析,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早熟稻因洪涝灾害减产,同时由于稻谷烘干设备严重短缺,湿度较高的稻谷在储存中遭受严重虫害。据美国《芝加哥论坛报》1996年8月的报道, 缅甸仓储中的稻谷有85%受到不同程度的谷蛾和稻螟虫的侵害,损失极为惨重。
2.豆类作物
扩大豆类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产量和出口量是国家恢复法律与秩序委员会执政后缅甸农业部提出的工作重点之一。缅甸种植的豆类品种约有17种。近年来,由于一些豆产品市场收购价格不断攀升,较大地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其中出口市场看好的扁豆、绿豆、木豆、黄豆、鹰嘴豆等六种豆的种植发展尤为迅速。同时,政府对豆类作物的种植贷款也由1992/93年度的8 510万缅元,增加到1995/96年度的2.61 亿缅元;同期对主要豆类作物的化肥供应则由2 080吨增加到11 265吨。 结果主要豆类作物的种植面积由1992/93年度的284.5万英亩, 扩大到1995/96年度的405.2万英亩; 产量则由1988/89年度的约30万吨上升到1995/96年度的135.2万吨;同期出口量也由12.1万吨增加到57.7 万吨;出口额则由1988/89年度的6 970万缅元,提高到1994/95年度的7.99亿缅元,在全国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已由7.44%上升到14.78%。
3.棉花
很长时间以来,缅甸的棉花产量一直满足不了国内需求,每年得进口一定数量的棉纺原料。特别是自1985/86年度棉花种植达到56.5万英亩的历史最高点后,种植面积一直在缩小,产量由1985/86年度的10万吨下降到1993/94年度的4.3万吨,供需缺口不断扩大。自1992/93 年度起,政府加大了对棉花生产的扶持。很多地方开始推广一年两茬棉花种植新技术,其中尤为突出的是积极扩大长绒棉的种植面积。长绒棉的平均单产量可比其它几种短绒棉高出131%—164%。因而政府在种子、化肥供应及贷款方面都对长绒棉种植户给予较大扶持,对长绒棉的种子供应由1992/93年度的75吨增至1995/96年度的4 282.8吨; 对长绒棉的化肥供应由1 205吨增至15 360吨; 缅甸农业与农村发展银行发放的棉花贷款的大部分也用于扶持长绒棉生产。结果,长绒棉产量在全国原棉总产量中所占比重由1989/90年度的28.3%提高到1992/93年度的41.1%和1995/96年度的80.8%。农机局与缅甸棉花一蚕丝公司对一些棉农以三年分期付款的方式提供拖拉机、水泵等农用设备。一些地方以每英亩100缅元的数额向棉农支付棉花预购款, 以此解决生产资金不足的问题,1994/95年度缅甸棉花一蚕丝公司为32 920吨原棉支付了预收款。此外,1994年,政府在曼德勒省的伊洛瓦底江沿岸一带开辟了一块新的棉花种植区,主要用于长绒棉种植。各种物质投入的增加和新技术的推广,到1995/96年度,全国棉花种植面积发展到了95.4万英亩,比历史最高年份1985/86年度的种植面积扩大68.8%;总产量达到21.4万吨,比1985/86年度提高114%; 棉花平均单产则由1992/93年度的每英亩176.5公斤上升到1995/96年度的271.2公斤。
1996年初,缅甸棉花与蚕丝公司制定一项棉花发展计划,打算在五年内将全国棉花种植面积由当时的约100万英亩扩大到300万英亩,并达到每年出口棉花17万吨的目标。
4.甘蔗
缅甸的甘蔗种植面积在1986/87年度达到15.8万英亩的历史最高点后逐年减少,到1988/89年度下降到11.3万英亩。蔗糖生产虽然主要是为满足国内需求,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供需缺口在不断扩大。为扶持甘蔗生产,1990年,政府出资将一些在全国评选出来的模范蔗农送往泰国学习甘蔗种植技术,并对这些蔗农进行了奖励。缅甸甘蔗种植公司从国外引进几个甘蔗高产品种,引入了新的育苗技术,并在一些地方采用专门的甘蔗种植机进行栽种,在一些重要的种植区使用拖拉机耕地取代以往的牛耕,仅在缅甸中部的彬文那、莱瓦及达贡县,1995/96年度机耕蔗田面积就达51 000英亩;同时该公司还在彬文那种植一种名为“莱眉”的再生蔗,并在当地建立了一家专门使用这种再生蔗的榨糖厂。缅甸甘蔗公司从1992/93年度起加大了对甘蔗预购款的发放,发放总额由1992/93年度的6 633万缅元增加到1995/96 年度的2.54亿缅元;对甘蔗同期的化肥供应量由1 504吨增加到了9 454吨;甘蔗优良品种的供应则由2 628吨提高到30 651吨。 政府的扶持较大地促进了甘蔗生产。其种植面积由1988/89年度的12.3万英亩扩大到1995/96年度的16.5万英亩;产量由216.2万吨提高到306.1万吨。
5.橡胶
橡胶作为重要出口物资曾在1985/86年度达到11 100吨的出口规模,此后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下降,到90年代初,橡胶出口几乎完全停止。为恢复橡胶生产,农业部于90年代初提出了“让白金铺满缅甸山川”的口号。农业部下属的缅甸多年生作物公司将扩大橡胶种植作为该公司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1994年,该公司定出计划,力争五年内每年扩大种植面积5万英亩,将全国橡胶种植面积由1993/94年度的205 494英亩扩大到1998/99年度的约50万英亩,在此后再用五年时间新增种植面积50万英亩,使缅甸的橡胶种植面积最终达到100万英亩。为此, 农业部在勃固省及仰光省的勃固山脚建立起一个橡胶种植场和六个橡胶种植推广站,在周围修建了道路、引水设施,以承包合同或转包合同的方式向私营种植者转让种植用地,并向橡胶种植者提供平地机械、传授先进割胶技术,所提供的胶苗由1992/93年度的102万株增加到1995/96 年度的269万株, 使橡胶种植由传统种植区孟邦和德林达伊省向其他地方扩展:1994/95年度在克伦邦种植11 340英亩橡胶,在德林达依省种植8699英亩,在勃固省种植13 907英亩,在孟邦种植11 244英亩,在仰光种植6 010英亩,在伊洛瓦底省种植3 000英亩,在掸邦种植230英亩, 在克钦邦种植116英亩。1995/96年度,该公司计划在这些省中种植8万英亩的橡胶。通过努力,全国橡胶种植面积由1988/89年度的19.2万英亩扩大到1995/96年度的25.3万英亩;同期产量也由14 389吨提高到2.8 万吨;出口量则由1990/91年度的800吨增加到23 800 吨(其中包含部分原有存货),比此前出口最高年份的1985/86年度提高114%。
与1988年改革前的情况相比,缅甸农业近年来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但同时仍有一些问题尚未解决,主要是水利设施灌溉能力仍然不足、农用机械缺乏、优良种子短缺及化肥投入不够,这些是提高农作物复种率的主要障碍。而农作物收购价普遍偏低也影响着农民的生产热情。以水稻为例,根据政府的规定,农民必须将每英亩稻谷收获量的约1/5按政府规定的收购价交售给国家。按缅甸民主人士昂山素季的说法,政府的收购价仅相当于市场价格的1/3—1/7。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也说,缅甸政府在1994/95年度收购稻谷210万吨, 占全国稻谷总产量的11%,收购价只是市场价格的一半。在世界银行新近公布的《缅甸:持续经济改革的政策》报告中说,缅甸政府的收购体制使农民每年少收入1-53亿缅元,这相当于政府全年所得税总收入的7倍, 上述问题如能适当解决,缅甸的农业将保持长期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