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会计等式比较_会计论文

中西方会计等式比较_会计论文

中西方会计方程式的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西方论文,方程式论文,会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会计方程式或会计衡等式,是表明构成会计对象的诸因素之间经济上的内在联系和数量上的相互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它是依据一定的科学概念和理论对会计对象的实际联系所作的科学概括。会计方程式是设置帐户、复式记帐和编制报表的理论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会计方程式是财务会计的总结。

一般认为,财务会计的对象是价值运动,但在不同社会制度下,价值运动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财务会计的对象是资本运动,而社会主义国家财务会计的对象是资金运动。资本运动与资金运动就其本质属性而言应该是一样的。但就其社会属性而言,则根本对立。与此相适应的,作为反映会计对象资本运动或资金运动的静态表现的会计方程式也有所不同。西方国家的会计方程式为“资产=负债+业主权益”,而我国的会计方程式过去为“资金占用=资金来源”。1993年7月1日以后,我国实施了新的会计制度,会计方程式变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与西方国家趋于一致。作为一个企业,首先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资产,而这些资产必定有其相应的来源。这一点,无论是资本主义企业,还是社会主义企业,都是一样的。资产及其相应的资金来源同属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因此,两者必然相等。会计方程式正是根据这种平衡关系建立起来的。西方财务会计是这样,中国财务会计也是如此。但是,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不同,中西方财务会计对资产及其相应来源必然相等的这种平衡关系的解释也就不同。

在西方,卢卡·帕乔利首创“某人所有的财富=某人的所有权的总值”,为会计方程式的确立奠定了基础。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完成产业革命,欧洲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当时,出于企业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关心,西方会计理论出现“资本计算方式说”。其资本方程式为:资产-负债=资本。20世纪初至今,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股份公司、跨国公司相继涌现,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有利害关系的个人和集团越来越多,它们重视的是企业的获利能力。此时,又产生了“借贷对照表评价论”,认为负债可视同资本。因此,在现代西方财务会计中,对于资本运动静态表现的两个侧面分别用资产和权益表示,即资产=权益。因权益又可分为债权人权益(称为负债)和业主权益两方面,这样,资产及其相应来源的相互关系就转化为:资产=负债+业主权益。

然而,西方会计方程式的这一转化绝不仅仅是数学上的形式转换,而是反映着:第一,两种不同的负债观念。“资产-负债=资本”认为资产与负债属于同一类,资产是正财产,负债是负财产,资产和负债与资本相对立。这是早期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征。而“资产=负债+业主权益”则认为负债乃他人的产权,是与资本同类,而与资产相对立。第二,两种收益确定观念。一种是由“资产-负债=资本”确定净收益,即根据这个公式计算出“资本额”后,与上期“资本额”对比,从而确定本期盈亏。这种做法称为“资产负债观”。另一种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人们日益重视收益的计量与表达,运用收入实现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和收入费用配比原则,通过虚帐户(收入、费用帐号)之间的配合来确定净收益。这种方法称为“收入费用配比观”。因此,西方会计方程式的这一变化,反映了西方国家对负债观念和收益观念的转变,映衬了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和从思想观念的转变。

由上述可以看出,西方会计方程式没有反映全部会计要素,它只反映实帐户。而虚帐户作为收入与费用帐户是财务会计中最活跃的要素,只有通过它才能反映企业的获利能力。事实上,虚帐户所反映的收入与费用本质上属于业主权益的项目,凡发生费用,就调减业主权益,凡发生收入,就调增业主权益,最后,业主权益的余额,就是某一时点的业主权益总额。因此,西方会计学家曾把会计方程式扩展为:资产-负债=业主权益+(收益-费用);或:资产+费用=负债+业主权益+收益。

这个扩展式与会计方程式“资产=负债+业主权益”并不矛盾。它们的关系也可以通过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的关系反映出来,扩展式也充分体现了复式薄记的帐户体系之间的关系。而在我国,原有的“合龙门”与西方复式薄记有相同之处。合龙门时采用的会计方程式是:进-缴=存-该;即:收入-费用=资产-(资本+负债)。公式的左边为计量经营效益损益法,其差额为净利;右边为计量经济效益的财产法,其差额为净存。而净利等于净存。

解放初期,中国曾经普遍采用“资产=负债+业主权益”这一会计方程式。后来人们又认为是属于资本主义的东西,社会主义不能使用。而我国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不存在“负债”和“业主权益”之分,企业所有资产都来自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为示区别,在学习苏联的基础上,中国才改用“资金占用”与“资金来源”表示资金运动的两个不同侧面。资金占用指资金的使用、分布或存在;资金来源指资金取得或形成的渠道。有资金占用,必有其相应的资金来源;一定的资金来源必然表现为一定的资金占用,即存在资金占用总额必然等于资金来源总额的平衡关系,用等式表示就是会计方程式:资金占用总额=资金来源总额。

这里的资金占用概念实际上是西方的资产概念,而资金来源概念与西方的权益概念同义。它们都是对价值运动静态表现的描述。由此可见,中西方会计方程式不仅在数量关系上相同,而且在经济意义上也相同。如果说中西方会计方程式有所区别的话,那就是它们适用于不同的经济环境,反映不同经济关系。可以说,会计方程式“资金占用总额=资金来源总额”适应了当时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它是以所有权为依据,反映国家作为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绝对统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1993年,我国对会计进行了重大改革,使我国的会计核算制度逐步向国际惯例靠拢。会计准则及行业会计制度的发布实施,彻底改革了实施40余年的会计核算法规体系、宏观会计管理模式、会计核算的重要原则和一些主要的会计核算方法。同样,会计方程式也由原来的“资金占用总额=资金来源总额”转变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里的“所有者权益”与西方的“业主权益”同义)。因为收入用费用抵减后结果是利润,利润可以增加所有者权益及资产。如果抵减的结果是亏损,则可以减少所有者权益及资产。因此,会计方程式又可扩展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或: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由上可见,中西方会计方程式的发展走过了不同的路,然而,无论中西方会计方程式处于哪个发展阶段,中西方会计方程式在数量关系上、经济意义上以及基本内涵方面,都是一致的。中西方都认为资金占用与资金来源是属于同一资金的两个侧面。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是资金占用,而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是资金来源,两者在总量上始终相等。

标签:;  ;  ;  ;  ;  ;  ;  

中西方会计等式比较_会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