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的宝贵探索——读吴慧颖《中国数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论文,中国论文,宝贵论文,吴慧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数学是从量的侧面去探索和研究客观世界的科学。数量不仅是数学的研究对象,更重要的还是一种文化。中国古代文化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天人合德”的宇宙本体哲学,而沟通天人之间的法则是象与数。《系辞》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讲的是象。《说卦》则说:“参天两地而倚数。”这讲的是数。但象归根结底仍是通过数来确定,“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可见我国先民心目中,数的份量是第一位的。所有中国古代文化的创造活动都发源于并得力于“天人合德”观念。因此,数、数量关系和数值符号的影响,必然会渗透到汉族思想、文化的许多方面,遗憾的是过去对此涉猎者不多。
最近岳麓书社出版了吴慧颖先生43万字专著《中国数文化》,它“把数作为一种表现在社会历史、人际交往、文学创作、风情习俗、日常生活、言谈举止各方面的文化现象来考察,通过中国人对数量和数字的概念、表达和运用所显示出来的价值判断、思维特征、情感倾向和审美趣味,并联系古今承续变化和中外文化比较,来探讨和说明民族文化、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的一些事象和特点”,比较全面、深刻地探讨了数的文化层面。如开头所引旧时习字贴上一首儿歌:“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天地分上下,日月同今古”,作者就对它作了深入的文化学分析,认为它相当典型地反映了数字和数量在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总体图景中所处的重要地位。第一句列举前五个最小自然数,泛指一切数量关系;第二句列出古人认识中的构造整个物质世界的五种基本元素;第三句对浩茫的宇宙空间进行宏观扫描;第四句通过日月运行勾勒出时间的永恒变化。寥寥二十个字,把人们对宇宙本体的认识,归纳为数量、物质、空间、时间四大范畴,这是多么简洁有力的概括。同时,此诗用数字起兴和选韵,诗句在数量关系上体现出整齐美和对偶美,反映出数与中国文学的微妙联系,这种写法,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全书六章。第一、二两章详细地论述了从一到十这十个数字和三的某些倍数的文化意蕴、象征意义和习惯用法。作者收集了古今非常丰富而有趣的材料,显示这些数字在汉民族文化心态中的种种反映,其中不乏深邃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第三章论述计数、记数和称数的中国特色。作者对我国的数字、数码的演变及其文化影响作了令人信服的分析,特别是对零的论述,详细地阐述了零作为一个概念、一个符号、一个数字的作用,它们的渊源、流变、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有着十分精辟的见解。第四、五两章分别论述了数与汉语和中国文学的关系。作者分析了数字、数量对汉语的构词、造语的作用以及与成语、谚语、谜语等特殊语言现象的密切关系,数量作为诗歌、对联等文体的结构因素,数字在诗文中的妙用,等等,妙语连珠,美不胜收。“微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数量、数字对汉族语言和文学作品的丰富多彩、发展变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两章对研究汉语言文学采取了一个特殊的视角,很有参考价值。第六章论述数对我国民族文化心理的综合反映,从严肃的科学到神奇的术数,从深刻的哲理到民间的习俗,作了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扫描。特别是其中论述中国传统方位观的一节,把传统文化中关于方位的计数概括为两方、四方、五方、六方、八方、九方、十方等七种,旁征博引,钩玄发微,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是一篇颇有学术价值的论文。
纵观全书,具有鲜明的开拓性,填补了文化著述中的一个空白,熔资料性与学术性于一炉,将可读性与理论性相交融,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将对我国文化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