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实践路径探究论文_刘媛媛 王永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实践路径探究论文_刘媛媛 王永明

(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省 齐齐哈尔 161006)

本文系黑龙江省2017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四进四信”专题教学改革研究专项“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的价值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JGSY2017005);2018年黑龙江省教育厅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青年创新人才项目)“习近平新时代文化观及实践转化研究”(项目编号:135309323)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对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其文化自信、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高校要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课程制度化、激发教师主体活力、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融入的创新等三个方面,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引。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课;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3]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5]可见,从德育目标与教学内容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是相一致的,将二者有机融合既可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又可以促进思政课德育目标的实现。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存在的问题:

首先,文化教育(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本身属于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从高校文化教育方面来看,多数高校主要依托校园文化开展大学生文化教育,例如通过校训、校标、校歌的精心设计,将各自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精神很好的渗透给受教育的群体,这不乏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但与此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大学文化教育重形式轻讲授问题的存在,仅仅通过形式上的建设很难引发学生高度关注,致使文化教育尤其是依托思政课开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停留在表层,入脑没有深入学生心灵深处,很难引发学生的认同。

其次,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内容偏少,仅仅集中在个别学科和专业的设置上。现阶段,尽管在高校思政课中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有所增加,但讲授的方式依然以传统的理论灌输式为主,没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思政课的政策性相对接,使学生无法真正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这种简单的形式化教育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再次,从思政教育的主客体来看,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重专业教育轻人文教育的现象,大学生本身愿意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的学习之中,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意识形态属性的存在,早已被学生固化为“政治课”的代名词,对于开始享受改革发展红利00后的这一代大学生来讲,他们对这种带有政治属性理论灌输课程,未学之前就有一种潜在排斥心理,况且这类课程因为不像专业课程那样有立竿见影的实效而容易被学生忽视,加之思政课教师对传统文化在思政课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尽管很多高校已将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进行了融合,但这也仅仅体现在传统文化内容上的增加、知识上的普及,缺乏对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做人之道、处事之理”得深挖细授,这种停留在表层形式上的融合,很难触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的当代价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面对多元文化不断交融和冲击的当今社会,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高校思政课教育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高度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主流价值诉求,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性与社会主义的价值属性融为一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出许多切合的地方。如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仁爱”、“和为贵”、“天下为公”等思想既反映过去人们普遍的价值诉求,也成为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一方面,我们通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层价值理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义理讲透、意义讲清、当代价值讲好。另一方面结合时代发展需求,运用好优秀传统文化中鲜活的思想素材,增强思政课吸引力和亲和力,引发大学生内心深入的共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其主旨意在培养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充满自信,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人们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这种肯定体现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坚守。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互为联系,坚定的文化自信需要以的文深刻的文化自觉为前提,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归根结底是在对自身文化高度认同和充分肯定的自觉反思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育高度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即可以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找到传承者,又使高校思政课的内容找到文化的根基,使“文化自信”有了现实载体,有了传播的途径,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持续保障。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思政课育人实效性

不可否认,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始终受着传统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更是根深蒂固的。高校思政课集政治性、理论性、文学性于一体,尽管政治性是高校思政课的第一属性,但如果忽略文化属性仅单纯强调政治属性,思政课就会变得枯燥乏味,缺乏说服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我们要理直气壮的开好思政课。讲好思政课的底气来源于何处?我认为其本质来源于对高度的文化自信,既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是内在统一的,只有坚守对本民族文化高度认同,才能建立起道路、制度、理论上的自信。因此,讲好思政课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找那个汲取丰富的营养,否则思政课就不会有持久的影响力。总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融汇贯通,达到与学生心灵深处的碰撞,将显著提升思政课的育人实效性。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融合的实践途径

(一)制度是融合发展的保证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一个范围内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制度具有强制性,一旦形成,任何人必须在制度规范下做事,不得随意更改或超越制度范围。教育部下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就明确指出,要“在

高等学校统一推广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文化概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地方课程需要编写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5]对于高校而言,需要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制定二者融合相关制度作保证、撰写融合方案为依据,组织相关校内优秀学者和教师团队,编写相关传统文化教材、开设具有地方特色传统文化选修课程为依托,逐步渐进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的融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二)教师是融合发展的主体

教师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的主体,也是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所在。谁来讲理想信念,事关受教育者能否真懂、真信、真行,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强调,“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1]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自身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有底气站在思政课的讲台上,才能有勇气直面广大学生的问题,道出信仰的真理。因此,要想使融入传统文化的思政课焕发出强大的感染力,需要激发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思政课教师在坚守自己的阵地的同时敢为、乐为、有为,以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家国情怀触动学生的灵魂,在其内心深处留下真善美的种子。

(三)创新是融合发展的动力

理论教学融合上的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价值理念是一致的。融入传统文化的思政课,拥有了肥沃的文化土壤,具有强大持久的生命力。在二者相融合时,我们要将蕴含在中国传统文化、革命红色文化之中的伟大爱国情怀与思政课德育教学内容实现完美融合,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施案例教学,课上与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增加师生间的互动,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方式上利用网络课程平台和各种教学软件宣传新阵地,将传统文化以图片、诗词、视频等方式融入讲授之中,或者鼓励大学生制作教学微电影、微视频,将传统文化资源通过这些形式填充进思政课程中,总之,要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实践教学融合上的创新。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一部分,也是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方向。通过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开展,可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也事半功倍。首先,可以利用本地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开展思政课现场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感悟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艰辛与成就,学习英雄模范人物无私奉献精神,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其次,可以通过实践主题活动的开展,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诵读、经典红歌合唱等,引导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指、信之、用之。最后,可以通过邀请专家学者或模范人物来我校开展专题讲座或经验交流,利用学生对专家学者的认同、对模范人物的敬佩,增进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2]姬迎喜、郭萌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旨归与实践指向[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3)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2).

[5]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0L].(2014-04-04)[2019-01-15].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1/201404/166543.html.

作者简介:刘媛媛(1981-),女,黑龙江五常人,硕士,齐齐哈尔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王永明(1972-),女,黑龙江五常人,硕士,齐齐哈尔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论文作者:刘媛媛 王永明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2月6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26

标签:;  ;  ;  ;  ;  ;  ;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实践路径探究论文_刘媛媛 王永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