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从幼儿开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减轻中小学生学习负担的呼声越来越高,而幼儿的学习负担到底怎样呢?
最近,本报特邀记者为此专门采访了幼教专家,请听他们的强烈呼吁……
前不久,北京市朝阳区教科所学前教育研究室对全区55所幼儿园的园长、教师、家长进行了有关“素质教育”调查,这个问卷针对师资队伍状况、素质教育内容的理解,以及大家对实施素质教育难点及负担、教学大纲的选择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
教育者们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就是“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问题。这一不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教育无疑给幼儿带来沉重的压力,它已成为影响素质教育的主要问题。
不信,你随便走进一所幼儿园,便不难发现幼儿识字的现象非常普遍。特别是大班的孩子已学了不少本应是小学才学到的课程,孩子们还堂而皇之地做起作业来了。大班的孩子留家庭作业也是普遍现象。为完成作业,家长们“陪读”至深夜已是家常便饭。
笔者亲眼见到一位母亲打她5岁儿子的手, 只是因为她的孩子不能拿稳手中的笔,不能把“c”字写圆。稍懂一些常识的人都会知道, 一个四五岁的孩子,手的肌肉还未成型,看似简单的“c”字, 对于手无缚鸡之力的孩子来说,却难于上青天。很难想象幼儿园里班上的墙壁上贴的“包、想、钢…”是孩子经过多少时期的煎熬写成的。
在一些幼儿园,孩子一入园就意味着上学。整齐的桌椅,一水儿的小书包,上课手背后,从3岁半起这些孩子就被剥夺了游戏的快乐。
试想一个孩子,从他记事起就生存在分数的重压下,他会有一个健康的身心充满自信地去面对未来的生活吗?
学前教育小学化的方式是短视的行为,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待幼儿上小学后,重复学习,会导致他上课不专心听讲,逐渐产生厌学心理。随着年级的升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就会逐年下降,这一点是早被实践证明了的。然而,为什么要延续这种不正常的教育行为呢?
为应付小学考试 小学入学考试考汉语拼音和两位数的加、减法的做法很普遍。某小学还公然在新生入学前声称:一年级已不教汉语拼音。如没有学过的孩子交清600 元,学校为此在暑期中临时开办学前班,以便孩子能适应开学的进度。类似这样的情况给幼儿园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为争取生源 当孩子开始上大班时,家长往往向幼儿园摊牌:如果不教汉语拼音和汉字孩子就转园。家长认为,能让孩子考上好小学的幼儿园才是好幼儿园。
据了解,目前一些没有开设上述课程的幼儿园,大班已有半数以上的班级招不满生,幼儿园也不得不办“中大混合班”。由此,一些园长明知违反《规程》,但不得不在教学中安排小学内容。
来自家长压力 在激烈竞争的重压下,家长本身不能把握自身的心态,既而把这种压力转嫁到幼小的孩子身上。从而把对孩子非理性的期望值的培养转嫁给幼儿园。
一位教师深有感触地说:“教会幼儿一首古诗,他只能记住一阵子,而培养他幼小的学习能力则会使他受益终身。”
幼教工作者们强烈呼吁:小学招生应严格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不要让幼儿刚刚踏入校门,就屡尝失败的滋味。
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孩子,不要让小苗还没有长成小树时,就被书包压弯了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