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的科学实验—让科学生活化,让生活科学化论文_陈琴琴

生活化的科学实验—让科学生活化,让生活科学化论文_陈琴琴

陈琴琴

(浦江县第五中学 浦江 322200)

【摘 要】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倡导每一个孩子都愉快地享受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科学教学应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我们的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们只需艺术的还原各种日常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探索、提升知识。科学实验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手段,让课程生动起来,让课堂更丰富、有血有肉起来。科学实验也可以是课程与生活的一座桥梁。让学生深刻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

【关键词】教育 生活化 科学化 科学实验 科学课堂

一线教师经常叹喟:“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肯学习了。”考试前一天分析的题目,第二天考试,全班33名学生,居然有25名学生仍然不会做,其中包括学号排前三名的学生。学生没掌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普遍不集中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课程时不时有点枯燥外,课程内容似乎与自己本身的生活没有太多的关联。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为生活而教育”。[1]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

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倡导每一个孩子都愉快地享受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我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2]

科学实验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手段,让课程生动起来,让课堂更丰富、有血有肉起来。科学实验也可以是课程与生活的一座桥梁。让学生深刻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最终要为获得更舒适的生活而服务。

“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应该是科学教学的一个基本特点。科学课的教学必需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渗透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曾有教育家说过,最优秀的教育是没有教育痕迹的教育。[3]那么如何设计实验,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没有陌生感,能顺理成章的接受她。以下我谈谈在教学中的几点思考和感悟,以及在教育中的一些实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设计实验,让道听途说变成切身经历

很多的科学知识、规律、名词,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普遍的运用。只不过我们没有对知识系统化、深刻化。

例如,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一章第四节植物的一生中探究种子的萌发条件。关于种子的萌发学生自身知识体系中就有所认识,只不过知识不一定全面正确。老师可以提前一周设计一个课外实验,让学生有更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的教授做一个铺垫。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到达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就是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在上种子萌发条件之前,我安排学生做了一个为期三天的课外实验“发豆芽菜”。我只提供给学生发豆芽菜的注意事项,以及每人二十颗绿豆。豆芽是学生经常吃的菜品很生活化。学生没有陌生感。对如何发豆芽学生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各个学生了解的程度不一。通过这样一个实验很好的统一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的一个实验也为新知识的传授作了一个铺垫。相当于给学生的知识建构搭了一个脚手架,教师只需略加提点学生就可完成知识的建构。

这样的一个实验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注入一股愉快的生机,让每日的学习有一点期盼。通过这种方式习得的知识更持久,这样的实验也使课堂变得生活化,变得不单一。知识和生活也不再是割裂的。

二、设计实验,还原日常生活片段

科学教学应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我们的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们只需还原各种日常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探索、提升知识。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科学课堂生活化,趣味化。

例如,在讲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时候,教师还原一系列日常生活片段。生气时用力捏矿泉水使瓶子发生了形变;用力推桌椅。通过日常生活片段的重现让学生感受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互为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力的方向相反。生活升华为严谨的科学,科学最终又服务与生活。

三、设计实验,放大、定格生活中的转瞬间

很多的科学知识蕴藏在生活中的转瞬之间,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我们设计实验将这瞬间放大或定格。比如教学《耳和听觉》的时候,不用专门的实验器材——音叉,而是提供给学生生活中一些材料,比如学生的钢尺,梳子等常见的 材料,要求学生想各种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使钢尺等物体发出声音来。从而得出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让学生将一根钢尺压紧在桌面上,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重复上述实验。仔细观察钢尺的振动快慢,听听它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钢尺伸出不同的长度,发出声音有什么不同。拿一把塑料尺,让它从木梳的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辨别他们发出声音的差别。通过这样的实验来很好的理解音调的高低与振动的快慢有关。

这些场景都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瞬间,我们将他们提取出来放大,放慢,让学生来学习其中蕴含的科学知识。

生活化的实验既巩固扩展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将课堂学得的科学知 识、技能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学以致用。久而久之,学生乐于对周围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自己想办法探究解决, 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现代教育文选》 嘉兴市陶行知研究会编 2001年6月

[2] 《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案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

[3]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论文作者:陈琴琴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10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2

标签:;  ;  ;  ;  ;  ;  ;  ;  

生活化的科学实验—让科学生活化,让生活科学化论文_陈琴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