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客同构角度看图书情报人员的素质要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同构论文,角度看论文,主客论文,情报论文,素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衡量一个图书馆的优劣,不外乎取决于二个因素:①外部因素,即国家对图书馆增加投资、改善办馆条件的情况;②内部因素,即图书馆人、图书馆内部各级馆员的素质如何。
图书馆包含着人与书两大部分。人是能动的智能结构;书(包括电子载体)是静态的知识体系。这两部分是图书馆的两大复合结构,即图书、情报、信息领域的主体和客体结构。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相当于“控制”和“信息”两大系统:前者,是一个具有自调性质的、动态的次级系统,它必须具备广泛的文化知识、一定深度的图书馆专业知识和相当的实际工作能力;后者,则作为信息的物质载体,是具有一定序列结构的文化知识体系。而在图书馆的实际工作中,往往出现因前者“知识素养”匮乏致使各种知识要素不能形成一定的结构,同时,也不能使人才构成一定的合理“比例”,因此使得两个系统不能有机地协同发挥自身的功能,降低整个图书馆系统的知识效益。因而,如不提高党校系统图书馆各级馆员的自身素质,就不能真正地控制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使信息为教学、理论研究、领导决策及经济建设服务。
图书馆员应是各种知识的有机构成体,既懂图书馆学的知识,也懂文理科具体专业的知识;既懂社会科学又懂自然科学,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古代文化知识和外文知识。当今处于对外开放的年代,外语知识显得尤为重要。换句话说,我们馆员既要成为知识结构上的“T”型人才(平时通常称作“通才”),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即横向的知识;又要有较深的本学科专业知识,即纵向的知识。“T”的一竖,表示具备图书馆专业知识或通过一定学科(哲学、经济学、文学等)的专业训练,在图书馆专业知识上或在具体学科知识上,具备“专家型”的深度;“T”的一横,表示在具备前者的基础之上,又对各门科学知识的主要内容有广泛的涉猎,在文化知识上具有“学者型”的广度,成为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多面手。一“横”和一“竖”二者之间相互融合,并无明确的界限,从而使图书馆系统在人事组织上形成一定结构的人才系统,使单个文献信息工作者在知识结构上与图书馆系统保持一种“同构”关系——即:使从事文献信息工作的主体在文化素质上与书籍系统的信息存量、类目和体制等保持相同的结构,形成一个主客对应,“软件”与“硬件”有机组合的信息控制系统。笔者认为,这种同构关系应是当今图书馆馆员具备的起码素养。
馆员作为图书馆工作的主体,要求其知识素养在了解的广度和理解的深度上都不止于保存、分编或检索,而应在系统内容上宏观地了解本馆的信息分布和流量;在学科内容上微观地理解各类知识体系的基本内容,以及知识更新膨胀的动态、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等基本知识。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各级馆员除了在管理、整编和采购等业务知识上与本馆库存构成专业性(图书馆学知识)关系外,还应在文化基础知识上与各种学科知识的内在结构构成一种常识性的深层了解。如果一个图书馆员的知识广度仅仅是为了分门别类而囿于手头有限的几本书的题目、说明,那是无法与图书馆事业日趋变革的速度同步发展的。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各种综合性、跨边缘学科的剧增,知识信息的递增,迫切地需要图书馆员不断更新思维方式,以开放的结构来容纳和吸收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这是当今图书馆员素质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
图书馆员不是“工具的工具”,而是一个信息的终端,因为其构成知识的目的不在于急功近利地转化知识的使用价值,而在于知识本身得到快速的传播和发挥。有人把知识“广而博,专而精”的图书馆员比作“动态的缩微知识库”,认为其并非单一的、杂而乱的“活动工具”,原因就在于他们既是主体的创造者,同时又是客体的“贮存库”;他们能提供定向的知识,处理复杂的信息;他们不仅是“知识海洋”中的“导航者”,而且还是“知识反应”中的“催化剂”。他们能通过自己的艰辛劳动,加工出信息包容面大、覆盖面广、有较高参考价值的二次文献及涉猎面广、有一定深度、理论性强的三次文献,供教研人员使用。如果我们的各级图书馆员的知识面狭窄,尽管他们的图书馆业务相当娴熟,但在主题索引、文摘咨询、文献加工等方面也会大大逊色于其他专业人才,而最终不利于整个图书馆系统的多功能发挥。因此,图书馆员必须具备较强的文献深层次加工能力,必须兢兢业业地从事创造性的劳动,这是当今图书馆员素质要求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综上所述,图书馆员的知识构成不仅是智能和文化基础知识的层次问题,而且是知识和能力的复合构成,这种构成与人的性格要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具有现代思维方式的图书馆员,如果能意识到自身工作的科学性,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力,那么,他就可能建立起一定的系统知识结构,在逐渐建立起的图书馆主体——“软件”与客体——“硬件”的同构关系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在图书馆系统中的智能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