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学生童年游戏记忆的比较_动机理论论文

中美大学生关于童年时代游戏记忆的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美论文,童年论文,记忆论文,大学生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407X(1999)02-0045-06

一、研究目的和方法

1.研究目的

有关游戏的研究文献明确地提到游戏对于幼儿语言发展、社会能力和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性[1]。 已有很多游戏研究者已经研究了儿童从出生到5岁之间的游戏类型, 并认为实践性游戏和假想性游戏是这个年龄阶段主要游戏类型[2]。进而, 他们已经分析了成人和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并认为婴儿期游戏大多是单独游戏和平行游戏。合作性游戏开始在4岁或5岁。大多数儿童在此时期的游戏包含了假想的成份。

相反,小学儿童游戏活动仍没有作为研究的重点。尽管有一些描述性研究,取自于游戏场所及公共场所[3]。 这些研究发现童年期儿童游戏以有规则游戏为主[4]。在这个年龄阶段几乎没有假想性游戏[5]。小学年龄的儿童很少在学校或游戏场所进行这种类型的游戏,因为大多数研究在一些公共场所进行,所以假想游戏可能被低估了。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容易察觉实验者在进行观察,所以在家里观察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游戏是很困难的,儿童察觉后,游戏的自然性就会改变。假想游戏是幼儿期最基本的游戏类型,而在小学阶段规则性游戏更多地被观察到。由于时空的一些差异,导致这个结论也可能是不准确的,或者说对美国儿童是准确的,而对象中国这样国家一具有与美国不同的培养儿童社会化的传统是不准确的。

评估小学儿童现存游戏类型的范围的方法是必需的。其中一种方法是成人回忆他最显著的游戏经验。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用于交叉文化研究中没有困难,他能给现象明确的观点,描述显著的游戏。不足之处,在于它依赖于成人对早期游戏的回忆,容易有记忆错误。心理学研究表明:成人回忆可能有误,但对自己特别有兴趣的事容易回忆并较准确。因为游戏是童年早期的主导活动,在童年期活动中也占有很大比例,是儿童最感兴趣的活动,所以对特殊游戏经验的一段回忆是研究早期游戏经验较有效的方法。

此项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中、美两国大学生对童年时代最重要游戏经验的回忆,探索游戏的动机、意义、比较两国儿童游戏相同与不同。探讨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游戏活动和游戏对成人生活的影响,这对于研究不同文化背景对儿童游戏方式、游戏年龄及心理发展的影响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并为两国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本研究主要探讨下列问题:

①美国现存研究文献中已观察到的小学期游戏类型与回忆报告中小学期游戏类型的对比。

②成人所回忆游戏的动机和他们童年时游戏对成人以后生活的影响。

③比较两种文化群体游戏异同。

2.被试和文化背景

中国59名被试来自北部一座海滨城市的一所大学,其中42名女生,17名男生,大多数来自农村。美国200名被试来自湖滨城市的5所大学,168名女生、32名男生, 大部分来自农村。两国被试都学习过学前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

3.研究方法和过程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被试被要求回忆童年时一至两个重要的游戏经历,描述他们所做的内容,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发生的。并回答三个问题:1.游戏动机;2.从这种游戏中学到什么;3.游戏对他们成年后影响。然后对答案进行编码分类,每一类答案百分比将被编成两组,用X[2]进行检验。问卷经过中英文回译工作。

二、研究结果

1.中美大学生回忆游戏的类型占比例最大的是假想游戏和规则游戏。但是,这些类型,中美排序有明显不同。美国被试假想游戏占51.7%,高于中国被试;中国被试规则游戏占58.8%,高于美国被试。另外,中国组实践游戏和结构游戏比例都高于美国组。两组被试差异显著(X[2]=16.16,df=3)(见图1)。

2.两组被试回忆他们最喜爱游戏的年龄是在5~10岁, 但两组存在显著差异(X[2]=64.6,df=4,p<0.001),78%的美国被试报告游戏年龄是8~10岁期间,同时52%中国被试报告游戏年龄是在5~7岁。 游戏同伴结果见图2和图3,基本上是朋友或儿童亲属,游戏伙伴性别差异很小。

3.游戏的原因,33%美国被试与46%的中国被试报告是为了有趣。但两组游戏动机差异显著(X[2]=29,df=13,P<0.002)。 中国组游戏原因按比例高低依次为娱乐、体力锻炼、不清楚、自我提高、自由、挑战。美国组游戏原因按比例高低依次为娱乐、自由、社会交往、自我提高、领导角色的体验、技能的提高、竞争、想象力。其中社会交往、技能的提高、智力发展、发展想象、领导角色体验这些动机为美国独有。见图4。

4.关于从游戏中学到什么,美国被试与中国被试差异显著(X[2]=24.9,df=14,P<0.001),如图5,美国学生强调学习社会交往技能的重要(46.2%),以下依次顺序为自我认识、想象、价值观、竞争、体力锻炼、规则和标准、享受生活、努力工作。同时,中国学生强调关于学习自我的概念(29.5%),以下依次顺序为社会交往技能、想象、价值观、享受生活、努力工作、规则与标准、竞争、技术技能。

5.两组大多数被试都认为童年时游戏对他们成人生活有重要影响。但影响的方面两国差异显著(X[2]=54,df=7,P<0.001)。72.8%中国被试强调影响个性发展,依次顺序为:无关、智力发展、价值观、爱好、工作和职业选择、努力工作、社会生活。同时40.6%美国被试认为游戏影响其职业选择,依次顺序为:爱好、个性、社会生活、无关、智力发展。其中价值观、努力工作为中国组所独有。结果见图6。 尽管在总体形式上两组被试有显著差异,但在学生描述中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典型中国学生关于游戏的回忆:

(1)与其他孩子在一起,我玩“拍烟盒”, “弹玻璃球”和“环城跑”。我发现我在童年时代所玩的游戏与我的个性、思维、体力发展关系很密切。例如,工作中我不怕吃苦,我喜欢运动,我有好的身体,另外在竞争中学到了数的概念。

(2)我最喜爱跳皮筋。开始时所有参加的人划拳决定输赢, 失败的先抻皮筋,赢的先跳皮筋。同时,还要唱儿童歌曲。这些活动能使我们专注于长时间体力运动而不感到疲劳。这些游戏也形成了我的个性。我总是作游戏的裁判人,因为我有较好的技能,我是游戏的组织者。现在我的个性果断、自信、做事公平。

(3)我几乎已经忘掉那毫无意义的童年, 但是我仍然记得一些曾经玩过的游戏:玩球、制作泥球、娃娃家。我们最喜欢的游戏是娃娃家。玩的时候,我们找一些圆树叶作盘子、木块作肉、用草作蔬菜,然后用木片作筷子。当一切都做好时,我们坐在一起,假装大口吃,好象真吃到美味食物一样。这个游戏实际上是一个非常丰富的精神享受。

(4)在我的邻居中有两个大姐姐, 她们总教我跳舞……当两个大姐姐上学校去时,我总是领着我家附近的小孩玩。我领他们压腿、弯腰、倒立……我是主持人、领唱、领舞……无论什么活动我都是中心人物。有时,我指导他们学习,教他们认字、数数。有时我们玩打仗的游戏,有时我们去公园。邻居大人都喜欢我,因为我很懂事。由于生长在这样的环境,我变得很精明,容易和陌生人相处,性格开朗、外向、活泼、真挚。另一方面,我很固执、很难承认错误和面对挫折。

典型美国学生关于游戏的回忆:

(1)我喜欢与我的好朋友玩娃娃,我们通常在家里玩, 假装我们在做主餐。有时我们也去好朋友家玩扮演游戏,这种游戏给我们带来许多乐趣。从中我学会怎样交朋友并与好朋友相处。

(2)我玩球,如棒球、足球、蓝球和进行比赛。 我们邻居有8 ~10个孩子,我们总是在一起玩。夏天的时候,我们每天都要打棒球5 ~6个小时。秋天的时候,我们在课后玩1~3小时的橄榄球和篮球。 我是竞争力很强的人,从中我学会怎样与人交往和相处。我想当一名教练。

(3)我喜欢想象的游戏。我们经常模仿电视节目中的人物, 就好象我们是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一样。这个游戏对我来说很重要,因为我能扮演一个别人没见到的我。我从中学到想象和与人相处。甚至到现在,我仍然喜欢想象自己做一些事,然后确定计划再去做。

(4)我十岁时,很爱玩巴比娃娃。我有许多好朋友在一起玩。 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巴比娃娃和成打的衣服,这些衣服都是我们的妈妈缝制的。我们每天都在“巴比娃娃家”玩很长时间。我学会了想象。

(5)我常和邻居的孩子们在一起玩。 我们经常在街道上砂土堆上玩玩具轿车、卡车、拖拉机等或将砂土堆制作成小山和小镇。有时我们玩抓特务的游戏。我学会了怎样与人相处和分享快乐。

三、分析与讨论

1.中美成人描述的游戏类型基本上是相似的,但不同于现存文献记载。文献认为规则性游戏是小学阶段典型游戏,本实验给予了验证,证明此结论是正确的。但是,假想游戏在两个文化群体中都占有较高的比例,美国组占第一位(51.7%),中国组占第二位(22.2%)。这与文献中记载是有区别的。所以儿童的另一主要游戏是假想游戏。前人没有记载,原因可能是儿童进入小学以后,游戏不再是儿童的主导活动,因此游戏具有隐蔽性,很少在公共场合出现。结果说明了假想游戏在学龄儿童的学习上、个性发展上都起着一定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组织和利用假想游戏来指导小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品德的发展。

2.关于第二个问题即“成人所回忆的游戏的动机及童年时游戏对其成年后生活的影响”得到的答案既是预料到的也是未预料到的。尽管在某种程度上动机是不同的,但两个文化团体选择最主要的动机是一样的,即很有趣。很多游戏的定义都是将有趣和娱乐包括其中。这个证据也证明了为什么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和为什么各年龄阶段的人都喜欢游戏。两种文化群体所提游戏动机之不同,我们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文化社会背景差异。中国有统一的教育目标,并将发展体育作为教育目标的一个主要方面。而美国社会更强调社会交往技能的掌握,并无统一的教育目标。两组被试结果都表明游戏与其成人生活有关。这些作用主要是自我概念发展和社交技能的发展。尽管在次序上两国被试是存在差异,但所提到的意义是相似的。他们之间的差异是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造成的。例如,美国被试提到影响职业选择比中国被试比例高。这个不同可能是由于美国大学生需自己找工作,而前些年中国大学生由政府统一分配工作。另外中国被试强调从游戏中学到道德价值观、发展智力、和个性。这也反映出两国文化的差异。在早期的一项研究[6]的结果显示,美国教师强调成人的成功取决于社会技能的获得而中国教师则强调智力和道德价值的发展。我们认为这种差异主要受不同文化因素影响所致。当代文化的发展趋势虽然各民族不同文化相互吸引和借鉴,但仍然保持多元化的基本态势。就其形成社会主流文化核心的基本价值观念而言,中国与美国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质,这些文化特质渗透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着家庭、幼儿园、小学对儿童的教养方式与内容。美国人具有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他们注重个人自由活动,自我实现、竞争。从结果可以看出,美国组所提游戏动机中,“技能的提高、竞赛”中国组没有提到。美国人具有实用主义价值观,他们讲求实际,重视生活技能的培养。中国人具有集体主义观,重权威、重道德价值观,表现在中国组所提游戏对成年后影响中:“价值观、努力工作”美国组未提到。游戏伙伴的性别和伙伴规模两国被试的回答相对来说是惊人的相似,几乎没有差异。

3.尽管游戏类型有一些差异,但是游戏的种类是相似的。其中中国组规则游戏比例高于美国组:美国组假想游戏高于中国组。这个结果与一些研究有差异[7],很可能是由于研究方法与取样的差异。总之, 两国被试共提到135种游戏, 其中被两组提到百分比较高的有:玩球的规则游戏、儿童捉人游戏、家庭扮演游戏、打仗游戏、上学游戏。中国被试经常使用自然材料,而美国被试报告经常使用很好的玩具及有组织的球类游戏器械。这主要原因是由于中美被试大部分来自农村,而在中国农村,游戏的器械及好玩具很少;美国是发达国家,城乡差异不明显。

4.两国游戏年龄存在显著差异。中国组52%游戏年龄是在5~7岁,而美国组78%游戏年龄在8~10岁。 这个结果说明两国教育制度差异影响了两国儿童的活动形式。中国小学生进入小学后,开始系统的学习,教师和家长特别重视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小学初级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造成小学儿童学习负担过重,尤其是成人强调考试成绩的重要,结果小学儿童没有时间去开展有意义的游戏活动。而美国小学生则有较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他们没有课外作业与严格的考试,美国教师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自由学习,从环境中学习,避免给儿童过多的压力,特别是小学初级阶段。例如:Kindergarten一词在中国是幼儿园,而在美国是小学一年级,但是他们忽视基础知识和基本功的训练,导致目前美国社会有近25%的功能性文盲。研究结果对两国家长和教师具有一定意义。本研究结果可使两国人都认识到游戏对儿童社会交往技能、个性、智力发展有重要作用。事实表明,在中国一些大城市的小学已开始增加游戏时间,进行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而美国也开始强调通过游戏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功的教学改革。

总之,童年期游戏进一步研究是必要的。特别是现在两国小学的课外时间都在延长,中国开展素质教育,如何让小学生开展有益的游戏活动就显得格外重要。本研究证实了游戏能满足儿童内心需要,并且对成人以后的生活有重要影响。但是,中美在游戏动机、游戏对成人生活影响的方面等都有明显差异,需相互借鉴。由于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和发展,游戏的种类和内容也在发生变化,两种文化群体之间游戏之异同还需进一步探讨。

四、小结

通过对中国51名大学生、200名美国大学生游戏回忆的比较, 我们认为:

1.本研究证实规则性游戏是小学初级阶段的典型游戏,假想游戏也是此时期的主要游戏。建议在小学初级阶段多采用假想游戏进行教育教学。

2.中美被试游戏动机、游戏对成年生活的影响具有相似性。由于文化的差异,两个文化团体又在很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性。但他们一致认为游戏对其成人生活有重要影响。

3.中美两个文化团体游戏类型有一些差异,但游戏的种类很相似。游戏的伙伴及伙伴类型惊人的相似。

4.中美游戏年龄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对家长和教师有一定意义。建议中国教师增加小学初级阶段儿童的游戏时间,减轻儿童的学习负担。相反,美国成人需改变只重视通过游戏学习生活技能,进而采用游戏的方法学习系统知识。

收稿日期:1999-01-26

标签:;  

中美大学生童年游戏记忆的比较_动机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