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永远新鲜的马拉松接力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接力赛论文,马拉松论文,新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于编辑来说,组稿是一门不小的学问,而对于像《少女》这样针对青少年的期刊而言,组稿则更是一场永不停歇、永远新鲜的接力赛。
《少女》杂志是一份针对青少年的课外休闲杂志,它拟定的读者群是年龄在13~23岁之间的青少年。经过1999年改版,《少女》成功地占领了同类期刊市场的不小份额,拥有了一大批热爱它的青少年读者。他们最富想象力也最富激情,同时又极为敏感和不稳定,一方面他们能热情地关注、支持自己所喜爱的杂志,对它的各方面,包括文章、插图等提出严格乃至苛刻的要求;另一方面他们又极易转移注意力,在选择书籍杂志方面表现得格外“喜新厌旧”、“见异思迁”。为了稳定读者、稳住市场,保证杂志的内在品质,力求《少女》从文章内容到装帧、插图等无一不新不美就成为编辑部的头等大事,而如何更好地寻觅、培养对路的高水准有潜力的作者也自然成为每位编辑最关心的事。
对《少女》编辑来说,培养一支稳定的作者队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少女》的读者群处于一种特定的心理时期,成人有时无法完全真正理解和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从每期评刊表的反馈信息来看,即使是有名气的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也未必受到小读者的欢迎,相反那些出自他们同龄人笔下,与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情感保持零距离的作品,尽管犹带稚嫩和不足,却能得到他们的由衷喜爱。于是,《少女》的编辑更注意在莘莘学子中挖掘可塑之材。然而现今学生课业负担沉重,即使是一个对写作充满了狂热的文学少年,面对大大小小的考试,往往会拒绝约稿,使编辑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虽也有个别小读者天赋异禀,能够在繁忙的课业压力下笔耕不辍,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他们心中笔下那种在《少女》看来最可宝贵的品质,比如单纯、天真、率直甚至鲁莽等都会一点点消失,成长所带来的气质、思想以及情感等方面的巨大变化使这些人中的大多数最终也不得不与《少女》说“再见”。有时候,这个过程是意想不到地短暂,常令编辑们措手不及。
《少女》的许多栏目过一段时间就会调整,即使是某些知识性、指导性的栏目,例如对青春期生理、心理等方面问题给予解答的“女儿阁”、“心理视窗”等固定栏目也是如此。常变常新的面貌使《少女》赢得了读者,但同时也使它极容易失去许多难以突破自我写作风格局限的作者。“女儿阁”等栏目的作者并不好找,因为他们必须是相关领域的权威人士,例如心理学博士、主任医师等,同时还要擅长写作。编辑对那些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作者,也只能毅然决然地掉头而去。
正因为如此,《少女》创刊至今,其作者始终在进行着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接力赛,而编辑部从主编到编辑则都在这场寻觅作者的马拉松赛中累并快乐着。
追随着《少女》的步伐,在明确了杂志的整体风格以及每个板块每个栏目所具备的不同特点后,每位编辑首先开始不懈地在堆积如山的自投稿中披沙沥金,寻觅挖掘优秀稿件。挑选出中意文章,对其作者的文字功底、行文风格以及受教育程度与职业背景等有了初步了解之后,编辑们便可以有的放矢,主动出击了。
先对来稿写一份具体的审稿意见,这是行动的第一步。通过交流意见可以拉近编辑与作者之间的距离,减轻彼此的陌生感。如果编辑能一针见血、恰如其分地指明文章的成败得失,即既有利于作者的成长,也能使编辑得到作者更多的信任。
另外,编辑在对稿件作点评之余,也不会忘了介绍杂志的栏目设置、稿件需求信息等,尽可能最清楚地告诉作者我们的要求和需要,这样可以密切作者和编辑间的配合,也便于编辑实现栏目的定位构思和设想。正是因为对作者的自投稿给予了最热情的鼓励和指点,使我们发现了不少优秀、出色的作者。
有一次华东政法学院法律系的学生寄给编辑部一份班刊,认真阅读后我们惊喜地发现这份由学生自办的刊物上有许多文章非常符合《少女》的稿件要求,文章所反映的校园生活也极为鲜活生动,同时文字功底普遍较为理想。于是编辑部向这份班刊的负责同学发出邀请,通过与他们的不断接触,彼此的了解日益加深,结果这个班热爱写作的同学终于找到可以大展身手的发表园地,我们也得到了一批有积极性和创作才能的作者。
《少女》从某种意义上说与校园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于是各位编辑走访大中专学校就成了家常便饭。深入学校是件一举多得的好事,能使编辑加强与广大师生的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捕捉学生当前所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从而更好地设计把握稿件的内容。而且毋庸置疑,这也是我们找寻作者的最行之有效的捷径。
各个学校的文学社团、校刊、校报、班刊、班报以及语文教师都是我们所“追逐”的对象,在他们的推荐下,我们能以较高的效率找到一批有潜力的作者。
当我们拥有了一批准作者资源后,与他们的密切交流以及对他们的热情关注便是开发这宝贵资源的有效手段。交流和关注的形式是多样的,开座谈会,E-mail、电话、信件联系等都可行易行,但无论哪种形式都要求编辑在组稿时具备独特的慧眼、充沛的热情和恒久的耐心。
每个作者所擅长的写作方式是不相同的,就拿《少女》来说,有的栏目要求文章感情细腻、委婉含蓄,有的则要求文章诙谐幽默、生动活泼……,而作者性格与作品的风格之间肯定有所关联。对编辑来说,首先要有双慧眼,能根据每个作者的性格特点、所擅长的文章风格等指导鼓励他们在写作时取长补短,将优点发扬光大。有一次,我们所认识的小作者寄来一篇涉及朦胧情感的小说,一看就是生编硬造出来的。我们看过他的某些周记和作文,了解他最擅长以幽默调侃的方式写学生间的趣闻趣事,就与他进行沟通,他后来完全按自己最得心应手的方式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结果其文果然不俗,颇有新意和可读性。
编辑对工作的热情程度会投射在对作者的态度上,而对作者的热情则有多方面的表现。例如及时回复作者的来信和稿件,及时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经常与作者联系,能够做到像一个朋友般地关心帮助他们……有时这种热情甚至还表现在对学校里各种社团积极支持的态度上。《少女》编辑部经常与学校的社团成员就某些学生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交流探讨,还时常参与他们的活动。编辑的热情换来的是作者对杂志的热忱,他们会像关心自己的进步那样关心《少女》的发展,除了提供优秀的作品外,还向我们反馈各种有用的信息,给我们最无私的支持。
耐心也是编辑与作者打交道时不可或缺的素质之一,与小作者打交道,耐心则尤其重要。有耐心,才能心平气和地去了解与成人世界时常冲突的少年心理世界,一步步拉近编辑与小作者的距离,甚至融入到他们中间。有耐心,才会更全面地创造机会让他们了解他们可能不以为然的想法,理解他们还没认识到的正确理念。有耐心才可能有琢磨璞玉之举,才可能不厌其烦地对小作者虽稚嫩但有亮点的文章进行仔细推敲。
其实对编辑来说,耐心还有更深层的意义。有了耐心,编辑才能沉下心来,心平气和地为他人做嫁衣裳,在自己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奋发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