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运用课堂情感促进学生有效学习_数学论文

合理运用课堂情绪,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促进学生论文,课堂论文,情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采用多种手段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促进学习的积极课堂情绪.与应用情绪的热情相比,人们对情绪促进学习的机制却知之甚少,出现了许多不合理地应用情绪的现象.例如,浙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中有一道例题:甲、乙两人从一条公路的某处出发,同向而行.已知甲每小时行a千米,乙每小时行b千米,a>b,如果乙提前1小时出发,那么甲追上乙需要多少时间?当a=6,b=5时,求甲追上乙所需的时间.

      某教师把该例题改编成电视剧《神雕侠侣》中杨过追赶小龙女的故事,并播放两人追赶的视频.课堂上虽然学生的情绪高涨,但是却在窃窃私语剧情故事.显然,学生被激发的情绪没能促进学习,而是干扰了学习.

      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情绪促进学生的学习,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情绪对学习促进作用的机制

      (一)情绪在认知活动中具有方向舵作用

      由Antone Bechare和其他研究者通过爱荷华博弈任务证实了情绪在认知活动中具有方向舵作用.该任务为:给被试4副纸牌,被试可以从任何一副纸牌中抽取一些纸牌,每抽一张纸牌都有机会赢得一些钱,他所不知道的是其中某几副纸牌赢的钱要比另外几副多,但同时也可能遭受巨大的损失,因此,从长远看,在可能遭受巨大损失的这几副牌中抽取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实验研究表明,开始时被试随机在4副纸牌中抽取,起初被试被高收益吸引从而产生兴奋,但当被试遭受几次巨大损失后,他会对高风险产生恐惧的情绪,对高风险的几副牌产生直觉,在抽取前会表现出预期的情绪反应——手掌开始有微量汗液渗出(这可以由皮肤电测量到).当被试玩了更长的时间后,就会收集到足够的信息明确哪几副纸牌是高风险的,并学会避免在高风险纸牌中抽取[1].被试偏好成功而回避失败,这种情绪倾向决定了以后行动的选择.

      情绪的方向舵作用还会影响未来学习行为.例如,在初中方程内容起始课的教学中,列算式的失败和列方程的成功、列算式的繁杂和列方程的简便的情绪体验可以影响学生后继学习中的选择.经过足够多的方程优越性的情绪体验,学生会逐步倾向于用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二)当情绪与当前任务相关时,它能最有效地促进学习

      研究表明,高效的学习者会构建并运用相关的直觉来指导他们的思维和决策,而与任务相关的情绪能导向这种直觉的形成.爱荷华博弈任务中,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现象:如果被试非常焦虑,导致无法感受到可以让他明白纸牌效价的细微情绪变化,则他无法习得纸牌中蕴涵的规则;如果他在进行抽纸牌操作时产生与当前任务无关的强烈情绪体验,则他也无法学习纸牌中蕴涵的规则.例如,教师在课堂中播放《神雕侠侣》视频,学生产生的情绪更多的是对故事情节的兴奋,这与当前任务无关.这不但不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反而会阻碍学习.

      (三)没有情绪的有效参与,学习的效果会减弱

      情境加工脑区损伤而认知能力完好的病人完成爱荷华博弈任务时,没有抽牌的相关预期性情绪反应,也无法从高收益(高风险)的几副纸牌转向低风险的几副纸牌,无法学习纸牌中的规则.原因是,由于他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所有结果对他来说都是一样的,不需要进行行动改进.

      综上所述,情绪伴随着学生课堂学习的全过程,具有方向舵作用,既影响当前认知任务的操作,也影响未来的学习,与当前任务相匹配的情绪最能促进学习.

      二、合理运用情绪促进学习的基本策略

      基于内容和任务设计融合认知和情绪相匹配的教学活动,用数学内在的力量激发与内容及任务相匹配的情绪,形成认知直觉,正确导向数学思考并促进今后的学习,这是基于内容和任务合理激发数学学习情绪的核心要求.

      (一)激发与任务相匹配的情绪

      承前所述,与当前任务相匹配的情绪最能促进学习,当前的任务总是基于特定的内容.因此,《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中指出,要特别注意用数学的内在本质,如简洁、明确、强烈的规律性和对客观事物的准确刻画,去引发学生的兴趣,而不能仅仅靠数学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来引起兴趣,更不能以不适当地降低难度来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2].

      1.立足内容和任务创设认知冲突

      立足内容的认知冲突既能体现数学内在矛盾又能在消除冲突的情绪倾向下产生问题及思路的直觉,这种直觉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在“一元一次方程”的起始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从算式到方程的进步,可以先给学生一个既可以用算式解决又可以用方程解决的问题(如问题1),让学生比较其思考方式的不同;再给学生一个难以列算式但容易列方程的问题(如问题2),通过创设认知冲突让学生体会方程的优越性,同时体会列方程与列算式的不同思考方式.

      问题1 猜年龄:小明今年13岁,去年,他爸爸的年龄与他年龄的3倍的和是72,请问,小明爸爸今年几岁?

      问题2 丢番图(Diophantus,3世纪)之墓志铭:

      行人啊,请稍驻足,这里埋葬着丢番图.

      上帝赋予他一生的六分之一享受童年的幸福;

      再过十二分之一,两颊长胡;

      又过了七分之一,燃起结婚的蜡烛;

      贵子的降生盼了五年之久,

      可怜那迟到的宁馨儿,只活到父亲寿命的半数,便进入冰冷的坟墓;

      悲伤只有通过数学来消除,四年后,他自己也走完了人生旅途.

      请问:这位伟大的数学家活了几岁?

      其中问题1用列算式不难,72-3(13-1)+1,其特点是,只能用已知数列算式,相对于数量关系来说,思考过程往往涉及运算的逆运算转换,例如需要把“去年小明爸爸年龄与小明年龄的和为72”转换成“去年小明爸爸的年龄-72-去年小明年龄的3倍”,把“去年两人的年龄是今年年龄-1”中小明爸爸的年龄转换为“今年年龄=去年年龄+1”.

      若列方程解,则设小明爸爸今年x岁,根据去年他们年龄关系,直接把“去年他爸爸的年龄与他年龄的3倍的和是72”翻译成等式x-1+3(13-1)=72.列方程时通过未知数参与运算,直接顺向翻译等量关系即可.

      问题2 难以列出算式,而列方程可以用顺向直接翻译,容易完成:

      2.立足知识联系设计学习活动

      基于相互联系的学习活动,既能体现数学内在联系的规律,又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内在逻辑结构一致性和简约的审美情绪,这种与内容相关的情绪体验所产生的直觉导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活动.例如,分式产生于两个整式的除法运算,这种分式的产生机制与分数的产生机制是类似的.基于此,可以设计以下的类比活动:

      (1)教师给出两个整数5和3,让学生进行这两个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发现加、减、乘的结果还是整数,但除的结果不是整数,在小学,我们引入并讨论了分数.

      (2)接着,教师让学生回顾我们学习整式,让学生用字母a表示3,用字母表示数后得到两个整式a+2和a,对这两个整式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发现加、减、乘的运算结果仍然是整式,但不知道相除的结果(a+2)÷a是什么,由此发现一类新的式子,提出研究问题(如图1).

      

      让学生写出

并取名“分式”.

      (3)提出问题:这类式子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再根据实际问题列出几个式子,归纳其共同特征,给出分式的定义,并让学生再次比较分数和分式(如图2),通过类比让学生知道,分式是分数的一般化,是整式除法运算结果的表示.

      

      (4)让学生把分式

具体化,用具体的数值代替字母a,求分式的值,并发现分式中的字母取值要保证分母不为0,并与分数有意义的条件比较,得到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5)在形成概念后,引导学生进行概念辨别、应用分式表示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活动.

      (6)回顾总结:让学生再次比较分数和分式,概括记忆分式是两个整式的商(分母含有字母),分式是分数的一般化,并尝试提出分式应该研究的问题:分式的四则运算.

      通过这种前后连贯、逻辑一致的教学活动设计,让学生体会数学内在逻辑的一致性、结构的相似性、联系的广泛性,体会基于相似性的类比思考过程的简约性,并用这种数学审美情绪导向自然合理的数学思考.

      3.立足内容和任务设计游戏活动或幽默情境

      游戏和幽默可以使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立足内容的数学本质设计游戏活动和幽默情境,能有效激发与任务相匹配的情绪.

      例如,在认识不等式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猜价格游戏:老师手上有一些礼物,价格是整数元,让学生猜价格,谁猜对了就送给谁,对学生猜出的价格,教师给出“高了”“低了”两种提示,这样,学生猜的价格会慢慢接近礼品的实际价格,形成从大小两个方向震荡逼近真实价格的序列,教师把学生所猜的价格在数轴上从小到大排列.这样,这列数就反映了不等关系的普遍性和相等关系的特殊性,让学生感受学习不等式的必要性.把学生猜的价格与真实价格的关系用不等式表示就引入了不等式的概念,再通过让学生学习列不等式的学习活动,体会不等式也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不等关系的重要模型.而表示在数轴上的价格序列隐含着“不等式可以用数轴表示”.这种基于学习内容和任务的游戏活动能激发学生与当前学习任务相匹配的促进学习的情绪.

      4.根据内容和任务创设并用好现实问题情境

      与内容相匹配的现实情境,体现的是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的应用价值.创设现实问题情境不能脱离内容和任务.例如,有教师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教学中播放奥运会皮划艇比赛视频,用皮划艇赛道垂直于起始线保证其平行性来引入新课,这显然是牵强附会的.教师所创设的皮划艇比赛情境与当前任务(探索判定平行线的条件)无关,学生被激发的是赛事情绪体验而非数学本质问题思考的体验.

      在创设现实问题情境时,要充分用好情境,使之达到激发所需要的情绪,导向思考的作用.例如,人教版教材二次函数的章引言中,有喷水池喷水的图片,提出了以下问题“从喷头喷出的水珠,在空中走过一条曲线,在这条曲线的各个位置上,水珠的竖直高度y与它离喷头的水平距离x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的作用是让学生根据曲线的形状体会y与x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直观感知二次函数的单调性分区间变化这一区别于一次函数的本质特征.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仅仅蜻蜓点水般出示各种实际情境下的抛物线图片,而没有分析其变量依存关系和变化规律,导致该形成的情绪感悟没有形成.

      (二)让情绪导向学术直觉,鼓励学生追寻自己的思路和激情

      在激发了与当前内容和任务相匹配的情绪后,需要引导学生在情绪导引下产生学术直觉并进一步引起后继的学习活动.这种引发学生学术直觉的内容任务相关情绪,本质上是把脑内无意识的情绪信号整合到认知活动中,通过适当的问题或情境让无意识的情绪导向正确的思考.

      例如,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一基本事实的教学中,首先要提出问题“能否用定义来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创设认知冲突,然后引导学生用动态的观点建立几何直观模型(如图3),让学生先产生当“同位角相等时,两直线平行”的直觉,通过引导学生追寻自己的直觉,用语言描述直觉,从而得到合理猜想;最后通过用平推法画平行线操作经验的总结验证自己的猜想.这与创设皮划艇比赛情境,告知学生基本事实,再用平推法画平行线验证的教学方法比较,其情绪对认知的方向舵作用发挥得更好.

      

      运用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绪体验所形成的直觉提出问题,自己选择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也是强化情绪方向舵作用的有效方法.

      (三)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任务

      课堂中要让学生既有接受挑战的兴奋又有成功的喜悦,这对教学任务的设计的确具有挑战性.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可以指导我们进行合理的任务设计,但这要在充分了解学情,明确不同的学生的学习水平的情况下才能确定其最近发展区,进而设计出既具有挑战性又有高成功率的学习任务.

      (四)主动营造课堂的社会氛围和情绪氛围

      与内容和任务匹配的情绪产生需要高度的安全感、相互信任和尊重的社会关系和专注于内容和任务的学术氛围.

      1.建立容错和改错的课堂社会氛围

      

      2.为学生提供自由思考和表达的机会

      课堂中师生要倾听、理解和欣赏成员的发言与表达.由于课堂时间限制,全部学生依次在课堂发言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同时开展多种交流活动.课堂中合理安排学生独立思考、自言自语、同桌和小组讨论交流、全体交流等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自由成功表达的机会.教师给出问题后,首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让学生自言自语或说给同桌听,重要或复杂的问题还需要组织小组讨论和交流,在学生充分思考和相互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性的交流.特别要注意防止优秀学生抢夺话语权现象,可以设计专门的问题让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表达,让优秀学生评价,建立一种倾听、理解、欣赏他人表达的良好学术交流氛围.

标签:;  ;  ;  ;  

合理运用课堂情感促进学生有效学习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