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心理与政治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教育论文,当代大学生论文,政治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研究大学生政治心理的意义
政治心理在我国是最近几年刚出现的新名词,迄今为止,还没有系统阐述我国有关这一问题的专著,专门论述的文章也较少;在国外,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政治心理学也仅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且学科体系尚未完全成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已经确立的新形势下,随着作为经济体制改革根本保证的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政治生活日益丰富,政治心理研究的重要性和作用也会愈来愈为人们所认识。大学生由于受到自身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的制约,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政治观等的逐步形成、发展和定型的重要阶段;也由于大学生正处于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关键的历史时期,而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后继者和接班人。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心理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心理,就是研究当代大学生个体和群众的忧虑、观念、反映以及他们对自己政治经验和政治行为的反应,它包括一系列诸如政治素质、政治观念、政治态度、政治评价取向、政治行为等政治品质。除此以外,政治敏感、政治热情、政治判断等也包含在政治心理范畴之内,甚至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也是无时无刻不和政治心理联系在一起。人的政治素质深刻而集中地反映其世界观,特别是其中的历史观,即对人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而政治观是人们对以国家政权、政治制度为核心的全部政治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在阶级社会中,它受阶级、阶级斗争和政治制度的制约,它对人们的政治行为起着主要的指导作用。
“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1]我国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四有”合格人才,而在“德”的方面有许多具体要求,其中在很大程度上包含了政治心理的主要内容。反思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说,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弱化了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政治教育内容,具体表现在缺乏系统的政治教育目标,没有针对性地按照政治心理的规律和大学生身心特征科学地安排政治教育的内容,对政治教育的效果也缺乏必要的检查和监督等等。根据调查和国内的有关资料,我们不难发现,多数大学生对一些重大的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尽管在问卷上回答是明确的,但要上升到观念和信仰上尚需进一步升华;还有部分大学生认识模糊,缺乏正确的政治评判标准,这就是政治教育淡化的直接后果,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亟待加强的一个薄弱环节。当代大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的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培养“四有”合格人才的目标能否实现,更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盛衰成败。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心理,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也是当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我国大学生政治心理发展轨迹
要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心理,有必要追根溯源,对新中国成立后所培养的大学生的历史发展轨迹进行扫描,才能在宏观上有一个总体把握。根据代际划分理论,这里试分成三代:
新中国建立后到60年代中期:这一代大学生是在新中国成立的庄严宣告声中,在“大跃进”的号角中走进校园的,为国分忧的主人翁意识强烈,“自己多搬一块砖,国家少花一分钱”;在人生价值观上,“奉献”精神牢固,首先为国家、集体和他人着想;普遍思想比较单纯,坚决服从领导,听从党的召唤,献身祖国需要。总体形象是奋发、向上、热情、开朗,似一团火,如“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这一时期又分为老五届(1966~1970年)、新五届(1972~1976年)、恢复高考制度后三届(1977~1979年)三种类型。第一种大学生经过“文革动乱”,以极大的热忱,自觉或不自觉地投身到内乱中去,由于在人生道路上经历了曲折,在人格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后来多数人表现积极,少数逍遥。工农兵大学生被蒙上浓厚的政治色彩,有一定的社会阅历,政治参与意识较强。老三届大学生正处于政治空气的宽松和民主意识的增强,使得长期被压抑的个性得到解放,他们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职责,把改革开放、兴邦强国作为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在人生价值观方面,由于自身经历和西方哲学思潮的影响,少数人迷恋个人奋斗。
80年代至现在的大学生:又可分为前期(1980~1989年)和后期(1990年~现在),总体上说是幸运的一代。80年代大学生们接触到的世界是多元化的,在思想理论领域中,西方哲学思潮涌入校园,原来的理论空白如:萨特存在主义、尼采超人哲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等,糟粕与精华并存,大学生往往饥不择食,兼收并蓄。这一时期也正是商品经济的强烈冲击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淡化时期,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开始萌芽;人生观、价值观是在强烈的时代性格和薄弱的内在素质中形成的,较为复杂;既有张海迪式的无私奉献精神,又有潘晓“一切人都是自私的”论调;既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助精神,又有“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信条;还有老山前线“理解万岁”的呼声。在经历86年底的“学潮”和89年政治风波后,面对社会各方面的批评、劝告和教育,部分学生陷入消沉焦虑,更多的则是进行反思,出现过灰色格调,由政治上的过热、轻率、偏激和对立逐渐走向比较现实。以谨慎和冷静的心态,端正了政治方向,政治觉悟也逐渐提高,通过迎亚运、学雷锋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又产生了新的热点。进入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和价值观等都出现一些新的特征。本文所说的当代大学生是指第三代后期即90年代入学的大学生。
三、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特征及原因剖析
从总体和主流上看,当代大学生在政治心理方面体现出整体上的逐步成熟。
(一)总体特征:当代大学生在政治思想上已由原来的不成熟走向逐渐成熟;政治热情由过热偏激转向冷静思索;政治素质比80年代学生有明显提高;在政治观念上基本树立起无产阶级政治观(包括阶级观点、民主观点和法制观点);在政治态度上参与意识强烈,能自觉地端正自己的政治方向,比较注重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在政治评价取向上基本上能运用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作斗争;坚持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在政治行为上由自发性转向一定的自觉性,由偏激片面型转向冷静成熟型。
主要表现在:
1.“出现了学习马列主义热潮”。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经历了令人震惊的89政治风波后,大学生学马列主义行动在一些高校悄然兴起,已由自发性向自觉性方向发展,逐渐汇成一股当代大学生追求理论真谛,渴望提高自身政治素质的政治潮流。这一热点无论从积极的方面看还是从消极的心态(诸如怀旧心理、好奇心理、从众心理、时髦心理、功利心理等)上看,都是一件积极的事情,它是当代大学生的正确选择。它的作用体现在:第一,程度不同地对马克思主义有了一个再认识。过去部分大学生认为东德不如西德、北朝鲜不如南朝鲜等,基本结论就是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因而社会主义“早产论”、“失败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趋同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等错误思潮,过去在大学生中颇为流行,通过学习马列主义原著,对战胜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有了认识,澄清了一些错误观念。第二、越来越崇尚以集体主义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价值观。通过学马列主义活动,大学生们深刻领悟到马列主义关于共产主义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实质,认识到必须把个人的理想、前途和命运同党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这才是共产主义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第三,掌握辩证、科学的思维方法,对中国现阶段的一些社会问题有了较为正确的认识。第四,对党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加强。总之,学马列主义活动体现了大学生努力加强自身政治理论素质和修养,体现出自发性、针对性、扩散性等特点。
2.政治行为规范化、社会化。大学生政治行为的“社会化”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需要从一个全新的视野去审视。我们认为,当代大学生随着政治素质的逐步提高,政治思维的日渐成熟,其政治行为也相应表现出适应社会的新特点(当然不可能排除极个别的政治行为失范现象)。具体表现在:第一,基本树立起坚定的社会评论信念,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第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第三,对改革开放的认识有了提高,特别是在邓小平同志发表重要谈话之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当代大学生普遍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勇气、魄力和胆识颇为赞赏;第四,积极追求政治进步,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努力向党组织靠拢。这个时期递交入党申请书的人数较多,又形成了新的一轮高潮;第五,政治行为上表现出沉稳、理智的色彩。
3.社会实践自觉化。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认识国情、民情,了解社会政治经济问题以及锻炼自身能力的好形式、好途径,也是让学生学习工农,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接受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的好课堂,当然也包含了政治实践的重要内容。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已由最初的列入教学计划的计划性社会实践,经过自发性的社会实践,发展到自觉性的社会实践活动阶段,且参与人数不断增多,在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和内容上有新的突破,其效果也较为显著。
尽管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发展主流是好的,但是也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在政治信念、政治评价取向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如在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对党和社会主义的认识等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面前缺乏坚定性,以及在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上存在的功利性等。这些深层次问题都是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所必须要认真加以解决的。所以说,要培养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二)原因剖析。当代大学生之所以具有以上特点,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90年代大学生相对而言受西方哲学思潮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较小;
2.在经历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有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可资借鉴;
3.在经历了89年政治风波之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普遍得到了改进和加强,开展了系列教育,如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教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教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形势与任务,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等等。
4.由于大学生自身主观上的努力,通过学马列主义、学《邓小平文选》以及学习英雄徐洪刚等,普遍提高了政治理论素养,从而焕发出高昂的政治热情。
在存在问题上,我们认为,既有大学生自身心理发展上的不成熟性、不稳定性等主观原因,也有受国际大气候影响和面临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以及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等客观原因存在,因此,应作慎密分析,区别对待。
四、新形势下学校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理论教育
政治理论教育应该是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核心内容,也是德育的中心环节。因此,应该从“讲政治、学政治”的高度认识政治教育的特殊意义。加强政治理论教育,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不断丰富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教育,进行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教育,以及形势与任务教育。当前,应深入学习《邓小平文选》一至三卷,学习和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针对现实中存在的和学生政治思想上的深层次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加强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坚决抵制和批判西方各种错误思潮,清除政治上的模糊认识。
3.抓好各种形式政治理论教育,强化争夺意识,战斗意识和占领意识。为此,应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其次,调动各方面力量,发挥整体优势,形成教育合力;最后,运用多种形式的载体和新闻宣传媒介,广泛开展政治理论的专题教育。
(二)及时有效引导
1.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其目标是使大学生具有鲜明的阶级意识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清醒的政治态度,具有辩证的阶级分析和科学的政治判断。
2.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第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现阶段的政治方向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二,确立正确的政治观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概括地说就是四项基本原则,它“是全党团结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的共同政治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一切偏离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论和行动都是不能允许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2]第三,站稳正确的政治立场,就是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一边,坚决同反动势力作斗争。第四,帮助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中取得和积累一定的政治经验。
3.反复强化,解决深层次的政治思想问题。
(三)深化实践环节
主要是要注重和提高社会实践的内容和质量,把社会实践活动推进到一个新的层面上来;二是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锻炼和教育。
(四)注重队伍建设
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教育的队伍建设,主要是抓好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师和广大政工干部这两支队伍的建设,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这两支队伍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优势,并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发挥高等学校党、政、工、团和广大教师的整体育人优势,形成政治教育的全方位教育机制。
江泽民同志说:“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的前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年一代的状况。要从对今后十年乃至下个世纪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命运高度负责的精神,着眼于培养广大青少年”。因此,我们应深刻地认识政治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意义,下大力气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心理品质,以迎接跨世纪的挑战。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85页。
[2]《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