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寄宿生养成习惯研究论文_成良栋 张爽爽

农村中学寄宿生养成习惯研究论文_成良栋 张爽爽

(河南省信阳市新县陡山河乡初级中学,465542)

摘要:优良的习惯使人受益终生。优良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习者培育健全的人格,而且有助于学习者加强独立自主能力和意志力,而环境对于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良好的外部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人际交往环境能够使学习者在日积月累中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农村中学寄宿生由于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之中,农村中学的寄宿的硬性环境和软性环境均会对寄宿生的行为模式及习惯产生重大影响,本文立足于农村中学寄宿生的寄宿环境建设,来探讨农村中学寄宿生的习惯养成。

关键词:农村中学教育;寄宿制;养成教育;生活行为习惯

引言:

奥维德曾言:“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习惯对人生的重要作用可谓是老生常谈,而中学作为青春期发育的重要阶段,学习者可塑性较强,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和思想,也正是他们培育良好行为习惯的黄金时期。在这一命题中,农村中学寄宿生的习惯养成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一方面相对封闭的校园生活环境使其不容易受到社会外部环境不良因素的侵扰,另一方面,若无法建设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也会使寄宿公寓成为滋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温床。

一、探讨农村中学寄宿生习惯养成的意义

与城市环境相比,农村具有它独特的一面。首先,农村的经济基础与城市相比更低,基础设施薄弱,所能提供的优质资源极为有限;其次,为了子女能更好地生活,部分农村中青年人选择外出务工,将子女托付给年老的双亲抚养,这就会造成孩童的正常的家庭成长环境的缺失,而这一农村外出务工的特殊现象使许多家长选择让孩子寄宿在学校,中学的公寓成为学生的“第二家庭”,这使得中学教育成为学生成长阶段必不可缺的一部分。[1]

(一)优良的寄宿环境有益于培育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当今的中学教育中,学生在就学生活上有两种主要的形式,一种是走读,另一种则是在学校寄宿。前一种学生仅仅在学校学习,结束完一天的学习任务后便回到家庭,而另一种学生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在学校这一小环境中。学校提供寄宿环境,一方面为有困难的学生和家长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这种团体生活也让人们对学校教育多了一层另一维度的理解——教育不仅仅在学习层面,而是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

寄宿环境率先影响的便是学生的生活习惯。寄宿环境和学生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优良的寄宿环境有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优质的生活习惯。生活习惯,作为一个人立足于世最基本的行为方式,体现一个人的修养、自立能力以及基本素养,是学生日后生活和成长的奠基石。而寄宿公寓是学生直接生活的环境,无论硬性条件还是软性条件都会对学生的习惯造成影响。[2]

(二)温馨的寄宿环境有助于塑造完善的人格

另外,中学身为学生的“第二家庭”,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具有引导性作用。寄宿生活为学生提供了有别于一般家庭生活的团体生活氛围,使学生们能够在集体生活中有意识地形成互帮互助、乐于奉献,为他人着想的优良品质,同时温馨的寄宿环境也有助于塑造完善的人格,能够带给学生归属感,提高住宿者的社交能力、自我表达能力以及自信心水平。

(三)乐学的寄宿环境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生之为学生,其根本在于学习。中学生的主要任务和社会角色都与学习息息相关。而寄宿环境对于学生在学习兴趣和学习氛围的影响方面是十分直接的。乐于学习的寄宿环境将影响身处于该宿舍的每一个学生,带动他们认真踏实地完成学习任务,实现人生目标。[3]相反,一个住宿者只知道玩乐、自制力薄弱的寝室,也将会影响原本渴望学习的同学,不利于其发展。这一方面是因为人容易受到集体心理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学生原本就处于成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对于世界的认识容易受到影响,产生动摇。因此,便更应该发挥寄宿环境对于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农村寄宿环境的现状

(一)基础设施薄弱,管理松散

农村中学环境本身就具有其特殊性,与城市环境相比,它的交通不便,一般离中心城镇较远。此外,它的经济水平不高,住宿条件较差,没有24小时热水供应,没有空调、洗衣机,住宿拥挤。在部分农村地区,连按时供水供电都难以实现。教学者和学生都无法拥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心态处于压抑之中,容易出现安全隐患,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学生优良品质和良好生活习惯自然无法养成。在另一方面,农村中学的寄宿管理者资源缺乏,他们大多未能经过专业的素养培训,管理水平低,个人的素养品质和习惯均没有经过专业考核。领导者和管理者自身能力的缺乏便使得在原本已不宽裕的农村住宿环境下教育学生形成优良习惯成为一件难上加难的任务。

(二)寄宿生生活独立自主能力及个人品质水平良莠不齐

从寄宿生个人层面来看,寄宿生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和个人品质水平良莠不齐。这种“断层”现象既有其个人的原因,也有农村中学寄宿教育的不平衡和不到位之过。寄宿管理制度对于学生的寄宿习惯没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学生并不明白自己行为背后的意义,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培育加强自己的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更有甚者,一些人将校园住宿视为远离家长控制的法外之地,对同寝室的同学进行霸凌,或者邀请校外社会人士来一同住宿,作息紊乱,使寄宿成为漠视规矩的挡箭牌。

三、培育农村中学寄宿生的良好习惯的措施分析

(一)设立健康明确可实施性强的宿舍管理规章制度

要在农村寄宿环境中培育学生优良的行为习惯,首先要设立好优质明确的宿舍管理制度。所谓优质,是指管理制度要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要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而不能固步自封。比如说,学校可以参考城市优秀寄宿学校的管理模式,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所谓明确,是指宿舍管理制度不能片面化,要涉及学生生活、学习、交流的各个方面,而且要明确相关的奖惩项目。比如说,宿舍管理要求学生不能在宿舍吸烟喝酒,这是最基本的一条规定,体现的是对学生生活饮食习惯的引导。但是如果没有惩罚性措施,学生便不会放在心上。因此,规定中可以添加“如若没有做到,会被学校通报批评,并扣除相应学分”。[4]

(二)在有条件的基础上更新学生住宿的基础设施

学生住宿的硬性生活条件也是培育学生习惯一个不可缺失的部分。校方应该对学校的资金分配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在有条件的基础上更新学生住宿的基础设施。对一些老化的设备给予及时的换新,要定期进行安全检查,防范学生住宿的安全风险。

安全是住宿的首要条件。只有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才能谈习惯的养成。改善学生寄宿的环境,也有助于学生对寄宿公寓产生自豪感和归属感,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情感联系,也会使管理工作更好地进行。

(三)定期开展管理人员培训工作,形成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

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头羊,而宿管则是宿舍环境的先锋者。因此宿舍管理人员的素质尤为重要,因此应定期开展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加强宿舍管理人员与学校的互动,形成学校、老师和宿管三位一体的特色管理模式,为学生养成习惯的培训建设完整的设计实施队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寄宿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寄宿教育和寄宿环境。虽然在当今农村中学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有许多问题,但是,在老师、学校和宿舍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农村寄宿生可以收获到一个优良的宿舍软环境和硬条件,进而能快乐地成长、健康地生活。

参考文献

[1]董世华.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张文君.农村寄宿制初中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校本策略研究[D].扬州大学,2011.

[3]潘汉伟.农村中学寄宿学生生活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J].科技风,2014(06):223-224.

[4]文耀东.浅谈农村高中公寓管理现状及对策[J].学周刊,2018(09):163-164.

论文作者:成良栋 张爽爽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0

标签:;  ;  ;  ;  ;  ;  ;  ;  

农村中学寄宿生养成习惯研究论文_成良栋 张爽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