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精神研究综述及若干基本问题--图书馆精神跨学科历史思维系列论文之一_图书馆论文

图书馆精神研究综述及若干基本问题--图书馆精神跨学科历史思维系列论文之一_图书馆论文

图书馆精神研究综论与若干基本问题的思考——“图书馆精神跨学科历史思考”系列论文之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论文,精神论文,系列论文,论文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问题的提出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是对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和科学基础的探索。这一探索向两个方向发展:在广度上,融会贯通反映当代人类文明水平的各学科的学术思想成果,从图书馆学的角度进行理论重构,以不断深化图书馆学的理论研究,进而构建当代图书馆学的基础理论体系;在深度上,针对图书馆学的学科建设所面临的理论问题和人类社会图书馆社会实践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深入的思考,以探索隐藏在这些现象背后的制约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内在因素和客观规律。

每当人类社会科学技术与社会实践的进步和与之相应的学术思想的积累达到一个特定的历史水平时,人类社会便无可避免地进入一个历史文明的转型期。这一转型期是一个旧有的历史文明形态在经历了成熟时期的灿烂之后的黄昏,也是一个新的历史文明形态在其黎明到来之前的暗夜。在旧文明体系的解构和新文明系统建构这一转型和过渡时期,一方面是旧文明价值观的灵光日渐暗淡,现有的理论面对现实的和未来的挑战日益感受到力不从心的无奈甚至无能为力的苦恼,另一方面是面对价值的失落,规范的失序和理论的困惑,新文明对充满生命活力的新型价值观和相关理论的呼唤,这是新的生命对人类未来的企盼和憧憬。因此,从历史文明的角度考察,在旧文明的晚霞和新文明的旭日之间,正是梦想和梦魇纷至沓来之夜,也是人们在梦想和梦魇相互交织的混乱中整理思绪,为一个崭新的朝气蓬勃的黎明的到来做思想和精神准备之时。就是说,目前这一价值失范理论缺失的新旧文明转型时期,正是以发展人类学术思想为己任的基础研究扬弃传统,开拓未来的历史关头。

图书馆精神是图书馆的本质在人类社会精神形态领域的体现,是在一定社会和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基于对图书馆客观本质的认识而形成的反映一定图书馆行业观和图书馆价值观的精神形态,是图书馆发挥其社会职能和历史贡献的内在动力。因此,这一选题的研究,不仅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更是一项在基础研究的理性前提——价值基础层次上的纵深研究。

当今世界,是人类文明从工业文明向信息—知识文明实现整体飞跃的前夜。今日中国,正在经历着从以农业文明为特征的传统社会向以工业文明为标志的现代社会过渡并进而为实现向信息—知识社会的腾飞积蓄能量的沦桑巨变。在这一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在中国和世界都在企盼时代的理论和时代精神的历史时刻,中国图书馆学界顺应这一时代的呼唤,展开了对图书馆精神的纵深研究。这一研究在图书馆学理论和人类文明史两方面都具有世界性和普适性的学术和历史价值,对处于跨越历史阶段的复杂转型时期的中国图书馆社会实践尤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此,本文谨向开拓这一选题并做出卓越学术贡献的图书馆界同仁致以由衷的敬意。

近年来这一选题成果累累。撮其要者,有范并思对19世纪和20世纪图书馆精神历史源流条分缕析的学术梳理,并进而在此基础之上发出的对当代公共图书馆精神的时代辩护[1-2];有韩继章从学科精神和行业精神两方面对图书馆精神的解读,并提出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融合的精神诉求[1];有刘兹恒和李武对公共图书馆精神在数字时代的弘扬和延伸进行深入思考[3];有王宗义从实践的角度,特别是从具有特殊国情的当代中国社会的图书馆实践和社会认同的角度对公共图书馆精神的解读。[4]本文相信这种从当代中国图书馆实践出发的图书馆精神的思考,不仅能促进关于图书馆精神的理论研究的深化,而且将引发图书馆理论界对当代中国社会精神文明的现实水平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加以深刻反思,从而对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乃至当代中国图书馆从业队伍何以对形成于19世纪成熟于20世纪作为工业文明历史成果的公共图书馆精神缺乏认同做出深刻的思考和解答。

在这一选题领域耕耘的学者和同仁尽管学术思考角度和研究方法各异,都能以宽容的人文精神和虚怀若谷的学术胸怀相互包容相互借鉴,营造了一个万紫千红争奇斗艳且和谐统一的学术思想百花园。正如攀登珠峰,无论南坡北坡,只要方向正确,锲而不舍,必将殊途而同归,达到同一个“光辉的顶点”,共同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学术境界和精神境界。正由于如此,关于图书馆精神的研究才实现了研究选题,研究成果和研究者的学术精神境界的协调和统一,从而为图书馆学界乃至全国学术界的学风建设和学术规范建设树立了一个具有导向价值的范例。

另外对于图书馆精神的探讨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共同面临的基本问题,无论对学科理论建设还是对当代图书馆社会实践都具有重大意义。这是开展图书馆精神研究的理性动因。

在人类历史上,自从产生了文字和文献这一人类文明的成果和人类文明信息的记录技术和载体形态之后,人类便开始了对自己所创造的文明信息进行历史记录并对这些记录进行搜集整理和开发利用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一经与相对稳定的社会组织和社会机构相联系,便构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图书馆活动或图书馆现象。充分开发和利用作为人类的智慧和文明成果的知识资源,使之对现实的人类行为和社会发展产生实际的推动作用是人类图书馆活动的根本目的。因此,保存和开发利用人类文明成果和智慧成果,推动人类历史不断进步的进取精神,始终是图书馆精神的本质,这一本质,古今中外的图书馆概莫能外。这是处于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各具特色的精神形态的共同本质和共性方面,可视其为图书馆的根本精神。在这里,通过以保存和开发利用人类文明成果和智慧成果为手段,以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所体现出来的进取精神,实际上就是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与统一为基本特征的现代精神在图书馆领域的精神结晶。

图书馆活动的进行和开展不仅需要图书馆对自身价值追求的内在驱动力的推动,而且需要相应的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的支持。这种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一方面表现为人类科学技术的现实整体水平,对图书馆而言直接表现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表现为以社会管理及其管理形态为基础的社会文化环境。这样,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在体现图书馆精神时,并非直接体现图书馆精神的共性方面,而是具体体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的个性方面。就是说,图书馆的根本精神在图书馆的社会实践上总是要通过不同历史阶段的阶段精神加以具体体现。因此,我们研究图书馆精神,不仅要研究图书馆贯穿其整个发展史始终的根本精神,还要研究图书馆在其各个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阶段精神。这样,在对图书馆精神进行系统的历史思考的基础上,对现代和当代图书馆精神进行重点研究,从而指导当代图书馆学的基础理论建设和当代图书馆事业的社会实践便构成了对图书馆精神进行历史思考的全部现实意义。

2 与图书馆精神研究相关的基本概念与基本问题

2.1 图书馆本质

图书馆精神是图书馆本质的精神反映与表达。因此对图书馆本质的把握是把握图书馆精神的前提和起点。

鉴于图书馆是人类社会特别是近代以来文明社会不可或缺的社会机构,把握图书馆的本质就要涉及一个图书馆的社会定位、历史定位和定性的问题。图书馆和图书馆实践是伴随文字和文献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以信息技术与相应的信息和知识内容相互作用与统一为内容,以信息和知识资源的积累、组织和传播利用为目的的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及科学技术相互渗透促进的结果。图书馆集中了历史最高层次的文明成果和人类智慧成果,由此构成了人类文明和人类智慧的社会表达形态,当代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以科学知识和技术资源为核心的知识、智慧资源基础,科学与人文历史水平的时代标志和人类文明的历史记忆。

根据上述定性和定位及本人近年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图书馆本质是一个由知识本质、信息技术本质和社会本质所构成的三层次结构。[5-7]

2.1.1 图书馆的知识本质

图书馆作为人类社会信息和知识资源的社会载体,知识本质是图书馆本质的内核。正是图书馆的知识承载本质决定了图书馆的社会性质、社会职能、社会地位及其在人类文明史中的历史地位。同时也正是图书馆的知识承载本质决定了图书馆不仅要记录和承载知识而且要记录和承载能够代表当代人类文明最高水准的最新知识。只有这种历代最有价值的知识和智慧成果的集合才能真正构成“人类文明和人类智慧的社会表达形态,当代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以科学知识和技术资源为核心的知识、智慧资源基础,科学与人文历史水平的时代标志和人类文明的历史记忆。”

如果对科学、人文和知识这三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加以深入地比较和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一结论:无论图书馆的科学精神还是其人文精神,无不源自图书馆的这一知识本质。知识本质是图书馆本质的内核,不仅是图书馆的物质存在和社会存在的总前提,而且是作为图书馆本质的中层要素的信息技术本质和外层要素的社会本质的生成基础。

2.1.2 图书馆的信息技术本质

图书馆的技术本质是图书馆本质的中间层次。图书馆的知识积累与传播必须依靠一定的技术手段,没有技术手段知识不可能得到记录和积累更不可能得到长久而准确的传播。也就是说,离开了信息技术,知识便无以表达,无以存在,也无以记录、保存和传播开来。只有通过一定的信息技术将人的头脑中动态的,处于不断深化和发展变化状态中的活知识加以物质化和固定化,才有可能将这一物化和固化的知识进行有效的保存和利用。也正是在这一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形成对具有信息和知识资源保存、整序、传播和开发利用这种社会职能的社会机构和社会制度——图书馆的现实需要。

如果说图书馆的知识本质是认识上的、精神层面上的,那么把这种精神的存在转化为物质的存在并使其得到积累和传播就必须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正是信息技术把主观知识转化为客观知识,把人类认识和相应的社会实践结为一体,实现了主观认识和社会现实的互动、结合和统一,以此推动人类认识和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因此,在人类历史上,无论哪个时代,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总是最先应用于图书馆和与之相关的领域。这不仅从科学技术角度见证了图书馆的实际社会地位以及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中的历史地位,而且也赋予图书馆以信息技术本质,使其构成图书馆本质的要素之一。图书馆的信息技术本质构成了图书馆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是图书馆客观存在的决定因素。

2.1.3 图书馆的社会本质

图书馆的社会本质是图书馆本质的表层要素。图书馆的知识资源不仅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同时还需要一定的社会载体,即一定的知识资源存在与传通机构和确保这一社会机构充分发挥其社会职能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机制。作为一定的社会载体,图书馆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必须与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以及与之相应的人文环境和管理环境相协调。这不仅是图书馆的社会价值之所在,更是图书馆的社会生存和发展活力之所在。图书馆必须也只有在适应社会发展现实需要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功能的有效发挥,其社会价值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社会环境是图书馆赖以存在与发展的社会基础,从根本上制约和影响着图书馆的社会生存和历史发展进程。国内外的历史实践一再证明,当一个社会沿着人类文明的轨迹正常发展的时候,信息技术和人类文明成果无不首先集中到图书馆,社会成员可以借助当代最先进的信息技术从图书馆获取最新的知识和先贤的智慧,从而推动社会历史和人类文明不断进步。而当社会历史的发展经历曲折的时候,图书馆的发展往往停滞甚至遭受种种人为的社会灾难。图书馆的命运和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命运和发展始终是同步的。从图书馆发展的顺利与否就可以判断出整个社会的发展态势。可以说,图书馆是审视近现代乃至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状况的十分重要的客观指标之一。这正是图书馆社会本质的体现。图书馆的社会本质与图书馆的社会基础相联系,是图书馆社会存在的决定因素。

2.1.4 图书馆本质的结构分析与概念表述

图书馆的知识本质、技术本质和社会本质这一构成图书馆本质的三层次结构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统一。

首先,人类主观知识转化为客观知识,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类社会的知识资源积累、传播和开发利用这一完整过程,是一个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没有社会发展对知识记录和知识积累的现实需要,就不会有信息技术的出现。从先人的结绳记事、符号与图画记事和语言文字到今人的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就是一个人类知识资源的积累、传播和开发利用技术的发展历程。就是说,人类社会信息技术的形成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知识发展和知识积累是一个同一历史过程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信息技术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它是知识积累和知识传播利用的社会手段,一旦离开这一现实需要,信息技术便将失去其存在价值。而人类社会的主观知识,只有借助于一定的信息技术,才能实现其向客观知识的转化,进而实现人类社会知识资源的积累和发展。信息技术是信息和知识内容的处理手段,知识是信息技术的作用对象。二者的融合与统一,构成了人类知识和信息技术共同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而二者的分离,人类信息和知识资源(信息和知识,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的辩证统一关系另文阐述)的积累便无可能。在二者分离的情况下,信息技术的形成和发展不但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人类社会的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实践,就是在二者的这一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形成的,由此,二者也就构成了图书馆本质的主体。

其次,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个应用信息技术以知识的积累和传播利用功能为存在依据的社会机构,而作为图书馆本质的知识信息技术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功用只有在特定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在与这一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一定的历史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体现。没有社会需要和社会环境这一社会基础,图书馆的社会存在就不可思议。正是这一与一定的社会需要和社会环境相联系的社会本质,构成了图书馆的价值基础和社会基础,并从社会基础的角度上保证了图书馆的社会存在和发展。与此同时,图书馆的社会本质与知识本质、信息技术本质相互结合相互作用,构成了图书馆本质的动态结构统一体,并以此为基础,构成了图书馆发挥其外向社会功能的内在基础。

通过上述关于图书馆本质结构的层次分析和辩证分析,我们可以对图书馆本质作如下表述:图书馆的本质是由其作为精神层的知识本质、物质层的信息技术本质和社会层的社会本质三个层次结构而成的统一体。以这一统一体为内在基础,通过一定的信息技术赋予人类知识以物质载体,形成特定社会的信息—知识资源;通过一定的社会机构赋予这一信息—知识资源以社会载体,构成具有一定社会价值和社会功能的人类知识集合。这一具有一定社会组织形态和组织原则,以信息和知识资源的组织、建设、管理、传播和开发利用这一社会功能满足社会需要实现自身价值的社会机构就是图书馆。即图书馆的本质是其特定的知识本质、信息技术本质与社会本质三者的统一,正是这一统一,构成了图书馆的内在规定性。图书馆的这一内在规定,一方面作为图书馆的本质规定以此与其他形式的客观存在和社会存在相区别,另一方面作为图书馆的社会形态、社会属性、组织原则、社会价值、社会地位和社会功能的本质基础,以保证图书馆的客观存在、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

2.2 精神和图书馆精神

精神这一概念在不同的领域具有不尽相同的含义。与这些不同的领域相联系,精神这一概念又具有不同的层次。从精神的概念到图书馆精神的讨论首先要经过哲学的层次。与哲学的关系是任何严肃的科学研究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无论哪一科学,任何真正的科学创新和具有突破意义的学术成果无一不是以当代哲学思维的最高水准为自己科学思维的起点,而以对当代哲学思维局限的突破作为自己这一科学思维的终结。精神是哲学研究领域的基本概念。作为与精神这一基本概念相联系的图书馆精神的讨论,哲学意义上的精神概念不可避免地构成了这一选题科学思维的逻辑起点。另外,图书馆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和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社会结构的有机构成,关于图书馆精神的讨论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其社会学意义。当然,这里的社会学是一种纳文化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于其中的大社会学意义。最后,图书馆这一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还有其特殊的精神内涵,必须将所有关于图书馆精神的科学思维归结到图书馆学的角度,构成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体系的基本构成。

2.2.1 精神的哲学概念

精神是我们所耳熟能详的基本概念。人类的一切认识都是用以往的经验和常识来解释相对深奥的和所不熟悉的知识,对于所熟知的概念在常识语境中似乎无需解释。然而,在学术语境中,越是基本的概念,越是在常识语境中频频使用的概念越难以用准确的学术语言加以表述。另外,作为人类认识和信息交流的基础,越是基本的词汇越需要深刻的认识和准确地解释,这不仅具有语言学和文化学的意义,而且具有人类科学认知体系的整体意义。人类学术语境的一切混乱,除了相关学科理论建设方面的原因之外,更多的原因源自于常识语境的干扰。当然,对常识语境的规范能力和抗干扰能力,也是审视一门学科理论建设成熟程度的重要指标。精神,首先是一个哲学概念,而且是一个哲学基本概念。为此,关于图书馆精神的讨论,无论在确定科学思维的起点角度还是在语义角度,都有必要从精神概念哲学意义的思考出发,以排除常识语境的干扰。以下是若干关于精神概念的权威定义:

与“物质”相对。唯物主义常将其当作“意识”的同一概念。指人的内心世界,包括思维、意志、感情等有意识的方面,也包括其他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方面(《辞海》1999年版)。

同物质相对应,和意识相一致的哲学范畴。(《中国大百科全书》1998年版)

Mind is a philosophical concept normally contrasted with the concept of body.(精神是一个与肉体这一概念相对应的哲学概念)(《美国百科全书》1983年版)

One thing that sharply distinguishes man from the rest of nature is his highly developed capacity for thought,feeling,and deliberate action.(精神是“人和自然其他事物的鲜明区别,即其高度发达的思维能力、情感能力和采取有意识的行动的能力。”)(《大英百科全书》1983年版)(说明:上述两条关于精神概念的英文定义,其中文译文系本文作者所加。为使读者能够准确把握英文定义愿意,故将中文译文与英文原文对照列出。另外,《大英百科全书》1983年版的这条定义在《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2001年版中的中文译文是:“人和自然界其他事物的鲜明区别在于他具有高度发展的思维能力和情感,并能采取有意识的行动。”本文作者认为,这一译文在语言学与语义角度,基本表达了英文原意。但从哲学和学术意义上,显然未能全面而准确地表达出原文内在的逻辑关系。)

从上述关于精神的定义可以看出:一方面精神是与物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另一方面强调了人的行为是以精神为指导的有意识和有目的的行为,而非简单的本能反应。由此可见:人不仅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精神是一种能力,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能力。精神现象则是人区别于其他事物而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性特征,正由于精神的存在而使人成为世界的万物之灵。由此可以推知:图书馆精神应该是一有其精神个性和实际内容的人类精神,这一精神是图书馆在精神形态领域与其他社会机构与行业的本质区别。这是在哲学层次上对图书馆精神所进行的转发和结论性认识。

2.2.2 精神与图书馆精神研究的社会学意义

图书馆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因此对于图书馆精神的探讨仅仅停留在哲学层次上是不够的,还要从哲学层次下延到社会学层次上进行思考。

严格说来,在社会学领域讨论精神问题属于哲学社会学的范畴。哲学社会学是用哲学的方法来研究和思考社会问题的一门科学。社会学研究无可避免地要涉及人的精神问题。人类的社会活动和这些社会活动所产生的相关问题是社会关注的主要对象。人类社会活动又是有意识的行为,是人类的特定精神活动在社会实践层面的延伸和表达。如果没有精神的导向与精神的互动,人类的社会行为既无可能形成也无从进行和发展。人类的社会行为实际是由内外两种活动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个统一过程。一种是内在的精神活动,另一种是作为这一精神活动的外在表达形式的社会活动。这样,作为研究社会现象的社会学就不能不研究人的精神问题。

在社会学意义上,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精神概念,并不是从物质与精神这一对哲学基本概念的相对关系的角度的思考,而是在精神的哲学本义的基础上对某一特定社会价值的认定,以及对这一所认定的价值的执着追求。在社会意义上说体现了某种精神,就是对特定价值思维和价值意识以及在这一价值思维和意识下的价值行为的认定。图书馆是人类社会的组成部分,图书馆精神作为一种行业精神,是人类的社会精神在图书馆这一行业的具体体现。在这个层面上,图书馆精神的展现过程就是图书馆价值的实现过程。当然这是一个与人类社会的图书馆社会实践和图书馆学的科学探索相统一相一致的同一历史过程。

在工业文明鼎盛期到来之前的漫长历史时期,人类一直在严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压力之下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在这一情况下,人类唯有以其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才有可能实现其生存和发展的目标。然而,随着工业时代物质文明的日益繁荣,人类不但日益摆脱了在自然环境面前的被动地位,而且赢得了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进入从工业文明到信息文明的转型期以后,一方面是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的相对优越,另一方面是人类对新时代新文明的精神准备严重不足(具体表现为理论准备不足和社会心理准备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往日“穷则思变”的进取精神日渐消退,而以及时享乐为终极目标,以实现技术和金钱的交换为实现手段的这一价值取向和价值实现模式日益形成市俗文化语境的基本词汇。这一社会文化学和社会语言学现象在强烈地印证着这一价值取向以何等狂野的气势与时速在全世界的范围内迅速蔓延。爱因斯坦的“人类虽在,人心已死”的警告性预言,目前正日益成为不争的现实。面对这一精神的社会人向生物的自然人急剧退化的人文灾难,面对人类精神的深重危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发出人类末日的惊呼,进行重振人类精神的思考。在这一形势下,关于人类精神和图书馆精神的学术思考,其社会学意义自然不容低估。

2.2.3 精神与精神研究的图书馆学意义

在图书馆学意义上的精神含义属于图书馆哲学的研究内容。通过对人类科学发展历程的考察,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认识:一门学科当其基础理论研究达到一定深度时,必然上升到哲学层次的思考;否则,这一学科的基础理论就还不够成熟。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和知识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到了制约性甚至是决定性的基础作用,信息和知识的资源性作用由过去的隐形状态变成当今的显性状态。在这样的历史阶段和时代背景下,以信息—知识资源的科学组织及有效开发利用为宗旨的图书馆学,已经具备了走向成熟的历史条件,它必然会向一个更为成熟和完善的历史阶段发展。这样,图书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必然要上升到图书馆哲学的历史思考。本文所提出的关于图书馆精神的历史思考,其实质是指在对图书馆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定位,而一切图书馆学的学术活动和图书馆事业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最基本的内在驱动力就是对图书馆价值的充分实现而进行的不懈追求。所谓图书馆精神,就是对图书馆价值不懈追求的过程中所体现的不断进取的精神状态和价值取向。因此,关于图书馆精神问题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是图书馆哲学不可回避的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理论课题。

2.3 图书馆本质、图书馆精神与图书馆实践

精神是人区别于物的本质性因素。无论是作为人的个体还是特定的社会群体或是人类整体,由于价值取向不同,与价值取向相互作用的人的行为及其所涉及的社会领域和社会环境各异,人类精神呈现为一种千姿百态的状态。然而,在这些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精神形态中,唯有在科学和人文两个方面的不断进取精神是最能体现人类本质的精神形态。唯有这一精神形态是支持和推动人类生存和发展,推动人类社会历史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在不同的社会领域和社会方面,人类的这一进取精神又各具不同的具体内容和形式,而求知与探索则是人类进取精神的最基本同时也是最为集中和最高的表现形式。正是这一对知识的不断追求和对主客观世界的内在规律的不断探索所表现出来的进取精神构成了人类知识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驱动力,当然也是知识积累和图书馆存在与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和精神前提。图书馆的知识本质,就是在知识——这一人类进取精神历史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图书馆的信息技术本质不仅仅是图书馆的技术基础,同时也是人类的求知和探索这一不断进取的精神之光在技术角度的折射,是图书馆知识本质的特殊表达。图书馆的社会本质,既是社会的,也是人文的,二者的内在联系不可分割。无论是社会的还是人文的,都无从割断与人类的求知和探索这一进取精神的内在联系。失去这一联系,无论是社会的发展还是人文的进步抑或图书馆的形成、存在和发展都是不可思议的。可见,尽管在理性思维上,我们可以就图书馆本质的不同层面从不同角度详加分析和探讨,然而在实际上,图书馆本质的三个层次是相互交织融为一体的。而在科学和人文两方面求知不止探索不休的进取精神,就是将图书馆本质这一个三层次结构系统牢牢联结在一起的动态和能动的纽带。由此可见,从人类文明和图书馆的关系角度而言,人类的进取精神,构成了图书馆和图书馆本质的精神前提,并由此决定了图书馆的基本价值取向。

图书馆本质与人类进取精神的内在联系和基本价值取向决定了在图书馆的社会实践中必然也必须弘扬人类的这一根本精神。所谓图书馆精神就是在对图书馆本质准确把握的基础上,为实现图书馆价值而不断进取和不懈追求的精神状态。这样,求知、探索不断进取的精神不仅仅是整个人类社会在其整个历史文明发展的完整历程中的基本精神和根本人文价值取向,同时也是人类图书馆实践的根本精神。图书馆与人类文明在人类精神和价值取向上的一脉相承,鲜明地反映了图书馆与人类文明相一致,与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相始终的基本规律和本质性特征。[8]需明确的是,图书馆的这一根本精神一方面要通过不同历史阶段的阶段性精神即时代精神加以具体体现,另一方面要通过图书馆的一系列业务运作过程,也就是图书馆社会职能的发挥过程加以落实。就是说,无论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精神发生多么巨大的变化,也无论不同业务运作之间是多么千差万别,图书馆的这一根本精神,不仅贯穿于图书馆事业历史发展的始终,而且贯穿于图书馆一切业务活动的始终。

如上所述,图书馆精神作为人类精神形态的一种特定的行业精神,其精神个性主要表现为与人类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相一致,与能表现人类进取精神的各时代主流精神相一致,这一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对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的不懈追求,因而是实现图书馆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的精神支柱和精神保证。

人类学无止境探索不息的进取精神决定图书馆的本质,图书馆本质决定图书馆精神,图书馆精神则一方面反映和体现图书馆的本质,一方面指导图书馆的社会实践,而图书馆实践则在体现图书馆精神和人类进取精神的同时,不断强化和巩固图书馆的本质进而促进图书馆精神和人类精神的发展与提升。这就是人类精神、图书馆本质、图书馆精神与图书馆实践之间的辩证统一和循环互动关系。

标签:;  ;  ;  ;  ;  ;  ;  ;  ;  ;  ;  

图书馆精神研究综述及若干基本问题--图书馆精神跨学科历史思维系列论文之一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