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 湖南湘西 416000
摘要: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中一过性无症性ST-T改变对诊断冠心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从2017年1月-2017年5月在我院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的患者中选取184例,根据动态心电图中有无一过性无症性ST-T改变分为两组。动态心电图中有一过性无症状性ST-T改变为研究组92例,另选择92例动态心电图无ST-T改变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观察两组冠状动脉造影发生的阳性率。结果 动态心电图中存在一过性无症状ST-T改变的研究组92患者中冠状动脉阳性的75例,阳性率为81%;动态心电图中不存在一过性无症状性ST-T改变的对照组92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的12例,阳性率为13%。研究组冠状动脉造影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动态心电图中发生的一过性无症状性ST-T改变对冠心病及冠心病无症性心肌缺血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一过性无症性;冠状动脉造影
动态心电图(Hotler)是临床上诊断冠心病常用的无创性检查方法之一。动态心电图能够长时间不间断的准确记录患者的心电活动,冠心病患者日常生活中出现心肌缺血,特别是一过性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时均能准确记录。从而为临床诊断冠心病提供了可靠的诊断依据。本文从2017年1月-2017年5月间来我院做动态心电图检查的1921例的患者选取1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追踪分析,探讨动态心电图中一过性无症性ST-T改变对诊断冠心病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7年1月—2017年5月间来我院做动态心电图检查的1921例的患者选取1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动态心电图中有无一过性无症性ST-T改变分为两组。动态心电图中有一过性无症状性ST-T改变为研究组92例,另选择92例动态心电图无ST-T改变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组92例患者中男性54例,女性38例,年龄在39岁-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5+0.9)岁。对照组成92例患者中男性50例,女性42例,年龄在38岁-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8+0.8)研究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等多面均无显著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①所有患者均行动态心电图检查,且认真记录动态心电图日志未诉有胸闷、胸痛等特殊不适。②所有患者均在做动态心电图后一周内给予冠状动脉造脉检查,进行追综对比分析。③ 所有患者均排除心室肥大、心肌病、中重度心功能不全、药物影响、电解质紊乱、脑血管意外、体位等影响动态心电图ST-T改变的常见因素。④详细询问患者佩带动态心电图过程中的自觉症状,认真阅读动态心电图日志,以明确所有患者均无自觉症状。
1.3判定标准
1.3.1判定心肌缺血的标准采用大多数学者认同的“3个一”标准:(1)J点后80ms处测量ST段呈水平或下斜型压低≥0.1mv。(2)每次发作引起ST段明显移位至少持续≥1min。(3)每次发作间隔≥5min[1]。
1.3.2冠状动脉造影成像的阳性诊断标准为:用直径法表示,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的任一支出现病变其分支狭窄>50%[2]。
1.4方法
研究组与对照组均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采用的仪器为今科医疗12导联动态心电图记录仪,分析系统版本为今科医疗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D版。所有患者均由专人佩戴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记录仪,两上肢电极分别安放于左、右锁骨下窝双下肢电极分别安放于左、右肋弓与左、右锁骨中线交点处。胸部V1-V6导联电极安放位置与常规心电图胸导联体系相同。为保证动态心电图记录质量均采用优质电极片及在贴电极片处皮肤进行酒精脱脂及细砂纸轻磨双重处理。所有患者的动态心电图数据均由两位具有丰富心电图诊断经验副主任心电图诊断医师进行分析与诊断。把所有患者的动态心电图数据与冠状动脉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表1 研究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对比分析
动态心电图中存在无症状性一过性ST-T改变的研究组92患者中冠状动脉阳性的75例,阳性率为81.5%;动态心电图中不存在无症状性一过性ST-T改变的研究组92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的23例,阳性率为25.0%。研究组冠状动脉造影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冠心病为中老年人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对于冠心病的诊断近年来开展了许多的检查方法:如超声心动图、心肌核素显像、心肌磁共振及冠状动脉造影等,使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率提高。但目前,Hotler仍是院外和日常生活中发现冠心病和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唯一方法,在此方面的诊断作用已经得到肯定得到肯定。另有报道证实,在动态心电图监测中,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频率较心绞痛发作高3-4倍[3]。本文中所有患者在行动态心电图检查过程中均无胸痛、胸闷等心绞痛的自觉症状发生。但动态心电图记录有一过性无症状ST-T改变组冠状动脉造影的阳性率(81.5%)明显高于无一过性ST-T改变组(25.0%)。提示动态心电图中一过性无症状性ST-T改变对冠心病及冠心病无症性心肌缺血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动态心电图能对患者的心电活动进行长时间连续不间断记录,从而能够获得大量的心电信息,有效的弥补了常规心电图记录时间短、信息量少的不足。从而对冠心病诊断提供了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特别是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是指存在冠状动脉病变或冠状动脉痉挛的患者具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心电活动、左室功能、心肌血流灌注及心肌代谢异常),而临床无心绞痛或心绞痛等同症状。无状性心肌缺血通常分为三型:Ⅰ型:临床无症状的心肌缺血。Ⅱ型:心肌梗死后的无症状心肌缺血。Ⅲ型:心绞痛同时伴有无症状心肌缺血[4]。目前无症状心肌缺血普遍认同的机制主要是心肌氧耗量增加及心肌氧供量减少。(1)因患者的冠状动脉有固定性狭窄,由于运动、劳累、饱餐、情绪激动等使血压升高及心率加快,不能相应适应和满足心肌氧耗量增加,表现为快频率依赖性,常表现为白天发作性心肌缺血。(2)个体差异对疼痛的敏感性差异有关。有部分无症状心肌缺血的疼痛程度较轻,持续时间较短,还未能达到心绞痛发生疼痛的阈值。某些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发生病变如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以及患者当时的精神状态如情绪紧张等,均可导致疼痛的阈值升高而发生无症状性心肌缺血。(3)心肌供血减少从而造成心肌的供氧量减少,多在患者夜间或休息心率减慢时发作,常表现为心率缓慢的依赖性。心肌的供血减少常与冠状动脉的痉挛相关,夜间迷走神经张力的增加,冠状动脉张力的增高,常处于收缩状态,血流减慢等使冠状动脉的储备力下降而引发心肌缺血。心率的快慢与缺血的程度呈正相关,心率越快时,心肌缺血症状越严重。[5]。
总之,12导动态心电图中发生的一过性无症状性ST-T改变在排除影响ST-T改变的其他因素后对冠心病及冠心病无症性心肌缺血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特别是提高了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检出率。动态心电图具有简便、实用、长时间记录、重复性好、无创等优点,临床对怀疑冠心病的患者应常规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斌,郭继鸿.运动试验和动态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的诊断与评价,临床心电学杂志,2001,3(10):129-132
[2]俞小荣,徐标等.动态心电图夜间ST-T改变的临床意义,心血管康复杂志,2015,2(1):76-78
[3]郭继鸿,张萍.动态心电图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615-683
[4]许玉韵,胡大一.冠心病心电图诊断。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6
[5]周荣军,卢喜烈.12导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向缺血的诊断价值。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9,11(2)129-130
论文作者:安俊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9
标签:心电图论文; 心肌论文; 冠状动脉论文; 动态论文; 患者论文; 冠心病论文; 造影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