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制结构调整与共产党宣言的理想原则_共产党宣言论文

所有制结构调整与共产党宣言的理想原则_共产党宣言论文

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与《共产党宣言》的理想原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产党宣言论文,所有制论文,原则论文,理想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这是一个内容浩繁的大课题,本文无力涉猎这一课题的全部内容,而仅仅就《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关于无产阶级执政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问题作一探讨。所以研究《宣言》这一共产党的代表作,是因为它是现代无产阶级先锋队共产党的伟大纲领、行动指南,它集中、完整地反映了共产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和世界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指出了资产阶级时代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以及人类社会将进入无产阶级时代的不可避免性,深刻地阐明了无产阶级执政后经济变革的漫长历史过程和私有制、国有制、阶级、国家之间的同步发展关系,阐明了无产阶级解放人类、解放世界的战略思想。之所以研究所有制问题,是因为所有制问题是积几千年文明史所证明了的社会根本问题,是社会经济基础,它决定社会上层建筑,是社会变迁、政治变革的最深层次的原因。因此历来为社会所关注,被各个政党关注。《宣言》强调指出:“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

自十月革命之后,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界受“左”的思想支配,没有完整、准确地理解《宣言》关于无产阶级政治统治下所有制变革进程的基本原理,过早、过快的地废除了私有制,迅速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从《宣言》的思想观点来看,至今,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和实践还远远没有突破《宣言》所描绘的所有制变革的蓝图。所以,为了进一步搞清“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什么”,重温《宣言》中关于无产阶级执政后变革所有制关系即社会经济基础的理论,是非常必要的。

为了准确地把握所有制变革进程的理论,本文讨论的问题如下:一、研究所有制变革进程理论的方法论问题;二、无产阶级政治统治的阶段性及认识它的意义;三、无产阶级政治统治时期所有制变革的进程;四、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对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一、研究所有制变革进程理论的方法论问题

为了准确的理解《宣言》关于无产阶级执政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变革过程的理论,需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把所有制变革进程置于什么范围来考察;研究所有制变革理论的方法;判断所有制变革的标准。

第一,把所有制变革进程置于什么范围来研究,是孤立地在一国范围内处理所有制变革,还是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整体来处理一个国家内所有制的变革问题。《宣言》讲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可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恩格斯在总结。《宣方》基本思想时指出:“这一思想在我看来应该对历史学做出像达尔文对生物学那样的贡献。”这说明无产阶级执政后,在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时,应该把这些问题放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总进程中来观察思考,来制定方针、政策、路线。对所有制的变革也应该如此,就放在世界革命的总进程中来思考把握,来制定路线、政策和步骤。对社会问题的处理、对所有制的改造,不能仅仅局限在本国范围 内,脱离世界革命进程,采取速决战的方式,在短期内彻底废除私有制。因为无产阶级不解放全人类就不能解放自己,在政治上是如此,以经济上也是如此。在经济上不能彻底废除全世界的私有制,就不可能彻底废除本国的私有制。如果人为地、彻底地废除了本国的私有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已充分证明这种作法是行不通的,不是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而是不利于甚至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把所有制变革置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总进程中来把握,是正确处理这一问题的出发点。

第二,研究所有制变革进程的方法,总的讲是唯物辩证法,具体需要从三个统一体中来把握、处理所有制变革的进程。在生产方式的统一体内把握生产关系结构的变革。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不但分别在三个统一体中判断、处置同一个所有制问题,而且还要把这三个统一体联系起来,综合起来在一个更大的统一体中观察、处理所有制结构的变革进程。因为所有制的变革进程,不仅决定于社会秤力的发展水平,而且还取决于上层建筑的发展状况;不仅决定于经济问题本身,而且还集中表现在政治上,即无产阶级国家的存在与消亡上。《宣言》认为“当阶级差别已经消失而且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手里的时候,公从的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这说明娄经济发展到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体的时候,无产阶级国家就失去政治性质,无产阶级国家最终消亡。然而,当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进程还未达到这一境界时,在经济上必然存在私有制和无产阶级国有制,与此相适应在政治上存在无产阶级国家和阶级差别。

然而,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界忽视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即无产阶级国家二者之间的同步发展关系。结果是社会主义国家速决战式地彻底废除了私有制,但在政治上还存在阶级差别,存在无产阶级国家。这显然是割裂了政治与经济发展变化的同步关系。事实证明这是违背《宣言》思想的。

第三,衡量所有制变革进程的标准。作为经济标准,就看所有制的变革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原始公有制被私有制所代替,因为这种公有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而私有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存在几千年以来,有其历史的进步性,也有局限性。在无产阶级执政后,在私有制的积极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之前,应该充分利用,促进生产力发展。再者,生产力的发展也有量变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发展起来,不可能一下子发展到足以完全建立公有制经济,彻底废除私有制经济所必要的程度。所以由生产力的逐步发展所决定的私有制的废除和公有制的建立都必须是逐步的、长期的。人为地,不顾客观条件限制,过早彻底废除私有制,实践证明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调动各种积极因素。

衡量所有制变革进程标准仅仅从经济标准即生产力发展水平来判断是不够全面,不易把握的,因此还需要用政治标准来把握、判断。《宣言》告诉我们:“在发展进程中,当阶级差别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手里的时候,公众的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原来意义上的政治权力,是一个阶级用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这段引文所揭示的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是: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手里这一经济问题的集中表现是阶级差别已经消失,公众的权力失去政治性质。然而,必须强调指出,这里所说的政治与经济的这种关系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结果。在这最终结果之前,经济上将长期存在私有制和无产阶级国有制,而作为这种经济基础集中表现的政治是阶级差别长期存在,无产阶级国家长期存在。所以,私有制是否能彻底废除,其根源在于经济,但它不是唯一的因素,还取决于政治即阶级差别的消灭,公众权力失去政治性质。

二、无产阶级政治统治的阶段性及其意义

无产阶级取得政治统治后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将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一般讲,要经历始初阶段(第一阶段),中间阶段(第二阶段)和最后阶段(第三阶段)。

第一阶段,世界无产阶级在少数国家取得政权的时期。《宣言》和《共产主义原理》中都指出,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就是建立自己的政治统治,成为统治阶级。还指出无产阶级将首先在少数文明国家如英、美、法、德等国同时胜利取得政权。即使如此,从全世界来看,无产阶级执政的国家还只是少数几个,而大多数国家都是资产阶级国家的,那么,少数无产阶级国家就处在汪洋大海的资产阶级国家的包围之中,显然这样的国际环境对无产阶级国家来说是险恶的。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处境正是如此。少数无产阶级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与资产阶级国家和平相处,就必须实行正确的内外政策,加强国防,增加威慑力量。

自无产阶级国家出现之后,世界形势出现了新格局。从全世界看,国家结构由单一的剥削阶级国家的一统天下,变成剥削阶级国家与劳动阶级国家同时并存的局面,从社会矛盾来看,出现了少数社会主义国家与多数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新矛盾。从阶级矛盾来看,出现了执政的无产阶级同执政的资产阶级的矛盾。至今人类社会尚处于这一阶段。

第二阶段,由于无产阶级革命影响的扩大,革命形势的发展,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国家由少数发展到多数的阶段。世界形势、世界格局将发生巨大转折,不再是多数资产阶级国家包围少数无产队级国家,而是多数无产阶级国家包围少数资产阶级国家,这时操纵国际事务的主动权已不在资产阶级手中,而在无产阶级手中。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进程将大大加快,革命形势将进一步向有利于无产阶级方向发展,至今人类社会还没有进入这一阶段。

第三阶段,伴随着世界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推进和发展,当全世界所有国家的无产阶级打倒本国的资产阶级之时,就是无产阶级在世界所吸国家建立政权之日,这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发展的崭新阶段。人类社会进入这一阶段之后,表明在世界范围内将全面展开一步一步地夺取资本,建立国有制,消灭阶级差别的宏伟事业。这一事业,最终完成不在这一阶段的初期,也不在这一阶段的中期,而在这一阶段的后期。至今人类社会离这一阶段还相当遥远。

在无产阶级政治统治下,确定所有制变革所处的阶段,明确其战略任务,废除私有制,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其长期性要与阶级差别消失的长期性同步,要与无产阶级国家消亡的长期性同步,要与生产力发展过程的长期性同步,从而制定与其相适应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宣言》运用抽象分析的方法,指出无产阶级政治统治不论处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哪一个阶段上,经济上的基本任务都是改造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国有制,解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桔。同时,大力发展生产力,为进一步变革所有制关系创造物质条件,推动所有制变革的进程,增加社会主义的经济实力,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宣言》认为私有制的变革进程,同阶级差别的变革进程、同无产阶级国家的变革进程,三者是同步一致的,是同一过程的不同方面。私有制的消灭、阶级差别的消灭、无产阶级国家失去政治性质,这些最终结果的出现是无产阶级的最终目的,因此,它只能出现在第三阶段的后期。

私有制的废除由少数国家部分废除,发展到多数国家部分废除,最后发展到所有国中分废除,一直到全世界所有国家全部废除即彻底废除,这是私有制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这自然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在政治上的集中表现是阶级差别消失,无产阶级自身的消亡,无产阶级国家消亡,这同样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如果忘记这一历史过程的长期性必然会犯“左”倾错误。

三、无产阶级政治统治时期所有制变革的进程

《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在发展进程中,当阶级差别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手里的时候,公众的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原来意义上的政治权力,是一个阶级用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如果说无产阶级……通过革命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并以统治阶级的资格用暴力消灭旧的生产关系,那么它在消灭这种生产关系的同时,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存在的条件,从而消灭了它自己这个统治的阶级。”如何从以上引文中理解这些经典论述呢?可以看出,在无产阶级政治统治下,将会存在几种截然不同的政治经济现象。其一,在无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初始阶段,由于实行“一步一步”地夺取资本的政策,在经济上开始出现了已经被夺取的部分资本,从而建立了部分无产阶级国有制,同时还存在没有被夺取的另一部分资本主义私制。这就是无产阶级执政初期的所有制结构。与此相适应在政治上存在阶级差别和无产阶级国家,这是无产阶级执政初期的政治结构。其二,明确地同了在无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最后阶段,在经济上,当完成了夺取“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手里”的任务之时,就是“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手里”之日。与此相适应,在政治上,无产阶级由开始成为统治阶级,到最后在消灭旧的生产关系的同时,消灭了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存在的条件,“从而消灭了它自己这个阶级的统治”即无产阶级国家的最终消亡。其三,在上述两个阶段之间,在经济上同时存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和无产阶级国有制,同时存在这两种所有制变革的过程,即私有制逐步削弱,国有制逐步壮大的过程。在政治上必然存在阶级差别,阶级对立和无产阶级国家,存在它们的发展变化过程。可见,以上经典论述,言简意赅地勾划了无产阶级执政后革命总进程的蓝图,它包含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下面将以上三种情况置于世界无产阶级政治统治的三个阶段来加以考察。

第一阶段是世界无产阶级在少数国家取得政权后的所有制变革时期。在这一阶段,无产阶级国家利用自己的政权“一步一步”地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即实行逐步废除私有制和建立国有制的政策。自然在这种条件下的所有制结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与无产阶级国有制同时并存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经济成份从比重上讲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占的比重大,而无产阶级国有制比重小。从世界范围来看,少数无产阶级国家国有制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同时并存,交处于资产阶级私有制的包围之中。在如此险恶的国际环境下,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最大。受这种国际大气候的影响,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证明,最容易产生“左”的思潮,干扰逐步废除私有制政策的执行,代之而起的是速决战式的彻底消灭私有制政策的推行。可见,“左”的思潮的产生是与社会主义国家所处的国际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

《宣言》指出要逐步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这就意味着在逐步废除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一部分尚未废除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而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这种商品经济是世界商品经济统一体的组成部分,很明显,《宣言》认为在逐步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进程中,必然存在商品经济。如此,无产阶级国有制经济面对世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存在,面对国内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存在,必然要采取商品经济的形式与之交往。所以,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同无产阶级国有制商品经济构成了无产阶级政治统治下的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

第二阶段是在世界无产阶级在多数国家取得政权后的所有制变革时期,无产阶级废除私有制的任务已扩大到世界大多数国家。大多数国家部分消灭私有制,部分建立国有制,出现了无产阶级统治下的私有制与国有制同时并存的新局面。从世界范围来看,出现了无产阶级统治下的所有制结构与资本主义世界的所有制结构同时并存的局面。当世界无产阶级国家的私有制形成包围之势。在这种国际形势下,将大大加速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进程。

与大多数国家仍然部分存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相适应,在这些国家中仍然存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无产阶级国有经济为了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交往也必然采取商品经济形式。这时,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无产阶级国有制商品经济共同构

成了无产阶级政治统治下的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可见,所有制变革的进程即使发展到这一步,商品经济仍然存在。

第三阶段是无产阶级在全世界所有国家取得政权后的所有制变革时期。无产阶级革命进入这一崭新的历史时期,废除私有制,建立国有制的任务由原来覆盖多数国家,发展到覆盖所有国家。即使如此,也只能仍然逐步地、部分地废除私有制,逐步地、部分地建立国有制。从全世界来看,资本主义国家的所有制与无产阶级统治下的所有制同时并存的时代已经结束,代之而起的是世界无产阶级统治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与无产阶级国有制同时并存的时代。之所以在全世界“一片红”的条件下,仍然存在两种所有制并存的局面,其根本原因是社会还不可能立即创造出完全建立国有制、彻底废除私有制的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又因为彻底废除私有制,完全建立国有制,意味阶级差别的消失、无产阶级本身的消失和国家的消亡即公众权力失去政治性质。

与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存在相适应的是世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仍然存在。无产阶级在全世界取得政权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无产阶级国有制商品经济共同构成了世界无产阶级国家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内容。各个无产阶级国家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将把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推向崭新的阶段。这一新阶段就是《宣言》讲的阶级差别完全消失,全部生产集中联合起来的个人手里,公众的权力失去政治性质。这种社会现象的出现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发展的最终结果。这表明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统一体中,私有制的彻底废除,国有制的完全建立需要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在社会形态统一体中,无产阶级国家的最终消亡是由非常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在政治与经济的统一体中,非常高度发达的经济其发达程度要达到足以使政治即公众权力失去政治性质的程度。这还表明,私有制的彻底废除,国有制的完全建立,联合体所有制的出现,阶级差别消失,公众权力失去政治性质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同一总过程的不同方面。所以,无产阶级在本国执政后不能孤立地处理所有制的变革问题,而要把它放在社会问题的三个统一体中来研究、把握,要放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总进程中来研究和把握。

四、当代社会主义国家调整所有制结构的尝试

自十月革命以来社会主义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这无疑是完正确的,是与《宣言》关于“消灭私有制”的思想完全一致的。因为历史和现实不断地证明着这样一个事实,即阶级对立以及贫富两极分化的经济根源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但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废除私有制的进程中,采取速决战的政策,短时间内彻底废除了私有制,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这一实践在理论上与《宣言》关于私有制、阶级差别、无产阶级国家三者同步发展变化的思想并不一致。《宣言》认为,当私有制存在的时候,阶级差别、无产阶级国家必然存在;当私有制彻底废除的时候,阶级差别、无产阶级国家将自行消亡。然而,在过去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中,彻底废除了私有制,但阶级差别仍然存在,无产阶级国家仍然存在。当然,这种存在是非常必要的,不可避免的,是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和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如此,部分私有制的存在就有必然性,因为社会生产力仅仅发展到部分消灭私有制、部分消灭阶级差别的阶段,而远远没有达到彻底废除私有制的程度,所以,部分私有制的存在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长期持。不仅如此,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还决定无产阶级国家的发展进程,即在近现代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无产阶级国家不是削弱,而是加强、发展和完善,更谈不上消亡的问题。近现代生产力既决定在经济基础方面,只能部人废除私有制,部分建立国有制,又决定了在上层建筑方面无产阶级国家只能强化、完善。可见,经济方面的变革进程和上层建筑方面的变革进程,都根源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进程。所以把生产力、所有制、国家三者置于一个统一体中来观察是如实地反映社会发展进程的各种关系。如果孤立地仅仅在经济上用速决战的办法超前彻底废除私有制,忽视了无产阶级国家发展进程的制约,是认识上的形而上学,同时,也表明缺乏系统论的思维方式。

对理论理解上的失误,会导致政策上的失误;政策上的失误,又导致实践中的失误。这就造成了社会主义国家在所有制结构上的单一公有制。实践证明,单一公有制的建立以及在此基础上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造成了各种社会问题。如在经济上,所有制过于单一,不利于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政府和企业职责不分,企业失去活力,政府行为不规范;中央的垂直领导及其经济关系与地方领导及其经济关系。相互分割,人为地割断经济往来,造成不应有的浪费;在分配中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抑制了劳动者的积极性。由于这些弊端的存在,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失去活力,社会主义优越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种状况,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遇到了严重危机,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导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剧变,导致了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分崩离析。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最深层次的原因是经济问题。

面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训严酷的事实,邓小平同志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战略眼光出发,作出了社会主义改革的英明决策,在中国大胆地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调整所有制结构,把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经济成份;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政企分开,明晰产权;发展横向联合,打破打块分割,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把责、权、利统一起来,克服平均主义。这一切都是为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都是为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否则社会主义制度就难以巩固。中国自改革以来,其成就举世瞩目,说明只有改革才有出路,才有光辉的前景。因此,社会主义国家调整所有制结构,改革经济体制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再现了《宣言》关于所有制、阶级、国家的同步发展关系。

标签:;  ;  ;  ;  ;  ;  ;  ;  ;  ;  ;  ;  ;  ;  ;  ;  ;  

所有制结构调整与共产党宣言的理想原则_共产党宣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