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_知识经济论文

知识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_知识经济论文

知识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世界经济论文,格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经济格局是世界各国或国家集团间通过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形成的一种世界经济结构。

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强和巩固了美国的国际经济地位

(一)美国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巩固和加强了其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尽管美国一直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但20世纪70—80年代,受两次严重石油危机的沉重打击以及经济周期等因素的影响,美国几次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经济地位受到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日本、欧共体国家前所未有的挑战。

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改变了这一不利趋势。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和高科技产业不仅给美国经济重新注入强劲的增长动力,而且还拉大了美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差距,巩固和加强了其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地位。首先,创新技术和产品的不断出现刺激了美国国内和世界范围内消费和投资需求的增加,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的经济增长。其次,创新技术对传统生产过程的改造,提高了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竞争力,使其国民产出迅速增加。

(二)美国知识经济发展水平的领先加强了世界各国对美国经济的依赖

1.科技水平的领先提高了美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工业经济条件下的国际分工主要表现为:以美国、欧盟和日本为首的发达国家以资本密集型工业为主导产业,发展中国家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产业,进行国际分工。在这种分工格局中,美国、欧盟和日本处于大致相等的地位。科技水平的绝对领先使美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提升至最顶端,美国以信息、网络、生物等高科技产业为主,与日、欧等国的工业制造业进行国际分工;随着信息和网络科技在世界经济中的普及和应用,高科技产业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先地位也越来越巩固。

2.科技水平的领先加深了世界市场对美国经济的依赖

首先,创新技术和高科技产业的不断涌现改变了美国的出口贸易结构,使美国出口贸易出现强劲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微软、思科、甲骨文等为首的高科技企业出口贸易成为美国出口贸易结构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各国对美国高科技产品的需求持续上升,世界市场越来越离不开美国的高科技产品。其次,知识经济产生的“财富效应”促进了美国进口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增强了美国对世界经济的辐射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高科技企业的日益关注和对高科技企业股票的不断“吹捧”,以高科技企业为主要交易对象的美国纳斯达克证券市场开始高速扩张,高科技企业股票价格节节攀升。

二、日本知识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失误与日本国际经济地位的相对衰落

(一)20世纪90年代日本知识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失误使其持续10年的经济衰退,第二经济强国的国际地位受到严峻挑战

20世纪70年代日本一跃成为发达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苏联解体后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但进入90年代后日本却陷入长达10年的经济低迷。

此次日本经济的持续衰退与其知识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失误密切相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主要利用从欧美等国引进和改造新技术提高自身科技水平。这种技术使用模式虽然为日本节约了大量科研成本,加快了日本科技对发达国家的赶超速度,但却弱化了日本对基础学科的研究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他国的创新技术已无法满足日本对创新技术的需求,日本开始进入自主创新的科技发展阶段。但长期对他国技术的模仿使日本产生了技术开发上的路径依赖问题,同时缺乏激励和保护科技创新的市场机制、企业制度和社会文化,也使日本的科技创新水平一直难以提高。

(二)21世纪初日本知识经济发展战略的重新调整使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逐步回升

面对严峻的国际竞争形势,20世纪90年代末日本相继提出了以“科技创新立国”为指导的新发展战略和以发展IT产业为核心的一系列产业发展计划,并选择了9 大类共100项将对21世纪日本产业和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 进行重点支持和发展;2003年7月日本知识财产战略本科正式制定了《创造、 保护及应用知识产权推进计划》,开始对日本创造知识财富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而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日本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从2003年起日本的对外贸易、投资、就业均“止跌反弹”,2004年日本GDP的增长率回升至2.6%,比2000—2004年的年均GDP 增长率高出1.4个百分点,同时,对外贸易也开始强劲增长,2004年日本进口、出口贸易总额分别比2003年增长8.9%和14.4%。

三、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利于中国国际经济地位的提高

(一)世界范围内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经济增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首先,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制造业外移为中国引进外资提供了新的机遇。据统计,由于发达国家制造业大量外移,2004年仅中国制造业就吸引外资项目30386个,吸引合同外资1097.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30.2亿美元。其次,中国丰富的智力资源以及政府采取的扶持高科技发展的各项政策,吸引了发达国家众多高科技企业到中国投资。这些高科技企业在中国投资产生的知识和技术外溢效应,不仅迅速提高了中国的科技水平,而且无形中密切了中国经济与这些企业所在国的经济联系,使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不断加强。

(二)世界范围内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为包括中国经济在内的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持久动力

世界范围内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中国政府和企业对知识和技术投入的增加,并同时带动了中国高科技研发和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2004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3269.7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1655.4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50.1%,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7.9%,进口额为1614.3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35.3%,占中国进口总额的28.8%。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及其对传统产业积极改造的情况下,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逐年提高,在世界市场上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强。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领域内除美国以外的又一个“经济增长引擎”:首先中国不断增加的进口需求使各国经济增长对中国经济的依赖不断上升。其次对外直接投资的逐年增加使中国经济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截至2004年,中国累计外商直接投资(FDI)总额达到370亿美元,占全球FDI存量(81969亿美元)的0.45%,而1990年中国FDI累计总额和在全球FDI存量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仅为25亿美元和0.14%。

四、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拉美国家国际经济地位的影响

(一)美国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间接影响了拉美国家经济地位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崛起使其开始逐步将国内的电信、服务、金融等产业向他国转移。由于拉美是美国的后院地区,与美国有密切的经济联系,因而成为此次美国产业转移的主要接受国;在美国FDI的带动下, 拉美国家成为世界经济中接受FDI最多的地区之一,据联合国对1988—2003年世界各地区FDI流入指数的测算,1988—1990年拉美地区FDI流入指数仅为0.90,到1991—1999年这一指数已经急升到1.60。

2003—2004年,随着美国信息、网络和其他新兴产业的逐步复苏,拉美经济开始走出困境,2004年拉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首次实现贸易顺差51.8亿美元。此次拉美经济的强劲复苏,一方面是因为美国信息经济强劲复苏带来的进口需求增加,有力地促进了拉美地区出口贸易的增长;另一方面是由于拉美长期实施的对外开放政策,带来了大量先进科技和管理技术,有效地带动了拉美地区电信、制造、金融、能源和交通运输等部门的蓬勃发展,并为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拉美自身知识经济发展的局限直接阻碍了拉美国家国际经济地位的回升首先,拉美知识经济发展战略的失误直接导致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一直较低。长期以来,拉美各国科技研发资金的分配存在较大偏差:多数国家将科研资金集中于初级产品和与初级产品有关的部门的科技研发,如自然资源与农业部门,而较少将资金用于工业制造和高新技术领域的研发。这不仅使拉美各国在国际生产价值链分工中始终位于低附加价值一端,而且使拉美各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交往始终存在不平等交换,拉美进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也因此慢于发达国家。其次,科技发展的不平衡阻碍了拉美科技一体化进程,减缓了拉美知识经济的发展速度。由于政治现实、经济实力、自然资源禀赋、文化环境的不同,拉美各国的科研水平和科技重心存在较大差异,如生物科技、航空航天等高科技产业,至今没有实现科技一体化。由于拉美各国经济实力和研发能力普遍低于发达国家,很难独自拿出大量研发资金进行科技创新,因而在这种无法利用整体力量共同发展科技的情况下,拉美各国知识经济的发展速度相当缓慢,直接阻碍了拉美国家国际经济地位的回升。

六、世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非洲国家国际经济地位的复杂影响

(一)发达国家知识经济的发展间接促进了非洲经济的较快增长

在20世纪90年代新一轮产业调整中,以美国、法国、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将其国内淘汰了的部分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到非洲,带动了非洲各国进行新一轮的产业调整——从以前的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升级到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据联合国对非洲GDP分布的调查,2000年非洲制造业GDP占总GDP的比重从1980年的8.7%上升到13.2%,服务业GDP的比重从1980年的38.7%上升到53.7%。

(二)非洲科技水平的落后使非洲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国际经济地位却逐年下降

首先,科技研发能力的落后,使非洲难以生产出附加价值高的高科技产品。产出水平的落后使非洲GDP的增长速度始终慢于发达国家,GDP值在世界GDP 总量中的比重也随之逐年下降,据IMF统计,1990年非洲GDP在世界GDP总量中的比重为4.1%,在发展中国家GDP总量中的比重为11.8%,而2004年这二者分别下降到3.3%和7.2%。

其次,科技普及和应用水平的落后带来的产品竞争力的低下,使非洲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地位依然很低。第一,虽然非洲出口贸易规模增长较快,但出口金额在世界出口总金额中的比重十分低。2004年非洲出口贸易额也仅占世界商品和服务出口贸易总额的2.2%,占发展中国家商品和服务出口贸易总额的7.2%。第二,非洲进口规模的增长速度也较慢。1990—2003年非洲进口额在世界进口总额中的比重一直为2~3%,整体也呈下降趋势,2004年非洲进口额为1796亿美元,仅占世界进口总额的1.9%。

最后,科技设施和人力资源的缺乏使非洲难以有效吸引科技投资的流入。据统计,2004年净流入非洲的金融资本仅为66亿美元,在发展中国家引资总量中仅占6.7%,比1991年的流入量还减少28亿美元。同时,科技水平的落后使长期困扰非洲经济发展的贫穷和落后问题始终难以解决,从而使非洲在国际投资领域中的地位一直很低,截至2004年,非洲FDI流出存量仅为395亿美元,占世界FDI流出总存量的0.48%。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世界知识经济发展浪潮的推动下,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第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由于知识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应用科技水平)的不平衡,相互之间的经济实力差距在不断扩大,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相对上升,而以非洲为代表的大多数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影响力则不断下降。第二,美、日、欧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始终随着各自知识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不断微调。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率先发展知识经济,经济发展在发达国家中一枝独秀,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相对欧盟和日本)的经济影响不断增强,但21世纪初,随着欧、日等国知识经济的较快发展,美国与欧、日等国间的经济和科研水平差距又在逐步缩小。日本由于在20世纪90年代忽视了科技自主创新和基础科技研究,导致日本经济与美国及欧盟经济出现越来越大的差距,并使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迅速下降;但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随着日本实行以促进IT技术发展为核心的科技发展计划,日本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有很大回升。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在科技共同体和成员国政府的支持下,注意利用整体力量促进成员国经济对美国经济的追赶。由于三者都是世界上知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因此三者的综合实力与其他国家相比仍保持着较大优势,而这也意味着世界经济中的三“极”格局仍然存在。第三,在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的作用下,部分发展中大国或地区,如中国、拉美地区经济实力迅速提高,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并有成为世界新的一极的趋势。

标签:;  ;  ;  ;  ;  ;  ;  

知识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_知识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