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码头社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调查分析论文_何晓凤1,余小萍2

1.上海广德中医门诊部 上海 200125;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传统中医科 上海 201203

摘要:目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健康宣教在患者生存质量改善中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南码头社区的1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医“治未病”思想与“体质说”理论给予健康宣教指导,随访两年,观察患者前后的生存质量评分变化。结果:实施健康宣教指导后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前,且实施前后患者肺功能改善以及急性发作、死亡等效果变化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有效治疗干预能够明显提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调查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病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1]。有研究显示,COPD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对人类健康威胁及不利影响越来越显著,因此,开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调查的有关研究与分析和干预,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和意义。我们对南码头社区的1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门诊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及干预指导措施随访,结果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南码头社区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的1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79例,女性患者71例,患者年龄在40至80岁之间,平均为(61.2±5.8)岁,平均病程为(11.4±2.1)年。

1.2病例选取标准

所选取患者均符合中西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2]。排除存在严重心肺功能不全以及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排除存在肾、肺以及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患者;排除存在精神疾病患者;排除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排除药物引起或存在多种药物过敏情况患者。

1.3方法

1.3.1问卷调查

对选取患者采用CAT呼吸问卷评估进行生活质量评分,并根据中医体质分型量表进行患者体质辨识,其中,患者体质辨识评估,由至少2名中级职称以上的高年资临床医师,经过培训后,评估一致率>90%。

1.3.2中医健康宣教指导。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定义以及预防、治疗等基本知识对患者开展健康宣传和教育指导。加强患者对慢阻肺疾病与吸烟危害认识,提高其控烟意识,并指导患者开展正确的康复锻炼,从中医“治未病”思想与“体质学说”理论出发,提高患者的“冬病夏治”与“膏滋调补”疾病治疗与营养支持意识。此外,针对营养不良危害及提高营养水平在患者疾病恢复中的作用影响,帮助患者制定合理的营养膳食计划,同时加强患者及家属对慢阻肺疾病氧疗与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的健康教育和指导。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以一对一方式通过面对面的指导训练开展,同时通过专题讲座或者是慢阻肺健康教育手册、电话随访等方式,加强健康教育内容的宣传,提高其疾病预防与治疗知识的掌握和了解,提高患者疾病防治意识,并能够结合自身体质情况开展正确、有效的防治。

1.3.3呼吸操指导

对患者进行缩唇腹式呼吸操等锻炼指导,指导患者用鼻吸气、用口呼气,按照呼气与吸气之间2:1或者是3:1的变化,控制好节律变化,进行呼吸锻炼,每天进行10至20次,以逐渐促进肺功能改善提升;此外,也可以指导患者以仰卧或者是半卧、坐位将一只手放在腹部、另一只手置于胸部,通过鼻腔进行吸气同时向上隆起腹部,以置于腹部的手能够感觉到其变化运动,同时置于胸部的手在保持胸廓运动最小或者是通过在腹部放较小重物方式实现阻抗锻炼方式,以呼气状态时腹肌与手同时压住腹腔保持慢慢的呼出气体方式,每天进行2次,每次保持第在15至20min,每分钟约7至8次为最佳。

1.3.4营养方案指导

结合患者的营养状况评估结果,根据患者体质辨识情况,为患者制定相应的营养治疗方案,对患者开展营养指导并落实实施,期间注意结合患者营养状况评估变化,对营养指导方案进行及时调整,以满足患者疾病期间及恢复所需的营养需求。

1.3.5随访

注意对患者的用药治疗情况进行随访跟踪,共2年。其中,患者用药情况及治疗过程,一季度随访一次(包括用药情况、治疗方法、临床症状、急性发作次数、SGRQ量表、CAT呼吸功能评估)共8次;肺通气功能一年随访一次,共2次。

1.4效果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进行中医健康宣教指导前后的肺功能改善情况以及SGRQ量表评分变化、CAT量表评分变化等,同时对患者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及患者在季节交替时的感冒发生次数、慢性阻塞性疾病再发病率、病症急性发作入院次数等指标进行观察统计,以进行效果评价。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其中,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表示差异突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中医体质辨识及改变

1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气虚型41例,阳虚型15例,阴虚型24例,痰湿型25例,湿热型11例,血瘀型17例,气郁型14例,特禀型3例,经中医健康宣教与调治后,114例患者前后体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变化差异突出,X2=11.287,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观察指标及变化

患者实施健康宣教指导前后的肺功能改善、CAT评分、SGRQ评分、中医症候积分等指标结果均存在较大差异,P<0.05。如下表1和表2所示,分别为实施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肺功能改善情况对比。

表1 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2.3感冒次数及急性加重情况变化

进行中医健康宣教指导后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急性发作率约为2.7%,季节性感冒与病症发作率为17.3%;指导前分别为21.3%和42.6%,前后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χ2=6.241,P<0.05)。

3讨论

临床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是以患者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以及肺囊等远端部位的异常病变,引起患者胸闷、气短、咳喘等疾病症状发生,对患者健康十分不利。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呈进行性发展,导致其危害影响越来越显著,因此,开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干预及治疗的有关研究,其作用意义十分显著。

通过对南码头社区的1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门诊患者,采用中医健康宣教干预指导后,结果显示,指导后患者的肺功能改善效果以及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减少等情况,明显优于指导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指导前后患者季节性感冒与病症发作、急性发作次数明显降低,P<0.05,由此可见,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以中医“治未病”思想与“体质说”理论为指导,对患者开展辩证治疗和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作用效果相对显著。这是由于,中医“治未病”思想以防御为主,提倡“未病先防、将病防发、既病防变”的病症防治管理,而“体质说”主张结合患者体质进行辩证分治,从根本上促进患者病症治疗改善和预防疾病发生,因此,在这一思想理论引导下,通过结合患者病症分型进行辩证治疗,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导,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总之,有效治疗干预能够明显提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J].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3,36(4):255-264.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4.

[3]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4.

[4]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8.

[5]王小仁,梁晓萍,苏燕玉,等.家庭功能与社会支持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6,45(28):3965-3967.

第一作者简介:何晓凤(1982-),女,住院医师,本科在读。

通讯作者简介:余小萍,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浦东新区名中医继承人培养项目:PDZYXK-6-2014004;浦东新区名中医工作室建设项目:PDZYXK-3-2014021

论文作者:何晓凤1,余小萍2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9

标签:;  ;  ;  ;  ;  ;  ;  ;  

南码头社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调查分析论文_何晓凤1,余小萍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