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在中外教育史上的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史上论文,中外论文,音乐教育论文,地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学校教育中,音乐教育是最为动人、最令人感兴趣的学科教育。这一学科正引起音乐界和教育界人士越来越多的关注。当人们深刻认识到“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这一命题的正确性时,这种关注愈加广泛和深切,面对当前音乐教育改革的大好形势,充分认识音乐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应该说是十分必要和富有意义的。这有利于我们对音乐教育进行全方位的审视,更好地确定教学目标,以便取得新的成就。
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是青少年接受审美教育最重要的途径之一。1989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初审稿)中明确指出:“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造就一代新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公民有着重要的作用”。可见,音乐教育的地位和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我国音乐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有着极其丰富的遗产。早在三千年前的商朝,就设置了音乐教育机构。周朝的音乐机构尤为庞大,此机构包括音乐行政、音乐教育及音乐表现三大部分。据《周礼》记载,其成员包括乐师在内,除“族人”所属的表演民间歌舞的人数无定不能计量外,均有明确定额,大约共有一千五百人从事这项事业,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音乐学校。古代教育,是“礼乐”并称。“礼教”相当于现代的“德育”,“乐教”相当于现代的“美育”。看来,我国古代“美育”最初是以音乐教育为主体的。根据甲骨文的考据,乐比礼出现更早。《周礼·春宫宗伯》中记述:“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祭于瞽宗。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祇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风谕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由此可见,我国周代,对音乐是十分重视的。日本人江文在其《上代支那正乐考》中称“中国古代以音乐代表国家;音乐的发达远较西洋为早”。据西周有关文献中阐述,即使在礼的观念正式形成以后,而礼在人生教育中所占的份量,远不能与乐所占的份量相比。由于古代教育中音乐教育所占的重要地位,同时音乐本身又有无比感人之力量,在古时,还流传着许多带有夸张性而又有神话色彩的音乐感动人、神及动物的美妙故事。
据《史记》记载,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强调继承古代乐教思想,提倡礼乐并重,以“诗、书、礼、乐教育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其音乐是“六艺”中一项重要内容。孔子非常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他认为,最终只有经过“乐”才能达到人格完成的境界。因为孔子充分认识到音乐的教育价值和艺术的价值,所以鲜明的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伟大的教育思想。我们说孔子是古代伟大的音乐教育家。
唐代是我国古代经济文化最昌盛的时期,音乐教育更有长足的发展。此时期的音乐教育重点在宫廷,设立坐部和立部,创作和排练了不同民族特点和形式的大型歌舞“九部乐”。由于宫廷音乐活动之多,对音乐创作和演技要求极为高超。因此,在唐高祖武德初年设立了专门音乐教育机构一一内教坊。有太常寺领导并教习音乐。据《教坊记》记载,不但有成年男女,而且有儿童。坊内右多善歌,左多善舞,技艺高者选入“宜春院”教坊总数达万人以上。教坊的教育要求十分严格,“凡习乐,立师以教,而岁考其师之课业为三等,以上礼部”学成以后要有考绩。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对音乐教育是何等重视。
在我国近代教育史中,康有为、梁启超等倡导变法维新,上书光绪,力谏效法德日教育体制,在中国兴建学堂,在所有课堂设置中强调音乐教学之重要性。变法失败后,梁启超等人极力宣传音乐的重大社会功能。明确指出:“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又云:“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学校中万万不可缺者,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实社会之羞也”(《饮冰诗话》)。与此同时,不少爱国知识分子如沈心工、李叔同、曾志斋等,为寻求救国之路,东渡日本,研习音乐,并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校音乐教育的经验带回来,在当时掀起了“富国强民”的学堂乐歌运动。从此,在“小学堂章程中”正式把音乐列为“随意科”,在“中学校令施行细则”中设“乐歌”一课每周一学时。在教材上沈心工为小学编写了《重编学校唱歌集》(六册)高寿田为中师中学校编译了《和声学》等等,都是当时影响较大的教科书。通过音乐课教学,不仅向学生较系统地传授了西欧音乐理论知识,而且对学生进行了富国强兵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乐歌的演唱蔚然成风,揭开了中国国民音乐教育史上的光辉一页。
五四运动新文化思想崛起,在当时的教育家蔡元培、王国维等积极创导下,美育在学校教育中受到空前未有的重视,将美育与德、智、体并列为四育。并身体力行,组织成立了北大音乐研究会,蔡元培亲任会长。这个组织的宗旨是“研究音乐、陶养性情”,在当时有力推动了全国各地文艺社团的纷纷兴起。这一时期创始的高等师范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如上海私立音乐专科师范学校、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专修科(1920年)、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1930年)、私立京华美术专科学校音乐系、(1930年)、杭州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1932年)、私立广州音乐学院(1932年)以及鲁迅艺术学院(1938年)、育才学校音乐组等为国民音乐教育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师资;当时音乐教育家如肖友梅、赵元任、陈啸空等编写了大量音乐教材和音乐作品,尤其是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和歌舞演出,不仅在中小学校盛行,而且在社会各阶层影响极大,真可谓风行一时。三十年代,将乐歌改为“唱歌课”或“音乐课”,在中学校普遍设立音乐教学这一科;当时政府组织编写了有权威的音乐教科书;地方政府还负责音乐教员之考试鉴定;推荐音乐教员,介绍音乐名家,组织各种音乐会等等。此时期在音乐教材的建设上也有突出的贡献,如音乐教育家黄自,应尚能等编著了《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六册),其他音乐教育工作者也审定编写出一批质量较高的中小学音乐教材,如《小学音乐教材初集》、《中学音乐教材初集》等。由于国民音乐教育体制的完善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学一律使用五线谱和固定唱名法,并讲教授较深的音乐理论知识,要求学习初级和声学等等,这表明国民音乐教育的起点是比较高的。抗战时期,广大中小学教师,通过音乐教学向学生传授了大量优秀抗日救亡歌曲,使爱国主义的抗战歌声传遍城镇乡村,响彻大江南北。
在外国,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都认识到,音乐能够深透人的思想深处,有潜移默化地净化人的心灵的作用,还认为“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重要的多”(柏拉图《国家篇》)主张音乐是一切国民教育的必修课,音乐本身是形成人的性格的一种重要力量,儿童从小学习音乐,有助于体格锻炼,有助于学习进步。青年学习音乐,能感受和欣赏高尚的乐曲陶冶情操。公元前六世纪雅典教育形成了以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为目标的较完整的教育制度,男孩从七岁开始学习文法和上音乐学校。在音乐学校里学习乐器、唱歌及朗诵。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日益重视音乐教育事业,美国和前苏联等国家,用立法的形式促进音乐教育的发展和繁荣,前苏联从幼儿园至十年制每个年级均设置音乐,每周两节。在美国小学一至三年级每日音乐课20分钟,四至六年级每日音乐课25分钟。小学每周一学时。3300多所大学已有1300多所成立音乐学院,开设了音乐专业课和选修课。当今经济发达国家,在中小学课程设施中,无一不重视音乐教育。日本小学至初中每周均设两节音乐课,高中设置音乐选修课。德国人有普遍爱好演奏乐器的传统,西德45%的人学习乐器,有三分之一家庭有演奏能力,因此被誉为音乐世界的中心。还有些教育发达的国家,音乐教学已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如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方法”、日本的“铃木教学法”、匈牙利的“柯达伊教学法”、瑞士的“达尔柯罗斯体态律动教学法”等等,上述音乐教学体系,已远远超越国界,在世界上享有颇高声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音乐教育。整个教育形势是从旧教育体制得到改造和发展的,即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教育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教育,实现了教育性质的根本改变。同时,革命音乐和群众歌咏活动的蓬勃发展,民间音乐得到人们的热爱和重视。当时苏联的音乐及音乐教育理论的传播,直接对学校音乐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新中国第一个《中学暂行规程》、《小学暂行规程》,明确指出中小学“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并提出美育的教学目的:“陶冶学生的审美观念,并启发其艺术的创造能力”,“使儿童具有爱美的观念和欣赏艺术的初步能力”。规定初中一至三年级每周一学时;小学一至六年级每周两学时。1956年以后,中央教育部组织编写中小学音乐大纲和音乐教材。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初步经验,稳定了中小学音乐教育质量。重视大中专音乐系科的发展,为中小学输送了大批音乐师资。
尤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指导下,教育思想空前活跃,国民音乐教育获得长足的发展。1986年3月第六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明确地把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一起列入国家教育方针,从而重新确立了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同年底,国家教委艺教委成立,1988年制定了《全国艺术教育整体规划》,对发展我国艺术教育提出了1989-2000年中期规划,确定了奋斗目标:“到本世纪末,使我国学校艺术教育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为逐步形成从幼儿园到大学既相互联系,又体现不同阶段特点的,是有中国特色的和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学校艺术教育体系打下基础”。自1986年至今连续举行五次“国民音乐教育研讨会”,积极推动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音乐教育理论和普及提高方面总结了大量先进经验。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在1986年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学会成立大会上提出:高等学校要几重视音乐教育,关心学生成长,使他们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这几条缺一不可,否则教育就是不全面的,有缺陷的”尤其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北京音乐厅举办的中国青年交响乐团交响音乐会结束时的讲话中说:“任何一个国家经济要发展,文化艺术事业也一定不能荒废。国家教委已经做出次定,加强对学生的美育教育,从今年起,全国的高中都要恢复音乐课教学,美育教育要伴随教学的全过程。”这充分说明,音乐教育的重要地位在国民教育中已真正得到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