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成明[1]2003年在《基于MCM技术的24GH_Z FMCW防撞雷达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汽车防撞雷达系统为近年来微波、毫米波在汽车方面应用的一个热点。FMCW系统在汽车上应用的关键是系统的稳定性好和体积小,所以FMCW雷达前端的集成化研究成为本论文的主题。本文的工作围绕汽车防撞FMCW雷达系统的研制展开,研究重点为雷达系统射频前端的集成。 本文首先概括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关于雷达系统集成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结合目前的工艺条件和测试条件,提出了24GHz集成雷达系统的方案,并结合具体实现做了ADS软件仿真,避免了盲目地进行系统板的设计以及系统集成。仿真过程提取了实际的工艺参数和器件指标,实验结果表明仿真过程具有准确的指导意义。 在系统板的设计和工艺实现过程中,首先对无源电路以及基本的互连线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和测试,最后选择共面波导接地线(CPWG)作为互连线,使用金带引线键合的方法实现器件—互连线、互连线—互连线以及器件—器件之间的互连。由于需要满足功率放大器以及混频器的功率要求,在耦合器测试结果的基础上,设计了24GHz雷达的系统板,在经过两次改版后,最后对系统前端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了满足系统方案的要求。 微波频率合成器是雷达系统很重要的一部分,对于FMCW雷达而言,VCO的频率线性度直接影响雷达测距测速的精度,本文应用微波频率合成器的原理构造了一个用于VCO线性化的非线性PLL,并首次研究了该PLL的环路相位模型,得出了用于线性校正计算的理论公式,最后应用ADS软件对该公式做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该理论的正确性,为VCO的线性化提供了理论指导。 雷达系统的集成化、小型化工作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本文从MCM集成的基础工艺开始研究,初步实现了24GHz雷达的小型化集成,并从理论上研究了VCO线性化的PLL实现方法,对今后的研究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徐涛[2]2003年在《毫米波汽车防撞雷达实用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FMCW毫米波防撞雷达是近年来研究与发展汽车防撞系统的主流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希望可以通过对算法,结构和器件等一系列研究,解决实际应用中的关键问题,开发出精度高、实时性好的实用化毫米波汽车雷达防撞系统以满足军方、民用方面的需求。 要建立一个毫米波汽车防撞雷达系统,首先必须明确确定雷达传感器的技术规范,了解其中各个部件的具体作用和要求。 本文首先介绍了毫米波汽车防撞雷达的测距、测速原理。根据实际系统的要求对毫米波汽车防撞雷达的性能提出参数化要求,确定了实际工作频段,讨论了几种不同的系统结构对整体系统性能的影响。 然后使用ADS进行整体系统仿真,根据系统原理和仿真结果讨论系统各部件对整个系统性能的影响,并据此提出合理的部件参数。并分别详细地介绍发射子系统、接收子系统和目标模型叁大功能块的具体仿真模型。 另外毫米波汽车防撞雷达作为一项汽车安全设备对精确性和实时性都有较高的要求。一个完全实用的雷达产品不仅要能够分辨前方障碍的有无。还应精确的分辨出个数,位置,以及相应的速度,距离,甚至种类,并智能的判别危险性的大小。而目前的毫米波雷达往往不能完全达到上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从体制,系统结构,算法等各方面做出改进。以达到实际需要的要求。另外,毫米波雷达除了要求准确,对实时性的要求也很高。如果算法繁杂,计算缓慢,即使可以得到精确的结果。也已因为过长的时延而丧失了其实际意义。因此高效快速的算法也是系统算法追求的目标。 文中专门用一个章节研究了雷达的算法问题。首先针对汽车防撞雷达的发射信号波形设计进行研究探讨。分析了传统的FMCW信号在进行多目标识别时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变周期调频连续波信号进行多目标识别的方法,并通过计算机仿真证明其有效性。然后研究利用算法降噪的问题。这里采用时频分析的方法,对噪声进行对消,以达到使用软件算法的补偿,减低系统对硬件要求的目的。为了验证其可行性,利用实验中采集的雷达接收信号进行计算,最后验证了该算法的可行性。 一个通用的毫米波雷达前端主要由以下几个关键器件构成:VCO、功率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和混频器。这些器件性能对整个系统的整体性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我们首先设计了一种使用混合集成电路技术制造的24GHz环形平衡混频器。毫米波汽车防撞雷达实用化研究该混频器采用高阻GaAS作为无源器件的衬底,在其上进行微带线布线和无源器件的制造,并采用倒扣技术键合二极管堆。最后对完成的混频器进行了测试。在本振功率为16dBm时,其变频损耗小于6dB,本振信号隔离度好于45dB,且工艺过程适合低成本大批量生产。 接着介绍了一种应用HEMT器件设计的MM工C低噪声放大器。首先分析了不同结构尺寸和外加偏压,对HEMT器件直流交流特性的影响。然后详细地介绍了该放大器的设计过程。最后给出了版图。 最后介绍利用功率合成技术制造毫米波功率放大器的方法。介绍了一种利用两片砷化嫁单片集成功率放大器并联构成的功放。它采用微波多芯片模块(MMCM)的组装工艺技术,将单片贴装于散热金属载体之上,用金带压焊空气桥把单片的射频输入、输出端口以及直流供电与控制端口引至微带电路的介质载体之上。给出了该功率放大器的测试结果,并设计了一系列试验分析了设计和测试结果不同的原因。最后给出了改进设计。
盛怀茂[3]2002年在《汽车防撞毫米波FMCW雷达前端集成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汽车防撞毫米波雷达系统为近年来毫米波在汽车方面应用的一个热点。毫米波系统在汽车上应用的关键是系统的稳定性好和体积小,所以毫米波雷达前端的集成化研究成为本论文的主题。本文的工作围绕汽车防撞FMCW毫米波雷达系统的研制展开,研究重点为雷达系统射频前端的集成。 本文首先对单端口负阻振荡器进行了分析,给出了Gunn二极管负阻振荡器的设计方法,设计出了一个变容管调谐平面微带Gunn二极管VCO芯片,该芯片以GaAs为衬底,尺寸为4.4mm×3.9mm。另外,对于Gunn二极管VCO电路,本文还提出了一种简便可行的散热方法。经过测试,得到振荡频率为28.8GHz,调频带宽20MHz,与期望结果相差较大。根据此实验结果,分析了实验偏差产生的原因。 MESFET较之Gunn二极管在VCO电路中有效率高、设计灵活性、便于集成等优点,所以本文着重介绍了变容管调谐微带结构MESFET VCO的研制工作。对双端口负阻振荡网络进行了理论分析,介绍了叁种双端口负阻振荡网络的分析方法,在负阻振荡器参数优化问题上提出了微波晶体管负阻振荡网络输出阻抗的极值线模型,该模型把对反馈元件和谐振元件参数的二维搜索问题转化为一维搜索问题,所以使优化过程大大简化,缩短了电路设计时间。另外,还对反馈网络、谐振网络和输出匹配网络的设计进行了探讨。根据该设计理论,用HP ADS进行了14GHz MESFET VCO的设计与仿真,并对设计的电路进行了制作与测试。VCO电路采用串联反馈、共源极结构,除变容管和MESFET管芯另外焊接外,其余器件全部用微带实现。变容管采用南京电子器件研究所生产的WB62,MESFET采用Alpha公司的AFM04P2-000型Ka波段功率管管芯,电路基片为厚0.5mm、介电常数为2.65的聚四氟乙烯板。电路制作方便,易于修改,而且成本很低。设计出的电路尺寸为3.4cm×3.9cm。根据测试结果,该VCO电路的中心频率为14.14GHz,调频带宽大于100MHz,带内输出功率在2~6mW之间。根据实验结果研究了谐振回路结构对VCO调频带宽的影响。由于缺乏相关的测试设备,没有对VCO的相位噪声进行测试。 耗尽型MESFET的栅极正常工作时通常需要加负偏压,而漏源偏压应为正,所以耗尽型MESFET工作时需要两组电压源。一般为了防止加电的瞬间流经沟道的电流过大而烧毁器件要先加栅极负偏压,再加漏源正偏压,断电时次序应相反。 汽车防掖毫米波FMCW W达前端集成关键技术研究根据这些要求,本文设计出了一个应用于MESFET电路的电源电路。该电路由十12V电源供电,提供正负两组电压输出,输出电压幅度可调。用简单的延时电路实现了合理的正负电源的加电和断电次序。实验表明,该电源电路工作稳定,完全适用于MESFET电路。 对于压控振荡器在调频的同时也存在着寄生调幅,是不可避免的。较大的VCO寄生调幅对雷达的作用距离有严重影响,对此,本文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种在中频电路中用滤波电路进行抑制由寄生调幅带来的于扰信号的方法。针对雷达应用,对该滤波电路进行了优化设计。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可以使雷达的作用距离大大增加。 汽车防撞毫米波雷达的应用需要雷达的高稳定性、小型化和低成本,为此必须对雷达前端进行集成。本文的工作围绕前端集成研究展开,最后给出了一个集成方案。该方案采用双天线毫米波FMCW系统结构,首先通过功能级仿真确定各功能子电路的指标要求,再通过器件级仿真确定各功能电路的结构和具体参数,然后对各功能电路进行分别设计、制作和调试,调试完全通过后,用MCM技术把各个模块进行二次集成。
贾宇[4]2016年在《双频带/宽频带印制天线及车载防撞雷达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集成电路工艺的不断进步,无线通信设备日益趋向小型化、模块化、多功能化、智能化。天线作为现代通信系统的射频前端,其结构的大小、性能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通信质量。印制天线具有体积小、易集成、重量轻的优点,同时也伴随着低增益、窄带宽的缺陷,该缺陷的存在限制了其在多频带、宽频带通信中的应用,不利于设备的多功能化。本论文对双频带/宽频带印制天线及车载防撞雷达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几种新型天线结构模型,为工程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论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开槽、缝隙加载、弯折等技术对微带天线的结构进行变形,设计了两款双频微带印刷天线。以2.6GHz的圆形天线作为主辐射贴片,利用光刻技术在辐射贴片上蚀刻一对“1”字型缝隙实现2.6GHz和5.8GHz双频段工作;以中心频率分别为900MHz和1800MHz的两单极子天线为谐振枝节,利用弯折技术将其印制在同一块介质板上,得到可应用于GSM/DCS频段的双频单极子天线。(2)采用频带展宽方法,合理选择介质基板,实现两款宽频带印刷天线设计。设计了工作在WIFI 5.0GHz、WLAN 5.8GHz频段的树叶形宽带天线和工作在2.45GHz、WiMAX 2.6GHz、WLAN 5.8GHz频段的酒杯形宽带天线。(3)以带凹槽的矩形贴片天线为单元设计了车载防撞雷达天线阵列。该天线阵元具有低损耗、高增益、全向辐射的特性。通过选择合适的馈电单元,组成一个4阵元、低损耗、高增益、具有一定隔离度的小型化微带天线阵。
安洪亮[5]2012年在《汽车变道辅助雷达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汽车带来的安全问题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汽车防撞雷达是汽车主动安全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也是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有效手段。汽车防撞雷达由变道辅助雷达、盲点检测雷达以及前向防撞雷达构成整个防撞雷达体系。变道辅助雷达是应用在高速公路上防止汽车变道时发生碰撞的智能预警系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围绕着变道辅助雷达的总体、信号处理算法及系统软硬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设计了一套能够测量目标距离、速度及角度信息的变道辅助雷达原理样机,系统采用线性调频体制,根据探测的目标车辆位置及状态信息发出警报提醒驾驶员,以避免碰撞的发生。论文主要就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首先,对变道辅助雷达系统进行总体分析,确定系统指标,设计雷达发射波形;第二,设计系统硬件和软件,给出详细的解决方案。整个系统由24GHz雷达天线前端、信号调理电路和数字信号处理部分组成,核心处理器采用FPGA+DSP架构。利用FFT、单脉冲测角算法、自动门限检测算法等实现目标的距离、速度及角度测量,给出主要算法的理论推导、仿真以及在系统中的实现过程。第叁,对系统进行大量的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理论分析。经过测试分析,本文所设计的变道辅助雷达原理样机能够实现目标距离、速度及角度的测量,实现了多数系统指标,能够根据预警门限进行预警。最后,研究多部汽车雷达工作中存在的电磁波交叉干扰问题。给出采用随机斜率叁角形FMCW作为发射波形的解决方案。仿真表明,该发射波形可以在不增加系统复杂度的情况下有效对抗电磁波交叉干扰,是良好的解决方案。
高香梅[6]2013年在《FMCW防撞雷达系统中频信号处理的软硬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汽车数量的逐渐增加,提高汽车安全性能、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汽车防撞雷达是提高交通安全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汽车防撞雷达技术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所述的汽车防撞雷达系统采用FMCW(Frequency ModulatedContinuous Wave)技术,即调频连续波雷达。论文对基于FMCW的汽车防撞雷达系统部分软硬件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首先详细阐述了FMCW雷达的基本结构和测距测速原理以及雷达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其次介绍了IVS-162雷达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对传感器工作所需的调制电压进行了设计与仿真,并给出传感器输出的中频信号滤波放大电路的实现方案。为满足FMCW汽车防撞雷达系统小型化和节省成本的要求,提出一种采用MAX11043芯片来完成信号的滤波、放大及A/D转换等功能的方案。论文对叁角波线性调频连续波汽车防撞雷达信号进行了分析,并对给定距离和速度的被测目标进行了仿真分析。本文采用TMS320VC5510作为数字信号处理器,利用CCS软件及MATLAB辅助软件设计了FIR滤波器并进行了仿真验证。由于FFT频谱估计精度受频率量化影响,直接利用FFT频谱估计无法满足汽车防撞雷达系统高精度要求,本论文基于FFT算法仿真得到FMCW雷达中频信号谱峰的粗略范围,再利用Chirp-Z变换对此范围的信号进行频谱细化,从而提高测距精度。最后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采用FFT/CZT联合算法在提高测距精度上优于传统的FFT算法。
鲍迎[7]2011年在《小型化24GHz FMCW汽车防撞雷达》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微波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汽车安全性需求的提升,汽车微波雷达系统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如何安全行车,如何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汽车的安全性也逐渐成为了消费者选购汽车的首要考虑因素,各个国家纷纷将选购汽车的重点放在驾驶汽车的安全程度上,汽车前向报警系统、主动防撞系统、自适应续航系统等主动安全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本文围绕汽车前向防撞雷达进行了深入分析,设计了一款低成本、小型化24GHz汽车雷达系统,体积为13.5cm×12.7cm×5.5cm。论文首先介绍了FMCW微波雷达的原理以及本雷达系统的性能指标和参数设定,然后按照发射机、接收机和FPGA硬件实现叁个部分详细介绍了本文所设计的雷达系统。根据各项指标,发射机部分设计了数字化温度补偿非线性VCO校正方案,并且完成了实际电路进行测试分析,非线性度小于5%。其次接收机部分重点介绍了基于24GHz汽车雷达系统的中频电路设计,包括前置放大器模块、可变增益放大器模块和模数转换模块,中频电路放大增益120dB,动态范围80 dB,高通滤波器滤除了混频器所泄露的叁角波,自动增益了不同幅度的中频信号,在操场进行实测证实结果稳定可靠,Chipscope采集数据结果可以清晰看出目标峰值。最后研究了雷达距离速度算法的FPGA实现,设计了多频循环-差拍-傅里叶变换-MTI的方法实现简易的多目标探测方法并在Spartan-3 XC3S1500中设计实现,通过液晶屏显示目标距离、速度和中频信息。
吴鑫[8]2017年在《77GHz汽车防撞雷达信号处理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汽车自动驾驶越来越受到关注。毫米波汽车雷达是汽车自动驾驶的关键技术之一,它具有性能稳定、测量精度较高、成本较低等优点。本文针对汽车防撞雷达系统中信号处理部分开展研究,包括信号处理平台的搭建及相关测距测速等算法的研究。论文主要工作如下:首先概述了汽车防撞雷达的研究背景与现状,介绍了 77GHz汽车防撞雷达的基本原理及整体方案。研究了基于OMAPL138平台的DSP板与毫米波前端间的通信设计,以及OMAPL138与HMC703、AD8285、AD8334和陀螺仪间的通信方式。介绍了调频连续波雷达的测距、测速和测角原理,给出了雷达算法的MATLAB和Code Composer Studio仿真实现。最终的算法实现可在OMAPL138上正确运行,经测试可提供较高的精度。最后,本文介绍了对雷达测距算法的优化。由于栅栏效应,FFT不能提供准确的信号频率。本文介绍了常用的几种频率估计算法及其频偏估计误差,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FFT系数和M-Rife的混合频率估计算法。该混合算法使用FFT系数,避免了单独的幅度信息容易受噪声干扰的问题,在计算频率偏移量时,采用M-Rife算法保证了频率的估算精度。
郑兴林[9]2007年在《毫米波汽车防撞雷达信号处理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汽车防撞雷达作为一种辅助驾驶设备,能有效地对即将发生的碰撞危险发出报警,增加行车的安全性,因而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为了提高汽车防撞雷达性能,本文对毫米波汽车防撞雷达信号处理关键技术展开研究。本文首先针对毫米波汽车防撞雷达系统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即工作体制的选择,测距测速原理,系统性能要求与主要参数设计,以及FMCW毫米波雷达的基本结构等问题。然后本文重点研究了毫米波汽车防撞雷达中频信号频谱分析与中频信号去噪两大问题。中频信号频谱分析采用目前应用最广泛的FFT法,分析了FFT法计算量与计算精度的固有矛盾,并针对这一矛盾对传统的FFT法进行了改进,即FFT-Chrip Z变换法,理论分析和实验证明该方法在保证与FFT法相同精度的情况下,计算量与FFT法相比显着减少。中频信号去噪是本文的另一重点研究内容,在这一部分中使用了两类基于小波变换的去噪方法——阈值去噪法和模极大值去噪法。在基于阈值的去噪方法的研究中,分析了传统软阈值和硬阈值去噪法的缺点,并提出了两种改进方案,仿真实验表明改进方法相比与软阈值和硬阈值去噪法,去噪效果有显着改善,有效地提高了信噪比。在模极大值去噪方法的研究中,针对交替投影法计算量大的缺点,提出了改进方案,在获得较好的去噪效果的同时,显着地减少了运算量,降低了计算时间。
李玉芳[10]2002年在《FMCW毫米波雷达系统中频电路及信号处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毫米波雷达技术的日益成熟和人们对安全性的迫切需要,近年来,防撞雷达系统得到了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如自动巡航控制、碰撞报警和防碰撞系统以及有待发展的雷达成像和汽车的自动驾驶系统等。中频和数字处理是防撞雷达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重点讨论了毫米波防撞雷达系统的中频电路及其改进、基于脉冲计数新方法的处理机和自适应信号处理等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摘要如下: 1简要介绍了防撞雷达系统的发展历史,总结了雷达信号处理的发展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雷达系统中的应用及其实现方法。 2简单介绍了FMCW毫米波雷达系统,包括它的测速、测距原理,基本组成与结构和其主要的性能指标,并简单介绍了已研制的SAE-100型毫米波防撞雷达系统和工业用FMCW毫米波避碰雷达系统及防撞雷达的应用。 3详细讨论了FMCW毫米波雷达系统的中频电路实现。内容涉及:中频电路的基本原理及指标,前置放大电路的噪声性能对整个系统性能的影响,接收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前置放大电路、AGC放大电路)的基本原理、实现方法、测试结果及分析和VCO的调制信号产生电路的实现及测试结果。与前端联调结果表明该部分电路性能良好。 整个接收机中频放大倍数为25000倍,88dB。中频输出信号幅度控制在1V左右,符合后继信号处理部分的要求。在版图设计、器件选择、布线和调试过程中注意其电路的稳定性,很好的避免了高增益放大电路常有的自激现象。讨论了前置放大器的噪声性能对整个系统噪声性能的影响,为电路的结构设计和器件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雷达系统对叁角波(VCO的调制信号)的稳定性和线性度要求较高,在方案选择上采用晶体稳频多谐振荡器保证其稳定性。指出了其设计和调试中的关键所在。产生的叁角波稳定性和线性度很好,线性度<1%,且叁角波幅度和直流电平独立可调。 4根据实测结果,深入研究了FMCW毫米波雷达中叁角波泄漏的问题。根据FMCW毫米波雷达基本工作原理、雷达基本方程,雷达前端结构等,进行了理论推导和仿真,指出了叁角波泄漏的根源:由于VCO的非理想性,在调频的同时存在着寄生调幅,这时的发射信号不是纯粹的调频波,而是调幅调频波。山于泄漏叁角波的存在,使得整个雷达系统的性能大大降低,探测距离显着下降,并使仍P处理部分在某些情况下不能正常工作,误判几率较大。通过对泄漏叁角波的研究,给出了几种有效的解决方法,这对FMCW毫米波雷达系统的设计和其性能的提高,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5进一步探讨了FMCW毫米波雷达系统接收机中频电路的改进方法,以提高电路性能,降低成本,减小实现的复杂度。本文从改进接收机中频电路入手,针对发射机泄漏信号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和中频电路结构的复杂性,探讨了频率域动态压缩方法,它可以有效地抑制泄漏叁角波强于扰信号,在一定条件下,可替代AGC电路,简化系统结构。压缩网络的带宽为IMHZ,压缩动怂范围为80dB。并给出了具体实现方法和结果。 6针对FMCW毫米波雷达本身的特点和要求,深人研究了FMCW毫米波雷达系统的自适应信号处理技术。讨论了利用自适应滤波器消除泄漏叁角波的方法和改善中频输出波形的系统自适应滤波技术。仿真结果表明,文中所述自适应滤波方法可以有效消除泄漏叁角波强干扰信号:提高接收机的灵敏度、增大中频输出信号噪声抑制比、改善中频输出波形,具有很好的滤波效果。为系统性能的改善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较好的实用参考价值。 在采用自适应滤波器消除泄漏叁角波的研究中,重点讨论了利用自适应噪声对消器消除泄漏叁角波。结果说明采用自适应滤波器的方法可以达到很好的滤除泄漏叁角波的效果。是消除泄漏叁角波强干扰信号的较理想方法。 在系统的自适应信号处理研究中,系统实现采用称为自调谐滤波器的自适应对消器,结果表明,在自适应过程结束后,利用该方案可以得到和原始携带信息的理想干弦波十分近似的正弦波输出,其误差是一个具有很小振幅的随机过程,具有很好的滤波效果。 7重点研究了基于脉冲计数新方法的雷达处理机的实现,深入研究了可以有效改善处理机性能的自适应检波电路。脉冲计数新方法能够成功克服DSP处理机的成本高、实现复杂、稳定性不够等一系列不足,实现方便,结构简单,重复性和移植性好,而成本相对于DSP大大降低,适合实际应用和生产。自适应检波电路可以有效抑制各种干扰,提高处理机的测距精度。在射频前端性能较差的情况且I 下,它能有效改善处理机性能。 从系统联调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利用自适应检波电路,可以大大改善基于 _脉冲计数新方法的雷达信号处理机的性能,使得雷达系统的测距精度大大提高。_ ,相对采用固定门限的处理机,其测距误差改进可达 100倍以上。-在本部分论文的研究过程中申请发明专利两项,实用新型专利一项。目前, -采用自适应检波电路的处理机己经在工业用避碰雷达中获得应用。
参考文献:
[1]. 基于MCM技术的24GH_Z FMCW防撞雷达关键技术研究[D]. 任成明.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2003
[2]. 毫米波汽车防撞雷达实用化研究[D]. 徐涛.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2003
[3]. 汽车防撞毫米波FMCW雷达前端集成关键技术研究[D]. 盛怀茂.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2002
[4]. 双频带/宽频带印制天线及车载防撞雷达的研究[D]. 贾宇. 太原理工大学. 2016
[5]. 汽车变道辅助雷达系统设计与实现[D]. 安洪亮.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2
[6]. FMCW防撞雷达系统中频信号处理的软硬件关键技术研究[D]. 高香梅. 合肥工业大学. 2013
[7]. 小型化24GHz FMCW汽车防撞雷达[D]. 鲍迎. 浙江大学. 2011
[8]. 77GHz汽车防撞雷达信号处理技术研究[D]. 吴鑫. 东南大学. 2017
[9]. 毫米波汽车防撞雷达信号处理关键技术研究[D]. 郑兴林.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7
[10]. FMCW毫米波雷达系统中频电路及信号处理研究[D]. 李玉芳.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2002
标签:武器工业与军事技术论文; 电信技术论文; fft论文; 毫米波雷达论文; 雷达论文; 汽车防撞预警系统论文; 测距传感器论文; 仿真软件论文; 中频信号论文; 天线效应论文; 信号处理论文; mcm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