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城市建设方面充分吸收了国外的城市先进的建设理念并及时的应用。目前我国城市建设普遍存在着城市内涝严重,热岛效应明显的情况。同时目前城市建设对雨水的利用效率十分低下,地表污染径流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净化对城市道路腐蚀很严重。随着全民素质的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心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希望城市建设能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存。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出现,及时解决了目前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目前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许多城市建设人员对海绵城市的相关理念还不够了解,施工人员对海绵城市建设施工技术使用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介绍了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并对海绵城市的技术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法,希望能给海绵城市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海绵城市;
引言
现阶段,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海绵理论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作为城市排水管理的新概念,海绵城市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有比较多的技术问题,这也就要求相关市政单位的工作人员能够在海绵城市的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并使得海绵城市的应用效果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
1海绵城市的相关概念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是在二零零四年的《低碳城市和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正式提出的。经过几年的发展,海绵城市渐渐成为了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目标。“海绵城市”所具备的特点正如海绵一样,在面对环境的变化和自然灾害方面有着较高的适应能力。在城市降水方面,能够对像海绵一样对降水进行吸收,还能通过城市本身的建设设施对吸收的雨水进行过滤和储存,也能在必要的时候对储存的雨水进行二次利用。进而提升城市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度,帮助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减少城市内涝和“热岛效应”的发生。我国目前已经在试点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并给予专项的建设资金。海绵城市的建设也离不开城市绿化设计和河、湖水系的帮助。
2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简析
2.1继承和创新并重
海绵城市的建设主要是为了解决城市排水系统不够健全所导致的水害问题,因此在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也就需要尽可能进行人工排水措施以及自然排水途径的有机融合,来最大限度的进行雨水的有效渗透,并借此来减少水涝等自然灾害对于城市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2.2理论联系实际
每个城市的水文情况以及建设水平都有着比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在进行海绵城市的建立过程中就需要充分联系城市的实际,并做到因地制宜,根据城市自身的发展特点以及管理现状来采取针对性的海绵城市建设措施,并对该城市中的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的改善效果。通过针对性海绵城市建设方式的应用,能够使得城市的建设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并充分满足该城市居民的生存需求。
3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3.1水系湿地
水系湿地作为城市中的净化器,其对于城市的环境保护、气候调节以及生态平衡等都具备有良好的改善效果。水系作为流域之中所有江河湖泊等水体组成的水网系统,其具备有良好的调节蓄水系统,蓄水能力也与该河流的长度、路下个以及河网性状的密度等诸多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湿地作为天然或者人工形成的沼泽地等具有静止或者流动水体的浅水区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态系统。因此说在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也就需要充分发挥出水系湿地的重要作用,借此来取得一个良好的生态平衡效果。目前有许多城市在自身的建设过程中开始兴建人工湖,其建设形状有没,并能够起到一定的净化环境以及增强城市蓄水排水能力的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是在进行湿地水系的建设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对其的建设管理力度,并需要将自然以及人工水系湿地的补水、蓄水以及净水能力进行充分的发挥,从而实现海绵城市的建设效果,并给予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一定的保障。
3.2雨水控制技术
绿色屋顶。绿色屋顶即在屋顶种植花草或蔬菜等,使屋面雨水净化、储存并资源化利用。它能够有效地减少地表径流量、缓解排水系统压力,其储存的雨水可以用来浇灌花草木丛、洗车、冲厕所、回灌地下水等。冠木层截留。于冰沁等对上海市的156个植物群落观察并研究植物滞留能力,发现树冠对雨水的截留能力约为9%-12%,枝干约为2%,而土壤高达40%。研究表明针叶植物冠层截留能力比阔叶植物高3%左右。
3.3城市道路
交通在一定程度上也会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发展进程,良好的城市交通能够使得商业交往的便利性得到进一步提升,并带动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力度的进一步加快,使得城市道路的宽度以及数量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许多城市多是沥青路面,在下雨的时候这些路面不仅仅有效的渗入雨水,甚至还会直接阻碍到雨水的排泄,从而导致城市内涝等情况的发生。因此在进行城市道路的建设过程中也就需要对现有的下水道系统进行的不安的优化与完善,并需要在进行城市交通道路的建设过程中能够进行透水透气材料的有效利用,从而实现海绵城市的真正建设。通过对城市的下水管道系统进行不断完善以及构建完善的小水管道体系的模式,对于城市内涝等自然灾害也能够起到良好的控制效果,并且能够通过存蓄到的雨水来环节干旱季节中的城市用水紧张这一问题。
4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策略与建议
4.1强化政府主导,健全机制加强监管
政府是城市的管理者,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主导者。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我国政府部门在颁布政策、制定法令、给予财政支持的同时,还需要发挥主导作用,统筹协调规划、城建、交通、园林、水利、气象等职能部门之间的权责和利益,健全相应的管理机制,科学把握海绵城市建设推进的时序,要将海绵型建筑与小区、海绵型道路与广场、海绵型公园与绿地以及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水体保护与生态修复等落实到具体部门,并加强监管,落实好低影响开发设施建成后的维护工作,以避免下凹广场变成臭水沟、绿地草坪成为停车场。
4.2教育宣传先行,学科融合革新技术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持久性的民生工程,需要全民参与。我国政府部门在推进海绵城市工程进度的同时,也应该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加深大众对海绵城市的认识。中小学可以举办科普讲座;大学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开设与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课程,促进学科融合;科研院所则应加强相关科研活动,革新技术手段,做好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支撑。
4.3相关人才的培养
对于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相关专业人才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海绵城市建设发展来说,相关人才的技术支持是海绵城市在我国推广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相关部门应当及时建立专业的人才培养制度,对建设发展所需的人才缺口进行及时的补充。只有充足的人才支持,才能使得海绵城市相关技术向更完善更先进的方向不断发展。
结语
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兴的城市形态,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的暴雨以及洪水等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与城市损害,还能够起到良好的生态系统保护效果,从而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因此在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也就需要对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并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海绵城市的建设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海绵城市在我国的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得以普及,并使得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鞠茂森.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技术和政策问题的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15,15(3):7-10.
[2]王鹤錕,王瑞初.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基本思路和配套政策研究[J].建材发展导向(下),2016,14(7):78.
论文作者:徐燕丽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
标签:海绵论文; 城市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过程中论文; 雨水论文; 我国论文; 理念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