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与案例分析_因子分析论文

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与案例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案例分析论文,模型论文,竞争力论文,区域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和国际国内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区域之间 的经济竞争将集中表现为各区域之间的产业竞争,区域产业的竞争力将成为决定区域经济发 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如何科学评价区域产业的竞争力,准确把握区域产业在国内市场或区际 市场上的优势地位、状态及程度等,已经成为区域政府制定区域产业发展和贸易政策,对区 域经济进行必要干预和调控的基本依据。因此,区域产业竞争力的评价问题是区域经济发展 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有待深入探讨的一个新领域。

一、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从空间角度看,产业竞争力有两个层面:一是国际层面,二是国内层面。前者通常是指特 定国家的特定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后者则指一国内部特定区 域的特定产业在国内市场(即区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即区域产业的区际竞争力,可简称为区 域产业竞争力。

从本质上看,区域产业竞争力是指在一国内部各区域之间的竞争中,特定区域的特定产业 在国内市场上的表现或地位。这种表现或地位,通常是由该区域产业所具有的提供有效产品 或服务的能力具体显示出来。这种提供有效产品或服务的能力,必须是:

(1)从市场需求层面看,产业的产品或服务要能为市场和社会所接受,即产业具有市场的有 效需求力。

(2)从供给层面看,产业的产品或服务要能为该区域产业现有的生产能力所承受,即具有有 效供给能力。

(3)从动态角度看,区域产业必须能够顺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有持续提供有效产品和服务的 能力。即具有产业应变力、创新力。

(4)从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角度看,区域产业还必须具有协调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 系的能力,即具有可持续发展力。

可见,区域产业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概念,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考虑到产业本身 的概念较为宽泛,包括一、二、三次产业,而三次产业的竞争力评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 此,本文的研究将以工业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为典型进行分析。

二、区域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对特定区域具体产业的竞争力进行评价,有必要选择一组相应的评价指标。其主要原则是 :

1.客观性原则 即筛选评价指标的过程,要尽可能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客观地分析所选 指标的经济含义,依据其经济含义作出取舍。

2.可行性原则 即尽可能采用有数据支撑的指标,而对数据不可得的指标则只能作舍弃处 理。

3.相对性原则 即本研究所采用的指标都应是相对指标,即采用区域产业与全国相应产业 同一指标相比的指数形式,由此来考察区域产业相对于全国相应产业平均水平的产业竞争力 。

4.可比性原则 含义有三:其一,要求不同区域同一产业的同一指标计算口径保持一致; 其二,要求区域产业与全国相应产业的同一指标计算口径保持一致;其三,对于时序数据计 算的指标,涉及价值量的,均应调整为可比价格。

依据以上原则,结合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内涵,对区域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要从反映产业 竞争力的五个方面着手:一是产业投入方面,即从产业投入的生产要素,如资本、劳动等的 数量与质量方面考察产业的竞争力;二是产业产出方面,即从产业产出的效率与效益方面考 察产业的竞争力;三是产业技术水平及其进展方面,即从产业的技术现状及其发展潜力角度 考察产业的竞争力;四是产业市场绩效方面,即从产业在市场上的表现和地位来考察产业的 竞争力;五是产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即从产业发展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角度来考察 产业的竞争力。

根据以上反映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各个方面,可以对区域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进行总体设 计,各项指标及含义如下:

1.产业投入方面指标 产业投入是决定产业竞争力的物质基础。从产业投入的资本、劳动 等要素的数量与质量等方面考察产业的竞争力,可采用产业人均装备率、产业固定资产投资 力度、产业的企业平均规模以及产业人力资源质量系数(用产业工程技术人员相对比重表示)

X[,1]:产业人均装备率指数=区域产业人均资本投入/全国相应产业人均资本投入。其中,产 业资本投入用产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与流动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之和表示。该指数主 要 是反映产业资本投入规模的一个重要指标。

X[,2]: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指数=区域产业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全国相应产业人均固定资 产投资额。该指数是从标志物质生产要素规模水平的固定资产的投入规模角度反映产业竞争 力。

X[,3]:产业平均规模指数=区域产业之企业平均规模/全国相应产业之企业平均规模。其中, 企业平均规模用产业单位企业的平均销售收入表示。区域产业规模经济对产业竞争力具有不 可忽视的影响,故产业平均规模的相对状况,是考察产业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方面。

X[,4]:产业工程技术人员相对比重=区域产业工程技术人员占所有职工比重/全国相应产业工 程技术人员占所有职工比重。该指标反映了产业人力资源的相对质量。一般而言,较高的人 力资源质量是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来源。

2.产业产出方面指标 产业产出的效率与效益是决定产业有效供给能力的重要基础。从该 角度考察产业的竞争力,可采用衡量产业产出的各项经济效益指标,如产业资金利税率、产 业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利税额、产业的流动资金周转速度、产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产业 增加值率等。

X[,5]:产业资金利税率指数=区域产业资金利税率/全国相应产业资金利税率。其中,产业资 金利税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产业已实现的利润税金总额与同期产业资产(固定资产净值与流动 资产之和)之比。该指标反映了产业单位资金所提供的利润税金额,是考察评价产业资金运 用经济效益,分析资金投入效果的主要指标。产业资金利税率指数越大,表明区域产业相对 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资金运用效益越高。

X[,6]:产业百元固定资产原价实现利税指数=区域产业百元固定资产原价实现利税/全国相应 产业百元固定资产原价实现利税。该指标反映了区域产业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是决 定产业获利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X[,7]:产业流动资金周转速度指数=区域产业流动资金周转次数/全国相应产业流动资金周转 次数,其中,产业流动资金周转次数=产业产品销售收入/产业全部流动资金平均余额。该指 标反映了区域产业流动资金周转的相对速度。速度越快,表明产业流动资金运营效率相对越 高,获利能力越强,从而产业就越有竞争优势。

X[8]: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区域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全国相应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其中,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产业增加值/产业全部职工平均人数。该指标是考察产业经济活 动的重要指标,是产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素质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 一般而言,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越大,表明区域产业的相对竞争力就越强。

X[,9]:产业增加值率指数=区域产业增加值率/全国相应产业增加值率。其中,产业增加值率 是指一定时期内产业增加值占同期总产值的比重。该指标反映产业降低中间消耗的经济效益 。产业增加值率指数越大,表明区域产业降低中间消耗的相对效率越高,从而产业在竞争力 方面就越具有优势。

3.产业技术水平及其进展方面指标 产业技术水平及其进展状况,是产业技术创新和应变 能力的重要决定因素。从该角度考察产业的竞争力,除去已入选的主要作为投入方面指标的 产业人力资源质量系数外,还可采用产业的固定资产新度系数和产业的技术进步率等指标。

X[,10]:产业固定资产新度相对系数=区域产业固定资产新度系数/全国相应产业固定资产新度 系数,其中,固定资产新度系数用产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与固定资产原值之比表示。 该相对系数大致表示了产业固定资产新旧的相对程度。由于新设备往往包含着更多的新技术 ,因此,固定资产新度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产业技术装备水平的高低。因而,该 指标是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X[,11]:产业技术进步指数=区域产业技术进步速度/全国相应产业技术进步速度。其中,产 业技术进步速度用跨时5年的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表示(注:“跨时五年”指1993~1998年;全要素生产率由公式P=Y/计算。)

。技术进步速度是产业开 发、吸收和运用科学技术能力的重要体现,是产业竞争力的动态方面。一般地,产业技术进 步相对越快,则其竞争优势就越具有可持续性。

4.产业市场绩效方面指标 产业市场绩效是产业市场地位的集中体现,是较为综合地体现 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该角度考察产业的竞争力,可使用产业的市场占有率、产业 的相对专业化系数以及产业的区域外向度等指标。

X[,12]:产业市场占有率=区域产业产品销售收入/全国相应产业产品销售收入。该指标表明 区域产业在区际市场竞争中所具有的实力地盘的大小,是体现产业市场扩张能力的重要指标 。一般地,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标志着产业竞争力处于较佳的实现状态。

X[,13]:产业相对专业化系数=区域产业产值占该区域工业总产值比重/全国相应产业产值占 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该系数反映了区域产业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专业化程度。若系数大 于1,则表明区域产业的专业化程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产品自给有余,属区域专业化输 出部门,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若系数小于或等于1,则说明产业的区域专业化不明显,竞争 力较弱。

X[,14]:产业外向度(注:参见权晓虹、杨开忠:《北京工业结构及相对优势变动研究》,《中国工业经济》1999 年第11期。)

=(区域产业相对专业化系数-1)/区域产业相对专业化系数。该指标从 理论上描述了产业产品的区域输出程度,是衡量产业对外开放程度及外部市场扩张能力的重 要指标。一般地,产业外向度越高,表明其竞争力越强。

5.产业可持续发展方面指标 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产业长期良性发展及其竞争力持续 提升的决定性基础。从产业发展与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的关系角度来考察产业的竞争力,可 采用的指标有产业的能源消耗强度、产业单位产出三废排放量、产业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 率等(注:由于受资料缺乏限制,出于实证分析便利考虑,这里只设置了产业能源消耗强度指数一 个指标。)

X[,15]:产业能源消耗强度指数=区域产业能源消耗强度/全国相应产业能源消耗强度。其中 ,产业能源消耗强度用产业万元产出(以增加值计)消耗能源的吨数(折算成标准煤)表示。一 般 地,能源消耗相对强度与产业竞争力呈负向关系,故在计算该指数时,采用其倒数形式。

三、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1.数据收集与评价方法的确定 根据模型构建需要区域,我们以浙江省为例。这样,利用1 999年《中国统计年鉴》与《浙江统计年鉴》,计算各指标的相应数据(其中技术进步指标还 需1994年年鉴),可得到评价区域产业竞争力的15个指标。在理论上,可以构建区域产业综 合竞争力的评价模型:

其中F[,j]为区域j产业的竞争力综合得分,X'[,ij]为X[,ij]的标准化,a[,i]为i指标的权重 。

此模型的关键是各标准化指标权重的确定。这里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权重。该方法又称 主分量分析,是由Hotelling于1933年首先提出。其基本思想是通过降维,把多项指标(如n 项)转化为少数几个(如m个,m

2.主成分分析 对变量数为15,样本容量为28的一组数据,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 主成分分析。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选入6个公共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5.3%。各 主因子对应特征根及方差贡献率见表1,各主因子的原始变量载荷矩阵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到,各公因子在原始变量上的载荷值并不太好解释,故需进一步进行因子旋转 。选用方差极大正交旋转,经6次旋转,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3)。

利用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考察各主因子的经济含义及其与内部主要指标之间的数 量关系。

因子Factor1,在其上载荷值大于0.5的指标有:产业市场占有率X[,12]、产业相对专业化系 数X[,13和产业外向度的X[,14]。综合起来分析,可直观判断Factor1是体现产业市场绩效的 综合性指标,可称之为产业的市场绩效因子。

因子Factor2包含的载荷值大于0.5的指标有:产业资金利税率指数X[,5]、产业百元固定资产 原值实现利税指数X[,6]、产业流动资金周围速度指数X[,7]和行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X[,8]。综 合判断,Factor2是体现产业产出方面经济效益的综合性指标,可称之为产业的产出效益因 子。

因子Factor3包含载荷值大于0.5的指标有:产业人均装备率指数X[,1]、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力 度指数X[,2]和产业平均规模指数X[,3]。综合判断,Factor3主要是体现产业资本投入规模的综 合性指标,可称之为产业的资本规模因子。

因子Factor4包含载荷值大于0.5的指标有:产业固定资产新度系数X[,10]和产业技术进步指数 X[,11]。可知Factor4是体现产业技术水平及其进展状况的综合性指标,可称之为产业的技术 状况因子。

因子Factor5包含载荷值大于0.5的指标有:产业的增加值率指数X[,9]和行业的能源消耗强度 指数X[,15]。可判断Factor5是体现产业中间投入使用效率的综合性指标,可称之为产业的中 间投入效率因子。

因子Factor6包含载荷值大于0.5的指标有:产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X[,11]和产业工程技 术人员占全部职工比重指数X[,4]。可以判断,Factor6是体现产业人力资本投入质量的综合性 指标,可称之为产业的人力资本质量因子。

3.评价模型构建 根据各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

①这里以载荷系数大于或等于0.5的指标为主要指标,小于0.5的作为次要指标舍去。

式中X'[,ij]是指标X[,ij]的标准化指标,i=1,2,…,15;j=1,2,…,28。

区域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可更直观地表达为表4的形式:

四、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的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利用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可以计算浙江省制造业各产业的竞争力得分并进行排序。 其结果见表5。

表5 浙江省产业竞争力得分及位次

产业名称产业竞争力

产业名称

产业竞争力

得分及位次 得分及位次

石油加工及炼焦 1.07 [1]

家具制造0 [15]

皮革毛皮及羽绒 0.68 [2]

橡胶制品-0.19 [16]

文体用品0.63 [3]

印刷-0.22 [17]

纺织0.57 [4]

烟草-0.28 [18]

服装0.48 [5]

化学原料-0.30 [19]

有色冶炼及压延 0.46 [6]

医药-0.35 [20]

仪器仪表0.43 [7]

电子-0.35 [20]

食品制造0.33 [8]

金属制品-0.38 [22]

普通机械0.23 [9]

非金属矿物制品 -0.41 [23]

电气机械及器材 0.18 [10] 饮料制造-0.46 [24]

造纸0.17 [11] 黑色冶炼及压延 -0.48 [25]

专用设备制造0.09 [12]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0.72 [26]

塑料制品0.05 [13] 木材加工-0.74 [27]

化纤0.02 [14] 食品加工-0.77 [28]

由上表可以看出:

(1)竞争力前十位的产业依次是: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皮革毛皮及羽绒制品业、文教和体育 用品制造业、纺织业、服装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 械制造业、食品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2)竞争力后十位的产业依次是:食品加工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 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饮料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电子 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烟草加工业。

(3)从竞争力得分列前后十位之产业的内部结构来看,浙江省区域产业竞争力呈现以下几个 特点:

第一,竞争优势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按要素密集度分类,竞争力前十位产业中, 除石油加工及炼焦、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仪器仪表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等四个产业属资 本和技术密集产业外,其余皆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根据产值计算,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 占竞争力前十位产业总产值的27.85%,劳动密集型产业占72.15%(注:依据1999年浙江省统计年鉴整理计算。)。这说明,浙江省产业竞 争力目前仍然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要支撑。

第二,竞争优势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轻型化特征。按轻重工业分类,竞争力前十位产业中, 典 型的重制造业仅有4个,即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普通机械制造 业 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其余6个都属于传统的轻型加工制造业。从产值结构来看,前者 仅占竞争力前十位产业总产值的36.12%,后者则占63.88%(注:依据1999年浙江省统计年鉴整理计算。)。这说明,浙江工业的竞争优势 具有较高程度的轻型化倾向。

第三,区域重点扶持产业的竞争优势尚不明显。从政策倾斜力度来看,竞争力前十位产业 中,只有石油加工及炼焦和机械制造2个产业是浙江省“九五”重点培育的主导产业,其余8 个产业(除仪器仪表和电气机械外)基本上都是被普遍认为是调整对象的传统产业;另一方面 ,省“九五”时期重点培育的另外两个主导产业,即电子和医药产业,其竞争力得分仅位居 制造业28个子产业的第20位。这充分说明,浙江省重点扶持产业的竞争力总体上还不强。

第四,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成长不足。从产业技术层次来看,浙江省的竞争优势产业大 多是技术层次不高的传统技术型产业,而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如电子、信息、生物工程 与医药、新材料、环保等产业,其竞争力都还比较弱小。这说明,浙江省的高新技术产业正 处于发展过程中,尚未形成相当的产业规模,产业带动力也还不强,尚难在工业增长中充分 发挥先导作用。

根据上述浙江产业竞争力及竞争优势的特点,结合工业化中期阶段产业演进规律及发展趋 势,新世纪初期,浙江加快工业结构升级的基本思路应该是:以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为目标 ,以工业结构的有效调整为主线,以产业的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为动力,以加快发展高新技 术产业为核心,大力扶持主导产业,全面提升传统产业技术层次,努力构建新世纪浙江产业 的新优势。

标签:;  ;  ;  ;  

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与案例分析_因子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