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党群关系理论初探_密切联系群众论文

列宁党群关系理论初探_密切联系群众论文

列宁党群关系理论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群关系论文,列宁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列宁的党建学说中,如何正确认识党群关系,如何在实践中密切党群关系,是列宁始终 关注的焦点之一。整理和继承列宁这一思想遗产,对于我们深刻领会江泽民同志在新时期提 出的三个代表的思想,推进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的党风建设,巩固党的领导地位无疑具有深 远的意义。

一、列宁创建党群关系理论的背景

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中吸取思想精华,并加以发展,是列宁这一理论形 成的主观条件。列宁以一个伟大的革命实践者著称,但他从不轻视理论,因为“没有革命的 理论,就不会有革命运动。”[1](P337)所以,在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创建伊始,列宁在繁重 党务活动的同时,把宣传、介绍、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作的中心环节。众所周知,20世纪 前 夜的俄国正经历急剧的社会变迁,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为民粹主义的滋生与蔓延提供了客观条 件,他们宣扬的唯心主义英雄史观在刚创立的无产阶级政党内颇有市场。为清除民粹派的思 想干扰,列宁以唯物史观为利器,给予了这种思想全面的理论批判。列宁高度评价了历史唯 物主义的重大贡献,他说:“马克思发现的唯物史观,消除了以往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陷 。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主要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和动机,而没有考察产生这些 动机的原因,没有摸到社会关系的根源;第二,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 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史的精确性去考察社会生活条件以及这些条件 的变更。”[2](P586)他重申了马克思强调的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的事业这一历史唯物主义 基本结论。

列宁多次批判民粹主义,宣传历史唯物主义,根本目的是希望建立一个有别于历史上其他 政治组织的政党,使俄国无产阶级政党能够与社会历史发展主体建立起紧密联系,使之成为 真正意义上的无产阶级先锋队。在列宁看来,无产阶级政党只有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才 能 正确估量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才能正确处理党与群众的关系。否则,在唯 心主义的英雄史观支配之下,势必夸大少数个人和团体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而无法建立起 密切的党群联系。正因为列宁深刻地论识到这一点,所以不论革命处于低潮,还是处于高潮 ,不论无产阶级政党处于非法地位,还是处于执政地位,列宁都能从实际出发,客观地估计 形势,科学地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将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长期的革命实践是列宁这一理论形成的客观条件。列宁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实践家。纵观他 的革命实践生涯,有以下两个明显特征:首先,缔造、组织、领导党,是列宁革命实践的轴 心。列宁比同时代的其他革命家更了解一个旗帜鲜明、精诚团结、组织严密的无产阶级政党 的巨大政治威力,正如他自己所说“给我们一个革命家的组织,我们就能使俄国翻转过来” 。[1](P337)但列宁也清醒地意识到:“单靠先锋队是不能胜利的。当整个阶级,当广大群 众还没有直接支持先锋队的立场,或者还没有对先锋队采取至少是善意的中立态度并且完全 不去支持先锋队的敌人时,单靠先锋队进行决战,那就不仅仅是愚蠢,而且是犯罪。”[3]( P2 46)所以,在以党为轴心的革命实践中,列宁始终把党的建设与密切党群关系结合起来,统 一起来。不理解这一点,就不能准确地把握列宁这一思想的实践特征,反而误以为列宁是一 个 迷信密谋团体的布朗基式的工人运动领袖。其次,列宁不仅组织和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而 且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后者,对于列宁丰富和发展无产阶级政党在执 政条件下党群关系理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从1917年10月革命胜利到1924年春列宁去世,时 间虽然短暂,但其间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新经济政策时期,从而使列宁有条件在实践 中探索党在新形势下的党群关系问题。

二、无产阶级政党必需密切联系群众

列宁对无产阶级建党学说这一新领域的理论贡献,首先在于他从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原则 出发,根据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客观要求,深刻阐述了密切党群关系的重大意义。

(一)密切联系群众是实现无产阶级政党宗旨的客观要求

政党是近代社会阶级斗争发展的产物,阶级性是其根本属性。政党的宗旨与其所代表的阶 级利益密切相关,一个政党要实现自己的政治使命,就不能不密切联系她所代表的阶级。因 此所谓党性原则就是阶级利益根本至上原则。列宁在党建活动中,始终坚持这一基本原则。 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筹建初期,以沃伦多夫为代表的劳动派试图把工人阶级政党变成一个‘ 超阶级’的全民党。列宁批驳了这种谬论,他坚信,“从《共产党宣言》开始,整个现代社 会主义所依据的无可怀疑的真理,就是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唯一真正的革命阶级。其 余的阶级只是在某些方面,只是在一定条件下才可能成为革命阶级。”[4](P172)无产阶级 政党是以人类的最终解放为最终目的。不断推进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是这一 政党的宗旨,也是现代社会中无产阶级最高利益所在。党与阶级利益的根本一致性,是无产 阶级政党与人民群众建立密切联系的客观前提条件。显然,没有根本利益一致的纽带,任何 政党想与之并不代表的阶级建立某种联系是不堪设想的,即使勉强建立起某些联系,也必定 是短命的,一旦遭遇新的利益冲突,这种联系势必轰然倒塌。历史上资产阶级政党就是这样 ,在革命时期为赢得胜利,他们尽可能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但一旦夺取政权之后,资产阶 级为扩大自己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其他阶级的利益,使革命期间建立的同盟关系不复存在,甚 至于走向敌对。可见,党性原则也就是阶级利益在政党中的具体表现。党的阶级基础不同, 对待群众的政治取向往往也大相径庭。列宁认为,密切联系群众,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人民 群众谋利益而不为少数人谋利益,是无产阶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区别于其他旧政党 的最明显的标志。为此,列宁号召真正的共产党人:“为了为群众服务和代表他们正确意识 到的利益,先进队伍即组织必须在群众中大力进行活动,从而吸收他们当中一切最优秀的力 量,并且随时随地要仔细地和客观地检查:是不是同群众保持联系,联系是否密切。这样, 也只有这样,先进队伍才能够教育和启发群众,代表他们的利益,教他们组织起来,指导群 众的全部活动沿着自觉的阶级政策的道路前进”。[5](P410)

(二)密切联系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力量之源泉

与以往旧政党不同,无产阶级政党肩负着伟大的历史使命,不仅要结束旧制度,而且要在 全新基础上创建新的社会政治制度。要完成上述历史使命,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有源源不断的 力量支持。列宁认为,人民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最终不可战胜的力量源泉,这一结论,既是 他建立在唯物史观之上的坚定信仰,也是他对俄国数次革命经验的科学总结。在列宁看来, “革命不是定做的,革命是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爆发的结果。”[6](P324)所以,“一切真 正革命的标志,就是从哪些到现在还非常消沉饿被压迫的劳动群众中,迅速产生出十倍甚至 百倍能够进行政治斗争的人物。”[3](P239)1905年俄国革命失败之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内部的取消派和召回派由于不能把握革命的主体,因而错误地总结了经验教训。前者主张从 国家杜马中召回工人议会党团,放弃争取群众教育群众的合法斗争,而重搞民粹派式个人恐 怖主义。后者则无视革命高潮到来的可能性,认为应取消秘密政党组织,完全加入资产阶级 议会合法政治活动,进而以改良代替革命。列宁批判了上述两派的错误思想,科学的总结了 1905年革命的经验教训:“我国革命的教训就是:只有以一定阶级为依靠的政党才是有力量 的,才能在形势发生各种各样的转化的时期安然无恙。公开的政治斗争使党更密切联系群众 ,因为没有这种联系,政党就算不了什么”[7](P315)在革命进程中,“只有人民群众的自 觉性和组织性才能决定争取自由的结局”[8](P293)十月革命的历史性胜利,使列宁更坚信 人民群众的革命首创精神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在总结十月革命的很多历史文献中,列 宁多次表达了这样的主题:“群众革命首创行动和人民从下而上夺取政权,是革命真正胜利 的唯一保障。”[9](P37)而“我们的革命之所以远远超过一切革命,归根结底是因为它通过 苏维埃政权发动了哪些以期对国家建设漠不关心的千百万人来参加这一建设。”[3](P383) 在列宁看来,革命成果的大小和革命彻底程度,同发动群众的广度和深度成正比。

在长期的革命实践进程中,列宁形成了他的力量观,他在剖析了资产阶级的力量是对群众 的奴役和暴力驱使之后指出:“在我们看来,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 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9](P361)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只有密切 联系群众,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获得群众的拥戴,才能获得完成其历史使命所需要的巨大 政治能量。

(三)密切联系群众是加强无产阶级政党自身建设的需要

无产阶级政党为实现其历史使命,必须始终保持其先锋队的政治本色,为此要随着形势的 变化,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党能否建设好,很重要的一条,取决于党与群众的联系是否 密切。党群关系密切,就能从群众中获得党赖以生存的阶级力量和组织力量。而要做到这一 点,就必须妥善处理领导群众与依靠群众的相互关系,否则,就易犯左和右的错误。列宁将 这一革命辩证法贯彻在革命实践进程中。在建党初期,以马尔托夫为代表的孟什维克盲目推 崇群众运动的自发性,无原则夸大群众自发运动在革命进程中的作用,他们将政党、阶级、 工会、一般群众等不同层次的东西混为一谈,而且断言,由先进分子组成的、有严格纪律的 党,就会削弱同群众的联系,就会脱离群众。为此,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全面阐述了他 的建党哲学。首先,列宁强调:“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 ”[1](P242)而这种先进战士的作用在当时就是把先进思想灌输到工人和一般群众中去,用 社会主义代替工联主义。为此,社会民主党人不能高高站在群众之上,而应到群众中去。在 列宁看来,只有正视党与群众、党与阶级的差别,才能使党承担起教育群众、领导群众的责 任。“我们容纳真正的社会民主党人的党组织愈坚强,党内的动摇性和不坚定性愈少,则 党对于它周围的、受它领导的工人群众的影响,也就会愈加广泛、全面、巨大和有效。”[1 ](P457)而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本阶级对党的支持和信任。因此,“共产党人始终同群众站 在一起,发现错误,向群众进行解释,加以改正,不断使自觉性战胜自发性,”[10](P359) 如果党不主动担当起领导群众纠正错误这一责任,党就会犯尾巴主义错误。另一方面,也不 能走向另一种极端,因强调党的先进性而不顾群众的利益与要求,特别是对落后群众弃之不 顾,则是在对待群众问题上的左的表现。共产国际初期,以德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一批新党 ,就在不同程度上患了这种病症,列宁为此进行了诊断,认为他们犯了以下三个错误:一是 为反对机会主义领袖,而将党的领袖与阶级、群众的关系对立起来;二是他们根据工会的保 守性,就认定党应抛弃工会;三是他们因修正主义活跃于资产阶级议会讲坛,就认定议会合 法 斗争已经过时,反对参加资产阶级议会。为使年轻的各国共产党人早日成熟,列宁在《共产 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文中全面阐述了党、阶级、领袖之间的辩证关系:“群众 是划分阶级的……;阶级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的、最有影响、最 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被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3 ](P197)因而,所谓‘领袖专政’与‘群众专政’的对立,实际上是主观主义的虚幻。阶级 与政党、领袖与群众,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革命进程中,缺乏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配合 ,都将遭致挫折与失败。所以,列宁在谈到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时强调指出:“一切加入第 三国际的政党必须竭力实现‘更深入群众’和‘更密切联系群众’的口号,这里讲的群众, 就是指受资本剥削的全体劳动群众,特别是那些最无组织,最没有受过教育,最难组织的劳 动群众。”[3](P300)

总之,能否正确对待群众,能否把依靠群众教育群众领导群众结合起来,避免左右两个极 端,是衡量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成熟与否的客观尺度,“要是这个党不学会把领袖和阶级、领 袖和群众结成一个整体,组成不可分离的整体,它便不配拥有这一称号。”[3](P206)而对 于党的领袖,列宁则要求:“政治家的艺术就在于正确判断在什么条件下,在什么时机无产 阶级先锋队可以成功夺取政权,可以在夺取政权过程中和夺取政权以后得到工人阶级和非无 产阶级劳动群众十分广大阶层的充分支持,以及在夺取政权后,能够通过教育和训练吸引愈 益众多的劳动群众来支持、巩固和扩大自己的统治。”[3](P207)

由此可见,不管从实现党的宗旨,增强党的政治力量,还是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领 袖的威信,无产阶级政党都必须始终如一的密切联系群众,这是列宁来自于实践的政治结论 。

三、无产阶级政党应该不断探索密切联系群众的具体方法

列宁不仅从理论上阐明了密切党群关系的重大意义,而且在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中,深入探索了密切党群关系的具体方法。列宁特别指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在从非法革命组织 变成合法的执政党后,将面临的巨大挑战。由于政治地位的改变,无产阶级政党确有脱离群 众的危险。在革命时期,党离开了人民群众几乎难以生存,因此密切联系群众在大多数情况 下,是党的自觉和主动行为,脱离群众的问题还不至于很严重。但是,当共产党掌握国家政 权,党和政府的任何行为都将对群众造成巨大影响时,党稍有不慎,便可能破坏在革命时期 建立起的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那么,在执政情况下,党如何加强与群众的联系呢,列 宁在实践中做了以下探索:

(一)党必须制定符合群众利益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无产阶级政党在成为执政党以后,首要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基 础,这既是党的新的历史使命,也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之所在。列宁认为:“社会主义不是 按 照上面的命令创立的。它和官场中的官僚机构主义根本不相容,生气勃勃的社会主义是由人 民群众自己创立的。”[6](P269)因此,十月革命革命胜利之初,列宁就向全党同志呼吁: “ 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国家里,第一个任务就是拯救劳动者,全人类的首要生产力就是工人 ,劳动者,如果他们能活下去,我们就能拯救一切,恢复一切。”[9](P843)而要调动群众 的生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当就必须制定符合群众利益和要求的路线方针政策。在这一问题 上,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也走过弯路,曾试图以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将俄国直接过渡到共产主 义社会。但是这一急于求成的政策严重脱离了俄国的实际,特别是牺牲了过多的农民利益, 因而当战争结束后,这一超前政策的消极后果日益显现。在严峻形势下,列宁坦率地承认错 误,并果断地以粮食税为核心的新经济政策代替不受欢迎的余粮收集制。他在后来总结 这一转变的经验教训时,特别从党群关系这一政治角度作了深刻阐述,他说:“到了1921年 ,当我们度过了而且是胜利度过了国内战争最重要的阶段以后,我们就遭到了苏维埃国内部 巨大的,我认为是最大的政治危机,这个危机……是因为我们在经济进攻中前进得太远了, 我们没有给自己保证足够的根据地。”“我们的革命部队有脱离它应当善加领导的人民群众 ,农民群众的群众的危险,因此我们一致坚决地决定退却。”[3](P661)而通过实行新经济 政策,“同农民群众,同普通的劳动农民结合起来,并开始向前移动,其速度虽比我们所希 望的慢得不可估量,慢到了极点,但整个群众却真正同我们一道前进。……这就是新经济政 策的第一个基本政治教训。”[3](P656)经过这一历史教训,列宁清醒认识到,作为执政党 ,只 有从实际出发,制定符合群众利益的政策,才能巩固和发展党群鱼水关系,而这种关系,是 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条件。为此,他告诫俄国共产党人:“对于一个人数不多 的共产党来说,对于领导一个大国的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来说,最大最严重的危 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就是先锋队往前跑得太远,没有保持排面整齐,没有同全体劳动大 军,即同极大多数工农群众保持牢固的联系。”[3](P621)因此,列宁在谈到制定政策的原 则是指出:“群众的人数有千百万……政策应当从千百万着眼,而不是几个人着眼。只有从 千百万人着眼,才会有实事求是的政策。”[9](P464)当然也才有密切的党群关系。

(二)党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党员素质

由于无产阶级政党成为执政党,党的干部通常掌握着人民群众赋予的职权,因此抱有个人 动机的“小资产阶级冲进党内的浪潮就更加汹涌了”[11](P225)这样随着党的队伍扩大,党 员整体素质有所下降,从而势必严重威胁党群关系,为此,列宁非常重视提高党员的素质问 题。在列宁看来,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员素质,除了要对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 革命实践锻炼之外,最有效的组织措施就是密切党群关系,使党组织能够不断吐故纳新,确 保党员的素质。所谓吐故纳新,一是要严惩犯罪党员,坚决清退不合格党员。不论是严肃党 的纪律,还是进行清党,都要紧紧依靠群众,因为党的纪律首先靠无产阶级先锋队的觉悟和 忠诚、自我牺牲精神,其次,“是靠它善于同最广大的劳动群众,……打成一片。”“没有 这些条件,建立纪律的企图,就必然成为空谈,变为废话,变成装模作样。”[3](P182)列 宁在总结俄共清党的经验教训时就指出:尽管群众的意见和情绪不总是正确的,“但是在评 价一个人的时候,在否定混进党里来的、摆驾子的、官僚化了的人的时候,非党无产阶级群 众的意见以及在许多场合下非党农民群众的意见,都是极其宝贵的。劳动群众非常敏感,善 于区别谁是忠诚老实的共产党员,谁是为谋生而辛勤劳动、没有任何特权也不会讨好上级的 人们所厌恶的共产党员。”[3](P563)二是在严格入党条件的前提下,吸收群众中的优秀分 子入党。列宁相信,要保持党的活力,就要“尽力吸收工农群众中的优秀分子到党里来。” [12](P537)。由此可见,加强党的建设是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前提,而密切联系群众本来就 是党建工作的重要一环。

(三)党必须健全和完善党和国家的民主政治制度

无产阶级政党在其历史使命未完成以前,绝对不应放弃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领导权,这是马 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但当无产阶级政党在革命胜利之后处于执政地位的情况下,其领导方 式与革命时期相比,有较大差异。列宁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政权的全部政治经 济工作都由工人阶级觉悟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的。”[11](P160)但是,“党的全部工作 都是通过苏维埃来进行的。”[13](P30)这样在党与群众之间,苏维埃政权是一个不可或缺 的中介环节。既然如此,国家政权机关的民主制度健全与否,就成为制约党群关系的重要因 素。列宁曾高度评价苏维埃这一群众政治组织在革命和新的社会生活中的历史作用,列宁称 赞道:“苏维埃政权是世界上第一个(严格说来是第二个,因为巴黎公社已开始这样做过)吸 引群众即被剥削群众参加管理的政权。”“苏维埃与群众的关系十分密切,这就有可能接近 群众,更有可能教育群众”。因此“苏维埃组织自然而然使一切被剥削劳动者便于团结在他 们的先锋队即无产阶级的周围”。[9](P634)可见,在列宁看来,苏维埃不仅仅是新的国家 政权形式,而且也是密切党群关系的天然纽带。

为完善苏维埃的民主制度,克服新生政权内部日益严重的官僚主义作风,列宁根据俄国实 际,借鉴巴黎公社经验,提出了极有指导意义的改革措施:

其一,健全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实现党的集中领导与党政合理分工负责相结合。针对苏 维埃政权初期党政不分,权力过分集中的情况,根据列宁的建议,1919年俄共八大就此专门 作出决定,无论如何不应把党组织的职能和国家机关即苏维埃的职能混淆起来。决议还规定 ,党应努力领导苏维埃工作,但不能代替苏维埃。

其二,健全权力监督机构,也是密切联系群众,反对特权和官僚主义的重要措施。列宁不 仅建议改组和加强以工农检查院为核心的专门机构,而且非常重视发动群众对党和国家权力 机关进行监督。因为“正是苏维埃与劳动人民接近,才造成一种特别形式的罢免制和自下而 上的监督制,现在应该极力发展这些形式……来杜绝毒害苏维埃政权的一切可能性,反复不 倦地铲除官僚主义的莠草。”[9](P527)列宁相信,通过以上措施,就能使“苏维埃与人民 , 即与被剥削劳动者保持着巩固的联系,保持着灵活的和能伸能缩的联系,就可以防止苏维埃 组织受官僚主义的毒害。”[9](P526)

其三,建立有利于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选举制度。列宁主张,选举的程序和经常进行 选举的机会,以及改选召回代表的条件都应有利于普通群众。在基层选举单位上,应“按经 济和生产单位(工厂)来分。”[9](P743)在选举过程中,应大力吸收大量非党群众进入国家 机关工作,列宁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与才能,所以他说:“应当把有组织才能的人从实践中 选拔出来,让他们参加全国范围的管理工作。这样的人在人民中是很多的。”[9](P401)吸 收党外群众进入机关工作,不仅可以增加机关活力,而且可以通过他们检查机关中党员 的工作情况,从而有利于党和群众在机关中保持直接有效地联系。

(四)充分发挥工会等群众组织在密切党群关系方面的桥梁作用

如何看待工会等群众政治组织的作用,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内部也曾有过争议。托落茨基等 人抹杀国家、政党、工会之间的区别,主张工会国家化。为澄清党内的思想混乱,列宁专门 论述了工会在新政权中的独特作用。他说:“工会就它在无产阶级专政体系中的地位来说, 是站在……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党和国家之间的。”[3](P403)工会当然不可代替国家 ,更不可能代替党,但是,如果“没有一些把先锋队和先进阶级群众、把它和劳动群众连接 起来的传动装置,就不能实现专政。”[3](P404)列宁并没有将这一问题停留在理论领域, 他认识到,思想分歧的焦点在对待群众、掌握群众、联系群众的方法问题上,因此列宁提出 了新形势下党对工会工作的指导原则是:“联系群众。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情绪;了解一切 ;理解群众;善于接近群众;赢得群众的绝对信任。领导人不应该脱离被领导的群众,先锋 队不应该脱离整个劳动大军。”[14](P315)列宁主张,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执政党不 应干涉工会的具体工作,以便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他在解释恢复工会的自愿入会制时说: “工会把所有雇佣劳动者都列为会员的形式主义做法,已经造成工会中某种程度的官僚主义 弊端,使工会脱离了广大的会员群众。因此,……工会应当是非党的”。[3](P586)列宁希 望工会在实际工作中,努力把联系群众作为其首要任务,使之成为党与国家、党与群众之间 良好的传动装置。

总之,源于列宁亲身革命实践的党群关系理论,在世纪转折的今天,依然具有特别重要的 指导意义。肩负重任的中国共产党要实现其历史使命,应不断密切联系群众,更应在实践中 丰富和发展密切党群关系的具体方法和有效制度。实践江泽民同志在新时期提出的“三个代 表”的重要思想就是对列宁这一宝贵思想遗产的创新和发展。

标签:;  ;  ;  ;  ;  ;  ;  ;  ;  ;  ;  ;  

列宁党群关系理论初探_密切联系群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