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加坡创新教育的特色和不足之处论文

浅析新加坡创新教育的特色和不足之处论文

浅析新加坡创新教育的特色和不足之处

梅新娣,马正海

(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摘 要: 新加坡建国50 余年来教育飞速发展,为新加坡腾飞提供了强劲动力,创新教育也逐步得以重视和实施。鉴于我国和新加坡同属亚洲,且新加坡人中华族占比较大,在创新教育方面成功的经验和面临的困惑有一些相通之处,本文回顾了新加坡教育改革中创新性教育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继而总结了新加坡创新教育的特色和不足之处,以期对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有一些借鉴。

关键词: 新加坡;创新教育;创意教育;创业教育

新加坡教育兼具东西方教育特性,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高度结合,并在持续发展和改革中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在创新教育方面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1-2]。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期发布的2016 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新加坡全球第6,亚洲称冠,是名符其实的“亚洲创新之都”;新加坡教育亦被评为“教育素质全球第一”和“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全球第一”,这很大程度依赖于新加坡的创新教育。另一方面,新加坡在创新教育方面也面临一些困惑。考虑到我国和新加坡同属亚洲,且新加坡人中华族约占76%,在创新教育方面成功的经验和面临的困惑有相通之处,本文简要总结了新加坡创新教育的特色和不足之处,以期对国内轰轰烈烈的创新创业教育有一些借鉴和启发。

一 新加坡教育发展历程及创新教育的形成

新加坡教育经历了四个阶段。

(1)在O D I S-E工程师软件右侧菜单“0 1 0数据传输”(图19),点开菜单前面三角,双击“010.01写入数据记录”(图20)。

第一阶段(1959-1978 年)以生存为导向构建国家教育体系,普及大众教育和实施双语教育。该阶段基础教育的普及、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以及职业教育的发展满足了经济恢复时期对人才的需求,双语教育的确立和实施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国际交流,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性教育的环境氛围。

第二阶段(1979-1996 年)以效率为导向实施按能力分流制度,扩展大专教育、加强卓越教育以及建立自主学校和自治学校。该阶段通过实施“优化教育”改革和“教育储蓄计划”将基础教育推向成熟,大专教育也得以快速发展,期间在创新教育方面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尘肺病诊断标准》相关要求选择我国万东研发以及提供的500mA 高频X线机进行高千伏胸片检查,150kV为额定电压,检查质量性能显示合格,应用小焦点,栅比为10:1,靶片距为1.8m,中速钨酸钙增感屏,110至130kV为摄片电压,200mA为摄片电流,依据体厚选择曝光时间,取值范围在4.5至11ms之间;胶片规格为36*36cm。标准防护后,通过后前位姿势,中心线位于第6胸椎,让患者深吸气之后屏气进行检查。通过HQ-320XT自动洗片机进行洗片,柯达显定影套药为洗片药,31摄氏度为设置的温度。

第三阶段(1997-2011 年)以能力为导向、学生为中心开发学生创造力和思考能力,实施“少教多学”、终身学习计划和多元化教育并发展高水平大学教育[3]。该阶段教学改革主要是改革课程、开放教材、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以提高学生素质,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想、批判性思维以及在实践中和工作中持续实现技术创新的能力。

第四阶段(2011 年至今)以价值为导向、学生为本的全人教育,提出“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导向教育”,该理念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理念,其不仅延续了新加坡教育的特色和优势,同时针对新加坡教育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新的思路,如强调对每所学校和每一名学生的重视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可在很大程度降低“分流”和“精英教育”带给学生的压力和心理负担[4]

多模态隐喻观认为隐喻不只存在于语言中,还存在于其他媒介中,如声音、音乐、色彩、线条等。“多模态隐喻”是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模态来体现源域和目标域映射隐喻现象(Forceville&Urios-Aparisi,2009)。多模态研究主要探讨多种媒介下的图像、音乐等非语言符号在表达意义时的互补性及规律性特征,探讨模态和媒体的关系,以及第二外语课堂中多模态视觉和言语的协同性(Barthes 1977;Kress&Van Leeuwen 2001;Royce 2002)。

二 新加坡在创新教育方面的特色

以南洋理工大学(NTU)而言,其与政府创办的南洋科技创业中心、由企业家捐赠设立的“蔡天宝创业教育基金”以及考夫曼基金会建立了唯一一个美国以外的“考夫曼校园”促使NTU 形成了亲商环境、创意创新文化和创业氛围,有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创业规则、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5]。同时,NTU 加强与行业和企业的合作,如机械与航空学院机器人研究中心广泛地与医疗等行业建立联合实验室,根据行业需求开展研究。

(一) 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

新加坡在创新性教育方面也一直面临诸多困惑,其中包括一些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二) 实施创意教学和研究项目活动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新加坡近期启动的“创新学习2020”计划旨在促进继续教育与培训领域学习创新。该计划将改变新加坡传统课堂环境下的培训形式,以课外和工作场所为主的自主在线学习或混合式学习将成为主流。

(三) 重视职业教育,提倡终身教育,鼓励各行各业员工通过继续教育并结合实践工作持续推进技术创新

新加坡学校结合生活和社会实践开展富有新意的研究项目活动,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新加坡中学,诸如“未来城市设计”为主题的创意课、基于“户外探险”和“社会调查”并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创意课以及学生自制视频的“反转课堂”在中小学中均已开设。新加坡小班课和小组讨论课也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思想,老师常常作为小组成员参与讨论,老师是学生“漫游”于知识海洋的“导游”甚或是“游伴”,并于“漫游”之中实现“传道授业解惑”,并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1.城市公共绿地少,且分布不均,中心城区公园绿地面积17.0hm2,人均公园绿地仅为1.3m2,居住区无大型公共绿地。城区内已建成的两处公园,服务设施尚不完善,不配套。缺乏形式美、自然美、意境美;街头绿地少,没有形成街头小环境。

(四) 重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

新加坡教育明确提出旨在培养会思考、能创新、敢突破、有自信、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其在创新教育方面的主要特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三 新加坡在创新性教育方面的不足之处

新加坡提倡“少教多学”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想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3];鼓励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引导和支持学生自主地学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教学过程中老师将学生“领进门”并不断为其“解惑”,继而学生在“修行靠自己”的学习情景中独立思考并提高创新能力。

(一) 严格的考试分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分流制度”的弊端主要是学生课业负担重、教育不平等、忽视特长生培养以及应试较差学生心理负担重等,过多的分流和考试也使学生对学习腻烦,以上都会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心理学家戴维.何认为竞争性排名和严格按考试成绩的分流背离了教育目标,使学生从小就“面临来自家长、教师和权威人士要求学生成功的巨大压力”,学生在重重压力下很难提高创造力。J·迪凡比较新加坡和美国大学的差异,发现就专业知识而言美国高校普通学生比新加坡高校同层次学生要少得多,但美国高校的优秀学生确实更具发展潜力,J·迪凡认为新加坡严格的考试分流制度使“每个新加坡本科生在学术上均表现比较突出”,新加坡教育给学生提供了一条“学术传输带”,产生出“统一标准”的学生;而美国教育“允许学生以自己的节奏学习”,学生考试和分流压力小得多,这更有利于创新性高端人才的培养。

(二) “精英教育”不利于创新性人才的选拔

新加坡“精英”是从小学到大学通过层层考试选拔上来的,他们会读书、会考试,但在优秀人才选拔中应该“不拘一格降人才”,而不能唯成绩、唯学历、唯资历、唯身份,创新性人才往往需要在某一领域长期工作才能表现出来,这就需要在学生培养和发展过程进行更广泛和持续更长时间的选拔,以促进各行各业创新人才持续地涌现。

(三) 基础学科发展相对滞后不利于重大创新的产生和顶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新加坡注重应用学科和应用研究,而基础学科和基础研究相对而言比较薄弱。新加坡资助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每五年会根据新加坡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一次调整,而且主要资助应用研究项目。这种“实用主义”对新加坡这样一个资源匮乏和人口较少的国家而言,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是有利的,但对教育和科学的持续发展会有诸多不利,如对大学创新性环境的形成、交叉学科形成、基础学科的发展、基于基础学科的重大创新以及顶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都极为不利。

按照水利部水规(1988)46号文对《江西省鄱阳湖区重点圩堤及分蓄洪区工程总体初步设计》的批复,1986年开始实施鄱阳湖治理一期工程,建设范围为红旗联圩等10座保护耕地十万亩以上的重点圩堤及康山大堤等4座分蓄洪区共12座圩堤的除险加固工程。

四 结语

总之,新加坡在短短50 多年形成了先进的教育体系,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形成了小组讨论课、少教多学、创意教育、终身教育和教学科研结合行业需求等一系列创新性教育的具体举措,培养了大批创新性人才,支撑了新加坡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新加坡在创新性教育方面也面临诸如“分流制度”和“精英教育”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以及“重应用轻基础”所致的缺乏重大创新等困惑。如前所述,新加坡目前正通过推行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等方式降低“分流”和“精英教育”带给学生的压力和心理负担;新加坡新一轮教育改革拟加强学前教育,对创新思维的养成也将大有裨益;同时,新加坡根据国情有选择性地加大了一些领域的基础研究,这些举措也将使新加坡的创新教育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柳水平.试析新加坡教育政策的基本理念[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7(02):45-47.

[2] 易琳琅.新加坡创新教育对我国创业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2):25-26.

[3] 陈曦.“少教多学”—新加坡教育改革新视角[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07):39-42.

[4] 黄守官.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创新教育理念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7,4(12):96-97.

[5] 卓泽林,王志强.构建全球化知识企业:新加坡国立大学创新创业策略研究及启示[J].比 较 教 育 研 究.2016(01):14-21.

本文引用格式: 梅新娣,马正海.浅析新加坡创新教育的特色和不足之处[J].教育现代化,2019,6(76):135-136.

基金项目: 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项目编号:No.2017JG006)

作者简介: 梅新娣(1970-),女,汉族,江苏镇江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植物生理学。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76.066

标签:;  ;  ;  ;  ;  

浅析新加坡创新教育的特色和不足之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