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经济与扩大内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扩大内需论文,剩余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市场商品供给总量大于市场总需求的事实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剩余经济。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只不过社会主义剩余经济与资本主义剩余经济有所不同而已。这里,仅就下面两个问题谈点认识。
一、“适度”、“合理”的剩余是有益的,“过度”、“不合理”的剩余是有害的
“短缺经济”的消失,剩余经济的出现,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适度”、“合理”的剩余是有益的;“过度”、“不合理”的剩余是有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存在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二十章曾指出:“生产相对过剩,对于社会主义再生产来说,这种过剩本身并不是什么祸害,而是利益;但在资本主义生产下,它却是祸害。”(注: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197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第526页。)因为,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使生产无限扩大,而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当社会供给严重超过社会总需求时,就必然产生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危机爆发,就会出现大量商品积压,销售困难;工厂停工减产,生产急速下降;信用关系破坏,现金奇缺,利率猛升,有价证券猛降;失业激增,实际工资下降;经济紊乱,人民生活困苦非常。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好象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注: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7页。)而生产相对过剩对于马克思所预测的不存在商品经济的社会主义社会来说,有了产品剩余,社会就可以根据需要有计划按比例地安排社会扩大再生产,社会在需求变动的情况下,由于手中有了产品剩余,就可以顺利地对生产进行调控,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有了产品剩余,社会就会有更多的产品储备,以应付自然灾害等不幸事故的发生;而且有剩余产品,社会就能更好地实现满足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所以,这种过剩是利益。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许多条件与马克思当时设想不同,社会主义不仅不能消灭商品货币关系,而且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受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支配的经济,生产者配置经济资源主要是受“看不见的手”指挥,价高利大成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怎样生产的指挥棒,生产的盲目性和自发性,在现代大生产的条件下,必然产生生产相对过剩。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但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这种相对生产过剩仍是不可避免的。尽管我们整个社会不存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存在产生经济危机的必然性,但由于我国的经济是市场经济,生产的盲目性、自发性的特点还存在,总供给超过总需求的剩余经济已初见端倪。据调查,全国600多种主要商品,1997年上半年, 供求基本平衡和供给略大于需求的商品有577种,占94.7%;1997 年下半年供不应求的产品仅占1.6%,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占66.6%,供大于求的商品占31.8%。 1998年,供过于求的商品达96%,全国商品库存近三万亿元,相当于生产的40%以上。1999年上半年对606种商品排队分析表明, 供求平衡与供过于求的商品占98.3%。面对这种剩余经济状况,如果说宏观调控不当、不力,出现超额的严重的剩余,也可能产生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因此,我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任务,不仅要求得总量平衡,而且要使总供给略大于总需求。总供给略大于总需求,是符合市场经济运行需要的,是合理的。这个略大的部分,多大才合理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只是说:“这种生产过剩等于社会对它本身再生产所必需的各种物质资料的控制。”(注: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197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第527页。)我们不能苛求马克思对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问题作出回答。但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在论述商品储备时指出,储备量应该是年商品社会平均出售量或平均需求量。这就给我们启示,这个略大的部分,就是年商品社会平均出售量,即总供给要略大于社会平均出售量。比如说总供给超过年社会平均出售量2 %—3%左右。 这要根据社会再生产对物质资料的需求状况和商品的使用价值、用途不同,而应有所不同。例如,钢,目前我国的需求量是 1.1亿吨,国内供给量只能是1.05亿吨左右;水泥需求量5.2 亿吨左右,国内供给量只能是5.06亿吨左右。而粮食则与钢、水泥等生产资料商品不同,在市场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国家,粮食人均占有量要达1000公斤才算达到现代化的发展要求的水平,我国1998年粮食产量达到49500万吨以上,人均才达到400公斤左右,粮食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略有剩余。但是,这种基本平衡、略有剩余是在低水平下实现的。我国这么大一个国家,人口又多,粮食产品比1998年增长一倍也不算多;作为消费资料的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季节性强,不易储藏,则应求得总供给量与总需求量基本平衡或略有剩余,否则就会出现西红柿和西瓜烂在田头和路边的情景。
这超过社会总需求的商品,应作为商品储备把它储藏起来。虽然储藏要花费费用,但这是商品流通的需要,没有商品储备,就没有商品流通。也是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是生产经营企业保证自己有一批老顾客的需要。所以,马克思指出:“只是由于有了这种储备,流通过程从而包含流通过程在内的再生产过程的不断连续进行,才得到保证。”(注: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197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第165页。)这就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商品超过总需求的部分,应当由国家和某些商业企业储藏起来。一般的工业企业,为了使资本循环周转快,以便赚更多的钱,它要使W’—G’的实现更快一些,没有商品积压。但国家作为宏观经济调控者,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些商品,关系社会保障的商品,超过年平均需求量的部分,国家应把它买下储藏起来,如粮、棉、油和钢材、石油等等。
二、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社会总商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核心。它关系到社会再生产补偿规律的实现,关系到社会再生产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社会再生产的规模和效益;从微观来说,它关系到企业在竞争中的成败,繁荣与衰落,发展与破产。
当前,在“短缺经济”已开始转变为“剩余经济”、“卖方市场”已开始转变为“买方市场”的条件下,解决实现问题,从流通来说,主要是要解决“卖难”的问题。
“卖难”,从需求来看,是需求不足。需求不足,就要扩大需求。扩大需求包括扩大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前两项合称内需,第三项称外需。当前,在亚洲金融危机的风波还没有完全平息,我国出口贸易下降的情况下,扩大需求,首先要扩大内需。朱镕基同志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实现今年经济较快增长,必须首先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是一个数量概念,也是一个质量概念,不注意质量,即使经济增长了,速度上去了,人民生活水平也得不到改善和提高,在某种情况下,还会造成经济资源的浪费。
去年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投资需求,拉动了经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比前年增长了7.8%。 今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投资需求,去拉动经济增长,这是在需求不旺的情况下的有效举措。可是这并不是长远之计,不是牵动经济增长的“牛鼻子”。扩大内需,还必须扩大消费需求,这才是扩大内需的主要的一面,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为:
第一,消费需求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对消费品的需求,它包括个人消费需求和公共消费需求。它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体现。扩大内需的实质,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扩大投资需求,发展基础产业,主要是为了改变基础产业滞后的状态,促进经济增长,更好地满足人民需要。
第二,从再生产角度看,只有消费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真正的拉动力量。马克思的再生产原理告诉我们,扩大投资需求,用来发展生产资料生产,而生产资料生产的发展又必须依赖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发展。因为,生产的生产资料最终是用来生产消费资料的。消费需求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起决定性的需求,投资需求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消费需求的派生需求,离开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不能成为扩大的经济推动力。
第三,扩大投资需求,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在我国外部经济环境仍然十分严峻,国内消费需求一时难有较大增长的特定条件下采取的特定政策,从中长期来说,它就不一定有正效应。
为了解决社会总商品的实现问题,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我们必须在扩大投资需求的同时,采取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引导和扩大消费需求,形成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双重推动。当然,也要千方百计地扩大出口。
当前,扩大消费需求,我觉得:
首先要增加公有企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特别是中、低收入职工的工资。
其次,要使农民增产增收。据统计,1997年和199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分别为4.6%和4%。在许多省,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是最近几年以来最低点。要引导农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现代化之路。同时,要坚决贯彻中央有关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保证农民增产能增收。
第三,安排好下岗职工的生活,搞好失业职工的再就业。去年下岗职工已逾千万,虽有600多万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但仍有500万左右职工失业。只有千方百计使这些下岗职工再就业,才能增加他们的收入,提高市场购买力。
第四,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中国人素有勤俭持家,量入为出的生活习惯。现在全国城乡储蓄存款5万多亿人民币, 储蓄额还在继续增加。人们手中现金还有1万多亿人民币。在当前物价持续下降, 居民“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影响下,如何引导消费者改变消费观念,是扩大消费需求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五,积极发展消费信贷,促进消费增长。现代市场经济发达的一些国家,都搞信用消费。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信用消费可大力发展三种方式:个人购买房抵押贷款、购买耐用消费品实行分期付款和购买以信用卡支付。对于“借钱买东西”,“今天用明天的钱”,可能很多消费者还不愿意或不习惯,只要我们调整消费政策、改革消费体制,增加消费信贷,做好信用消费工作,是可以用信用来加速消费,从而加速资本周转,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指出:“信用制度和商业资本一样,对单个资本来说,会使资本周转发生变化。按社会规模来说,信用制度只有在不仅加速生产,而且要加速消费的情况下才会使周转发生变化。”(注: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 197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第210页。)因为信用制度如果不加速消费, 一些商品仍停留在流通中,虽然信用制度加速个别企业的生产,但因商品积压在市场上, 流通停滞, 周转不畅, 再生产就会受阻。 当前我国8000多万平方米的商品房空置,而300多万户城市居民住房困难, 想买房而房价高,收入有限买不起,只要“望房兴叹”!如果积极开展住房消费信贷,就可以帮助解决有些居民想买房而缺钱买房的矛盾。
“卖难”,从供给方面看,就是产品货不对路,不适应市场的需要,产品结构、企业结构、行业部门结构、地区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不合理,需调整。
剩余经济不同于短缺经济、买方市场不同于卖方市场之一,就是在供求关系上,需求决定供给,买方、消费者居主导,供给和生产者要根据需求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怎样生产,也就是说企业生产经营要真正面向市场,供给和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就要调整产品结构、企业结构、行业结构等。
调整产品结构、企业结构和行业结构,首先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作好市场预测,确定调整方向和规模。如果市场发出信号,某种产品还有市场,市场还需要,只是产品花色、品种、质量有问题,这就要狠抓技术质量,使产品在品种质量上上档次,以便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占领市场。
如果某些工业生产能力(如纺织、煤炭、冶金、石化、建材、机电、轻工等),不仅超过国内消费需求,甚至超过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正常贸易条件下的)之和,致使许多产品库存积压有增无减,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压缩过剩的生产能力。对那些产品没销路,工艺技术落后,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的小炼油厂、小水泥厂、小玻璃厂、小火电厂、小造纸厂等,要尽快关闭。还有那些产品积压较多,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资不抵债的企业,存在一天,亏损就增大一天,就不如早点关停并转。
调整结构,要根治“重复建设”的痼疾。朱镕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制止重复建设,加快行业调整和改组的步伐。今年,除少数属于提高技术水平、产品升级又有市场的项目之外,各级政府要停止审批工业建设项目,银行也要停止向这类建设项目贷款。”停止审批工业建设项目(少数除外),这是制止重复建设很重要的措施,但不是关键。我认为,制止重复建设,关键是企业和投资决策者既要负盈也要负亏,不能只负盈不负亏,要立法,亏损要追究责任。人民的血汗钱不能乱花,不能不负责任,不能有效益赚了钱就是某某长的业绩、功劳,亏损就与某某长无关,官照样当,有的还升官。投资亏损严重的,要依法治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投资,也要以市场为导向,决策前要深入调查研究市场,根据市场情况和市场规律,作出准确的可行性研究,并请同行专家论证,决不能再搞“长官意志”、“拍脑袋”项目。
调整经济结构,求得结构基本平衡。结构平衡是总量平衡的基础,没有结构平衡,就不可能有总量平衡,也就不可能有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我们还应看到当前我国出现的剩余经济,是低水平的产品过剩,是我国现阶段低水平的相对的结构过剩。这就是说,一方面产品过剩,另一方面,高新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不足,质量高的产品不多,适销对路的品牌还不多,这是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表现出来的一大矛盾。如果我们加入世贸组织,这一矛盾就会更突出。这一矛盾,也决定了我国要在加速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应加速技术改造,以便在激烈的国内竞争和国际竞争中,提高我们的产品市场份额。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结构调整一定要以市场为基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同时,政府要正确地引导、监督。把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剩余经济成为有计划的剩余经济,总供给略大于总需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