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藏冬枣为何成了“烫手的山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了论文,山芋论文,烫手论文,冬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冬枣热得烫手
冬枣,享有“鲜果之王”的美誉,近几年在市场上一直价高畅销,成为枣农致富的摇钱树,也令保鲜储存冬枣的人们获利颇丰。尤其2002年,因收购价偏低,令冬枣储存户普遍大发其财,储存5千公斤冬枣能赚2~10万元。
受2002年“暴利冬枣”影响,2003年整个沧州冷库比去年猛增了近一倍,以至于在国庆节前后,冬枣产区上演了抢枣大战,为多储存冬枣,收购商竞相提价,收购价由每公斤12元直冲到了30元;而为了争枣,收购商们还一改以往树下收枣的做法,亲自上树采摘,更有人为争枣而发生了纠纷。
一枣农回忆说,那段时间里,看大家都在抢枣,自己也加入了这个行列,跟着别人疯狂购枣;自己家收购了4000多公斤冬枣,若按当时市场价出售的话,能挣1万多元,可自己就像中了邪一样,就是不卖。因为大家都想再放放等以后卖高价。冬枣之热,冲昏了许多人的头脑。
然而短短两个多月过去了,采摘时景象不见了,随之而来的是———
“烧焦”了枣,“烫伤”了手
黄骅市孔店村是全省最大的冬枣集散地,全省冬枣总量的60%汇集这里,是冬枣市场的“晴雨表”。2003年12月下旬记者在这里看到,村里冷库林立的街道上冷冷清清,一些“冬枣每斤5元”的牌子立于路边;有库主焦灼地眺望着驶进的车辆,却少有人肯在此停留。
“是买冬枣的吗?”每当看见有陌生人到来,立刻会有人迎上去这样问。
有的村民则搬着一箱冬枣在路边等车,对只要一箱的客户,也搞起了送货上门服务。
据孔店村党支部书记刘玉山介绍,孔店村共有6000亩冬枣树,2003年产量约75万公斤,往年这个时候冬枣都已销售告罄,而今年尚有60%积压在冷库里。
在沧州,除黄骅外,沧县和献县两地冬枣产量也不小,而2003年这两地冬枣处境与孔店相仿。
沧县杜林乡吕布村冷库院里,许多在这里存放冬枣的农户正在焦躁地等待客商,每有客户光临,往往被数人团团围住。而四个偌大的冷库里,摞起的一箱箱冬枣有5万多公斤。库主吕秀松叹息道,2002年这个时候冬枣已所剩无几,价格高达每公斤60元;今年冬枣平均收购价达到了每公斤20元左右,而现在卖枣一般都在每公斤6~8元,最好的冬枣每公斤才卖26元,买卖差价让2003年的存枣户赔惨了。
杜林乡郭布庄提才林,高价收购的5千公斤冬枣低价卖出后,2万多元钱也转眼打了水漂。
与提才林同村的敦长栋,以平均每公斤14元的价格收购了3000多公斤;现在搭上自家产的4000多公斤,还赔了1万多元。
人们说,2003年10个存枣户有8个赔钱。
储存冬枣的巨大损失令人们欲哭无泪,而比冬枣赔钱卖掉更令人心焦的是,冬枣过了3个月的保鲜期,耐储藏性会明显下降。几天来冷库院里,专门的雇工从早忙到晚分拣变坏的冬枣,白白扔掉。
更有甚者,在邻村一冷库中15万公斤冬枣至今一个未动,因不肯赔钱卖掉,还在等待“时来运转”。
冷藏冬枣成了“烫手的山芋”,“烫焦”了枣,“烫伤”了存枣户的手。这年冬枣究竟———
为何“烫”手
采访中许多枣农疑惑地问:是不是今年冬枣太多了,市场供大于求呢?对此,孔店村支书刘玉山不以为然,他说,到目前为止,吃过冬枣的人并不多,冬枣的普通消费者市场还没有开发,怎么谈得上供大于求呢!今年冷藏冬枣赔钱另有原因。盲目抢购,冬枣收购价过高,是造成冷藏冬枣难卖、赔钱的首要原因。2002年后期,冬枣价格一路攀升,使冬枣冷藏户发了财。而今年不少人预期这种“暴利”会重现,于是纷纷抢购储藏,使冬枣的收购价成倍上涨,很多人当时就没有了利润空间;更为糟糕的是,抢购的结果导致冬枣采摘期大大提前,大部分冬枣采摘时只有六七成熟。价高而品质下降,使冬枣市场大受冲击。
在石家庄开设冬枣销售门市部的一位经理说,今年他们听顾客说的最多的一句话:“这就是冬枣啊!”言外之意,冬枣不过如此而已。
吕秀松也有同感:冬枣入库之初许多老客户都来了,可回头客不多。曾有一天同时来了4个四川客户,一尝冬枣口感不好,当天就走了3个,只剩下一个客商,也仅要了1千来公斤货。
除了“采青”造成冬枣品质下降外,2003年雨水偏多和低温寡照等客观原因,也使冬枣含糖量下降,影响了品质。品质下降是冷藏冬枣市场失宠的主要原因。
尽管冬枣销售受挫,但目前人们仍对后市寄予厚望,幻想在元旦、春节前一搏,捞回血本。据粗略统计,目前沧州至少还有1000吨冬枣,而沧州市目前每天的走货量只有2吨。因此有关人士分析,利用双节“扳本”的可能性很小。因为冬枣收获时销售量极少,双节时冬枣大量集中上市,要想价格大幅回升是不太现实的。
被冷藏冬枣“烫”伤手的现象,提醒人们在做出一项经营决策前,需要提前———
探探市场 摸摸温度
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一个怪圈:一个农产品只要受到了市场青睐,人们就会“一窝蜂”而上,随之价格农产品促销有新招狂跌,农户赔钱,最后落得个一哄而散。2003年冬枣储存不幸也走入了这个怪圈。本来冬枣深受市场欢迎,可枣农不能理性地对待市场,好产品也成了“烫手的山芋”。这需要人们深思。
其实,2003年并非所有的冷藏冬枣都不赚钱。
沧县张官屯乡银子旺村孙国中,采摘时收购了约5千公斤冬枣,他没有盲目惜售;边收购边销售,还在河南郑州设立了门市部。他在销售中发现,消费者对2003年又贵又不好吃的冬枣热情不大,就没有盲目扩储,同时该出手时就出手,因而成为存枣户中为数不多的赚钱户。
黄骅市孔店村的孔令玉也是少有的获利者之一。60来岁的孔令玉储藏冬枣后,便与老熟人广泛联络,给冬枣找婆家,随行就市,终于把冬枣嫁出了绝大部分,收回了本钱,还上了建冷藏库的贷款。
如何带领老百姓应对市场?刘玉山,是一个冷静的思考者。他认为,沧州是冬枣生产的最适宜区之一,冬枣质量上乘,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就要从几个方面着手:
在产区到运输途中以及消费地,建立一条冬枣冷藏链,使产销紧密相联。因此,目前在孔店村投资2500多万元的大型冬枣市场正在建设中,市场内将引进先进的冰温保鲜技术,配备300多个气调库,200多个保鲜库,可储存冬枣5000吨。实行无公害种植。为满足市场对产品的质量要求,孔店村明年将划出3000亩地搞冬枣无公害生产,建50个沼气池,用沼气灭菌、治虫,沼液作肥;并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采摘。
市场随产品上市量变化而转型。过去冬枣量少,可作礼品枣消费,而当产量增加以后,则要转为大众消费品,降低价格。
加大宣传,提高知名度。山东沾化冬枣名声在外,而沧州冬枣品质在沾化之上,知名度却不高。因此,不能抱着金碗要饭吃,要在冬枣宣传上加大力度。然而,在整个冬枣产区,能像刘玉山这样有质量意识并能采取有效措施的人并不多,一些枣农对搞无公害生产、对拒绝“采青”,表示无能为力,因为身陷大市场,往往身不由己。他们对政府或有关部门能出面宣传、统一组织和引导人们生产,表达了强烈的盼望之情。除此之外,枣农们还希望政府能及时提供有关市场的各种信息服务,使人们了解身外的大市场,以便调整生产,正确决策。
也有业内人士提出,研究先进的保鲜技术,拉长保鲜期,实现周年上市,也是冬枣规模化生产后的一条重要出路。而对冬枣进行深加工,既可扩大销售渠道,又使产品增值。
无论采取哪种措施,都是为了及时了解产品在市场上的“温度”,为冬枣“消消火”,避免让它烫伤了手。
联系电话:0311-5815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