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风文明建设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难题及其破解
——基于张家界等地5村的调研分析*
李乐为,佘生梅
(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摘 要: 乡村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乡风文明建设关键在于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乡风文明建设中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对推进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和提高社会治理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乡风文明建设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着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匹配性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及村村间不平衡诸多难题.为此需要从资金投入、制度建设、人才建设、硬件条件建设等方面探寻破解之策.
关键词: 乡风文明;公共文化服务;农村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1](以下简称《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了全面部署,特别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乡风文明建设关键是要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乡风文明的构建需要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来保障.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面临诸多难题,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与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和乡风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如何破解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的难题,成为乡村振兴急需解决的问题.
1 乡风文明建设中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意义
“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2]乡风文明建设中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对推进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和提高社会治理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1.1有利于推进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3]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远远滞后于城镇.近年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三农问题”,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但精神文明建设还相对滞后,与城镇及村民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村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甚至成为全国的短板.而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旨在通过“文化惠民工程”等把公共文化资源重点向农村倾斜,为村民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全面保障村民文化领域的各项权益,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推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推进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因此,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利于推进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福建武术具有闽人“爱拼敢赢”的精神内质,这种精神内质要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就要与时俱进——当下的视觉文化时代,需善于利用多媒体平台宣扬福建武术文化精神(家喻户晓),将福建武术文化中精神相通的要素(爱拼敢赢)整合、提炼出来,并想方设法把福建武术这种精神文化变成大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潜移默化),强调其在日常活动中抵达人们心灵的最深处(含蓄蕴藉)。
1.2 有利于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做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4]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了全面部署.乡村振兴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及党建等的全面振兴.其中,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的内容之一,旨在提升农民精神风貌,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而提高乡风文明程度是对乡村振兴的保障.《意见》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是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具体途径.其中,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就是一条有效途径,可为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培育乡土文化本土人才、促进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活跃农村文化市场及丰富农村文化业态等提供有力保障,对促进农村公共文化的繁荣兴盛,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1.3 有利于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有效性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之一,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可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建设、农村文艺创作及管理、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培养及开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提供重要保障.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优秀作品的创作及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既能为村民提供活动平台和各项服务,又能吸引村民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实践,可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及村民的道德修养,让村民通过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实践而有更多获得感.村民在参与乡风文明建设中增强了获得感,提升了道德修养,就可以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意愿,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提高的愿望也就愈发强烈,这就为提高乡村治理有效性创造了条件.
2 乡风文明建设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难题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体制机制主要包括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与运行体制、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机制、人才晋升与激励机制、民意表达机制等.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等因素的制约,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建设过程中注重硬件建设,与之配套的体制机制建设较为滞后.一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实行多头管理,各部门权责不清,关系不顺,使得农村公共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效率低下.二是绩效考核机制不完善.目前,并没有以文件或标准化的形式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绩效考核,使得上级关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相关政策难以落实.三是人才晋升激励机制不完善,使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匮乏,专人不专的现象明显,文化效益发挥难度较大.四是民意表达机制不完善,农村居民民意表达渠道和方式较少,使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需求不能有效对接,出现公共文化设施设备闲置、农村居民需求无法满足的悖论.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省份地方财政乏力,使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不足,这是制约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根本因素.调研结果显示,张家界市4村在公共文化服务中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资金不足.这主要是因为张家界市经济发展整体滞后,财政乏力.2017年张家界市GDP、人均GDP、地方财政总收入分别为542.4亿元、35 442元、341 697万元,占湖南省的比重分别为1.57%,70.09%,1.24%,这就使得张家界市财政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十分有限.
2.1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实然供给与应然需求匹配性低
基础设备、文化场所、图书数量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从业人员、文体骨干等在内的人力资源等软硬件条件是村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基础.但由于自然条件、特色化程度、富裕程度和财力保障能力不一样,导致村与村之间的公共文化服务不平衡.如慈利县杨家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筑面积达580 m2,文化广场面积为4 200 m2.该服务中心已严格按照“七个一”配齐了基础设施设备,另还建有电子阅览室、远程教育场地、休闲广场等,已打造成了杨家坪服务品牌.常德市金狮堤社区村级综合服务中心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形成了集村级活动场所、政务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群众活动广场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而武陵源区插旗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则还不够完善,没有村民文化活动室,图书室面积才10 m2,休闲广场总面积不足200 m2;慈利县官坊村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还处于在建状态,村民文化活动室和文化广场很不完善,休闲广场等场所面积较小,仅120 m2左右.金狮堤社区、樟树村、插旗峪村、官坊村图书量分别为600,2 000,13 000,3 000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从业人员和文体骨干等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落后,村村间也存在较大差距.如杨家坪村共有8名文化专兼职人员,38名文化从业人员,而樟树村仅有6名专兼职人员.杨家坪村、金狮堤社区、樟树村、插旗峪村、官坊村文体骨干人员分别为4,2,2,1,0名.
2.2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是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主要表现为2个方面.一是公共文化服务配套设施设备不完备.配备齐全的配套设施设备,如公共文化器材等,是群众开展活动的基础.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基础设备不齐全、品种单一、数量较少、建设标准过时等问题,使得村民多样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特别是在逢年过节期间,大量在外务工人员回到家乡,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基础设施的形式与数量难以满足他们的文化休闲需求,这就容易使他们转向赌博或其他不健康的休闲方式.二是文化用地规模较小.部分村因地形等因素的制约,村级文化服务活动中心选址难度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活动场所规模受限,这也是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硬件建设中存在的一大难题.
2.3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需要专业的人才,但工作人员几乎全为村支两委成员、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及热心村民等兼职人员,即使有部分人受教育程度较高,但不是科班出身,不懂文化产品的生产、管理、发展、保护和传承.再加上村里文化程度偏低的中老年人、妇女及留守儿童受知识水平等条件的限制,难以接受新事物,使其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力不从心”.调研5村(社区)的198名被访者中,中老年人数共有115人,占被访者总人数的58.08%;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有8人,占被访者总人数的4.04%.村民年龄偏大且文化程度偏低,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贡献力度有限,使得村级综合文化服务缺乏有文化、懂管理的人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人才匮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着几乎后继无人的局面.
2.4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村村间不平衡
在实际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因开展活动之前没有充分了解群众的需求,相关部门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及标准提供格式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导致群众对开展的活动不感兴趣,响应和参与的人数极少.当前,“实然供给与应然需求不匹配”的现象较为明显,往往是开展了许多文化活动,却收效甚微.典型例子就是每年的“送电影下乡”活动,放映的场次非常多,而每次观影的人数非常少,经常只有十几个人.而每当有文艺演出之时,基本都是爆满状态.如张家界市和常德市5个村(社区)农家书屋项目,除慈利县官坊村农家书屋处于在建状态外,其他4个村(社区)都配置了农家书屋,并按照统一标准配置了图书.但通过座谈、访谈、问卷调查及实地参观等方式发现,图书更新周期长,书籍内容过于陈旧且理论性较强,没有贴近农民的生活实际.调查发现,有80%的村民对养殖、农作物种植技术类的书籍感兴趣,但农家书屋配备的图书大多是对过时的传统农作物种植、传统养殖技术的介绍,不适应生态养殖、新型种植的需要.图书配备既单调落后又高度同质,导致农家书屋农技传播、带动发展的功能效用大大削弱,甚至形同虚设.如调研发现,当前村民最希望开展的公共文化活动前5位分别是文艺演出、球类健身体育、跳广场舞、开展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和读书看报,占被访者总人数之比分别为37.37%,36.87%,27.78%,20.71%,20.71%.从村民希望开展的活动数据可以看出,当前以政府为主向农村居民输入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仍然是传统的送电影下乡、送戏下乡,缺乏文艺演出、少数民族文化活动、文体娱乐等方面的供给,供给与村民的需求匹配度不高.
3 乡风文明建设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面临难题的原因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状况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不可分,也与地区制度、政策等因素有关.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面临诸多难题是由资金不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硬件轻软件、专业人才资源匮乏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3.1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不足
现代学徒制双身份的解决要求学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的机制,将招生与签订预就业合同结合,开展半工半读的顶岗实践与学习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尽早融入企业,尽早成为“企业的人”。我院铁道养护机械专业采用的是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形式。在学生入学时,签订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协议,实现学校与铁路企业共同育人,保证教育与就业的无缝衔接。
固瑞克专注于研发制造流体处理设备和系统方案提供,典型的应用有涂装车间的涂料输调漆系统、PVC中央供胶系统、液体成型隔音垫(LASD)工艺设备、减震降噪和结构增强发泡(NVH)工艺设备;焊装车间的折边胶、结构胶、减震胶、焊缝密封胶等涂胶设备和胶型控制设备;总装车间的风挡玻璃胶涂布设备,机油、清洗液、冷却液等定量加注设备,以及汽车零部件、新能源车用电池等的灌封、粘结、成型和组装等工艺设备。
3.2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农村文化阵地、基础设施建设都有了较大改善,文化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2018年7—8月,本课题组对张家界、常德地区的5个典型村(社区)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现状开展实地调研.通过调研发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着公共文化服务实然供给与应然需求匹配性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及村村间不平衡等难题.
不过,孔子强调“吾从其风谏乎”,实表明推崇“风谏”之意。故约成篇于春秋末的《曲礼》中的“不显谏”之礼,很可能为距孔子不远的后儒,依孔子之言所定。但这应该只是一种礼说,而非行于世的礼制。至于约成篇于战国末的《檀弓》,其中所记则可能缘于春秋至战国间,大量直谏正君之失、救国于危亡的实例所形成的直谏思想,此可征于《国语》《战国策》等史籍,但仍当是一种礼说。
所以,营造好的教育生态意义重大。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促成家长、学校和社会形成共识。如果有共识,那么所有的苦恼都不会成为好教育过程中的绊脚石,而会成为我们推动好教育发展的一种动力。共识是好的教育生态中最重要的一个支持。好教育需要好的社会共识、家庭共识和学校共识。
3.3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重硬件轻软件
乡风文明建设离不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只有通过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赋予乡村生活以意义感、幸福感、快乐感,才能激发起人们愿意在乡村生活,并成为振兴乡村的活力和动力[5].现阶段,需要通过文化供给侧改革,从资金投入、制度建设、人才建设、硬件条件建设等多方面来破解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难题,为人们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以助推乡风文明建设.
3.4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人才匮乏
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主要包括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人、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产品的创作与生产人员、公共文化建设与管理人员等.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缺乏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人.如调研的5个村(社区)中仅有9名文体骨干人员,其中民间文化艺人3名,体育艺人2名,其他类型文体骨干4名.可见,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人是寥寥无几.二是缺乏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品的创作与生产人员.以本次调研为例,调研地属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文化底蕴深厚,但调研结果是,村民对民族特色文化的了解和熟悉程度并不高.特别是许多年轻人,由于常年在外务工,对本村本民族的特色文化更是知之甚少,导致村里几乎无民族文化特色产品的创作与生产人员.三是公共文化建设与管理人员非专业化现象明显.调研村(社区)农家书屋管理员均为兼职管理员,其中包括大学生村官、驻村干部、村支两委工作人员、“五老”人员及热心村民.文体骨干文化程度偏低,也不是专业出身,存在“不懂管理、不懂文化”的现象,使得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率较低.
2.1 稻粒瘟:在稻粒的护颖、颖壳上发生黑褐色小斑点。稻粒瘟增加了种子的带菌率,是次年苗瘟的重要初侵染源。
4 乡风文明建设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难题破解
重硬件轻软件是制约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因素.当前,全国绝大部分行政村(社区)都已落实了图书室、农家书屋及相关文化活动设施、器材的配置,但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还较为滞后.如调研的5村(社区)中,除慈利县官坊村的阅览室、多功能文化活动室等处于在建状态外,慈利县杨家坪村、溪口镇樟树、武陵源区插旗峪村严格按照“七个一”标准的要求,配置齐全了阅览室、多功能文化活动室、广播室、室外文体活动广场、体育健身设施、宣传栏及文化设备;常德市武陵区芦荻山乡的金狮堤社区作为“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公共文化服务硬件建设完全达到了“七个一”标准的要求,更是走在了前列,其公共文化服务的硬件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与硬件设施配套的管理运作机制和人才队伍建设欠缺,调研的5村(社区)农家书屋(或图书室)没有专职管理员,管理人员都是驻村干部、村支两委工作人员、“五老”人员等兼职工作者,因非科班出身,对文化创作、管理等并不了解,出现了“专人不专”的现象.
4.1 加大资金投入,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财力支撑
农村公共文化资金投入不足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的最大难题.中央、省、地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现代化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的进程,这就要求各级财政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一是中央、省、地市等上级部门要加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专项资金投入力度,规范资金使用情况,坚持“专款专用”;二是县级相关部门要转变传统的“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的发展理念,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增加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比重.
4.2 完善相应体制机制,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制度保障
完善的体制机制能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明确目标、指明方向、明确重点任务和责任分工,可提升农村文化品位,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6].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要把完善相关体制机制作为建设的重点内容.一要确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思路,坚持组织机构到位、任务责任分解到位、经费人才保障到位,制定详实的工作计划和分阶段的目标任务,实行目标化管理,明确创建任务,量化分解到单位、科室及个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建设格局.二要立足实际,循序渐进,实施分段、分点并“以点带面、全面突破、整体推进”的创建步骤,将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纳入当地政府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并制定出台《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过程管理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将各项建设任务落实到各相关单位和具体责任人,实行各县委县政府领导、县人大和政协监督、各乡镇各部门联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建设的机制,扎实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三要完善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管理、运行制度.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不是做摆设的,是要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的,这就要完善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开放、运行管理制度,场地、器材使用制度、图书借阅制度等相关制度.四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机制.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才队伍建设,要建立健全人才晋升激励机制、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机制,鼓励文化精英到基层服务,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物质和精神补偿.五要健全民意表达机制,依托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小组会议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民主协商.对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发展的重要事项,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保证过程公开透明,接受群众监督.
4.3 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匹配性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村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逐渐多样化,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内容仍是“送电影、送戏及收听广播”等,缺乏特色,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格式化,甚至是形式化.群众对开展的活动不感兴趣,响应和参与的人数较少,使得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内容多样化和供给内容同质化矛盾突出,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现象明显.为此,需要深入基层,弄清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结合各村(社区)的实际,充分发挥各村(社区)的特色优势,不断创新和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鼓励创作和生产反映“三农”问题、乡村振兴实践、农民精神面貌及贴近农民生活的优秀文艺作品,打造“一村一品”特色模式,满足村民多样化的需求.如张家界市慈利县樟树村的“项目带动”模式、杨家坪村等的“文化旅游融合”模式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4.4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载体功能
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坚持把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重中之重,把文化民生作为社会民生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以完善和夯实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标准建成达标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进一步加快推进数字文化建设进程,加大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化建设投入力度,特别是要加强电子阅览室、流动文化站、远程教育场地建设,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模.对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进一步提质升级,使服务中心真正成为集文体活动、书刊阅览、教育培训、网络信息、科普宣传和广播影视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服务中心.
4.5 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保障体系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才队伍建设是强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力保障的重要手段[7].一要创造条件引进专业人才,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精英队伍.通过完善晋升激励机制和提高待遇,鼓励、选拔科班出身的公共文化服务精英到基层服务,建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智囊团,强化乡风文明建设的智力支撑.二要挖掘和培育乡土文化本土人才.从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经济眼光、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在老百姓中有较高威望、扎根于乡村的“贤能型”人物中挖掘和培育一批文艺骨干、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继承者.三要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和激励机制,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通过举办文化培训班,选派文艺专业人员到基层开展文艺骨干培训和送文化下乡等方式,定期对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全力做好群众文化培训和辅导工作,提升现有文化人才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四要加强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引导和鼓励在校学生及热爱文化活动、懂文化的村民服务于乡风文明建设,构建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
5 结语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对推进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高乡村社会治理有效性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因资金不足、制度不完善、建设中重硬件轻软件、专业人才资源匮乏等因素的制约,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着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匹配性低、硬件建设不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及村村间不平衡等问题.因此,要从资金、制度、人才队伍等各个方面入手,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相关的制度体系、优化和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其资金保障、制度保障、人力保障,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匹配性,强化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载体功能,推进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25(01).
[2]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49.
[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153.
[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OL].(2017-10-27)[2019-03-01].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
[5] 徐 勇.乡村文化振兴与文化供给侧改革[J].东南学术,2018(5):132.
[6] 牛 迪.完善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人民论坛,2014(35):55-57.
[7] 李金龙,刘巧兰.话语赋权: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供给的基本保障[J].图书馆建设,2018(10):23-31.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in Rur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Five Villages in Zhangjiajie
LI Lewei,SHE Shengmei
(College of Marxism,Jishou University,Jishou 416000,Hunan China)
Abstract :Rural civi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rural rejuvenation,and the ke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ivilization lies in the promotion of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I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ivilization,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service of rural public culture,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n rural areas,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ivilization,and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social governance.I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ivilization,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are faced with many difficulties,such as inadequate matching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imperfect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lag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s,and imbalance between villages and villages.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solu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capital input,system construction,talent nurture,hardware construction and so on.
Key words :rural civilization;public cultural services;countryside
文章编号: 1007-2985(2019)03-0067-06
*收稿日期: 2019-03-18
基金项目: 湖南省社科基金委托项目(18WTB 03);湖南省社科基金西部项目(18YBX026);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项目(2018-GMG-045)
作者简介: 李乐为(1966—),男,湖南慈利人,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乡村文化振兴研究.
中图分类号: G249.27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13438/j.cnki.jdzk.2019.03.013
(责任编辑 易必武)
标签:乡风文明论文; 公共文化服务论文; 农村论文; 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