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爱因斯坦教育思想及对知识经济社会教育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爱因斯坦论文,知识经济论文,社会教育论文,启示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然科学史上发生过三次大的革命:第一次是哥白尼创立日心说;第二次是伽俐略、刻卜勒、牛顿建立了统一的力学理论和自然科学的数学、逻辑体系;第三次就是爱因斯坦(1879—1955)创立了相对论,对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进行了根本变革。
爱因斯坦作为一位划时代的伟大科学家,他的一生是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光辉一生。他在分子运动论、量子论、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宇宙论和统一场论等六大领域进行探索创造,开辟了20世纪理论物理的主要方向,并为原子物理、光电技术以及激光技术的发展奠定了根本的理论基础。
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不仅在科学上创造了奇迹,而且对传统教育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和深刻的批判,对教育提出了许多深刻思想和独到的见解。这是教育学、哲学、科学学应该挖掘的宝贵财富。
一、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
爱因斯坦走的是一条独立思考的求学之路,因此他对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情有独钟。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是爱因斯坦教育思想的基本出发点。1936年10月15日,他在纽约州立大学的讲演中指出:“人们把学校简单地看作是一种工具,靠它来把大量的知识传授给成长中的一代,但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它应当发展青年人中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但这并不意味着个性应当消灭,而个人只变成象一只蜜蜂或蚂蚁那样仅仅是社会的一种工具,因为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相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相反地,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注:《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43页,第173页,第145页,第364页,第154页,第147页,第145页,第154页,第143页,第174页,第82页,第135页,第154页,第144页。)他还指出:使青年人发展批判的独立思考, 对于有价值的教育是生命攸关的,由于太多和太杂的学科(学分制)造成的青年人的负担过重,大大地危害了这种独立思考的发展。
学校为了最有效地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应该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精神。爱因斯坦认为:“学校主要以恫吓、威胁人的权威教学,那是最坏的。这种教学方法摧残学生的健康感情,诚恳正直的自信心,培养出来的是唯唯诺诺的庸碌之辈。”(注:转引自F·赫尔克内:《爱因斯坦传》第11页)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主要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独立思考精神,而不是靠强制,要以自己的德和才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楷模,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与才。”
爱因斯坦认为,学校培养独立思考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与掌握独立思考的方法,而不在于教育学生掌握知识的细微末节。他说:“教育的唯一职能是打开通向思考和知识的大门。”(注:《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43页,第173页,第145页,第364页,第154页,第147页,第145页,第154页,第143页,第174页,第82页,第135页,第154页,第144页。)显然, 爱因斯坦在这里所强调的不是在知识的大门内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而是强调教育学生如何打开通向思考和知识的大门。他还认为:“如果一个人忘记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末留下的就是教育。”(注:《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43页,第173页,第145页,第364页,第154页,第147页,第145页,第154页,第143页,第174页,第82页,第135页,第154页,第144页。)这是意味深长的。 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主要在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和方法。掌握这种能力和方法,学生将终生受益。对于高等教育,他特别强调指出:“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具备会思考、探索问题的本领,人们解决世界上的所有问题是用大脑的思维能力和智慧,而不是搬书本。”(注:《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43 页,第173页,第145页,第364页,第154页,第147页,第145页,第 154页,第143页,第174页,第82页,第135页,第154页,第144页。) 学校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要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并关心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扬长避短,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爱因斯坦认为:“每个人都应当有机会来发展他的潜在天赋,只有这样,个人才会得到他所应得的满足,…社会才会达到它最大的繁荣。”(注:《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43页,第173页,第145页,第364页,第154页,第147页,第145页,第154页,第143页,第174页,第82页,第135页,第154页,第144页。) 他还指出:“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注:《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43页,第173页,第145页,第364页,第154页,第147页,第145页,第154 页, 第143页,第174页,第82页,第135页,第154页,第144页。) “在学校里和在工作中,工作的最重要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个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注:《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43页,第173页,第145页,第364页,第154页, 第147页,第145页,第154页,第143页,第174页,第82页,第135页,第154页,第144页。)
二、培养良好基础的教育
培养良好基础的教育,是爱因斯坦教育思想的又一重要方面。良好的基础是以良好的能力作为标志的。一个学生基础好坏的主要标志不是形式上的分数高低,而是要看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分低能,低分高能这样的事例在学校教育中是屡见不鲜的。但无论怎样衡量基础的好坏,培养良好基础的教育,这是学校教育要解决的基本课题。按照传统教育单纯的以分数论学生的片面规点,爱因斯坦在学生时代的基础似乎不大好。但事实上,爱因斯坦在学生时代以顽强的自学和探索精神,在数学、物理、哲学等基础学科所打下的坚实基础是他以后在漫长的科学征途上不断取得惊人成就的保证。因此,爱因斯坦是非常重视基础教育的。他说:“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的道路。并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注:《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43页,第173页,第145页,第364页,第154页,第147页,第145页,第154页,第143页,第174页,第82页,第135页,第154页,第144页。)为了强调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还形象地比喻说:“如果青年人通过体操和走路训练了他的肌肉和体力的耐劳性,以后他就会适合任何体力劳动。”(注:《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43页,第173页,第145页,第364页,第154 页,第147页,第145页,第154页,第143页,第174页,第82页,第135页,第154页,第144页。)
为了培养良好的基础,爱因斯坦非常重视能力的培养,包括想象能力,科学思维能力以及其他辅助能力的培养。他说:“人的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比较强的想象力和科学思维的能力,以及辅助这些能力的语言和其它符号工具。”(注:《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43 页,第173页,第145页,第364页,第154页,第147页,第145页,第 154页,第143页,第174页,第82页,第135页,第154页,第144页。) 为了培养这种能力,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注:《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43页,第173页,第 145页,第364页,第154页,第147页,第145页,第154页,第143 页, 第174页,第82页,第135页,第154页,第144页。)
三、培养创造精神的教育
爱因斯坦的一生是科学创造的一生。其创造精神直接来源于学生时代的培养。从中学开始,他的学校生活就不单纯是学习和模仿,而是在学习之外有探索有创新,在阿劳中学时,爱因斯坦就萌发了狭义相对论的基本思想,向老师提出过当时根本无人能够回答的追光问题。如果说,不拘常规,探索创新,在传统教育制度下,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使他遭到冷遇和磨难的根源,那末,对于一名研究者来说,其作用正好相反,那是使他有所创造的必经之路。这是爱因斯坦的幸运。他在对传统教育强烈抵制中培养起来的坚不可摧的批判精神和独创性,使他一旦走出校门便直接走上了顺利的创造之路。
爱因斯坦认为,培养创造精神的教育不单应明了知识“是什么”,而应当掌握知识“应当是什么”,前者是一种模拟思维,而后者是一种创造思维。他分析了知识“是什么”与“应当是什么”之间的关系,指出:“关于‘是什么’这类知识,并不能打开直接通向‘应当是什么’的大门,人们有可能有关于‘是什么’的最明晰最完备的知识,但不能由此导出我们人类所向往的目标应当是什么?”(注:《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43页,第173页,第145页,第364页,第154页, 第147页,第145页,第154页,第143页,第174页,第82页,第135页,第154页,第144页。)
人类知识浩如烟海,日新月异。人的一生所掌握的知识毕竟有限,学生通过学校教育所掌握的知识更为有限,但是一个具有旺盛创造精神的人对知识的渴望却是无限的,对知识的渴望是对知识创造的力量源泉。爱因斯坦从充满激情的创造一生中深情地感到“大自然赋于我们的是渴望多于智慧”,他认为对知识的渴望比对知识的占有更为重要。培养创造精神的教育就在于培养学生渴望知识的理想。他说:“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而独立存在,它在我们面前就象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对这个世界凝视深思,就象得到解放一样吸引着我们。”(注:《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第2页)
创造精神的培养就是不断追求真理精神的培养。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只能由那些全心全意追求真理和向往理解事物的人来创造”。(注:《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43页,第173页,第145页,第364页,第154页,第147页,第145页,第154页,第143页,第174页,第82页,第135页,第154页,第144页。)爱因斯坦纵观社会, 剖析众生,认为对人的推动力有四种:可以是恐怖和强制,可以是追求威信和荣誉的好胜心,可以是对于对象的诚挚的兴趣和追求,可以是满怀对真理和理想的愿望。而推动爱因斯坦在科学道路上创造一个又一个惊人奇迹的除了对科学的诚挚的兴趣和追求,正是满怀对真理和理想的愿望。爱因斯坦回顾自己的科学生涯,曾十分深情地说:“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注:转引自徐纪敏:《科学美学思想史》湖南人民出版社,第618页。)
四、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人的教育
爱因斯坦的教育思想还与他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一脉相通。透过西方工业化繁荣的迷雾,他敏锐地觉察到了隐藏在堂皇的工业文明中的缺陷是由西方社会资本的高度私人化和生产的高度批量化造成的个人精神发展的严重缺陷。它主要表现在“个人社会意识的消沉”,也即对人类的责任感的淡漠,为社会服务观念的削弱,与此同时,人们却畸形发展了对“好大喜功的崇拜”和对“权力和名利的赞扬”。爱因斯坦认为,这种对人的摧残是资本主义的最大祸害,并且使整个教育制度都蒙受其害。爱因斯坦不仅看到了这种弊端,而且不遗余力地呼吁通过社会改革与教育改革使每个人得到全面发展。他说:学校教育的目标不仅应当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而且培养学生“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要通过教育“个人自由而有责任心的发展,使他得以在为全人类的服务中自由地、愉快地贡献出他的力量。”(注:《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43页,第173页,第145页, 第364页,第154页,第147页,第145页,第154页,第143页,第174 页,第82页,第135页,第154页,第144页。) 他还指出:“人的道德行为并不意味着仅仅严格要求放弃某些生活享受的愿望,而是对全人类更加幸福的命运的善意的关怀。”(注:《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43页,第173页,第145页,第364页,第154页,第147页,第145 页,第154页,第143页,第174页,第82页,第135页,第154页,第144页。)学校教育“应当防止向青年人鼓吹那种以习俗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的目标。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注:《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43页,第173页,第145 页,第364页,第154页,第147页,第145页,第154页,第143页, 第174页,第82页,第135页,第154页,第144页。)
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几年,爱因斯坦仍然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念念不忘。1952年,他为《纽约时报》写稿,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爱因斯坦崇高的教育理想。
五、对知识经济社会教育的重要启示
爱因斯坦的教育思想同他的其它科学思想一样是一个完整有机地科学体系,贯穿其教育思想的一条主线是培养独立思考的创造教育。爱因斯坦作为一位现代科学家,学习工作在本世纪上半叶工业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科学地研究、学习爱因斯坦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迎接知识经济时代以及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知识经济社会的教育是有深远意义的。
随着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和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不同,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及其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为主导的新型经济。它的显著特点是:知识成为创造社会财富诸要素中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其他生产要素都更靠知识来装备和更新。
可以预见,知识经济对于教育的重视和强调,将大大超出人们现有观念中对其重要性的认识。进入文明时代以来,教育是传授他人或前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所获得的知识,以促进社会发展和生产进步,这早已是毋庸争议的共识。可是到了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将具有全新的内涵,不仅教育的内容和范围将大大拓展,而且教育的价值和功能也大大增强。知识经济所处的社会将是教育意识普遍化和教育行为社会化的社会,人类将由此跨入教育普及与知识创新的时代,学习和掌握知识将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和生活的第一需要。
这与爱因斯坦的教育思想十分契合。在知识经济社会,教育的特征之一是人们现今习以为常的学校教育,应试教育、仕途教育、职晋教育为终身教育所代替,教育已从先前学生那种狭隘的短期的功利行为转变为主动的贯穿学生生命全过程的自觉意识和生活需求。知识增长和扩展的无限性,决定了“学无止境”、“教无常师”。教育的另一特征是,接受教育从个体行为转变为社会群体行为;从实现自身价值目标的个人愿望和追求,变为社会对其成员的必然要求。教育不仅是一种社会行为和现象、而且已发展成为一种新兴产业。接受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不再是单纯的个体选择和对个人的评价尺度,而是社会的规范,是与社会的认同及认同的程度联系在一起。从事一般体力劳动或简单脑力劳动的职业将逐步减少乃至于在社会比例中微乎其微。因此教育就成为人们自然而然的理性选择,随着人力资本这一经济现象的出现,教育理所当然成为新的投资热点,人们不仅要购买一定数量的教育,也要购买特定质量的教育。教育作为一种生产知识和人才的产业,也会随着知识经济社会市场的变迁,不断调整本身的知识结构和产品结构。
知识经济的生命线是知识创新。知识创新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关键是人才,基础在教育。这是爱因斯坦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更新的快捷性是前所未有的。知识的极大膨胀和快速更新,要求对教育的观念和模式进行全面变革,那种把教育视为单纯传授知识的继承性过程的观念,已经不符合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代之而起则是特别注意教育的创造性,着力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的能力。
从国际比较来看,一个国家的振兴不在于有没有教育,而在于有什么样的教育,以及把人教育成什么样的人。美国所以能走在知识经济的前沿,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有能够激发创造力的教育。日本最近在反思他们的金融危机时,认为儒家传统强调的死记硬背,助长了一种致力于通过标准化的多项选择和及格考试的教育体制。而这种教育方式使学生没有多少机会发展天赋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日本的金融危机。这种教育方式正是爱因斯坦从青少年时代起就深恶痛绝的。他强烈地呼吁教育改革,反对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提倡尊重学生个性,注意发挥个人天赋,强调独立思考,崇尚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人才,倡导人的和谐的全面发展。这是知识经济社会教育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也对我国现阶段的学校教育,特别是对高等教育有重要启示。
人类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以传授和继承以往知识为主要目的的古代传习性教育,以注重时下和当前需要的近代选择性教育,以面向未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基本目的的现代创造性教育三个阶段。对于现代创造性教育,我国许多教育工作者保持了清醒的认识并作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但我国教育从整体上仍停留在传统教育的前两个阶段,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是我国人才培养中的关键弱点。表现为落后的教育意识,封闭的教育体制,陈旧的教育内容和手段,过窄的专业教育,太多的共性制约,过重的学业负担。这些都挫伤了学生的天赋发挥和个性发展,制约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因此,必须转变观念,从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尊重、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现代教育,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挖掘。这是我国教育领域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一场意义深远的改革。
知识经济崛起,无疑将促使经济结构和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也会激起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深刻变迁。知识经济引发的这些变化,向正在致力于努力实现民族振兴的我国教育和我国人民提出了许多要求,最普遍和直接的要求,莫过于转变教育观念和培养新型的教育意识,大力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没有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知识经济将无从谈起。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倡导和推行的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为宗旨的。然而我国教育领域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是在教育行为和教育观念上,一些人存在严重的功利主义,物欲主义倾向以及由此滋长的一些不正之风,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不利于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提高全民素质,既要提高被教育者的素质,更要提高教育者包括教育管理者的素质,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按照爱因斯坦的说法就是提高教育者的德和才。尽管爱因斯坦是人类有史以来少有的创造者,他给人类社会贡献了无可估量的精神财富。但是他厌恶物欲主义,与功利主义无缘,反对好大喜功,反对赞扬权力和名利,强烈地向往着俭仆的生活,强调个人要树立为社会服务的崇高理想,坚持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坚持高尚的人品与渊博的学识的统一。爱因斯坦可贵的社会价值观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为迎接知识经济社会,如何有效正确地实施素质教育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