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价值 在第四届华商大会上的讲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华商论文,大会上论文,第四届论文,讲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九九七年八月廿六日
主席,各位嘉宾:
今天我很高兴能参加本届大会,并感谢大会主席给我这个发言机会。我们两年前在泰国相会,今日旧友重逢,又适值香港初回祖国怀抱,我感到特别高兴。
香港回归祖国,国家洗雪百年屈辱,是世界华人值得高兴的世纪性大事。我作为世居香港的一分子,耳闻目睹香港近百年的沧桑变幻,亲身经历香港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风风雨雨,到了今天,最可喜的是香港带着骄人的成就平稳地回归祖国。这个成就体现在香港开放的社会、富有创造力的经济和充满活力的文化生活之中;体现在香港对促进内地改革开放所起的作用上;体现在香港在东亚及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的独特角色里;现在,又体现在一国两制这一杰出意念的实施中。后者必将对人类的政治智慧和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我想,这就是香港的价值。在这里,请容许我讲讲个人的看法。
世界级的商贸海港
香港被帝国主义霸占了一百多年,不管当年的侵略者抱着什么目的,历史的发展却往往出人意料。由于天时、地利、人缘种种因素的作用,现在香港成了世界金融、商贸、交通、旅游、咨询、东西文化和知识交往的中心;成了科学与人文学者荟萃之地;成了商贾云集的万国市场。今天的香港,人口占世界总数只有约千份之一,面积不及十四万八千九百分之一,每年外贸额却超过世界总额的百分之一,达两万多亿港币,超过本地生产总值的两倍多。
1975—1995的20年间,香港的有形贸易增长了44倍,达28,352亿港元,到1996年底达29,340亿港元。1996年底,香港有182家持牌银行开业,其中外资银行设有157间代表办事处(包括世界前100家大银行中的80间),每年对外贷款三万七千多亿港元,业务联系达180多个国家与地区,成了五大洲的聚宝盆,有2,307间海外公司在香港设立了亚太区总部或分区办事处,以统筹区内的商业活动;香港联交所去年成交额超过20,000亿港元,股票市值于1996年底约34,760亿港元,是世界第八大股票市场,在亚洲排名第二;有50多个国家的300多家船舶公司的总部或分部,以及66间航空公司设在香港。这里每五分钟一班飞机;13分钟一艘远洋货轮出入港口,并与世界逾100个城市直接联系。1996年,到香港的游客达1,170万人次,收入达870亿港元,超过同期中国内地从海外游客中获得的收入(102亿美元)。更为重要的是,香港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背景、习惯、游戏规则及运作模式。这种模式既不是英国式的,也不是美国式的,它有华人传统的文化道德规范,又吸收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
香港市民在平等的条件下,能够也敢于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吸纳世界上一切可以为其所用的先进文明,以最高效率创造财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瑞士的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评选世界最富竞争力的经济体系,香港得第二位;加拿大的Fraser Institue最近把香港评为世界上最自由的经济体系;美国传统基金(Heritage Foundation)更连续三年评香港为世界最自由的经济体系。自由是什么意思?我想,自由就是活跃的生命力,使人可以放眼世界,见多识广,心胸广阔,容纳中西之长;大家可以在一个共同认可的游戏规则下,敢于拼搏,敢于突破,将每个人的积极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改善自己的生活,发展社会财富,创造进步和文明。这就是香港的价值,是香港贡献给全人类的最宝贵的东西之一。
香港对内地有巨大的价值
香港的发展主要是靠港人的努力,更重要的是背靠祖国,有广阔的内陆市场,有十二亿人民和中央政府的强大支持。内地不仅成为香港最大的出口和转口贸易市场,而且成为长期提供价格相宜的生活日用品与生产资源的基地。我们深知内地对香港有莫大的支持,但香港对内地同样有巨大的价值。
鸦片战争之后香港便长期成了中国人瞭望世界的主要窗口;成了大陆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成了国际社会进入大陆的主要桥梁。近、现代中国的新人物、新思想、新观念、新潮流、有许多都跟香港有关。康有为22岁游香港时大发感慨:“览西人宫室之瑰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乃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中国一代思想家的眼界许多是在香港打开的。香港一间皇仁中学,就走出了大革命家孙中山和民初总理唐绍仪、财长陈锦涛、外长伍庭芳等人物,还有王韬、唐廷枢等著名人物;他们都是在香港受教育后回国产生影响的。
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有八次起义就在香港酝酿。孙中山毕业于香港大学前身的香港西医书院。1923年他在港大的一次演说中说:“香山,香港相距仅50英里,何以如此不同?外人能在七、八十年间在一荒岛上成此伟绩,中国以四千年之文明仍无一地如香港者,其故安在?”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起源。事实上香港是中国现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孙中山可以说是第一位发现香港这一价值的人。这个窗口同时也有另一个负面的影响,使人误以为欧、美是世界上最进步、最完美、道德最高尚的地方,那里没有血腥暴力,人人过着平等、幸福的生活,是人们梦寐以求的西方极乐世界。
香港一度曾被某些人称为文化沙漠,这讲法很容易造成误解。香港1853年出版《遐迩贯珍》,1858年出版《中外新报》这是世界上最早出版的中文报刊。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的许多重要人物和现代文化界许多精英,都曾在香港推进过文化工作。北京大学的创始人蔡元培晚年赴港,他在港辞世时,全港下半旗致哀;鲁迅先生在香港曾发表两次演说,当时大雨倾盆,却座无虚席;教育学家陶行知,史学巨匠陈寅恪,大文豪郭沫若、茅盾、夏衍,戏剧家田汉、欧阳予倩和眼下仍健在的李门,音乐家马思聪、李凌、赵沨等都在香港工作过;胡适、许地山、马、钱穆、陈君葆、徐复观等诸位先生都积极推动过香港的教育工作。
六、七十年代以来,香港文化更有长足的发展。亚洲排名十大的名牌大学,香港占了三间;曾获得世界最高青年数学贡献大奖——费尔滋奖的数学家邱成桐,就是从中文大学出来的;香港作家金庸是世界上拥有最多读者的华人文学家之一。香港最大的文化成就,可能是在东西文化不断撞击交汇和融合中产生的世俗文化方面。现在香港有58份报纸、625种刊物、200多家出版社和非常活跃的广播与电视节目。香港是世界上出版报纸最多的地方,每千人有300多份,为世界平均数的三倍,早就有“百报城”的美誉。香港的粤剧,半个多世纪前就引入小提琴、色士风等西洋乐器伴奏,连佛颂“南无阿弥陀佛”也用西曲“祝你生日快乐”谱曲教善众齐唱。名伶薛觉先、马师曾、红线女、新马仔、任剑辉、芳艳芬、白雪仙等都形成了独特的唱腔,红极一时,至今还脍炙人口。香港乐坛的俊彦顾嘉辉、许冠杰、罗文、黄霑等,也谱写了许多有地方特点和市民喜爱的歌曲。世俗文化虽然有时表现得有点浅薄、势利、庸俗的味道,但更多的是表现积极、乐观、融通、进取的务实精神,反映了海外华人从底层奋斗,终于获成功的过程。这种文化,自1978年以来,已明显地对内地产生巨大的影响。香港文化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每种文化都要在变化的环境中,不断吐故纳新才有生命力。世界各民族都有美好的传统,“有容乃大”,中华文化也必需吸收融汇人家的好东西才能不断发展。我们知道,世俗化是现代化的标志之一。由此也可以说,从康有为、孙中山到今天,一百多年来,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香港作为提供一连串启蒙作用的地方,价值是非常巨大的。
在内地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香港对内地的巨大价值,表现得更清楚。众所周知,中国改革开放,向市场经济过渡,是本世纪下半叶的大事,对12亿中国人民和全球社会是重要的篇章。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法制的健全也有待实践的积累,市场经济大门还只是打开一条小缝。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带头进入内地,推动中国市场经济成型的,就是香港商人。据统计,在1994年,香港商人在内地投资的企业达五万多家,从业人员500多万人年(接近1995年香港制造业人员总数39.8万的13倍!);截至1996年底统计,香港与中国内地间的有形贸易总值达10,498亿港元,香港到中国内地的直接投资总额已达786亿美元,占中国内地全部外来直接投资的58%。香港还成为中国内地筹集国际资本的重要基地,截至1997年6月底,在香港的红筹股和H股上市公司约有80家,市值总计达四千多亿港元,约占港股总市值的13%,截至1996年底,在香港的中国内地企业数目约为1,818家,在香港直接投资累计已超过425亿美元。香港和珠江三角洲的经济联系,已到一荣皆荣,一损俱损的地步。现在香港商人的投资范围,更从东南沿海扩展到内陆,包括大西北地区。随着香港的资金设备一起进入内地的,是香港的管理、技术、讯息和海外市场,香港早已成为对内地经济影响最大的地方。
香港是全球资金在亚太的集散地,是内外资金在市场上交流的理想据点。香港大部分银行都设有中国业务部。广东引进的外资80%来自香港,中国外资商业贷款60%以上在香港筹集,香港成了大陆的离岸金融中心,最大的融资基地。香港极其活跃的证券市场,已为内地国营企业筹集了数以百亿港元计的资金。
如果考虑到各种投资跳板,资金停留、运转和转汇,两地旅客往来,人员交流和培训,信息传送等方面,香港对内地的价值更难计算。例如,仅广东一地,香港每年就有6万多熟知市场经济运作的经理级人员在各企业里工作。五十年代曾任苏联援华经济总顾问的阿尔希波夫,1984年访问深圳时,对香港的价值颇有了解。因此,他十分感慨地说:“可惜苏联没有香港。”香港区区弹丸之地,而且除山头外,只有14%的盐碱滩地,竟能融汇中西市场经济模式,发展到如此水平,的确值得重视和研究。
海外华商对香港有巨大贡献
中华民族历史上就是一个不断流动的民族,由黄河长江走向全中国,而主要的方向是向南移动。从18世纪起,中国人,特别是广东人,更开始大批离乡别井,飘洋过海,走向世界。重要的是,他们每到一地,都能落地生根,开枝散叶。现在海外华人有3,000多万,其中近2,000万分布在东南亚,在香港取得令人欣羡的发展过程中,海外华商同样起了重大作用。香港早期的历史,同时是海外华工的第一页血泪史,又是海外华商的第一页奋斗史。
英国人侵占香港后,初期没有什么发展,不到十年便感到山穷水尽。1850年,香港只有二万人,当时31位英商联名向港督写报告说:“香港已无商可营”,准备弃城而去。
历史有时十分奇特。首先出来“挽救”英商的,竟是苦难的华工。同在1850年,太平天国革命在广西爆发,战火迅速向北推进,百姓大批南移,有一部分到了香港。香港的英国人贩便趁机发展血腥的苦力贸易。在19世纪下半叶的50年间,内地先后有205万华工出国,参加南洋和南北美洲痛苦的开发工作,其中绝大部分是经香港出去的。苦力贸易又带起了航运,客栈和饮食业,英商因苦力贸易发的不义之财,实不下于贩卖鸦片。但不管如何,海外华工与海外华商的历史就在香港开始了。
华商影响香港,进而影响内地的一个重要组织就是商会。中国最早的商会是作为与东南亚交往的组织,就是首先在香港出现的。1868年,潮商高满华和粤商招雨田在香港成立了“南北行公所”,“南北行”三字,顾名思义,经营业务,其始是指转运国内大江以南,及华北两线货物,及后远至欧陆、美洲、南北半球等地。主要宗旨是“策同业福利,谋市面繁荣”。高满华早年到泰国当苦力,1856年前后到香港,是最早到香港发展的海外华商之一。1896年香港更成立全港华商组织“中华会馆”,是香港中华总商会的前身,由冯华川、古辉山、卢冠庭、何亚美与何启等负责,提出“保护商利,搜集商情,排难解纷,增进公益”。当时香港的华商约6,000人。中华会馆实际上同时是一个为香港人争取自身政治、经济权益的有效组织。港英政府在1842年成立时,第一件事就是颁令对华人实行宵禁。港人经过50多年的斗争,直到1897年6月才迫使港府取消此禁令。这一成功,跟一年前成立的中华会馆的组织领导工作有极大关系。
受香港商会的影响,借清廷实行新政之机,天津在1904年,北京在1906年,都出现了商会组织。这时,香港的南北行已成立三十多年了。各地商会均以振兴工商,推进商品生产与市场经济发展为基本使命。商会是现代社会发展商品经济,并使加入商会的商人互相联系的组织,改变了封建社会那种互不往来的旧习,因而是作为中国早期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新鲜事物。
海外华商所作的贡献,是众所周知的。孙中山提倡革命,香港不仅成为重要的策划基地,而且更是资金、武器和各种物资的筹集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香港也异常活跃。此后,香港发展的每一步,包括国际航运、贸易、金融、旅游、信息、中西交往等中心地位的确立,都离不开海外华商积极参与,香港对内地、对亚太、对全球的价值,离不开海外华商的杰出贡献。今天,当香港成为全球网络上一颗闪光的明珠时,如果没有海外华商的参与,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尤其是经过近200年的生聚教训,华资已成大器。据1996年的统计,首500家华资上市公司的市值总额达5,600亿元(包括台湾),比上一年增长逾三成。比较前两年美国有关机构对于海外华资的估计,目前的资产总额约在二万六千到三万亿美元之间,而且约70%集中在东南亚一带。可以预料,在未来十多年里,华资在亚洲这个大市场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世界市场上也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一国两制,体现香港的新价值
香港大学在1910年动工兴建时,港督卢押把办学的宗旨说得很明确:“培养帝国所需人才,维持帝国在远东的声誉,传播西方文化。”他的说话表达了英廷的愿望,就是要把英帝国在亚洲的殖民统治永远保持下去。但历史发展的结果,却使中国人走上爱国、革命和进步的道路。今天,中国终于收回香港了。
邓小平先生讲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特色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对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的处理,就是“一国两制”。他并且要求把一国两制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长期坚持。这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思想。
香港被英国人霸占了一百多年,要解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同时保持香港的稳定繁荣,一国两制是最英明的决策,是从历史出发,尊重现实,坚持原则,灵活变通,使两国三方都能接受的唯一方案。这一方案不仅可以使香港平稳过渡,也可以使中英关系迈进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所以连英国前外交大臣贺维也认为一国两制“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振奋人心的概念。”
我们都目睹过香港平稳过渡的全部过程。对比以往殖民政府从霸占的地方撤退的情形,香港实现平稳过渡,对人类文明,对世界和平都是历史性的贡献。香港主权回归能够实现平稳过渡,说明世界的确进步了,殖民主义已经不得人心,强权政治已经没落。当然,最主要是时代变了,中国已经不是任人鱼肉的旧中国,已经不是被帝国主义列强凭几只炮舰就可以横行霸道,把种种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强加在头上的旧中国。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有能力要求别人以平等待我。
一国两制的实施更是人类历史的创举,这会使香港在中国和世界市场上,在融汇中西,贯通内外方面,发挥更独特和重要的作用,是香港给世界政治文化的新贡献,再次体现了香港的新价值。中国政府一再明确宣示,要贯彻一国两制,尊重基本法,实现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一国两制不仅对香港,对中国有重要意义,对要走上现代独立、自主道路的落后地区同样有意义。中国领导人保证对董建华先生的支持,特区政府基本保留了前港府的架构和公务人员制度,也基本保留了原来习惯的规则和运作模式;中央政府一再强调各地方政府和中央各部委办,不得干预香港特区的行政;在港的中资机构也不能有任何特权……,凡此种种,都是为了坚定地实现一国两制。这是深得民心的政策。全港市民、中国人民、全球华人都希望香港能保持繁荣稳定,不断发展。一国两制是社会发展的崭新概念,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新的事物在实践中,没有先例可循,是不可能没有困难和问题,而香港市民一定会同心同德建设香港,不会辜负全国人民的支持和信任,使这个东方之珠更美丽、更璀璨。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香港特区政府领导层凸显中华儿女本色,有强烈的责任感,不怕强暴、不怕压力,面对横逆而心平气和地讲道理,为了建设更美好的明天,他们的努力和建树,已经得到广大市民的认同和支持。事实上,香港回归后近两个月来,社会稳定、经济稳定、人心稳定、越来越多的市民和投资者对平稳过渡具有极大信心。
当然,会有人有不同的看法。现在回想一下他们的观点和行为是很有意思的。港英政府在撤离香港之前作了一系列部署,利用他们手中的工具不断制造怀疑、纷争和对抗,并误导市民和国际舆论。1994年,美国著名的《财富》杂志把香港评为世界上最有吸引力的商业城市。第二年,同一杂志却发表耸人听闻的文章说:“香港死了”。一位外国女作家新井一二三说得更露骨,她表示为了要亲眼看香港主权移交而在香港长期居住,她想到的是香港在回归时一片混乱,到处抢劫、杀人,是血与火的惨局。她说自己和一些外国人预想九七的香港“是跟上海陷落一般凄美的悲剧,期待的是壮丽的破坏,我们是来看强奸的!”她的说话代表了一小部分人的想法,他们认为中国仍像100年前那样落后、愚昧。他们错了!虽然仍有几个人不甘心平稳过渡,他们要制造纷争,要“唱衰”香港,搞什么“国殇之柱”,要污辱回归的喜庆日子,甚至要求外国政府“监督”特区政府。但谁都知道,一部香港史,同时是中国的百年苦难史;是中国的百年耻辱史,国殇之柱应该铭刻着侵略者血洗中华大地的史实。现在香港回归祖国了,如何还能容许外国政治势力指手划脚?如果在加拿大有人要求外国政治势力干预温哥华的管治,大家一样会认为这是荒唐的、无理的,也是不能容忍的行为。香港之能够成为东方之珠,是中国人民近世纪奋斗牺牲、努力耕耘结出来的果实。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中,在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这一问题上,不知道翻了多少个筋斗,流了多少血!民主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少数人的要求必须与广大市民的利益作通盘考虑,香港是我家,我们大家都是坐同一条船的,必须同舟共济,这样对香港的安定繁荣才会有利。
中国政府已不是满清时代的病夫政府,法理、正义和力量都在中国人手里,中央政府完全有能力控制大局。那些期待看到香港陷于混乱、崩溃的人,除了失望还会有什么?今天,我和海内外华人及国际社会大多数人的看法一样,即香港回归祖国之后,香港特区政府和香港市民一定会坚决贯彻一国两制,有能力正确处理和办好各项工作,一定能发展香港的稳定繁荣,我确信:香港明天会更好!
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