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城市美好生活的公众期待与地方实践
人民智库
样本构成:
自相关矩阵Rxx的特征结构决定了LMS算法的收敛性,当特征值相差很大时,算法收敛速度很慢,同时受输入信号的功率变化的影响。
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6381份。其中,本地城镇户籍居民为3711人,占比58.16%,本地农村户籍居民为1336人,占比20.93%;外地城镇户籍居民为627人,占比9.83%,外地农村户籍居民为707人,占比11.08%。
主要发现:
·对于最看重的城市美好生活,“我接受所居住城市的行为规范”“我热爱所居住城市的风俗文化”得到受访者的广泛认同。
为此,一些城市已经开始行动,不断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浙江省杭州市近几年来充分发挥西湖与大运河两大世界文化遗产的综合带动效应,推进跨湖桥、良渚、南宋皇城、钱塘江古海塘、西溪湿地等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开发,传承弘扬金石篆刻、浙派古琴、传统蚕桑丝织技艺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世界级文化遗产群;实施“城市记忆工程”,建设城市历史演进3D展示馆;挖掘吴越、南宋等地域历史文化,打造东方儒学与世界佛教文化交流中心;实施“文化+”行动,充分展示丝绸、茶叶、中医药、杭帮菜、金石书画、围棋等特色文化。
广东省珠海市近年来致力于探索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区位特点、珠海特色的社会治理格局,创新“三大平台”建设、启动“城市社会治理基础单元”改革试点、开展社区协商试点推广,以顶层设计引领重点工程探路,推动重心向基层下移,多方协同参与,努力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珠海版,充分发挥了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作用,使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得到了明显提升。
“外地城镇群体”最为看重的是“我接受所居住城市的行为规范”
(2)数据整合度低,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各MIS系统分别由不同的厂商建设,系统间数据整合度低,缺乏全局数据标准规范约束,数据交换共享困难,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
由测量模型及其信度和效度指标(各观测变量的标准化因子载荷如图2所示,均在0.001水平上达到显著)可以看出,各指标的标准化因子载荷有3个未达到0.4,故剔除这3个观测变量.研究模型的潜变量与观测变量都有较佳的信度及建构效度.通过分析后,确定模型共包含4个潜变量和17个观测变量.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既是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场所,又是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还是走向美好生活的重要路径。能否让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是评价衡量一座城市的根本标准。因此,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做好城市工作、加强城市治理、推动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那么,人民群众对城市美好生活有哪些期待与向往?人民群众最看重的城市美好生活标准是什么?一些典型城市如何成功打造城市美好生活?对此,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进行了问卷调查,并结合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和有关城市的探索实践,形成以下调查研究报告。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应持之以恒,寓情于教,使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让“留守子女”学生在一个团结互助、温馨和谐的环境中爱学乐学,从而提高整体语文教学质量。
公用辅助一体化:为了合理利用能源、减少消耗,根据化工区区内化工主体项目,形成供水、供电、供热、供气为一体的公用工程“岛”,实行区内能源的统一供给。
图1 关于城市美好生活,公众最看重的方面
1 “我接受所居住城市的行为规范”“我热爱所居住城市的风俗文化”“我在所居住城市有满意的经济收入”是居民群众最看重的城市美好生活三方面
当问及“下列对于城市美好生活的表述,你认为您自己最看重的有哪些?”时,有83.72%的受访者认为是“我接受所居住城市的行为规范”,有78.44%的受访者认为是“我热爱所居住城市的风俗文化”,有76.07%的受访者认为是“我在所居住城市有满意的经济收入”,有75.79%的受访者认为是“我所从事的工作被他人认可”,有75.71%的受访者认为是“我很熟悉城市的大街小巷”,有74.14%的受访者认为是“在这座城市里生活十分方便”,有69.47%的受访者认为是“我在所居住城市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有66.67%的受访者认为是“我的市民身份被他人认可”。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我接受所居住城市的行为规范”“我热爱所居住城市的风俗文化”“我在所居住城市有满意的经济收入”占比前三。这说明城市居民比较看重或期待的是城市文明有序、社会和谐美好,是能够拥有相对稳定的物质基础,是获得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了居住在城市的民众目前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今后做好城市工作、创新城市社会治理、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工作方向,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更严标准和更大挑战。同时,这也说明城市发展、治理、建设的价值所在,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顺应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就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居住在城市的外地城镇民众参与人数为627人,占比为9.83%。对于城市美好生活,他们最为看重的前三项分别为“我接受所居住城市的行为规范”“我在所居住城市有满意的经济收入”“我热爱所居住城市的风俗文化”,占比分别为83.73%、80.22%、77.51%。其中,对于“我接受所居住城市的行为规范”的看重度,外地城镇群体(83.73%)高于本地城镇群体(80.06%),但低于本地农村群体(90.79%)和外地农村群体(89.53%);对于“我热爱所居住城市的风俗文化”的看重度,外地城镇群体(77.51%)略高于本地城镇群体(77.18%),低于本地农村群体(80.01%),更低于外地农村群体(82.89%)。
城市的核心是人,人民城市为人民
让城市生活更美好是做好城市工作、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以居住城市的民众感受为导向,努力使城市发展更有温度、更有态度,让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尽管受访者更为看重的城市美好生活的方面大致趋同,但因其户籍不同而略有差异。因此,下文将具体分析居住在城市的本地城镇户籍、本地农村户籍、外地城镇户籍、外地农村户籍等四类群体(以下简称“本地城镇群体”“本地农村群体”“外地城镇群体”“外地农村群体”)关于城市美好生活最看重与最期待的方面。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城市发展也进入新的时期,城市发展带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结晶,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是我国各类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抓好城市这个“火车头”。
2 “本地城镇群体”“本地农村群体”更为看重的前三项分别是“我接受所居住城市的行为规范”“我热爱所居住城市的风俗文化”“我很熟悉城市的大街小巷”,且“本地农村群体”对这三项的选择比重均高于“本地城镇群体”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户籍为本地城镇和本地农村的参与者分别为3711人与1336人,占比分别为58.16%与20.93%。其中,“本地城镇群体”更看重的前三项分别为“我接受所居住城市的行为规范”“我热爱所居住城市的风俗文化”“我很熟悉城市的大街小巷”,占比分别为80.06%、77.18%、76.64%;“本地农村群体”更为看重的前三项分别是“我接受所居住城市的行为规范”“我热爱所居住城市的风俗文化”“我很熟悉城市的大街小巷”,占比分别为90.79%、80.01%、76.87%。
通过数据比较分析可知:“我接受所居住城市的行为规范”“我热爱所居住城市的风俗文化”“我很熟悉城市的大街小巷”是“本地城镇群体”与“本地农村群体”最为看重的前三项,也是本地城乡居民对城市美好生活认同的“最大公约数”与“最大同心圆”,这说明本地城乡居民对城市美好生活的认同与期待具有普遍共性,也说明这前三个选项是本地户籍城乡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为今后做好城市工作、加强城市治理、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也为今后加强城市治理创新、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加强老城保护工作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新指向。不过,“本地农村群体”对这三选项的比重要比“本地城镇群体”高,这为新时代城市治理提出了“努力走好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实现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新命题、新要求、新挑战。
2018年,虽然“伊斯兰国”被暂时清除,但随着美国重启对伊朗制裁,俄罗斯介入叙利亚战争,伊拉克反美联盟力量逐渐崛起,逊尼派和什叶派的矛盾日渐加深,给这一地区原本就紧张的地缘政治形势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我接受所居住城市的行为规范”成为本地城乡居民的首要期待
这一数据结果说明,居住在城市的本地城乡民众对城市文明有序与社会和谐更为看重,对更高水平的城市治理也最为期待。有专家认为,“城市治理的逻辑起点在人。因此,城市治理必须把保障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置于城市治理中心地位,把最大限度激发城市居民参与城市治理作为城市治理根本所在”。也有专家认为,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不断提升城市治理能力与水平,必须切实为民众服好务,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从细处着眼、小处着手,多办民生小事、多积尺寸之功,把群众知晓率、参与度、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必须让广大居民和社会组织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畅通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渠道,让居民需求得以有效表达,实现政府与居民之间更为畅通的互动;必须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体现出党在社区治理中机动灵活的优势。
江苏省扬州市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升城市治理与服务水平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实践探索。近年来,扬州市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问题导向,按照“善治”的理念,积极转变城市管理理念和方式,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大力提升城市治理与服务水平。主要举措为:一是贴近群众,主动倾听声音;二是发动群众,动员多方参与;三是依靠群众,推动综合治理;四是服务群众,解决市民关切。
四川省成都市始终坚持“城市的核心是人”的重要理念,以居民感受为导向,努力使城市发展更有温度,让人民群众的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好。首先,全面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公共服务统筹规划,优化空间布局,提升服务功能,完善教育、医疗、体育、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其次,全面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同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最后,全面加强人居环境建设,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城市工作的中心目标,实施最严格产业准入和环境保护制度,铁腕治霾、科学治堵、重拳治水、全域增绿,重现“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盛景,让市民“慢下脚步、静下心来,亲近自然、享受生活”。
全域旅游时代背景下,“+旅游”模式能够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协调能力,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发展更好的平台,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局面。修水县应围绕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总体目标,大力推动“+旅游”发展战略方向,依据其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人文背景,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探寻乡村旅居、水域风光、休闲度假、宗教传承、文化影响等多元化的旅游发展方向,创建“+旅游”模式,形成全域旅游新局。
“我热爱所居住城市的风俗文化”成为本地城乡居民最为看重的第二选项
这一情况说明关于城市美好生活,本地城乡居民相对比较看重城市文化。文化是城市的根和魂,积淀着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推动着城市发展,也让城市具有吸引力和创造力。有专家认为,“要从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创造,就需要在新型城市化进程中,将文化要素有机融入城市空间营造中,共同发展才能为城市带来持久创造力,为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也有专家指出,“城市化在中国不是单兵突进,而是与全球化、信息化不期而至、齐头并进,于是产生了这样一种现象:但凡现代化全球化浪潮所过之处,往往淹没了各各相异、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最突出的问题是城市同质化的倾向日趋严重,这更多是因为忽略了文化不姓 ‘大’而姓 ‘特’”。
·本地受访者更为看重的前三项分别是“我接受所居住城市的行为规范”“我热爱所居住城市的风俗文化”“我很熟悉城市的大街小巷”,本地城镇与本地农村选择比例分别为80.06%与90.79%、77.18%与80.01%、76.64%与76.87%;其中,“本地农村群体”更为看重的共同的前三选项占比均高于“本地城镇群体”。
北京市西城区聚焦文物腾退,保护北京老城历史文物,打造更好的城市文化名片。为贯彻落实新总规,特别是全国文化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北京市西城区全面提速,打响了文物腾退攻坚战。2019年西城区将继续以街区更新作为老城保护与复兴的统筹抓手,加快对不可移动文物腾退的保护与利用,积极推进老城修补、生态修复,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持续提升生态环境品质,促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效。
“我很熟悉城市的大街小巷”成为本地城乡居民最为看重的第三选项
目前北方农村生活方式以直接燃烧为主,耗能在冬季仅能满足10℃左右的室温,这种缺能有浪费能源的局面在农村仍然还很严重,大量生物质直接燃烧不仅染污了环境,而且也抑制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农村生活用能方式的改变,已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
这一数据结果说明本地城乡居民较为看重“老城保护”,也为城市改造更新提出了“留下乡愁和记忆”的新要求。有专家认为,“成立由政府和非政府专家组成的保育历史建筑咨询委员会,让来自不同范畴和专业界别的人士参加,负责找寻适合活化再利用的文物建筑,负责评审和监察活化计划的申请、项目运作。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同时,让传统建筑有新功能,在保存修复历史建筑风貌的同时,注入商业管理和时尚元素,为文化古城注入新活力,实现保护和利用的双赢”。也有专家认为,“城市更新不单是建设用地规划,而是一项‘有机’的民生工程。城市有机更新的内容首要是社区的更新,空间和硬件只是载体,不能片面追求平面构图、空间形态完美,而应更多地反映城市更新的民生目的,避免很多规划方案‘可看而不可用’”。
在数学和谐课堂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向式和谐课堂教学方法,首先要对和谐课堂教学对象有一定了解。小学生具备较强的交流意愿,同时也乐于进行相关讨论,这是小学数学可以应用问题导向式和谐课堂教学的关键,但弊端在于,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本身兴趣不大,而且在以往的学习活动中,很可能已经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讲解的习惯。在和谐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让学生充满兴趣进行学习,也需要改变学生可能形成的学习习惯。
对此,北京市在《关于加强新时代街道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将科学划分街区单元,实施街区更新。东城区和西城区将划分183个街区,分类实施街区“更新”,将街道划分为更细的街区,像绣花一样修复风貌、织补功能;将责任规划师引入胡同,为治理城市、加强名城保护和实现老城保护复兴“把脉开方”。
录音录像对调查人员的保护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对取证工作录音录像后只要调查人员依法办案,就不必担心来自被调查人对取证行为合法性的质疑。在司法实践中曾经出现被取证人采取故意制造伤痕等方式诬陷取证人员,如果能对取证行为录音录像也可以防止被调查人受到诬陷。其二,录音录像也可以成为规范监察机关办案程序、约束调查人员取证行为的推动力,从这个层面上看,录音录像可以让调查人谨慎办案,减少犯错的可能性,从而起到保护调查人员的作用。
上海市老城厢开发的总体思路是: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的原则,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实现总体平衡、区域平衡,全面推进老城厢城市更新工作。老城厢开发的总体目标是:依托成片征收、综合修缮改造、拆落地重建等多种途径,到“十四五”末,基本完成成片的二级以下旧里改造。另外,老城厢地区改造要兼顾“面子”和“里子”,不仅要改造某些老旧居民区的房屋外形,使其更具有艺术美感,也要完善房屋内部,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同时,切实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
3 “外地城镇群体”更看重的前三项分别为“我接受所居住城市的行为规范”“我在所居住城市有满意的经济收入”“我热爱所居住城市的风俗文化”,“我在所居住城市有满意的经济收入”是“外地城镇群体”不同于“本地城镇群体”“本地农村群体”“外地农村群体”的独特之处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这不仅是因为“天下之势,常系民心”,更因为治国理政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奋斗。虽然“我所从事的工作被他人认可”“我很熟悉城市的大街小巷”“在这座城市里生活十分方便”“我在所居住城市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我的市民身份被他人认可”是居住在城市的居民看重排名相对靠后的选项,但群众利益无小事,民之所想,为政之所向。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的期盼与向往。
·“外地农村群体”最为看重的前三选项分别为“我接受所居住城市的行为规范”“我热爱所居住城市的风俗文化”“我所从事的工作被他人认可”,占比分别为89.53%、82.89%、79.77%;其中,“我所从事的工作被他人认可”是“外地农村群体”与其他群体不同的选择。
阔别一个城镇来到另一个城镇的“外地城镇群体”渴望所在城市更加治理有序、和谐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类人群对城市安全、平安城市和城市安全感等更加看重与期待。有专家认为,“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突出强调‘安全’是城市之本,是从建设更高质量、更高水准的现代化城市,从下大气力补齐城市短板、解决潜在问题着眼作出的战略判断与科学定位。无数事实证明,没有城市的安全发展,就没有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城市市民健康幸福和谐的生活。只有主动出击、主动作为、主动到位,把城市安全抓紧抓实、抓细抓好、抓上水平,才能让城市变得更美好,让广大人民群众更有安全感、平静感、幸福感”。也有专家认为,“安全发展是城市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人口、功能和规模扩大与城市安全发展要求不适应不平衡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城市复杂性风险日益加剧,人们对城市安全的需求成为当前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话题。安全感作为公众对城市环境安全感知的‘晴雨表’,成为衡量城市公共安全状况、评价政府对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成效的一项重要指标”。
湖南省岳阳市在“网格化+城市治理”方面做出积极探索,并取得不错成效。岳阳市从社会治安、就近医疗、子女入学、健身休闲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反映突出的问题入手,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打好城市治理组合拳,以“网格化”为基座、“一公里”为半径,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一公里就近入学”“一公里就近休闲健身”“一公里就近诊疗”“一公里社区警务”“一公里政务服务”等五个“一公里公共服务圈”。这些举措不仅创新了岳阳市社区治理和服务模式,而且营造了宜居宜业的人居环境,增强了居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提升了城市发展的软实力,有效补齐了民生短板,打通了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4)研究1组与研究2组应用中西药交替外敷,其中喜辽妥软膏能防止浅表血栓形成,促进其吸收,阻止局部炎症发展和加速血肿吸收。湿润烧伤膏具有清热解毒、止痛、生肌的作用,二者交替使用达到了优势互补的目的,提高了药效,扩大了药物的适用范围,达到了既预防又治疗的双重效果。
·“外地城镇群体”更看重的前三项分别为“我接受所居住城市的行为规范”“我在所居住城市有满意的经济收入”“我热爱所居住城市的风俗文化”,占比分别为83.73%、80.22%、77.51%;其中,“我在所居住城市有满意的经济收入”是“外地城镇群体”不同于“本地城镇群体”“本地农村群体”“外地农村群体”的独特之处。
“外地城镇群体”较为看重的是“我在所居住城市有满意的经济收入”,这也是该群体的独特之处
“更满意的收入”是这类群体对城市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是这个群体“背井离乡”流入所居住城市的动力动机,也是所居住的城市对该群体的吸引力之所在。有受访者表示,“我们背井离乡,起早贪黑,为了挣钱、挣更多的钱,不是为了当卧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创造更好就业条件、使他们获得更多收入是做好这个群体管理服务工作的施政重点。有专家学者认为,“做好本职工作,是提高收入的最佳途径,因为你一直做一件事情,你一定会越来越比其他人熟练,所谓隔行如隔山,你的本职工作就是你的优势项”。也有专家学者认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追求更高质量的就业既是劳动者的自然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对个人而言,更高质量的就业通常意味着合理增长的劳动报酬、稳定的工作机会、良好的就业环境、完善的社会保障和体面的社会地位;对于一个经济体而言,更高质量的就业包括更充分的就业、更优化的就业结构、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等等”。
江苏省高邮市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一是构建招募人才的平台,组建市内包括各行业在内的统一招聘系统,梳理出就业需求数量和岗位、薪酬方面的信息,增大外来人员的就业机会与选择空间。二是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培训,利用一些公共场所为他们提供就业知识培训、文化和技能培训,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工作岗位。三是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信息管理,对外来人员进行身份登记、核实与调查,组建动态管理系统,并将信息纳入公安管理系统,随时掌握其动态,以便更好地监督与管理。四是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水平,让他们能有稳定的场所居住,能有稳定的收入生活,同时要求各用工单位必须给外来人员参保,让他们生病就医能有保障,为他们的生活提供相对稳定的空间。
“图”是最直观的语言,最大的特点是可视化,将思维的过程和特征记录、固定下来,是一种化繁为简的思维方式。传统复习课主要针对中档学生,学困生畏难无趣、学优生不屑一顾,枯燥低效,绘图让人人参与,需要更深层次的思维拓展,激发了学困生的兴趣、学优生的潜能,取得多赢的局面。
2018年以来,山东省青岛市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实施大众创业工程,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就业形势稳中向好。青岛市出台了促进就业创业42条新的政策措施,凸显了扩大一次性创业补贴范围、一次性小微企业创业补贴范围、一次性创业岗位开发补贴申领范围、创业担保贷款范围、提高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标准、降低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园区)认定标准等新特点,就业创业政策方面的再度创新促进了2018年青岛城镇就业水平稳中向好,呈现出就业增长、服务业就业快速增长、民营经济吸纳就业快速增长等新态势。2018年1—7月份,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7万人,其中,本市劳动者就业25.2万人,外来劳动者来青就业21.8万。
“外地城镇群体”第三看重的是“我热爱所居住城市的风俗文化”
“外地城镇群体”渴望在所居住城市拥有归属感和认同感,这也是今后加强城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有专家认为,“外来务工人员,在工作、生活中,遇到了困难、受到不公平对待时,多数人会感到无助,只有不到30%的人会向社会寻求帮助,因为他们内心觉得,自己只是这个城市的过客,没有人会帮他们解决困难”。针对前文所提这一问题,有专家认为,一是建立健全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心理健康干预方面的政策体系,专门制定出台《外来务工人员心理关怀实施办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坚实的政策依据和基础;二是建立心理健康干预长效机制。如在企业建立“每月心理健康日”制度,给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相互倾诉内心、发泄情绪、排解苦闷的固定平台和时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定期邀请心理专家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心理咨询、辅导;三是建立专门负责外来务工人员心理健康干预的工作机构,并通过规范性文件强制保障该部门拥有足够的职权、人员和经费,以便能全面负责统筹规划和有效执行有关外来务工人员心理健康、心理关怀、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
浙江省杭州市在提升“外来务工人员归属感”方面做出积极探索。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都是城市人口,在杭州的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建设者有400万,如何让外来务工人员从自我过客变成其中的一分子,从“他们”变成“我们”?一方面是让在杭州的外来务工人员有收入、有房住、有书读、有医疗、有社保、有组织、有安全、有救助等,从制度层面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另一方面通过一批从事城市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人才去了解这些问题背后的社会心理,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房子租了一年也到期了,我换了别的房子,离公司较远,每天要挤公交车去上班,但是下班可以不用走黑漆漆的小巷子。
江西省南昌市让外来务工人员找到“文化归属感”,呈现火热文化景象。只有将文化服务打造成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的桥梁,充分保障他们的文化权益,才能让他们找到“文化归属感”,真正融入城市,成为推动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为此,南昌市东湖区瞄准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文化需求,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向他们提供特色文化服务。一是依托文化阵地提供“专属服务”;二是积极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通过不断整合资源,目前东湖区已基本形成了满足多层次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多方面激发外来务工人员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其文化归属感、城市归属感。
4 “外地农村群体”最为看重的前三选项分别为“我接受所居住城市的行为规范”“我热爱所居住城市的风俗文化”“我所从事的工作被他人认可”,其中“我所从事的工作被他人认可”是来自外地农村的群体与众不同的看重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来自外地农村的居住在城市的民众参与人数为707人,占比为11.08%。对于城市美好生活,他们最为看重的前三项分别为“我接受所居住城市的行为规范”“我热爱所居住城市的风俗文化”“我所从事的工作被他人认可”,占比分别为89.53%、82.89%、79.77%。其中,“我所从事的工作被他人认可”是外地农村群体所独有的较为看重的方面。
“外地农村群体”最为看重的是“我接受所居住城市的行为规范”
这一结果说明“外地农村群体”更看重的是城市治理有序与安全平安,也最为看重安全感。有专家提出,“城中村社会治理两个目标之一是‘维护秩序’,即在城镇化和人口集聚过程中维持城市生活和发展的秩序,包括环境秩序、社会秩序、交通秩序、法律秩序以及经济秩序等”。“接受所在城市的行为规范”、使城市治理有序,是“外地农村群体”所认为的城市美好生活的重要方面。
广东省深圳市在超大型城市有效治理方面探索出以房管人的流动人口管理新模式。一是统一房屋编码,房屋分类管理。2007年,深圳开始率先探索房屋统一编码制度。按照“实有房屋全覆盖”原则,在全面普查实有房屋基础上,推行“一户一码”管理,并实行动态管理,房建设码,房拆销码,定期普查,及时更新;按照“以房管人,人房共管”的原则,开发建立了全市流动人口和出租屋信息管理系统,将采集登记的实有人口信息及时传送公安等相关部门,通过搭建流动人口和出租屋基础信息大数据库,实现与相关职能部门信息互通共享。二是推行自主申报,构建诚信体系。深圳市综管办在全市推行“出租屋诚信自主申报”模式,自主申报,自主管理,一次申报,多次有用,实为惠民之举。信息自主申报系统是转变传统信息采集模式的一次改革尝试,具体运作模式是:先由出租屋业主进入系统注册账户,再由出租屋业主或委托人自主申报信息,最后以社区为单位,对辖区内出租屋业主申报的人口信息进行审核,审核合格后导入全市统一数据库。三是网格无缝覆盖,信息统一采集。“网格化管理”可以说是深圳市流动人口管理不可不提的一大亮点。一格一员,将深圳全市划分为网格,每格配备专门的网格信息员,网格与网格相连,进而铺开成为一张大网。网格员如同城市“织网者”,辖区动态尽在他们的掌握之中,发生紧急情况亦可协助相关部门提供信息。网格员扎根在基层、活跃在网格,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除了基础信息采集,网格员还有多种职能,他们通过日常巡查、上门走访,可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现场纠纷调解和隐患整治。四是集多项职能于一身的楼长自治。在深圳市各小区一楼,人们进楼第一眼看到的可能会是一个铭牌,上面有楼栋长的姓名、照片和联系方式。他们是楼里的大管家,大大小小的事他们心里有数,邻里有矛盾,他们第一时间到现场化解。楼长是“六面玲珑”的好管家,他们既是法制宣传员、人口信息登记员、社会治安协管员,也是邻里纠纷调解员、民意诉求联络员和消防安全员。
“外地农村群体”较为看重的是“我热爱所居住城市的风俗文化”(82.89%),而且看重度高于本地城镇群体(77.18%)、本地农村群体(80.01%)与外地城镇群体(77.51%)
这一数据结果说明“外来农村群体”对城市文化更为看重,也更加凸显出他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与更期待融入其中的迫切感。有专家认为,“想要让农民工有‘我是本地人’的归属感,首先社会要做出改变,要让农民工得到更多的激励与回报,让他们的劳动更有价值;其次要让农民工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切实地便民、利民,不要因为户口问题而改变他们的一生;作为城市公众,不要排斥农民工,最起码要维护他们的尊严。社会给了他们安全感、认同感与幸福感,这个群体才能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的圈子,才能真正对城市有感情,才能真正为这个城市付出”。也有专家认为,“归属感,归根结底就是同在一座城市,应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务。政府应进一步健全农民工平等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的保障机制,为农民工自由流动、安居乐业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同时,农民工创业还普遍存在资金、能力、社会资源不足等困难,政府也应给予帮扶,为农民工创业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广东省中山市多措并举促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近年来,广东中山探索多社会系统支持模式促新生代农民工融城,即以农民工积分制入户政策渐进式突破户籍壁垒、以社区融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以职业技能培训为着力点提高员工技能。一是积分制入户推进渐进式户籍改革。根据中山市流动人口积分制管理办法,入户中山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垫垫脚,摸得着”,难度并不太大。按照政策,除了积分入户外,中山市异地务工人员积分若达到30分,还可以为其子女申请积分入学及积分入住公租房,这也体现了中山对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正向引导。二是社区融合提高归属感。对于大部分异地务工人员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而言,融入城市的进程需要其他社会系统的支持。在一定意义上,新生代农民工融入了城市社区组织就是融入了城市,这种再社会化过程可超越户籍的外在屏障而融入于城市社会之中,使新生代农民工在心灵上产生一种归属感、安全感、认同感,进而全面提升自己适应城市社会的程度。三是技能培训提升职业素质。融入城市首先要融入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应在企业中成长成才,并为自己创造发展机会。中山市于2012年6月下发《关于加强职业培训的实施意见》,鼓励企业通过在岗培训、脱产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职工技能提升培训,提高职工适应技术更新和岗位转换的能力。同时,要求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1.5%-2.5%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该经费用于一线员工应不少于60%。
“外地农村群体”第三看重的是“我所从事的工作被他人认可”,且这是该群体与众不同的一点
这一调查结果说明该群体对“我所从事的工作被他人认可”的格外看重,也说明该群体对“更稳定的工作”“更有尊严的工作”“更体面的工作”有着更高的向往与期待,更是说明他们想获取所在城市对他们职业和劳动的认可、尊重。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任何一个劳动者都是伟大的奋斗者,任何一份工作都是值得尊重尊敬的劳动。有专家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和城里的年轻人一样上QQ网聊,爱打网络游戏,差异越来越小。而且农民工更有上进心,对工作的满意度比城里人高。新生代农民工呈现三大特点,从寻求生存到寻求发展;从就业到创业;从流动到定居。对大部分人来说,留在大城市体面生活是他们的目标。应为农民工融入城市创造更加平等的社会竞争机制,为他们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也有学者认为,“应取消‘农民工’称谓,提倡城市平等对待进城务工人员,促进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融入城市”。
重庆市专门设立“农民工日”,给予农民工们尊重和仪式感,旨在营造尊重农民工、关爱农民工、帮助农民工的浓厚氛围,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这无疑有助于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敦促企业和用人单位尊重农民工的劳动权和休息权,不断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机制。
【执笔:人民智库研究员 王礼鹏】
责编:贺胜兰 / 杨 阳
标签:外来务工人员论文; 城镇群体论文; 农村群体论文; 新生代农民工论文; 流动人口管理论文; 文化归属感论文; 农民工创业论文; 城市文化建设论文; 人民智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