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生命教育: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德育新理念_教育论文

青少年生命教育: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德育新理念_教育论文

青少年生命教育:和谐社会构建中德育的新理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和谐社会论文,德育论文,新理念论文,青少年论文,生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08)04-0053-0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目标。思想道德建设是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的道义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德育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强调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人的生命是道德的载体,没有生命,自然就无道德可言,不讲生命教育,道德教育自然会落空。因此,在当前,特别是要把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把生命教育纳入道德教育体系,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深刻认识生命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在德育中认真落实和实施青少年生命教育,使青少年生命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见到成效。

一、生命教育在德育领域里的释义

生命教育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明确提出“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的观点,认为主要是针对吸毒、艾滋病、自杀和暴力等侵害生命现象而进行的教育。自从生命教育在世界上推广之后,生命教育即出现了见仁见智的众多理解,但都离不开对生命关怀的基本要义。所谓生命教育,就是以生命关怀为中心,在个体生理、生命的基础上,依据生命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理解生命与生活的真正意义,注重其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关注其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其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和创造智慧的过程。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孩子正确认识人的生命,培养珍惜、尊重、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促使其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长。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上海市结合中小学生的实际,制定了上海市中小学实施生命教育的目标,即整体规划小学、初中和高中生命教育的内容序列,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生命教育实施体系。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对青少年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教育十分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却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生命教育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深刻地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1]可见,生命教育理应成为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印度伟大的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该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我国教育专家叶澜认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2]因此,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一旦忽略或脱离生命的本体,教育本身必然危机重重。另一方面,人的生命是人的智力、观念、品格各种素养的物质载体,也是人的各种活动的载体。这意味着道德教育也需要从生命的源头上找寻德育的意义、根据和可能性。道德规范并不是客观精神的体现,道德无论就其起源还是发展的动力而言,都来自于生命,这就促使人们从生命的源头找寻道德的意义,实现道德向人的生命的回归。人的生命是道德的载体,没有生命自然就无道德可言。从而也就可以说,不讲生命教育,道德教育也就自然会落空,要改进道德教育,生命教育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可见,教育的起点就是人,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点。由于生命、生死问题是与人类共存的,从认识生命的本质入手,围绕生命的产生、成长、消亡的过程,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我们的德育应回到人本身,就是走向生命、回归生活,使德育真正成为促进人全面发展、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教育。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就应建立在对个体生命的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这是以人为本位的教育价值观的体现。只有关爱生命的德育才会使学生掌握生命的本质,才会激发学生去执著地追求幸福,创造幸福。而且只有关爱生命的德育才能使学生真正爱自己,爱别人,爱自然,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只有以生命教育理念为指导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才能真正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功能。一个生命来到世间,并不自然就具备生命意识。儿童就不必说了,他们还缺少自我意识的能力。一些少年和青年,他们往往也缺少生命意识。对鲜活的自身生命与别人生命,他们还未有意识地进行观照与深思,不大了解生命的意义、生命的宝贵、生命的脆弱、生命的责任。“生命教育”将珍爱他人和自己生命的教育与道德修养结合起来,让孩子从小就懂得珍爱他人和自己的生命是做大写的人和合格公民的根本。

二、青少年生命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对德育提出的新要求

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追求和伟大实践触动并更新着人们的观念意识,反映在德育上,必然要求在德育内容、方法等方面做出新的改变。德育是个动态的教育过程。教育者结合学校德育过程,以学生为本,发挥其特有的功能,重新审视和改进德育内容与德育方式,加强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寻找生命意义,增强生命意识,正是适应了和谐社会构建对德育内容提出的新要求。

1.生命发展之应然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使青少年学生的生理成熟期明显提前,极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的不平衡现象。长期以来,由于生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常常得不到及时指导,对无法预料且时有发生的隐性伤害往往难于应对,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现象。因此,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科学理解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

首先,生命是具体的、独特的,而不是抽象的。生命的本质不是给定的,而是后天生成的,处于不断生成中的人必定是独特的。每一个生命都有其不同的天赋、兴趣和气质等,每一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其次,就其个体而言,生命具有自发的不断向上的驱力。人之为人,不是单纯的生命存在,有意义的生命才是存在的根本,人的生命要不断提升,逐步提高活力,丰富内涵,逐步“由脆弱走向强健,由贫乏走向丰满,由愚昧走向文明,由自在走向自由”[3],不断超越和提升生命活力与质量才是人之生命的永恒追求。

2.德育改革之实然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之核心,是教育之本。”[4]教育应具有生命意识和价值,其目的在于“育人”,而非“制器”。但在现代工业技术时代,教育本身也被工具化、短期化,教育把受教育者投入教育的工业流程中,把人制造成工业所需的标准化教育产品。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并非人,而是与机器职能等价的工具,培养的学生只注重物质上的成功和享受,没有时间去体会生命的意义,找不到人生的终极目标,他们一旦遇到挫折和打击就容易滋生失衡感和无助感,轻则产生心理问题,重则走向自我毁灭。而生命教育的呼唤与提出,恰是对包括德育在内的教育本身的被工业化和技术化,存在无视生命甚至压抑生命、摧残和“放逐”生命的现象的不满和矫正。生命教育着眼于全体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着眼于增强学生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实践体验,旨在促进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开展生命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是德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3.和谐社会之必然

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无论是人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都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应当具有人本性和生命性,没有人的生命,就无从谈及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生命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和谐社会中强调的以人为本就必须关注生命,为了生命更加精彩,实现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从青少年做起,在德育过程中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开展生命教育不仅要使学生爱自己,而且要教育学生爱别人,爱自然,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实现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首先,人自身生命的和谐是人与自身和谐的前提。在各种和谐关系中,主动性都在人,所以人自身的和谐是实现其他和谐关系的关键。“人之生命本身就要做到‘四个和谐’:面对自身,要了解自我,做到与自身和谐;面对自然,要认识自然,做到与自然和谐;面对社会,要融入社会,做到与社会和谐;面对他人,要协调沟通,做到与人和谐。四个面对在践行时还要做到四者的统一和谐,使人之生命与自身、自然、社会、他人在共生共长中达成一致、和谐。只有和谐才能体现出生命的活力与张力,才能弹奏出动人的乐章。”[5]正因为如此,人自身的和谐应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心环节。而人最根本的是生命,生命是生存之本,是发展之基,是力量之源,是价值之根,有了生命,才有人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有了人的生命,才能组成社会,才能改造社会,才能建设社会。而一个人要做到自我身心和谐,最关键的也是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正确对待生命,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善待生命。作为青少年来说,我们要培养他们的生命意识,培养他们健全的生命观。让他们懂得每个人的生命都来之不易,生命不仅仅是自己的,珍爱生命是一种责任的体现。教会青少年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一个人只有懂得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够有远大的志向、坚强的意志、勇敢的精神和自信的品德,才能达到身心健康发展,实现自身的和谐。

其次,人之生命和谐是个人与社会统一和谐的中心环节。和谐是一种状态,一种关系,是一种和平融洽的美好的关系。尤其是人类社会的关系,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这种关系若失去和谐,必然产生痛苦和灾难。人在社会中的存在犹如线织的一种网络状关系,每个人都是这个网络上的一个结点,一个结点脱线了,也会影响其他的结点。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基础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互相尊重,而不是互相斗争,互相伤害。所以我们不仅要尊重自己的生命,同时也尊重别人的生命,学会关心、学会爱,包括关心弱势群体、伤残孤寡老人。有了关心、有了爱,就会尊重他人的生命,就不会伤害他人的生命。目前不少校园暴力事件、伤害事故从反面给了我们警示。学会善于理解别人,设身处地地考虑别人的心情与感受。学会人际交往的技能,并在与人为善的同时学会自我保护。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只有人人都懂得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学会了珍惜和爱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才可能真正地和谐。

最后,人与自然生命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自然界养育着人类的生命,人的生命与自然息息共生。唯理论者斯宾诺莎从伦理的角度,论证了人与自然的统一,认为“至善”是“对人的心灵与整个自然相一致的认识”[6],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当是一种“生命维系”的关系。人是生命的存在体,自然生态也是作为“生命存在体”而存在的,一方面,自然生态具有自身不断进化的生命过程;另一方面,人作为客观现实世界的一员,其生命状态与自然生态的生命状态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自然生态的死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的衰竭。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首先应当是一种生命维系的关系。基于这种认识,著名学者施韦兹和莱昂波特创立了“生态伦理学”,认为生命是自然界的伟大创造,对人类和自然的生命都要给予极大尊重。所以,我们应该帮助学生理解尊重生命的多样性,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环境;进而理解个体与人类的和谐关系,懂得关心人类的危机,创造人类美好未来。

三、青少年生命教育在德育新理念中的实施

1.教育背景的复杂化

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高度社会主义觉悟的、有高度科学精神的优秀公民,而严峻的社会发展现实不容乐观,迫切呼唤生命教育。第一,青少年的生存与发展面临一些新问题。如意外伤害、自杀等已成为危及青少年生命的首要原因,还有药物滥用、中途辍学、暴力与野蛮行为、帮派、性泛滥、儿童虐待等问题。第二,青少年处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未成年人在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同时,腐朽思想和有害信息也在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加之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也存在一些道德失范、有害信息在网络传播等问题,势必给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第三,独生子女已成为中学生的主体,父母和社会为他们提供相对富足、安逸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对他们的人生态度、精神动力、价值取向必须关注。这些问题表明,“生命教育”的缺失已经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消除不和谐因素的过程。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关注“生命教育”已势在必行。“我们不能再落后于社会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今天的教育更应该在人的生命完善和社会的发展历程中走在前列,引领人的生命和社会的健康发展。”[7]

2.教育内容的层次化

由于青少年学生处于不同的年龄段,他们的身心特征、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等各不相同,生命教育的内容也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形成各学习阶段有机衔接、循序递进和全面系统的教育内容体系。小学阶段的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有的还不知道生命的来历,更不知道生命是要好好珍惜的,也不懂得如何爱惜生命,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生命教育的内容就是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现象,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技能,初步认识生命的可贵,爱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学会关心他人等等。而对于初中的学生,青春期来临,身体和心理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比如体态骤变、技能增强、身体素质提高、性发育凸显;情感丰富、好争论和怀疑等等,因此,对于初中学生的生命教育主要是帮助他们了解人体的构造和功能,认识青春期生理现象;培养积极的自我认同;与人为善,学会区别友情和爱情;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会用恰当的方法保护自己等。高中阶段的学生身体形态处于缓慢增长期,身体机能已达到成人水平;心理方面表现出独立性、逆反性等特点。因此高中生生命教育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文明的性道德观念;培养对婚姻、家庭的责任意识;学会用法律和其他合适的方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会尊重他人、理解生命、热爱生命;提高保持健康、丰富精神生活的能力,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

3.教育途径的多样化

生命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因时因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年龄、学习及生活的特征和实际,采取多种多样的途径实施。首先是学科教育,包括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坚持生命教育课程教学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发挥学校特色,充分利用生活化、融入式的生命教育教材与活动,开发学校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其次是结合学生青春期的成长特点,探究生命伦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等内容。开展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组织灵活、有效、多样以学生体验为主的生命教育活动;最后是充分利用班团队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仪式教育、学生社团、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

4.教育力量的系统化

生命教育是一项涉及到学校、家庭、社区和全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要注重学校、家庭与社会相结合,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上海市整体规划了中小学生命教育序列,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资源共享的生命教育体系,引导和帮助学生认识和感悟生命价值,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尊重关怀、欣赏他人生命,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在实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宣传和教育,增强学生、家长及社会对生命的关注,对和谐环境的追求。要在全社会营造关爱生命、尊重生命、保护生命的氛围和环境,使生命教育有坚实的土壤,为德育开展提供新的路径,为和谐社会构建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石。

收稿日期:2008-03-26

标签:;  ;  ;  ;  

青少年生命教育: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德育新理念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